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三集 (3)

回本書目錄

三集 (3)

1. 麻疹正治論

楚瞻曰:痘欲盡出而不留,疹欲盡發而無隱,或因邪氣之郁遏,留而不出,或為正氣之損傷,困而不伸。色淡白者為虛,宜溫補氣血;色紫黑者屬熱,宜化毒清涼,此論之精者也。予謂氣血旺而肌膚厚者,宜略為表發,如荊、防、粉葛、白芷之類,以取微汗,亦不可過用寒涼,冰伏熱毒,以致不能透出,毒反內攻。

若已透而脈旺,疹赤有餘者,宜用清利之品使內無餘熱,繼用滋陰之味使血無損傷,庶免疹後諸患。惟氣血本虛者,原難送毒出外,不為補托,非特毒氣沉溺於內,亦且先自絕其化源矣。故虛寒之疹,即牛子、連翹,皆為戈戟,荊、防、羌、獨,盡屬虺蛇。余常於氣虛之疹,起手便用耆、術,且有加薑、附者,莫不應手而效,可為引證。

白話文:

[麻疹正確治療觀點]

楚瞻說:對於麻疹,我們希望它能夠完全發出來,沒有任何隱藏。但有時因為邪氣的壓抑,使得疹子無法順利出現,或者因為身體正氣受損,使得疹子受到抑制。如果疹子呈現淡白色,這代表體虛,應該要溫補氣血;如果疹子呈現紫黑色,這表示有熱毒,應該要解毒並清熱涼血,這是治療麻疹的精髓。

我認為,對於那些氣血旺盛,皮膚厚實的人,可以適當使用一些發汗的藥物,如荊芥、防風、粉葛、白芷等,讓身體微微出汗,但也不能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以免將熱毒封在體內,反而導致疹子無法透出,熱毒會向內攻擊。

如果疹子已經透出,而且脈象強健,疹子紅潤,這表示體內仍有餘熱,應該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確保體內沒有餘熱,接著再使用滋養陰液的藥物,防止血液受到損傷,這樣才能避免疹子後的各種問題。

但對於那些氣血本來就虛弱的人,他們很難將熱毒排出體外,如果不給予補充和扶持,不僅熱毒會沉溺在體內,也會斷絕自身的生化源泉。所以對於氣血虛弱的麻疹患者,即使使用牛蒡子、連翹這些通常認為是清熱解毒的良藥,對他們來說也可能成為傷害。我常常在面對氣虛的麻疹患者時,一開始就會使用黃耆、白朮等補氣藥物,甚至還會加上薑、附子,往往都能馬上見效,這可以作為參考。

2. 補助陰陽論

疹屬陽,陽主氣,故疹有形而無汁,發熱之初,大與血分熬煎,宜以滋陰養血為主。痘屬陰,陰主血,故痘有形而有漿,發熱之後,大與氣分搏擊,宜補氣為主,此大略也。世人謂疹屬心火,其色赤,故多乘肺,而見咳嗽諸證。又謂疹多實熱,非若斑有假陽,此皆因時勢以立言,而未明大道也。

蓋斑疹皆有虛實,治法總貴圓通,且實者邪氣實,非真實也,病一退而正氣即虛,乃真虛也。是以治實證者,藥稍過即傷正,治假證者,藥稍誤而命亡,豈可以麻疹獨存實論,以害真虛?其有體氣壯實者,根本原固,故得標證,清解即愈。

怯弱者,不耐疾病,久經大熱,氣血益傷,再加疏表解毒寒涼,以有形之藥,攻無形之虛,不益令愈熱煩躁,虛陽外擾,更呈假象,泄瀉喘促,身厥汗溢,以致不救者乎?馮氏以全真一氣湯,治麻疹之困厄,屢有神效,即此亦可見實熱非定論矣。矧今之陽虛者,數月嬰兒,亦可用附、術各一二兩。

凡一發病,無論外感內傷,夏月暑日,皆不可用一寒涼,豈一發疹而即變為實熱耶?

白話文:

[補助陰陽論]

疹子屬於陽性,陽性主要影響的是氣,因此疹子會出現有形狀但不出水的情況,在發燒初期,它會大量消耗血液中的養分,治療上應以滋養陰液和補充血液為主。

痘子則屬於陰性,陰性主要影響的是血,所以痘子會有形狀並含有膿液,發燒後期,它會大量消耗身體的氣力,治療上應以補氣為主,這是大致的原則。

一般人認為疹子是由心臟的火氣所引起,因其顏色紅,所以常會侵犯到肺部,導致咳嗽等症狀。又有人認為疹子多是由於體內實熱,不像斑疹有時會出現假性熱象,這些說法都是根據當時的病情來評論,但並未真正理解整體的醫理。

事實上,斑疹都有虛實之分,治療的方法應該靈活變通。所謂的實,指的是邪氣盛,但並非真正的實,一旦病退,正氣隨即變虛,這纔是真正的虛。因此,治療實證時,藥物稍微過量就會傷及正氣;治療假證時,藥物稍微用錯就可能喪命,我們怎能單純認為麻疹只存在實證,而忽略了真虛的存在呢?

