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三集 (5)

回本書目錄

三集 (5)

1. 不宜執用寒涼論

痘喜溫暖,疹喜清涼,人皆知之。但痘當成實,過暖亦爛;疹初欲見,過涼難形,宜隨機處變,溫涼得所,庶陰陽和而疹盡出。如疹有大熱,則用粉葛、荊、防合人參白虎湯、荊防敗毒散以發之。如兼疫癘之氣,以人參敗毒散發之,若疹之形色脈氣屬虛,則審脈察形以補之溫之,固無所畏怯拘執也。蓋赤疹則遇清涼而即發,白疹必得溫暖而後銷。

更有明是疹子,至發熱五六日後不出者,人猶執謂皮膚堅厚,腠理秘密,及風寒外襲之咎,不知至此日期,表發清涼已遍,何以尚不能透?緣氣虛不能送毒,表發過則正氣益衰,而疹出愈難,亦猶痘之虛者,非補托不出也。

況有曾經吐瀉者,脾元中氣已竭,因虛伏陷,補之猶恐不及,尚敢妄表妄涼乎?惟毒盛於裡,熱氣錮閉,脈或沉滑浮洪,數大有力,久不大便,內郁不出者,則用涼膈散加牛子以解散之。世又謂疹邪既實,非汗散莫除,而表不遠熱,反不避其辛溫,麻、細、桂枝,動手便用,是又不知疹屬陽,首耗陰分,藥忌燥悍者也。其不敢用溫熱者,又一於寒涼,絕無冰伏之慮。

所以每有血凝毒滯,郁遏不出以殞命;復有胃氣傷殘,吐瀉喘汗以傷生;且有由淡紅灰白而黑陷,寒戰咬牙陽氣絕滅;或反見虛陽外擾,龍雷發動,唇焦口渴,上下失血,以致斃者。是賴明理之彥,辨脈察形,以彰斯道之蘊可矣。

白話文:

[大家都明白,出疹子時,痘疹喜歡溫暖,而疹子則偏好清涼。然而,當痘疹成熟時,如果過於溫暖就會導致潰爛;疹子剛要顯現時,過度清涼反而不易形成,因此應該靈活應對,讓溫涼適度,這樣陰陽平衡,疹子才能完全長出。如果疹子伴隨高燒,可以使用粉葛、荊芥、防風,配合人參白虎湯或荊防敗毒散來促進疹子發出。若同時伴有瘟疫之氣,用人參敗毒散來促進發疹。如果疹子在形態、顏色、脈象上顯示虛弱,就應該根據脈象和病狀來進行補充和溫養,不需要有所畏懼或固執。因為紅疹遇到清涼就會立即發出,而白疹必須在溫暖下才能消退。

有時候,明明是疹子,但發熱五六天後仍不出疹,人們常認為這是因為皮膚過於厚實,腠理緊密,或是風寒侵襲的結果,卻不知道到了這個時間點,表皮已經全面發涼,為什麼還不能穿透?這是因為氣虛無法帶走毒素,表皮過度發涼會使正氣更加衰弱,疹子就越難長出,這就像虛弱的痘疹,如果不進行補充和扶持,就無法長出。

對於那些經歷過嘔吐和腹瀉的人,脾臟的中氣已經耗盡,因虛弱而潛伏,即使補充也可能來不及,怎麼可能再輕易地進行表面發散和冷卻呢?只有當毒素在體內積聚,熱氣封閉,脈搏或深沉或滑滑,或浮動或強大,長時間未排大便,內熱無法散發的情況下,才使用涼膈散加上牛蒡子來解毒。

世人常說疹子的邪氣一旦實在,不進行汗散就無法去除,而且表面不遠離熱氣,反而不怕辛溫的藥物,像麻黃、細辛、桂枝等藥物,一開始就使用,但他們卻不知道疹子屬於陽性,首先消耗的是陰分,應該避免使用燥悍的藥物。而那些不敢使用溫熱藥物的人,又一味地使用寒涼藥物,完全沒有考慮到可能產生的冷凍抑制效果。

因此,常常會有血液凝固,毒素滯留,無法透發而出導致死亡;也會有胃氣受損,嘔吐、腹瀉、喘息、出汗,影響生命;更有可能從淡紅色、灰色、白色變成黑色,寒戰咬牙,陽氣消失;或者出現虛陽擾亂,龍雷發動,嘴脣乾燥,口渴,上下出血,最終死亡。這些都需要依靠懂得醫理的醫生,通過診斷脈象和觀察病情,來揭示這個道理的深刻含義。]

