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三集 (1)
三集 (1)
1. 三集
2. 麻疹備法論
從來麻疹諸書,皆以清涼為說,絕少溫補之條,視耆、術為畏途,以薑、附為荼毒,守「痘出於臟,麻出於腑」為定論。不知真陽真陰虧損者,當未有麻疹之先元氣已傷,及經發熱既久,氣血復弱,是以氣血虧而不能透者,十常八九,中氣虛而一擁出者,十常五六,既出而不能成形華色,伏陷喘促者,十之三四。醫不知補,反用清涼。
或有為淡白灰陷,天庭一片㿠白不明,或為陽氣消耗,黑滯畏寒,泄瀉喘汗,嘔吐不止,如此致斃者,何可勝道?惟楚瞻、介賓、進賢諸公,明於補虛,然亦但言滋補,未及溫補,雖疹發於陽分,常多熱候,理實資乎氣血,寧無虛損,或其時其地,原少虛寒之疹,而議理議法,豈庸膠固之思?故有今時之疹,多有前人未經歷見者,前人之法,亦有今時不能通用者,皆因其理有未明,未為宜古而宜今也。余歷證多年,固多清涼證治,然用耆、術及用附、桂者,不下數百計。
且治孕婦危殆之疹,及黑陷喘滿之疹,用附片二三兩,大劑溫補救治,有得生者,外證非無口渴唇焦,煩躁便赤,有類熱候,但察脈審情,毫無所犯,不可為今人廣不傳之秘乎。
白話文:
[麻疹治療法則討論]
從古至今,所有關於麻疹的醫書,都強調使用清涼解熱的方法,極少提及溫補的方式。將人參、黃耆這類補藥視為禁忌,把薑、附子看作是毒藥,堅信「水痘由內臟而出,麻疹由腑臟而發」的理論。然而,他們忽略了真陽與真陰耗損的情況下,早在麻疹出現之前,人體的元氣就已經受損。加上長時間的發燒,使氣血更加虛弱。因此,十個病人中有八九個是因為氣血虧損無法透疹,另有五到六個是因中氣虛弱,疹子一次全部爆發出來。一旦疹子出現後,卻無法形成鮮艷的顏色,或是陷入喘息困難的狀態,這種情況佔了三到四成。醫生不懂得使用補藥,反而持續使用清涼藥物。
有些病患會出現皮膚蒼白,額頭呈現一片死白,或者陽氣消耗過度,畏寒、拉肚子、喘息、大量出汗、不停嘔吐,導致死亡的案例,實在太多無法一一細數。唯有楚瞻、介賓、進賢等名醫,懂得補虛的方法,但也只是講述滋補,並未提及溫補。雖然疹子通常在身體陽性部分發作,常伴隨著熱象,但事實上,疹子的生成確實需要充足的氣血,怎麼可能沒有虛損的情況呢?或許在某些時間、地點,虛寒型的疹子較少見,但在理論和方法上,我們怎能拘泥於舊有的觀念呢?因此,現在的疹子,有很多是前人未曾遇見的,前人的方法,也可能無法適用於現在,都是因為理論上仍有不明確的地方,未能適應古往今來的變化。我經過多年的臨牀經驗,雖然大多使用清涼解熱的療法,但使用人參、黃耆,以及附子、肉桂的病例,不下數百例。
尤其在治療孕婦危險的疹子,以及黑色沉陷、喘息困難的疹子時,使用二三兩的附子,大劑量溫補救治,有些人真的能活下來。表面症狀不是沒有口渴、嘴脣乾裂、煩躁、小便紅赤,這些類似熱象的症狀,但只要仔細觀察脈象,審視病情,就能發現並無不妥。這難道不是現代人應該廣泛傳播的祕密嗎?