對於體質壯實的人,由於他們的根本很穩固,所以能表現出病症的特徵,只要適當清解即可痊癒。

然而,對於體質虛弱的人,他們無法承受疾病的折磨,經過長時間的高燒,氣血進一步受損,如果再施以疏表解毒的寒涼藥物,用有形的藥物去攻擊無形的虛,不但不會使病情好轉,反而會讓患者感到更加焦躁,虛陽被擾亂,甚至出現虛假的症狀,如腹瀉、呼吸困難、四肢冰冷、大量出汗,最終導致無法救治。馮氏使用全真一氣湯來治療麻疹的危急情況,屢次獲得奇效,這也證明瞭實熱並非固定不變的診斷。

何況現在許多陽氣虛弱的人,即使是幾個月大的嬰兒,也能使用附子和白朮各一二兩的劑量。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,即便是夏天的酷暑,都不該使用寒涼的藥物,難道一發疹子,病情就立即變成實熱嗎?

以上就是對補助陰陽論的理解與解析。

3. 諸熱誤治發斑疹論

斑疹一證,多因諸證發熱,調治失宜,血分壅熱,不得宣暢,沸騰肌表而為點也。雖麻疹發熱,形氣壯實者,自可表發,乃一遇發熱,不識何病何脈,便加麻疹名目,妄行攻托,以致血熱壅盛,逼迫妄行,沸騰肌肉,如擊水過顙狀,實非麻疹本候,乃因藥峻攻,猶傷寒熱極而為斑也,其點雖見,血分已受熬煎矣。

更有血滯血枯,終難見點者,愚人慾踐其言,峻加攻發不已,其誰堪此戕賊乎?故凡發熱,隨所因而調治得宜,則榮衛和,而熱自退,倘妄加攻擊,鬱熱無從宣泄,皆可鼎沸成形,至此陽越於外,陰覆於表,里既空虛,則不食昏悶,身熱氣促,嘔噦噁心等證,勢所必至。復謂疹毒未清,誤加清涼解毒,以治熱毒有餘之藥,攻元氣受傷之病,常多死者。

楚瞻治斑疹見點之後,壯熱昏沉,喘促煩躁,口渴不食,泄瀉吐蛔,或頭面先沒,額熱身烙足冷者,俱用峻補真陰真陽一二劑,而熱退神強,諸證皆愈。蓋血為火迫而成形於外,則經絡之陰消耗可知,陽氣浮越於表,則少火之臟納于丹田者,衰敗可知,水火既已兩亡,脾元何能運用?中氣之大傷,不待言矣,若不峻補真陰真陽,何以保精氣而資生身之用耶?吳鶴皋以參、耆、附、桂治斑,法之變也,醫不達權,安足語此?故善治斑與疹者,不必以斑疹分,但當以虛實辨別,只在陰陽虛實、神色脈氣已也。經曰:「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。

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誠百病求生之理,知此而麻疹一證,又何拘表散清涼之說乎?

白話文:

【對於各種熱症錯誤治療導致出斑疹的討論】

斑疹這類病症,通常是因為原本就有其他症狀發燒,但治療方式不適當,導致血液中的熱度無法正常排解,反而在體內堆積,最後沸騰於皮膚表面形成斑點。即使是麻疹引發的發燒,如果患者身體狀況良好,可以自然地排出熱度。然而,一旦遇到發燒,未確認具體病因和脈象,就輕率地認為是麻疹,並使用不適合的藥物來治療,會使血液中的熱度更加旺盛,迫使熱量無序地擴散,像沸騰的水打在臉上一樣,實際上這並不是麻疹本身的症狀,而是因為藥物太強烈,類似傷寒熱度極高時會出現的斑點,雖然斑點出現了,但血液中的養分已經受到嚴重損耗。

更有一些患者,由於血液淤滯或血液乾涸,即使發燒也難以出現斑點,一些醫生為了證明自己的診斷,持續使用強力的藥物,試圖讓斑點出現,這對患者來說是極大的傷害。所以,對於發燒的患者,應根據病因進行適當的治療,這樣可以讓體內的營養和防禦系統達到平衡,熱度自然就會消退。如果胡亂使用攻擊性藥物,導致體內的熱度無法排解,都可能造成熱度在體內沸騰,形成斑點。到了這個時候,陽氣過剩,陰氣被抑制,體內的營養流失,患者會食慾不振,精神恍惚,身體發熱,呼吸急促,嘔吐,惡心等症狀將接踵而至。再認為是疹子毒素未清,誤用清涼解毒藥物,用於治療熱毒過剩的藥物,去治療元氣受損的病情,往往會導致死亡。

我治療斑疹出現後,患者仍然高燒不退,精神萎靡,呼吸急促,焦躁不安,口渴不想吃東西,拉肚子,甚至嘔吐蟲子,或者頭部和麪部首先失去知覺,額頭熱,身體冰冷的,我都使用強烈的藥物來補充真陰和真陽,一兩劑藥後,患者的熱度退去,精神恢復,所有症狀都得到了改善。因為血液在熱力的壓力下,在體表形成了斑點,可以推測經絡中的陰氣已經大量消耗,陽氣在體表過剩,那麼丹田中應該吸收的少火臟腑的能量也會衰弱,水火兩種能量已經喪失,脾臟的能量如何運作?中氣大受損傷,這不用多說。如果不立即補充真陰和真陽,如何保護精氣,保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轉呢?吳鶴皋使用人參、黃耆、附子、肉桂來治療斑疹,這是治療方法的一種變化,醫生如果不瞭解這種靈活變通的方式,怎麼能理解這種治療方法呢?因此,擅長治療斑疹的醫生,不需要將斑和疹區分開來,只需要辨別虛實,只需要看陰陽虛實、神色脈氣即可。經典中說:「陽氣過剩而無法密閉,陰氣就會消失。陰陽平衡,精神才能得到治理;陰陽失衡,精氣就會消失。」這確實是尋找疾病生存之道的真理,明白了這個道理,對於麻疹這種病症,又何必拘泥於表面散熱和清涼的理論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