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嘔吐瀉泄論 (1)
嘔吐瀉泄論 (1)
1. 嘔吐瀉泄論
發熱之際,有嘔吐者,有瀉泄者,有吐瀉交作者,全要辨寒熱虛實治之。
倘吐出有餿酸氣味,見點之後,不甚爽快,且又腹痛,此停食作痛而嘔吐也,其痛綿綿不已,啼叫必多,且多在臍以上痛,面必清自,唇必淡白不甚紅,手足俱冷,宜升消平胃散。愚按:此證虛寒極矣,宜溫補脾胃中加藿香、砂仁、神麯、楂肉。
一,毒氣作腹痛者,痛稍延緩,有作有止,多在臍以下痛,甚者或連腰痛,面紅唇紫,口渴咽痛,手足不冷,敗毒和中散主之。
一,有氣虛不能送痘,以致毒伏於內而腹痛,當大補氣以托之,主真元益命湯。
吐而酸苦有聲,吐訖反爽快,不甚腹痛者,毒火上越也,不必用藥。
吐而有物無聲,不酸不苦,吐訖困倦,不思飲食,亦不甚腹痛,唇舌或淡白者,胃氣弱也,參砂和胃散主之。亦有食下即吐,吐多順快無聲,亦主此方。
有毒氣作瀉者,瀉必黃色臭穢,肚腹多不痛;亦有毒氣作瀉而兼吐者,其瀉必黃而臭,吐必酸刺有聲,神氣不甚困倦,腹亦不甚痛,亦屬毒氣由吐瀉而發越,所謂吐瀉為順候,只此一證耳。
有吐瀉交作,胸腹痛甚者,吐則有餿酸之氣,瀉則有淡白之色,亦有酸餿氣,此感寒停食也,升消平胃散,少加羌活。
有脾氣虛弱,飲食不化而泄瀉者,其瀉滑利,而色帶白,且不變化,如糟粃樣,亦有餿酸氣,瀉後精神困倦,宜大溫補脾胃。
一,有脾腎虛寒者,急宜重用薑、附、耆、朮、砂、椒、肉蔻、故紙等溫補命門之品。
一,嘔吐在上中二焦,用藥不得犯下焦元氣,即或便閉,亦當調補胃氣,從緩利導,且脾胃和,津液回,則自通矣。如久不通,腹脹滿,無實證,可用蜜導法。
一,熱瀉,必暴而甚;寒瀉,多徐而緩。寒則多澄澈清冷鴨綠之色,況熱甚少瀉證,必有火脈火證方是。
瀉而糞黃臭穢,小便短赤,毒火下奔也,痘暈必紫赤,加味四苓散主之。
瀉而糞色淡白青綠,更兼滑利,乳食不化,此虛寒也,痘暈必淡白,七味豆蔻丸主之。
吐瀉不止,手足厥冷,此脾胃之氣欲絕,不惟脾胃衰,則氣血不充。痘自無力灌漿,即病勢已困矣,急用參、耆、附、朮、白蔻、肉蔻救之。
有吐瀉脈沉細微弱者,虛也,手足冷,本病也,若手足壯熱,乃陰極似陽,謂之陰燥,宜回陽固本。
一,有六腑閉結,狂妄煩躁,口渴唇赤,脈洪數沉緊而滑,實也,手足熱,本病也,若手足冷逆,為陽極似陰,熱深厥深之象,下之。
2. 驚搐論
驚風之說,先賢已深闢之矣,而方書猶存是號,昧者宗之,終身不悟,逐以天麻、白附、全蠍、姜蟲、荊、防、羌、柴為治驚聖藥,無論虛實寒熱,概而施之,傷人性命,殊堪痛恨。然驚名雖不可妄立,而驚搐則小兒常有,矧痘疹發熱日久,毒氣發越,能保必無此證乎?余因晰而分辨之。
身熱二三日,或痘欲出,或初報苗二三顆,忽然驚搐大作,不可惶惑,惟審寒熱虛實用藥,切勿見驚即治驚,總在立意托苗,苗呈而驚自定。
有毒氣壅盛於內,不能聚發於外,而驚搐狂躁者,宜清解散,去芩、連、紫茸以宣之。
亦間有熱毒壅盛,痘紫赤,脈滑數,二便秘而搐者,多由陽明胃中有熱,清毒活血湯,加熟莊黃微利之。
有內毒本盛,外為寒所束,鬱滯不得出致搐者,宜蘇解散發散之。
有氣血虛弱,不能送痘出外驚搐者,溫中益氣湯、真元益命湯補托之。
有心脾血虛而搐者,歸脾養心湯之類主之。
有木邪盛而搐者,小柴胡湯,或導赤散入辰砂加減主之。
有藜藿之子,皮肉粗厚,不與疏通腠理,致毒郁不伸而搐者,升麻葛根湯主之。
一,痘已收靨,餘熱不退作搐,此氣血大虛之候;至壯熱氣粗,手足亦熱,唇焦口乾,煩躁頓悶者,又為毒火未盡,須詳別之。
驚搐正宜急急分別用藥,不得謂痘未出之前,驚搐為順。朱豫章治一毒氣壅盛,不能發苗,郁遏於內,驚搐抽掣,眼目斜吊,口鼻歪斜,用敗毒和中加羌、蘇、白芷,表裡兼治,而痘出驚止。若用驅痰峻攻藥,則不救矣。世人不明毒郁致搐之由,不極力托苗,專作急驚治,殺人多矣。
今人元氣薄弱,嬰兒常多陽虛,故氣血大虛,不勝痘毒攻衝,又不能送之外出,因而致搐者實多,一誤涼表,為禍至速,宜加察焉。
辨此驚狂諸證,宜細心體察,觀形察色,問證聽聲,又參以脈法,自可分別。若痘暈紅紫,面赤唇紅,聲音亮,口氣粗,手足亦壯熱,脈洪數,此毒氣壅盛也。或形色多同前,但聲重鼻塞,或流清涕,脈浮緊而數,此毒盛而為風寒所束也,宜蘇解之。然此證在寒冷之月,或不謹避風寒,及傷風通行時有之。
若痘影淡白,在皮膚之間,不見紅活,唇淡面青白,脈遲緩,雖煩躁驚搐,有似於熱,其實因氣血虛弱,送痘不出之故,宜補氣以托之。
又有燈火一法,因其無益,列於書末。況元氣虛弱,又兼吐瀉後,脾氣又下陷矣,必溫中益氣,倍參、茸、耆、朮、薑、附、二蔻,以助脾命,自痘出驚定,若用燈火,反傷元氣。蓋火能劫其有餘,不能治其不足,故痘疹收靨還元后,皆不可用燈火。余治痘疹,從未用一燈火,而皆無恙,有明徵矣。
惟痘疔,痘賊,痘母,欲拔去其毒,則不過一二焠而已,有何傷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