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初集 (9)
初集 (9)
1. 落痂證治
痂落而瘢凹不起,色白不紅,以手摸過,不見血色,精神飲食皆不足,此氣虛寒之甚者也。或十全大補湯加附、姜,或但補陽分。
有痂落後,中氣暴虛而不能食,精神困倦者,主保元湯、五味異功散、養中煎選用。
一,痂不落及落後昏昏喜睡者,此邪氣雖退,正氣未復,脾胃虛弱也,人參清神湯。
落後心煩不眠口渴者,或竹葉石膏湯加減,餘熱未清,或選柴胡飲清之。
一,有半月一月不落或發癢者,多由表散太過,傷其津液,腠理虛滯,無力脫卸也,人參固肌湯,外以麻油或百花膏潤之。
一,落痂後,切忌冒風、澡浴、剃髮。
一,有痘後虛熱,發於午後,面赤唇紅,妄言譫語,而脈微細或虛空豁大,切不可作實熱治,或用調元湯、保元、十全、六氣、六物、八珍、回陽飲之類,其中間有用黃連者。若果有實熱,脈亦洪滑,則導赤散、犀角地黃湯、大連翹飲主之。
一,痘之盤痕,浮光紫赤,此毒焰外熾也;其痕乾枯黑暗,此毒錮血死也,皆宜涼血解毒湯。
一,落痂之際,一半掀起,一半咬緊,證見身熱乾燥,肌肉紅赤,此熱在肌表也,皆宜清毒活血。
有瘢凸起不平,色赤而豔,或發熱,或作癢,皆由血有餘熱,復外感風也,宜解毒防風湯。
一,虛證歌曰:落痂凹陷最可虞,色白形羸氣血虛;大補參苓白朮草,歸芎桂附地黃耆。
痘後忽然手足拘攣,不能屈伸轉運,此乃血少不能養筋,又或外被風寒水濕耳,切勿用散表搜風藥以耗其血,須用當歸、人參、川芎、耆、朮、苓、桂、龜膠、秦艽、杜仲、加皮之類,濕盛加玉竹、苡米、蒼朮。
痘後亦有感冒風寒,身熱者,證多頭痛,鼻流清涕,脈浮惡風,宜黃耆建中湯,不可作餘毒未清論。
白話文:
[痂皮脫落後的治療]
-
痂皮脫落後,傷口凹陷且無法隆起,顏色呈現白色而非紅色,用手觸摸沒有出血跡象,患者的精神和食慾都不佳,這通常是嚴重氣虛寒的表現。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並加入附子、生薑,或者只補充陽氣。
-
有的患者在痂皮脫落後,中氣突然虛弱,無法進食,感到精神疲倦,應選擇保元湯、五味異功散或養中煎來調養。
-
痂皮遲遲不脫落,或是脫落後患者常感昏沉嗜睡,這表明病邪雖已消退,但身體的正氣尚未恢復,脾胃功能虛弱,建議服用人參清神湯。
-
脫痂後出現心煩、失眠、口渴等症狀,可能是因爲體內餘熱未清,可考慮使用竹葉石膏湯進行調整,或者選擇柴胡飲來清熱。
-
半個月至一個月痂皮仍未脫落,或伴有發癢的情況,多因過度排汗導致體液流失,肌膚失去滋潤,無力自然脫落,可服用人參固肌湯,並外用麻油或百花膏保持皮膚溼潤。
-
痂皮脫落後,要特別避免受風、洗澡和剃頭。
-
痘瘡後的虛熱,常於午後發作,表現爲面色紅潤、嘴脣鮮紅、言語不清,脈象微細或虛空豁大,這時切勿按實熱處理,可用調元湯、保元湯、十全大補湯、六氣湯、六物湯、八珍湯、回陽飲等方劑,其中部分方劑會加入黃連。如果確實存在實熱,脈象則會顯得洪大滑膩,此時可選擇導赤散、犀角地黃湯、大連翹飲爲主方。
-
