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初集 (10)
初集 (10)
1. 伏陷分別論
隱而不出謂之伏,出而復塌謂之陷。如遇此伏而不出之痘,果其人氣血皆盛,或用敗毒和中散,去芩、連、紫草,加蘇葉、白芷宣托之。倘不明宣托之法,則伏者不得應時出,勢必郁遏於內而告變矣。若其人氣虛不能送痘,又當補以托之,誤用涼散,禍反掌矣。
一,有足下先報苗,名倒裝,亦用敗毒和中散,去芩、連、紫草,加白芷、升麻以宣托之。出齊,若淡紅者,用千金內托散、參歸鹿茸湯催之,此面部不先報苗,亦有伏意,不可輕視。倘元氣弱,脈氣虛者,當重用耆、朮、參、桂等補托之法。
陷乃痘已出齊,頂不高聳,尖圓平塌凹陷,蓋由毒盛氣虛,當細看暈腳,屬何暈主之,則虛實寒熱立辨。實熱者,清毒活血湯;虛寒者,千金內托散,虛寒甚者,倍參、歸、鹿茸、附、朮、薑、桂。
愚按:陷則未有不由氣虛者,首重補氣。
一,有忽感風寒,閉塞其毒,身熱頭痛惡寒而伏陷者,稍用疏解散解之。若毒火內攻,則必紫陷、黑陷、焦枯,氣粗身熱,清毒活血可也。虛寒則淡紅灰白,氣平身涼,峻補托之可也。其中兼清兼散,活法存焉。
白話文:
[潛藏與陷入的區別討論]
如果疹子隱而不發叫做潛藏,發出後又萎縮下去叫做陷入。若遇到這種潛藏不出的疹子,若患者本身氣血旺盛,可以使用敗毒和中散,去掉黃芩、黃連、紫草,再加入蘇葉、白芷來促使其發出。如果不明白促使其發出的方法,那麼潛藏的疹子就無法適時地出現,很可能在體內鬱積過久而產生異常。如果患者氣虛無法讓疹子順利長出,應該補充氣力來促使其發出,若誤用涼性散藥,那後果將會非常嚴重。
一種情況是,腳部先出現疹子的現象,我們稱之為倒裝,同樣使用敗毒和中散,去掉黃芩、黃連、紫草,再加入白芷、升麻來促使其發出。全部疹子出齊後,若是淡紅色,可以用千金內託散、參歸鹿茸湯來催促其成熟,這代表臉部沒有先出現疹子,可能有潛藏的傾向,不可掉以輕心。如果患者元氣弱,脈氣虛,應該大量使用黃耆、白朮、人參、肉桂等補氣藥物。
陷入指的是疹子已經全部長出,但疹頂不突出,呈現圓形、扁平或凹陷,通常是由於體內毒素多且氣虛造成的,應詳細觀察疹周邊的顏色,判斷是由哪種情況導致,如此一來,虛實寒熱的問題就能立刻分辨出來。如果是實熱型,可用清毒活血湯;虛寒型,則使用千金內託散,若是虛寒情況嚴重,應加倍使用人參、當歸、鹿茸、附子、白朮、薑、肉桂。
我認為:陷入的情況大多由於氣虛造成,因此補氣是最重要的一環。
另一種情況是,忽然感受到風寒,導致疹子被封閉在體內,出現身體發熱、頭痛、怕冷並且疹子陷入的情況,稍微使用疏散解表藥來治療。如果體內毒素攻擊,則可能會出現紫色、黑色、焦枯的症狀,呼吸急促,身體發熱,可以使用清毒活血湯。如果是虛寒型,疹子呈現淡紅或灰白色,呼吸平緩,身體涼,可以使用強烈的補氣藥物。其中,結合清熱和疏散的方法,活用這些原則。
2. 五陷詳辨
痘出齊後,當治不治,則漿不行,而五陷之證作矣。五者,白陷、灰陷、紫陷、黑陷、血陷也。
痘粒稠密,暈紅紫,而頂陷下者,紫陷也。甚則轉而暈腳乾枯,中有黑臍而成黑陷,乃火毒內盛,欺侮其元氣,燥焦其營血而陷也,宜清毒活血湯倍生耆、芩、連、紫茸以救之。及至黑陷,則毒火亢極,殘陰盡竭矣。又張介賓云:痘黑陷者,必氣不足,血不活,宜托裡散、六物煎,加川芎、肉桂、紅花。
甚者或九味異功煎,十全大補。則黑陷亦有屬虛者,但須有虛證虛脈方確,且黑陷屬虛者,大抵由灰陷所轉,非從焦枯紫陷而來,最凶,雖明眼人,實知其虛寒,極力溫中大補,亦恐不救,以其至此,脾腎兩敗也。又云:有因誤涼誤下,毒氣內攻而變黑陷者,宜六氣飲、溫胃飲之類培養胃氣,再投寒涼立斃。公雖知黑陷之不盡屬熱,不知誤治至此,勢必瘙癢異常,皮肉俱脫,萬無生理矣。
予嘗示人以詳辨之法,謂紫陷、黑陷之屬熱者,身必壯熱,呼吸必氣粗,便閉,躁妄,口渴,飲冷,脈滑數。庸工不知黑陷之所以為熱,故一見黑機,並不計有虛寒之證,概以為熱焉,殺人多矣。況虛實兩證外,又有因感風寒而變青紫黑陷,證亦身熱,但多一身疼,項強頭痛,惡風,鼻塞,咳嗽,脈浮等證,宜溫肌散表者,安得不加意審察乎?