2. 形色輕重論

痘以頭面先見稀少者為佳,疹以頭面多見成粒老紅者為順,但雖細密鮮紅,終不若斑之皮紅成片,如蚊蚤跡也。至色淡紅淡白者的是虛候,色太紅豔紫赤者是為血熱,其有紫黑者,熱毒梟炎、腎水乾枯之象,難治。看法與痘科同理,而疹尤喜通紅也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形色輕重的討論】

出痘子時,如果最先在頭臉部出現,且數量不多,這是一個較好的徵兆。疹子則相反,如果頭臉部出現得較多,且呈現成熟紅色顆粒狀,這代表情況在往好的方向發展。即使疹子細小密集且鮮紅,但還是不如斑疹那樣,皮膚呈現一片紅色,像被蚊蟲叮咬的痕跡。

至於顏色過於淡紅或淡白的疹子,這通常是體虛的表現。顏色過於鮮艷或偏紫色的疹子,則表示血液過熱。若是出現紫色或黑色的疹子,這可能是熱毒過盛、腎臟功能衰竭的象徵,治療上會比較困難。

診斷疹子的方法和看痘子的道理一樣,但疹子更喜歡呈現通紅的狀態。

3. 辨疑似論

世有變蒸發熱,常見紅點者,此腠理開而肌肉嫩,血分稍有風熱,便沸騰肌表也,只宜調和氣血,不宜疏表。一有皮膚癢極,搔之腫厚,塊若雲頭者,風熱挾濕為斑為丹為風也,皆非疹例,又非謂疹可一於疏表清解也。

予嘗於疹初發熱見點之際,於脈色之虛者,或泛用耆、術,遽投薑、附,並不使一陰藥,絕不慮其補住毒氣,助其炎威,卒之疹出神清,無一犯手,豈疏表清解之足泥乎?是惟不存一疹多熱候之見於意中,而後治有妙法,亦惟存一疹多熱候之見心下,而後藥無妄補,以精詳出於謹慎也。

生人以來,稟元既薄,剝削復多,一遇疹發,勢便沉疴,真虛之子,疹後久熱不退,變成癆痧,急宜與地黃補腎之劑。夫固有童子元陽素虧,終不離於溫補者,亦有陰氣未全,宜補真陰者。予故謂補陰為疹中正法,補陽乃其變法,表發清涼,人所共知之常法也。

白話文:

[辨識類似病症的討論]

世上有些人會出現因生長發育導致的發熱,身上常見紅點,這是因為皮膚毛孔開放且肌肉柔嫩,血液中稍微有些風熱,就會在身體表面呈現沸騰狀。這種情況只需要調節氣血,而不應該直接去疏解表症。

一旦皮膚極度瘙癢,抓撓後皮膚變得腫脹厚實,出現像雲頭一樣的塊狀物,這是風熱夾雜濕氣形成的斑疹、丹毒或風疹,這些都不是麻疹的例子,也不能認為處理麻疹就是單純地疏解表症和清熱。

我在麻疹初期發熱出現紅點的時候,對於脈象和麪色顯示虛弱的人,可能會廣泛使用黃耆、白朮等補藥,甚至直接使用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,完全不用陰性藥物,我從不擔心這樣會讓毒素停留在體內,或助長炎熱的威力。結果麻疹順利出現,病人精神清明,沒有任何一個人出現問題,難道疏解表症和清熱是唯一的方法嗎?只有當我們心裡沒有固定的概念認為麻疹就一定是高熱的情況,治療才會有奇效;也只有當我們心裡有著麻疹就是高熱的觀念,纔不會胡亂補藥,這是因為精確和詳細的判斷來自於謹慎。

人出生以來,如果先天元氣不足,再加上後天的消耗過多,一旦遇到麻疹,病情就會非常嚴重,對那些真正虛弱的人來說,麻疹後久久無法退燒,最終可能變成肺結核或砂瘡,這時應該急著給他們服用地黃來補腎。確實有些小孩原本就元陽不足,終身都需要溫補;也有些小孩陰氣尚未完全,適合補充真陰。因此我認為補陰是處理麻疹的正確方法,補陽則是變通的方法,疏解表症和清熱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做法。