痘瘡留下的痕跡若呈現出浮光紫赤,表示體內的毒火仍在熾烈燃燒;痕跡乾枯暗黑,則是毒素凝固血液所致,這兩種情況都適宜使用涼血解毒湯。
-
在痂皮即將脫落時,一部分已經鬆動,另一部分仍緊緊粘着,同時伴隨身體發熱、乾燥,肌肉呈現紅赤,這說明熱毒存在於皮膚表面,應採取清毒活血的方法。
-
痕跡凸起不平,顏色鮮紅豔麗,或伴有發熱、瘙癢,通常是由體內餘熱過多,加上外感風邪所引起,推薦使用解毒防風湯。
-
虛弱症狀的治療原則:脫痂後留下凹陷是最令人擔憂的情況,白色凹陷表明氣血兩虛;大劑量使用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,配伍當歸、川芎、肉桂、附子、熟地、黃芪等藥材。
-
痘瘡癒合後,突然出現手足抽搐,無法自如屈伸,這可能是由於血液不足,無法滋養筋骨,也可能受到外來的風寒溼氣影響,切勿使用散表搜風藥物以免損耗血液,應使用當歸、人參、川芎、黃芪、白朮、茯苓、肉桂、龜膠、秦艽、杜仲、加皮等藥材,如溼氣重,可添加玉竹、薏苡仁、蒼朮。
-
痘瘡癒合後感染風寒,出現發熱症狀,常伴有頭痛、鼻流清涕、脈象浮緊怕風,適合使用黃芪建中湯,不可誤以爲是餘毒未清。
2. 七暈詳辨
痘出而根腳有暈,其名有七,辨之不可不早也。痘粒之尖圓者,氣充也,實也;痘粒之平塌者,氣弱也,虛也。若以暈言之,老紅也,紅紫也,紅紫乾枯也,焦紅也,淡紅也,鋪紅也,淡白也,其中有順、逆、險之別焉。
老紅者,暈色紅而老,不妖嬌也,不閃爍也,不乍紅而乍淡也,亦不帶紫也。此老紅之暈,必發熱三日始報苗,身體必和平,亦不甚熱,必能飲食,二便必調,精神必清爽,此順證也。痘必稀疏,即多有百十顆,亦不足慮。愚按:嬌則氣不足,並血亦不足,若色全不嬌豔,皮自不嫩不薄,將來起脹灌漿亦易。
紅紫者,痘色深紅而帶赤色,必發熱二日即見苗,身必熱,必微煩躁,當用敗毒和中之類。看其出齊,即以清毒活血湯加減,催漿,漿足亦歸於順,但不可肆用寒涼,以致吐瀉腹脹、伏陷癢塌也。
紅紫乾枯者,初見痘苗,即見如此暈腳,其證多逆。必發熱一日即見苗,報苗必稠密,必大熱蒸蒸,煩躁昏沉,不省人事,唇焦口渴。若大便燥結,二三日不解,小便短赤,此毒火內盛,急用敗毒和中散,加熟莊黃微利之。若證仍不減,加之不省人事,不思飲食,痘乃平塌,不見泛漿,且中有黑臍,不可救矣。
淡紅者,痘暈四周淡紅,有妖嬌之色,紙燃照之,若有紅色。若紅色不定,將來必變淡白色,此乃氣血虛寒。若初見痘苗,見其淡紅暈腳,寒涼藥切不可投,即或身不退熱,微有煩躁,亦是虛熱虛煩,有時欲用透托,亦須以耆、木托住中氣,而復佐以芎、歸。要之,調補即是透托也。
迨其出齊,即用千金內托散、參歸鹿茸湯催漿。若先前誤用寒涼,暈轉淡白,尤非參、茸、附、桂莫救,然稍緩,即成灰黑陷塌而斃,此一見淡紅即當速補,以杜後患。
焦紅者,初見痘苗,頂乃先焦,腳紅紫有芒角,不見滋潤,急用敗毒和中散以托之。俟其出齊,熱不減,不能食,加之神昏,不醒人事,煩躁,煩悶,水漿不入,不可救矣。若前證少減,急以清毒活血湯,催其長漿。
鋪紅者,痘無紅暈,痘粒淡白,通身皮肉盡紅,良由氣虛不能統血,致血載毒妄行,散漫於皮膚之間也,當大補氣,主保元湯、參歸鹿茸湯之類。有紅而紫赤者,其毒火亦盛,宜稍兼清毒。