痘出稠密,其色淡白,根無紅暈而頂陷者,白陷也,甚則遲延一二日,轉成灰陷,皆因氣血虛寒,不能運化毒氣以成漿,故陷也。倘乘白陷之時,大補氣血,或成大漿,失其時而變灰陷,雖參、茸無救矣。
一,有顆粒通紅,有似血泡不成漿者,乃氣虛不能統血,而血上泛,僭居氣位,宜參、耆大補其氣,氣居其上,血自安於下,而成漿矣。
血泡失治,則氣愈虛而成血陷,亦不外大補氣。
血陷與紫陷,相隔天淵,若不細審形證脈法,多致混淆不救。
血陷雖紅,不帶紫赤,血陷屬虛,氣平身涼。
紫陷屬實,氣粗身熱。
一,有紫而帶青,又無火脈火證,此氣虛而血凝毒滯也,當與血泡同治,且青則多寒,夾有風寒,不妨佐以羌、防,尤宜細審。
白話文:
在痘疹全部出現後,如果該治療卻未進行治療,那麼痘疹的漿液就不會順利生成,這時候,就會產生所謂的「五陷」症狀。這五陷指的是白陷、灰陷、紫陷、黑陷、血陷。
當痘疹密集,周圍紅紫色,且痘頂凹陷下去,這是紫陷。嚴重時,痘疹周圍的紅色會變得乾枯,中心變成黑色的臍狀,成為黑陷,這是因為體內火毒過旺,壓抑了身體的元氣,使營血變得乾燥導致痘疹凹陷。這種情況下,應使用清毒活血湯,加大黃、黃芩、黃連、紫茸的劑量來治療。一旦到了黑陷階段,則是毒火極度旺盛,體內陰氣已耗盡。張介賓提到,痘疹黑陷通常是氣血不足的表現,應使用托里散和六物煎,並加入川芎、肉桂、紅花。
更嚴重的情況可能需要使用九味異功煎或十全大補湯。但黑陷也有虛弱的情況,只是必須有虛弱的症狀和脈象才能確定。一般而言,虛弱導致的黑陷通常是由灰陷轉變而來,而非從乾燥紫陷轉變而來,這是極為危險的。即使經驗豐富的醫生,明白這是虛寒,盡力溫補中氣,恐怕也難以挽救,因為到了這個地步,脾臟和腎臟功能都已經衰敗。另外,如果因為錯誤的冷敷或瀉下,導致體內毒素反攻,使痘疹變為黑陷,應該使用六氣飲或溫胃飲等方法培養胃氣,如果再用寒涼藥物,將立刻致命。
我曾經教人如何詳細辨別,對於紫陷和黑陷屬於熱性的,身體一定發高燒,呼吸一定粗重,便祕,煩躁不安,口渴想喝冷水,脈搏滑數。許多普通醫生不知道黑陷之所以會發熱的原因,所以一看到黑色痘疹,根本不考慮是否有虛寒的症狀,一律認為是熱性的,因此造成許多人死亡。除了虛實兩種情況外,還有因為感受風寒而使痘疹變為青色、紫色或黑色的,這種情況下,身體也會發熱,但會伴有全身疼痛,頸部僵硬,頭痛,怕風,鼻塞,咳嗽,脈搏浮動等症狀,應使用溫肌散表的方法,怎能不仔細審查呢?
痘疹密集出現,顏色淺白,根部沒有紅色光暈且痘頂凹陷,這是白陷。如果病情加重,一兩天後可能會轉為灰陷,這是因為氣血虛寒,無法運化毒氣形成漿液,所以才會凹陷。如果在白陷階段就大量補充氣血,或許可以形成大量的漿液,但如果錯過這個時間點,即使病情轉為灰陷,即使使用人參、鹿茸也無濟於事。
有一種情況,痘疹呈現通紅,像血泡一樣,無法形成漿液,這是因為氣虛無法控制血液,導致血液上溢,佔據了氣的位置。這種情況下,應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藥材大量補氣,讓氣居於上方,血液自然會安定於下方,從而形成漿液。
如果血泡未得到治療,氣會越來越虛,進而形成血陷,這種情況下,主要還是要大量補氣。
血陷和紫陷的差異非常大,如果不仔細辨別症狀、脈象,很容易混淆,導致無法救治。
血陷雖然紅色,但不帶紫色,血陷屬於虛弱,氣息平穩,身體涼爽。
紫陷屬於實證,氣息粗重,身體發熱。
另一種情況,痘疹呈現紫色帶青色,又沒有火脈火證,這是氣虛導致血液凝固,毒素滯留的表現,應和血泡一同治療。而且青色通常代表寒氣較重,如果夾雜風寒,不妨加入羌活、防風等藥材,尤其需要仔細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