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三集 (2)
三集 (2)
1. 臟腑論
痘疹既原於胎毒,自無痘出於臟、疹出於腑之分,蓋臟腑相為表裡者也。麻疹之發,以氣相傳,亦如痘之從肺受氣,以次歸於命門,然後五臟之邪氣內蒸,命門之胎毒外達,惟胎毒之動而陽者為疹,其候多熱,故常有肺燥陰虧有餘之證。凡病以有餘者易治。昔人稟賦甚厚,疹常有餘,遂以為疹出於腑,致使理終不明,後世因之受害。
如疹出身有微汗,滋潤清醒,氣不甚粗,熱不甚燥,脈息和平,二便如常,疹粒累落肥美,以常法治之可也。如壯熱氣粗,洪滑數,鼻乾口渴,焦灼煩躁,疹色紫赤,毒火熾盛者,急宜清熱救陰,毋令毒火熬煎,反傷臟氣。惟脈弱神疲,元氣喪失,疹出如面如㾦,真氣盡出於外,或反安靜者,誠為臟傷險候,認為腑毒,害莫大矣。
治疹者,必與之審虛實,辨陰陽,究脈候,察形色,乃為合法,不然,痘出於臟,豈無有熱屬腑者乎?先儒治疹,多用補陰,原謂其屬臟也,而獨未見有臟寒之疹,故後世遂有臟腑之別云。
白話文:
[臟腑理論]內容如下:
痘疹的根源來自胎毒,因此並沒有痘由臟器產生,疹由腑器產生的區別,因為臟腑之間是互相影響的。麻疹的爆發,是由氣傳播,就像痘疹從肺部接受氣息,再依次回到命門,之後五臟的邪氣在內蒸騰,命門的胎毒向外出現,只有胎毒轉化為陽性的才會成為疹,這種情況下通常伴有多熱症狀,所以經常會有肺部乾燥、陰分虧損過度的證狀。一般來說,疾病如果是過度型的比較容易治療。
古人體質非常強健,疹子常呈現過度狀態,因此誤認為疹是由腑器產生,導致此理論一直不清不楚,後世也因此受到影響。
如果疹子出現時,身體微微出汗,皮膚濕潤,精神清醒,呼吸不顯得粗重,體溫不過度燥熱,脈搏平穩,大小便正常,疹粒豐滿美麗,按照常規方法治療即可。但如果出現高燒、呼吸粗重、鼻腔乾燥、口渴、焦躁不安、疹色深紅,且毒火旺盛,應立即清熱解毒,保護陰分,避免讓毒火煎熬,反而傷害臟器。
唯有脈搏微弱、精神疲憊、元氣耗盡,疹子呈現像臉上粉刺一樣,真氣全然外泄,或突然變得異常安靜,這纔是臟器受損的危險徵兆,若誤以為是腑器中毒,那危害就更大了。
治療疹子,必須詳細判斷虛實,分辨陰陽,研究脈象,觀察病人的外觀顏色,纔是正確的方法。否則,痘疹由臟器產生,難道就不會有熱症由腑器產生嗎?前輩學者治療疹子,大多使用補陰的藥物,原本是認為疹子屬於臟器疾病,但他們卻未發現有臟器寒冷的疹子,因此後世纔有臟腑之分的說法。
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。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,請隨時告訴我。
2. 形色論
麻疹以細密紅潤為佳,舒氏謂淡紅者虛寒,白色尤屬元陽不足,天庭面部㿠白者虛寒更甚,宜耆、朮、附、桂、芎、歸、薑、蔻,與治痘同。若但知補血而不敢補氣,則氣虛而寒者斃矣。紅紫為熱,通用清涼,黑則毒熱熾,急宜下以救陰,疹中固有是候,然不辨脈息神氣,及審其所因,亦每致誤。蓋黑為水色,有屬大虛寒者,非明眼人莫辨。
一凡出疹之際,切忌風寒生冷,否則皮膚閉塞,毒氣壅滯,遂變渾身青紫,或復隱伏,毒反內攻,煩躁腹疼,氣喘悶亂,而成危殆。如未見惡證,宜再表發升托之,然多有陽虛而復感風寒亦變青紫者,須主溫中散寒之法,不可大表。其有紅焰紫赤之疹,推之不能隨手轉白,隨白轉紅者,尤為毒氣凝滯,宜清血熱。
白話文:
在[形色理論]中,對於麻疹的判斷,以細小密集且顏色紅潤為健康表現。舒氏認為顏色偏淡紅的人可能是虛寒體質,若是白色則顯示元陽不足,特別是在額頭和臉部呈現出蒼白,這表示虛寒的情況更加嚴重。治療上應採用耆、朮、附、桂、芎、歸、薑、蔻等藥物,這些藥物與治療痘瘡的方法相同。如果只知道補血而不敢補氣,那麼對於氣虛且體寒的人來說,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。
紅色或紫色的疹子表示體內有熱,通常需要使用清涼的藥物。黑色的疹子則代表體內的熱毒非常旺盛,必須立即進行瀉下以保護體內的陰氣。雖然疹子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,但如果不仔細觀察脈搏、呼吸、精神狀態,以及瞭解疹子出現的原因,往往會造成誤診。因為黑色是水的顏色,也有可能屬於嚴重的虛寒體質,這就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生來辨別。
在麻疹剛出現的時候,絕對要避免接觸風寒或是食用冰冷的食物,否則皮膚會受到阻塞,毒素會積聚在身體裡,可能導致全身變為青紫色,或者疹子隱藏下去,毒素反而向內攻擊,產生煩躁、腹痛、呼吸困難和精神混亂等危險症狀。如果還沒出現嚴重的症狀,可以再次使用發汗和升騰的藥物,但對於因為陽虛又受風寒影響而變為青紫色的人,應該主要使用溫中散寒的療法,而不是大量使用發汗的藥物。對於紅色且帶有紫色的疹子,如果用手按壓後無法迅速恢復原本的顏色,這表示毒素在皮膚中凝結,需要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