希望這能幫到你!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,請隨時告訴我。

4. 壯熱煩渴口臭腐爛等證論

斑疹本為肺胃火毒,故常多壯熱煩渴,喜冷浩飲,然縱其飲冷,則冰遏熱毒在內,且津液遇冷則凝,煩渴益甚,況胃喜涼飲,得冷入口,庸或相安,腸喜熱飲,寒流下焦,無不受害,輕則激其虛火上升,寒熱不已,重則迫其熱毒下注,瀉利不休。更有誤以諸熱為火,徒知峻用芩連苦寒者,不知火之有餘,皆由水之不足。

渴者,臟腑津液燥槁也,少火變為壯熱,宗氣已亡於中,孤陰外覆肌表,榮道已竭於裡,不求陰陽至理調之,徒以時行外染之客病主治,壯者因循日久而愈,弱者後復變證成凶。故凡有壯熱煩渴,可於此例推矣。

奈何西北,凡患熱病喜冷者,謂之咯水病,病家任飲涼水,醫者峻投苦寒,逼其浮越之虛陽盡耗於外,致使招納不入,寧獨不聞甘溫之能除大熱乎?夫身中之火,貴安其位,得其平即安,如外邪不能入,則火即為真陽之正氣,失其常則離其位,外邪得入,即陽氣而變為邪火矣。

今之治熱病者,泛云邪熱,日以苦寒為事,豈人身上之熱,另有身外之火乎?是即本人身上之陽氣,發越而為病也。惟實火太過者,暫以清涼折之,中病即止,而又常以冰伏為慮,庶無妄涼之愆,乃賊害不已,盡將陽氣趕出,以致手足厥冷,龍雷無可藏納,上迫而為胃爛口臭,睛紅舌黑,榮氣失運,凝滯成斑,獨見於足。

夫斑疹主火,火性上炎,故多見於頭面,今獨見於足者,陽氣已絕,陰血凝注,名死血斑,不治,此皆陰極似陽之假熱,誤用寒涼之過也。至於唇口腐爛,頰穿唇缺,鼻爛目傷,似乎熱毒,不知陰翳之火乘虛而走空竅,流爍為害,猶龍雷之焚燬萬物甚速也,況多餘熱不退而為痧癆者,皆氣血之為病,有何毒乎?治者能明此理,惟使太陽一照,龍雷頓息,真陽一斂,陰翳自消,真陰一生,虛陽自化,斯榮衛得其職,而生機勃發矣。

庸人一見紅點,便作有餘實相,以攻有跡之藥,而投無形之虛,追論致死之由,有難逃醫律者矣。楚瞻時,西北斑疹大行,諸醫或用表散,或用清解,俱莫能療。有身體俱見,面上隱隱退縮,壯熱喘嗽,煩躁不食,泄瀉者,有身面俱見,面赤壯熱,喘嗽煩躁,咽痛口渴者,要之皆陽外越而陰內竭,中氣弱而肺氣傷,水火不得其平也。乃察其脈氣,寸強尺弱,或細數無力者,並以全真一氣湯加減救之,無一不愈。

惟脈洪滑數實有力,人強氣壯者,始以連翹、貝母、牛子、甘橘、生地、丹皮、芩、連、元參、紫草之類清解之。奈世不明陰竭陽浮之理,徒知托表清涼,即至疹毒內攻,元神脫盡,目竄口噤,尚作變驚調治,不可傷乎?邇來南省以疹致斃者,動輒千餘人,不數年而一遭其難,為問出疹之家,有醫大為補陽者乎?有並救陰陽者乎?率皆表發清涼,以為毒火熾盛,無能挽回,天地間有如是難滅之火耶?為是說者,將見火焚其身矣。

白話文:

斑疹本質上是由肺和胃的火毒所引起,因此病人常會感到高燒、煩躁且極度口渴,他們會想喝冰冷的飲料。然而,即便喝了冷飲,也會讓熱毒被冰封在體內,而且當體內的津液遇到冷飲,就會變得凝滯,導致煩渴感更嚴重。雖然胃部喜歡涼飲,喝下冷飲可能會感到舒適,但腸道卻偏好熱飲,當寒氣流入下焦,無不受到傷害。輕微的情況,可能導致虛火上升,寒熱交錯不停;嚴重的話,熱毒會向下流入,造成持續的腹瀉。