淡白者,根腳四圍,無一絲紅色,止有淡白之痘,亦不見其有暈。蓋因氣血虛寒,元氣傷殘也。初見痘苗,即宜大補氣血內托之,出齊即用千金內托散、參歸鹿茸湯連催之。
白話文:
[七暈詳辨]
疹子出現時,其底部周圍會有七種不同顏色的光暈,必須及早辨認。疹子頂端圓潤,表示體內氣血充足,屬於實證;若疹子扁平塌陷,則顯示氣血虛弱,屬虛證。就光暈而言,有老紅、紅紫、紅紫乾枯、焦紅、淡紅、鋪紅以及淡白等七種,其中包含順、逆、險之差異。
老紅色,暈色為成熟的紅色,不浮誇也不閃爍,不會忽紅忽淡,也不帶紫色。這種老紅色的暈,通常在發燒三天後才開始顯現疹子,病人的身體狀況一般穩定,體溫不算太高,食慾正常,大小便調節良好,精神狀態清爽,這就是順證。疹子分佈通常稀疏,就算數量較多,也不需過度擔心。
紅紫色,疹子呈現深紅色,夾雜著赤色,病人通常在發燒兩天後開始出現疹子,伴隨高溫與輕微的焦躁,應使用敗毒和中類藥物。待疹子完全出現後,再使用清毒活血湯進行調整,促進漿液生成,只要漿液充足,病情就能回歸正軌,但切忌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以免造成嘔吐、腹瀉、腹部脹痛或是疹子塌陷。
紅紫乾枯,從疹子一開始出現,就可看到這樣的暈色,大多屬於逆證。病人通常在發燒一天後開始出現疹子,疹子分佈密集,體溫持續高升,精神混亂,意識模糊,嘴脣乾裂,口渴難耐。若便祕且兩三天未解,小便短赤,這代表體內毒火旺盛,應立即使用敗毒和中散,加入熟莊黃微利進行治療。若症狀未減,加上意識不清,食慾不振,疹子扁平塌陷,且中央出現黑色,已無法挽救。
淡紅色,疹子周圍呈現淡紅色,略帶誇張的色彩,用燈光照耀下,可見紅色。若紅色時隱時現,未來可能會轉為淡白色,這是氣血虛寒的表現。若疹子一開始出現,就可看到淡紅色的暈色,絕對不可使用寒涼藥物,就算體溫沒有下降,有些許焦躁,這也是虛熱與虛煩的表現,若需使用透託法,也必須使用耆、木托住中氣,再輔以芎、歸等藥物。總之,調理補養就是透託法。
等到疹子全部出現後,即可使用千金內託散、參歸鹿茸湯進行催漿。若先前誤用寒涼藥物,暈色轉為淡白色,只有使用參、茸、附、桂才能救治,若延遲治療,就會變成灰黑色,然後塌陷死亡,因此一看到淡紅色,就應立即補養,避免後患。
焦紅色,疹子一開始出現,頂部就呈現焦色,腳部紅紫,有芒角,缺乏滋潤,應立即使用敗毒和中散進行託舉。等到疹子全部出現後,體溫仍然高漲,無法進食,精神混亂,意識不清,焦躁,悶悶不樂,甚至無法攝取水分,已無法挽救。若上述症狀有所改善,應立即使用清毒活血湯進行催漿。
鋪紅色,疹子周圍沒有紅暈,疹子顏色偏淡白,全身皮膚卻泛紅,這是因為氣虛無法控制血液,導致血液攜帶毒素在皮膚間任意流動,應大量補氣,使用保元湯、參歸鹿茸湯等藥物。若泛紅帶有紫色,毒火同樣旺盛,應稍作清毒處理。
淡白色,疹子底部周圍沒有絲毫紅色,僅有淡白色的疹子,也沒有任何暈色。這是因為氣血虛寒,元氣受損。疹子一開始出現,就應大量補氣血,等到疹子全部出現後,立即使用千金內託散、參歸鹿茸湯進行連續催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