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初集 (8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(8)

1. 漿足回水結痂數日內調治法

痘後忽嘔吐清水,不思飲食,喜飲滾水,此內虛寒也,宜香砂六君子湯,加以畏寒冷逆瀉泄,尤為少陰寒證,若用升消平胃,不可救矣。

痘後身涼,冷汗不止,形氣雖實,而精神稍倦,此陰陽交戰,宜歸、耆、參、術補之。

有不待收靨,而皮若剝去,此名倒靨,不治。即欲救治,亦惟憑形色脈息虛實,大劑救之而已。

一,膿汁黏連,久不脫落,為脾氣虛而濕盛也,當溫補之。若屬實證,則毒火爍干津液,必至焦枯,何得膿汁黏連。

有痂落而乾枯不潤者,多由毒熾血熱,窠色必紫赤,宜清毒活血。又有水虧金燥者,宜滋陰養血,以滋化源。若屬虛寒,應無干枯之象。

有皮薄漿清而收靨遲者,大不足證,主參、耆、苓、術。

一,毒盛難斂,證見焮腫而赤,潰爛而臭,通身大熱,煩渴不寧,主大連翹飲。愚按:潰爛而臭,喜其毒氣得出,外撲以松花粉,而清毒活血,皆可救治。若不熱不渴,手足反冷,神氣衰,飲食減,二便利,又宜大補氣血,助其收結。大抵當靨不靨,屬脾胃弱、中氣虛者為多,蓋中虛則不能營養肌肉,亦致潰爛也。

有謂收時因濕盛不得斂者,輕則漿從孔漏,重則遍體潰爛,肚腹脹,小便短,皆濕飲為患,主除濕湯,如羌、防、二苓、二朮、澤泄、肉桂之類。愚按:漏漿本由脾肺氣虛不固,此漿從孔漏,則氣虛不斂矣,況甚焉者乎?恐羌、防有所難受,而過滲尤傷正氣。

一,不當收而一時收斂,證見周身顆粒乾燥,口渴發熱,煩躁不寧,此毒火壅盛,主清毒散。

愚按:此痘腳必紫赤黑暗,最凶。便久閉者,加熟莊黃微利之。

一,有極虛之痘,雖補以救之,卻只得半分漿,不當收斂,復一時多靨,甫靨而痂旋脫落,其人或寒戰咬牙,聲音不振,必不救。

一,髮際以上,陽中之陽,孤陽也;足膝以下,陰中之陰,孤陰也,後靨不妨。人中上下,先靨吉。又自面部至手足內踝,皆有靨者,其餘花靨不妨。亦有下身,遲數日不靨,而屬熱者,小便短赤,四苓散加條苓、梔仁、滑石、木通;大便閉,當歸解毒湯。

白話文:

漿足回水結痂數日內調治法

天花(痘瘡)痊癒後,突然嘔吐清水,不想吃東西,卻喜歡喝滾燙的開水,這是內虛寒引起的,應該服用香砂六君子湯。如果同時伴有畏寒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更屬於少陰寒證,如果用升麻、柴胡等清熱解毒的藥物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
天花後身體發涼,不停冒冷汗,雖然看起來氣色不錯,但精神卻比較疲倦,這是陰陽失調的表現,應該服用黃耆、人參、白朮等補益中藥。

如果痘瘡還沒完全癒合,皮膚卻像被剝掉一樣,這叫做「倒靨」,是無法治療的。即使想治療,也只能根據患者的形體、面色、脈象和虛實程度,用大劑量的藥物搶救。

膿液黏在一起,很久不脫落,這是脾氣虛弱且濕氣重的表現,應該溫補脾胃。如果屬於實證,那就是毒熱消耗了體液,導致皮膚乾燥,怎麼會有膿液黏連的情況呢?

痘痂脫落後,皮膚乾燥不潤澤,大多是毒熱熾盛、血熱引起的,痘瘡顏色通常是紫紅色,應該服用清熱解毒、活血的藥物。也有一些是陰虛火旺導致的,應該滋陰養血,從根本上調理。如果屬於虛寒體質,就不會有這種乾燥的表現。

皮膚薄,膿液稀少,痘瘡癒合慢,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,應該服用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白朮等藥物。

毒邪太盛,難以癒合,症狀表現為紅腫、潰爛、有臭味、全身發熱、口渴不安,應該服用大連翹湯。我個人認為:潰爛有臭味,說明毒氣正在排出,可以外敷松花粉,同時服用清熱解毒、活血的藥物,都是可以治療的。如果沒有發熱、口渴的症狀,手腳反而冰冷,精神衰弱,食慾減退,大小便異常,則應該大力補益氣血,幫助痘瘡癒合。總的來說,痘瘡癒合不良,大多是脾胃虛弱、中氣不足引起的,因為中氣不足,就無法滋養肌肉,容易導致潰爛。

有人說痘瘡癒合時,因為濕氣重而無法癒合,輕則膿液從痘瘡孔隙滲出,重則全身潰爛,腹部脹滿,小便量少,都是濕邪作祟,應該服用除濕的藥物,例如羌活、防風、茯苓、白朮、澤瀉、肉桂等。我個人認為:膿液滲出是因為脾肺氣虛,無法收斂,更何況是更嚴重的症狀呢?我擔心羌活、防風等藥物難以承受,過度滲透反而會損傷正氣。

痘瘡本不應該癒合,卻突然癒合,症狀表現為全身痘瘡乾燥,口渴發熱,煩躁不安,這是毒火壅盛,應該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。

我個人認為:這種痘瘡的底部一定是紫紅色或黑色,是最凶險的。如果大便秘結,可以加入熟地黃,促進通便。

有些體質極度虛弱的痘瘡患者,即使用補藥治療,也只長出很少的膿液,不應該強行收斂。如果痘瘡突然增多,剛長出痘痂就脫落,患者可能會寒戰、咬牙、聲音低沉,這是無法救治的。

髮際以上屬於陽中之陽,是孤陽;足膝以下屬於陰中之陰,是孤陰,這些部位長痘瘡不要緊。人中上下先長痘瘡是吉兆。從面部到手足內踝都長痘瘡,其他地方零星長痘瘡不要緊。也有一些人下半身的痘瘡癒合較慢,但屬於熱證,小便短赤,應該服用四苓散,再加入車前子、梔子、滑石、木通;如果大便秘結,應該服用當歸解毒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