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三集 (7)

回本書目錄

三集 (7)

1. 疹發輕重論

發熱之初,有似傷寒,而肺家見證獨多,咳嗽噴嚏,鼻流清涕,眼胞腫,眼淚汪溢,面赤口乾,中指冷,耳後有紅絲,兩耳根下、頸項面部、腰間脊骨之下,有三五紅點,乃疹之報標。惟身有微汗,氣不甚粗,熱不甚壯,口不甚渴,脈不甚躁,能食便清,無腰痛驚狂之候,則疹出必輕。一出而熱微,色紅而累落,神清而能食,尤為佳兆。

若氣喘鼻乾,煩躁不寧,脈來洪數,躁疾無倫,嘔吐便血,驚搐狂妄,大熱無汗者,最重。頭面預腫大者,尤為毒氣梟炎、火鬱難發之意。宜表發者,藥貴辛涼,避其辛熱,且疹亦如痘,宜漸次出沒,如一湧齊見,不分顆粒,紫赤者險,紫黑者逆,以熱極也;淡紅者險,灰白逆,以虛極也。虛實兩證,皆不宜湧出。

治虛證者,宜隨脈色培補;治實證者,不可過為攻發,即升麻、桔梗,亦須避其升動陽氣,況過用表劑,表氣亦虛,榮血亦竭,能無虛陽盡越,喘汗立至,莫能收納乎?惟明手為能深體虛實,因時合宜,無所過,亦無所不及,斯輕者自順,重者亦輕矣。

白話文:

在發燒初期,病情看起來可能類似感冒,但肺部相關的症狀特別明顯,例如咳嗽、打噴嚏、鼻子流清鼻涕、眼睛腫脹、淚水泛濫、臉色紅潤、口乾、中指冰冷、耳朵後方出現紅絲,以及在兩耳下方、頸部、面部、腰部和脊椎下方出現幾個紅點,這些都是疹子即將出現的徵兆。如果身體微微出汗,呼吸並不算粗重,發燒程度也不算嚴重,口渴程度適中,脈搏不算躁動,能夠正常進食並且排泄正常,沒有腰痛或精神亢奮的現象,那麼疹子的出現通常不會太嚴重。一旦疹子出現,發燒會減緩,疹子顏色呈紅色且逐漸脫落,精神狀態良好且能正常飲食,這都是好轉的跡象。

然而,如果患者出現氣喘、鼻子乾燥、煩躁不安、脈搏快速、極度躁動、嘔吐、便血、精神混亂、高燒且無汗,這是病情最嚴重的表現。如果頭部和臉部提前腫脹,更是顯示出病毒性感染導致的高溫炎症,火氣被抑制難以發散的跡象。對於這種情況,治療應該以辛涼的藥物為主,避免使用辛熱的藥物,並且疹子和水痘一樣,應該逐步出現和消退。如果突然全部爆發,不分顆粒,呈現紫色或深紅色,這是很危險的跡象,因為這表示體內的熱度已經達到極限;如果呈現淺紅色或灰白色,同樣是危險的跡象,因為這表示體力已經耗盡。無論是體力耗盡還是體內熱度過高的情況,都不適合讓疹子一次性全部爆發。

對於體力耗盡的情況,應根據脈象和麪色進行調養;對於體內熱度過高的情況,不能過度發汗,即使使用升麻和桔梗等藥物,也必須避免提升體內的陽氣,更何況過度使用發汗的藥物,會讓體表的氣力虛弱,體內的營養也會枯竭,這樣會不會導致體內的虛火全部散失,氣喘和汗水立刻出現,讓人無法控制呢?只有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深刻理解體力和體內熱度的平衡,根據當時的狀況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,既不過度也不不足,這樣輕微的病情自然會順利康復,嚴重的病情也能得到緩解。

2. 身熱不退論

麻疹非熱不出,若既出透,其熱當減,倘仍大熱蒸蒸,乾枯無汗,此熱毒壅盛也,加之人事昏沉,口鼻二便出血,手足心如烙者,毒重,腳冷如冰者尤重,宜化毒清表湯或宣毒發表湯加減選用。亦有真陰大虧,脈來空豁無倫,又宜重用熟地、生地、揀冬、牛膝、甘、桔等類以養陰退陽者。

有本屬熱毒壅遏,失於清解,誤投辛熱,毒蘊於內,藏於胃中,口鼻出氣腥臭,牙疳口瘡,疹則速收速落,日夕壯熱,餘毒流注大腸,裡急後重,成為痢證,可用清熱導滯湯。故當疹方沒落身熱,察有餘熱留於肌表,宜用柴胡清熱飲,以治實證。若收後熱微,或時熱寒如瘧者,脈或虛弱遲澀,即宜從虛調治,以十全大補、八味、八珍、歸脾、理中等方酌用。

豈治疹有成法,無妙用哉!予嘗見疹已出現三四日,當散不散,內有虛熱,留滯肌表,潮熱煩渴,口燥咽乾,主以柴胡四物湯,使血分和暢,餘熱悉除,疹即收落。此雖未用陽藥,亦何嘗泛投苦寒,獨不思有疹後身熱,飲食如常,卒然心腹絞痛,汗出如雨而斃者,非寒涼剝削,元氣虧損,失於調補之咎乎?朱氏云:疹後身有微熱者,屬虛熱,藥宜滋補。知前人亦非但清熱也。

白話文:

[對於發燒持續不退的討論]