有些人錯誤地認為所有熱症都是因為火毒,只知道用黃芩、黃連等苦寒的藥材來治療,卻不知道火毒過剩的根本原因,往往是因為體內陰液不足。

口渴,是因為體內臟腑的津液乾涸了。原本溫和的火,變成了高燒,體內的宗氣已經消失,陰氣覆蓋在皮膚表面,體內的營道已經枯竭,如果不從根本上調整陰陽平衡,只是單純針對外感的疾病來治療,體質強壯的人或許可以慢慢恢復,但體質虛弱的人,後果可能會很嚴重。所以,對於那些有高燒、口渴的病人,可以由此推論。

然而,在西北地區,只要患有熱病,喜歡喝冷飲的人,都被稱為「咯水病」。病人隨意喝冷飲,醫生也大膽地使用苦寒的藥材,這使得體內飄浮的虛陽完全耗盡,導致身體無法吸收營養,難道他們沒聽過溫和的藥材也能消除高熱嗎?

身上的火,應該保持在適當的位置,一旦失衡,就會帶來問題。如果外邪無法侵入,那麼火就是體內真陽的正氣,但如果失去平衡,外邪得以進入,那原本的陽氣就會轉變為邪火。

現在治療熱病的醫生,普遍認為這是邪熱,每天都在使用苦寒的藥材,難道人體上的熱,還有另外一種來自身外的火嗎?這其實就是體內的陽氣,因為過度發散而導致疾病。只有在實火過盛的情況下,才會暫時使用清涼的藥材來抑制,一旦病情得到控制,就應立即停止,並且要考慮到冰凍的影響,以免過度使用涼性藥材,反而對身體造成傷害。

至於嘴脣、口腔腐爛,臉頰破洞、嘴脣破裂,鼻子腐爛、眼睛受損,看似是由熱毒所引起,但實際上,這是虛弱的陰火趁虛而入,侵蝕空腔組織,造成的傷害,就像龍捲風和雷電迅速摧毀萬物一樣。而那些熱度不退,導致痧癆的病人,其實都是因為氣血的問題,哪裡有什麼毒呢?如果醫生能明白這個道理,只要讓太陽的光芒照射進來,龍捲風和雷電就會立刻停止,真正的陽氣一收斂,陰火自然就會消失,真正的陰液一生成,虛假的陽氣就會自行化解,這樣榮氣和衛氣就能正常運行,生命力就能蓬勃發展。

普通人一看到紅點,就認為這是過剩的實象,然後用有形的藥材來攻擊無形的虛弱,等到追究死亡的原因,很難逃避醫療責任。在我們那個時代,西北地區斑疹大流行,許多醫生用表散法或清解法,都無法治癒。有些人的身體各處都有紅點,臉上的紅點逐漸縮小,高燒、咳嗽、煩躁、食慾不振,甚至腹瀉;有的人臉和身體都有紅點,臉色潮紅,高燒、咳嗽、煩躁,喉嚨痛、口渴。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陽氣外泄,陰液內竭,中氣虛弱,肺氣受損,水火失衡。於是,我檢查他們的脈象,發現寸脈強,尺脈弱,或者脈細數無力,我就用全真一氣湯加減來治療,無一不愈。

只有脈象洪滑數實有力,人強氣壯的人,我會用連翹、貝母、牛蒡子、甘橘、生地、牡丹皮、黃芩、黃連、元參、紫草等藥材來清熱解毒。然而,世人不明白陰液枯竭、陽氣飄浮的道理,只知道用表散法和清涼藥材,即使疹毒內攻,元神脫離,眼睛凸出,嘴巴緊閉,還是會用驚嚇的方式來調理,這不是很傷心嗎?近年來,南省因為疹病死亡的人數,動輒上千,每隔幾年就遭受一次災難,我問那些出疹的家庭,有醫生大力補充陽氣嗎?有同時調理陰陽的嗎?大部分都是用表散法和清涼藥材,認為這是因為毒火旺盛,無法挽回,難道天地間有這種難以撲滅的大火嗎?說這種話的人,將會看到火燒身。

更讓人同情的是嬰兒,痘科本來就沒有表散法和清涼藥材的理論,但人們也不知道培養水火,補充氣血,把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葛根視為起手的妙藥,連翹、牛蒡子視為解毒的良方,甚至生地、犀角、黃芩、黃連,逢人就用。每隔幾年遭遇痘難的人,又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,看到死亡人數如此之多,比疹病還要多,這固然是醫學知識的欠缺,也是病人家屬完全不懂醫學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