麻疹如果不因體溫升高而出現,一旦疹子完全冒出,體溫應該會下降。但如果還是高燒不退,皮膚乾燥無汗,這顯示體內熱毒非常嚴重。如果病人意識不清,口鼻或排泄出血,手腳心熱得像被烙鐵燙一樣,這是中毒嚴重的徵兆;如果腳冷得像冰一樣,情況更為嚴重。應該使用化毒清表湯或宣毒發表湯,根據病情增減藥量選擇使用。

也有因為陰液大量虧損,脈象虛弱無力的情況,應該大量使用熟地、生地、揀冬、牛膝、甘草、桔梗等藥材來滋陰降火。

有些病例是因為熱毒阻塞,沒有及時清除,誤用了辛熱的藥物,導致毒氣在體內聚集,尤其在胃部,口鼻呼吸有腥臭味,口腔潰瘍,麻疹快速消退,日夜高燒不退,餘毒流入大腸,造成腹瀉劇烈,可以使用清熱導滯湯。

所以當麻疹剛好開始消退,身體還在發燒,若發現體內還有殘餘熱氣,應該使用柴胡清熱飲來治療。若疹子消退後,體溫只是微熱,或者偶爾熱如瘧疾,脈象虛弱遲滯,應該按照虛弱的情況來調整治療,可以考慮使用十全大補、八味、八珍、歸脾、理中等方劑。

治療麻疹並不是有一套固定的方法,而是要靈活運用。我曾經見過一個病例,疹子已經出現三四天,應該散發卻沒有,體內有虛熱,滯留在皮膚表面,潮熱煩渴,口乾舌燥,我開了柴胡四物湯,讓血液循環順暢,殘餘熱氣消除,疹子就消退了。雖然沒有使用熱性藥物,但我也沒有隨意使用苦寒的藥物,必須考慮到疹子消退後,雖然飲食正常,突然心腹劇痛,汗如雨下而死的情況,這不是因為寒涼的藥物剝奪了元氣,導致元氣虧損,沒有得到適時的調養補充嗎?朱氏說:疹子消退後,體溫微熱,屬於虛熱,藥物應該滋補。由此可見,前輩們並非只懂得清熱。]

3. 煩渴論

煩渴一證,皆以為熱毒壅盛,心為熱擾則煩,胃為熱鬱則渴,前後不外竹葉石膏湯加減,不知當憑脈氣疹色處治。如疹色不深紅,脈亦虛弱微細,外無熱證,渴喜飲熱,不欲多飲者,此必寒涼太過,脾虛津液不生,宜七味白朮散等溫補藥。

白話文:

在「煩渴論」這篇討論中,提到煩渴這個症狀,一般都認為是因為體內熱毒過盛導致的,心臟受到熱毒幹擾會感到煩躁,胃部受熱毒壓抑會感到口渴,以往的治療方式不離竹葉石膏湯,並適度增減其成分,但實際上,應根據脈搏、氣色及疹子顏色來判斷治療方式。

例如,如果疹子顏色不是深紅色,脈搏也呈現虛弱且細微的狀態,身體表面也沒有明顯的發熱症狀,口渴時偏好喝熱水,而且不想喝太多,這種情況下,通常是因為過度使用寒涼性藥物,導致脾臟虛弱,無法正常產生津液,應該要使用像是七味白朮散等溫補類的藥物進行調理。

4. 喘急論

喘急為麻疹惡候,如初出未透,無汗喘急者,此表實拂鬱其毒也,宜蜜炒麻杏石甘湯。麻疹已出,胸滿喘急,此毒氣內攻,肺金受克,宜清氣化毒飲,或竹葉石膏去半夏,加川貝、瓜蔞霜。然亦有疹色淡紅,脈氣微弱,中氣不足而喘者,宜投耆、術。更有尺脈空虛微弱,疹色滯暗,腎不納氣而喘,宜附、桂者,無分疹之前後,虛損者,皆有此候。

至於大汗後而喘急,大吐瀉後而喘急,皆氣脫危證,急須補救,斷不可清涼化毒,所謂十喘九虛也。余嘗治出疹喘急危證,皆以耆、朮、薑、附救治而安。故曰:生人稟氣薄弱,多虛候,少實證也。

白話文:

[關於喘息急促的討論]

喘息急促是麻疹病情轉重的信號,如果麻疹剛開始出現但還未完全透出皮膚,又沒有出汗且伴有喘息急促,這可能是表症實邪阻塞,導致毒素無法排出,這種情況下適合服用蜜製炒麻杏石甘湯。

若麻疹已經顯現,胸部感覺脹滿,且喘息急促,這是體內毒素攻擊,肺部受到影響,應該服用清氣化毒飲,或者用竹葉石膏湯去掉半夏,再加入川貝和瓜萎霜。

然而,也有疹色呈淡紅色,脈搏微弱,是因為中氣不足而喘息的狀況,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黃耆、白朮等補藥。

更有一些情況,脈搏在手肘內側非常微弱,疹色暗沉,這是腎臟功能不佳,無法調節呼吸導致的喘息,適合使用附子和肉桂等藥物,無論是在疹子出現前後,虛弱的人常常會有這種症狀。

至於大量出汗後喘息急促,或者是嚴重嘔吐或腹瀉後喘息急促,這些都是氣脫的危險症狀,必須立即補救,絕對不可以使用清涼解毒的方法,因為喘息多半是由於虛弱所致。我曾經治療過麻疹喘息的危急病人,都用黃耆、白朮、乾薑和附子等藥物救治,病人最終都能安全康復。所以說,人的身體本質多數較為虛弱,虛弱的症狀多,實證的症狀少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