3. 痘疹皆由先天統論
痘疹原於胎毒,即發於先天,先天之真陰真陽一足,則氣血自和,煦濡有力,易出易收。倘真陰不足則水不濟火,無以製毒,即痘之靜而陰者。亦見梟炎火毒,銷鑠腎水,有重用歸、地養陰,兼用芩、連、紫茸清熱者,有並用硝、黃急下以救陰者,非謂真陰虧、火自內出者乎?而疹可知矣。
若真陽不足,則元神困敗,真氣亦衰,不能逐毒,即疹之動而陽者,亦因腎臟虛寒,無氣送外,沉溺不出焉,強與表發,元氣俱竭,迫汗過甚,真陽益衰,縱克見點,亦淡紅淡白,嘔吐泄汗,必難起發肥美,脈自愈見微弱,虛澀無神,再加寒涼,喘汗立至,灰黑可虞。
況虛者出疹,目多不赤,身多畏寒,或為吐泄,或為白痢,或二便欲解,而氣不傳送,脈多微弱,或反見緊弱遲澀,或外雖浮數,按之仍虛空無神,肺部脾部,無一毫洪滑象,而兩尺又不見至,不力為培補,定有伏陷喘脹,不能還元之凶。蓋斯人稟賦甚薄,未有疹時,元神早已不振,矧發熱日久,汗泄吐利,真陽尤易喪失,豈一名為疹,雖形色脈氣皆見虛寒,而亦必主屬腑之說,進以寒涼乎?而痘更可知矣。
其有疹之起勢,脈即稍帶洪滑,發熱和緩,身體滋潤,乃為肺胃腑證,至躁數滑大,壯熱乾燒,又為真水不足之咎。予故謂痘疹之發,臟本腑標,脈法宜詳審,形證宜細參,雖主陰主陽之微分,其原皆一理也。
白話文:
【痘疹皆由先天統論】
痘疹的根源在於母體所帶的毒素,這些毒素會在孩子出生前就存在。如果孩子的先天真陰真陽充足,那麼他的氣血自然和諧,身體機能運作順暢,痘疹出現和消退都會比較容易。但如果真陰不足,水火不能相濟,無法有效抑制毒素,這就是痘疹表現為靜態且偏向陰性的原因。這種情況下,可能看到的是火毒旺盛,消耗腎臟的水分,治療上需要大量使用歸、地等藥材來滋養陰液,同時輔以芩、連、紫茸等藥物來清熱。有些情況下,甚至需要使用硝、黃等藥物來緊急排泄,以挽救陰液的流失,這不正說明瞭真陰虧損、火從內生的情況嗎?對於疹子的處理,道理也是如此。
如果真陽不足,那麼元神受挫,真氣也會隨之衰弱,無法有效驅除毒素,這就是疹子表現為動態且偏向陽性的原因。同樣是因為腎臟虛寒,沒有足夠的能量將疹子推送到體外,導致疹子沉溺於體內無法正常發出,勉強發散,會導致元氣耗盡,過度出汗,使真陽更加衰弱。即使疹子出現,顏色也會偏淡,呈現淡紅或淡白色,可能伴隨嘔吐、腹瀉、出汗等症狀,疹子的形態不會肥美,脈搏會變得更加微弱,虛弱且無神,如果再使用寒涼藥物,很可能會立刻出現喘息、大量出汗,疹子顏色變灰黑,令人擔憂。
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,出疹子時眼睛多不會紅腫,身體多會畏寒,可能會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白痢等症狀,或者大、小便意雖有,但缺乏足夠的氣力推送,脈搏多微弱,可能出現緊弱遲澀的脈象,或者表面看似浮數,實際上仍然虛弱無神,肺部和脾部的脈象沒有任何洪滑的跡象,而雙腳的脈象又不明顯,如果不進行大力培補,很可能會出現潛藏的危險,如喘息、水腫,無法恢復元氣的惡劣情況。這種人的體質非常脆弱,在疹子出現之前,元神早已經衰弱,何況發熱時間長,大量出汗、嘔吐、腹瀉,真陽更容易流失,怎能因為疹子的名稱,即使形態、顏色、脈象都顯示虛寒,也要堅持屬腑的說法,使用寒涼藥物呢?對於痘疹的處理,道理也是相似的。
有些疹子的起始,脈象稍微帶有洪滑的特徵,發熱溫和緩慢,身體滋潤,這是肺胃腑的症狀,但如果是脈象躁動、數滑、壯熱乾燥,則是真水不足的問題。因此,我認為痘疹的發生,臟腑為本,腑為標,診斷脈象時應詳細審視,觀察症狀時應細緻入微,雖然陰陽之間有微妙的區別,但其根本原理都是相通的。
4. 用手推法論
看疹大法,雖憑眼觀察,尤貴手推摸。燃紙照之,以通紅潤澤為佳,淡紅淡白為虛,紫紅紫赤為熱,此用眼觀法也。繼以大指次第輕重推摸,以隨手轉白,隨白轉紅血色,又不散漫為順,其稠密成塊之處,難概言活動,將及收靨之時,血自闊散,亦難推摸,但須辨其滋潤焦燥何如。
陰虛者恆多血熱,血熱則毒肆,多有血凝毒滯,推之不得盡白,是以手推去,雖面上一層可以推過,其痘處總不見動,推時仍有紅紫之象留於疹中也,起指亦見血能還復,卻只得面上一層,其根底終是不轉不動,此為熱極,若全無動處,並見燥槁,真水底烈將盡矣。
又有淡紅中見灰黑色,推之亦不活動,總是晦暗之氣凝結於中,脈或緊澀微弱,或虛大空散遲軟,身體或清冷多汗,或不食,嘔吐泄瀉,疹形不高腫肥美,又多畏寒,喜飲熱湯,此陰寒凝澀,血為寒錮,屬極虛寒。然亦必有三四處,可以推動方順,若全是晦暗色,疹形平塌,肉腫而疹不腫,脈微欲絕,陽氣汩沒無餘矣。看痘之法,亦大略相似。
白話文:
【手推診法】
在診斷疾病時,雖然主要依靠眼睛來觀察,但是手的觸診同樣重要。我們可以用火光來照亮患處,如果皮膚呈現出鮮亮紅潤,那就是健康的表現;若是呈現淺紅或近乎白色,可能表示體質虛弱;若顯示出紫色或深紅色,則可能有熱毒。這是利用眼睛來觀察的方法。
接著,我們會用手指輕重交替地推摸患處,如果推過後皮膚能迅速恢復原狀,且血色正常,不顯得散亂,這就是正常的反應。若摸到皮膚某處特別厚實結塊,這就比較難判斷其活躍性,尤其是在病癥快痊癒時,血液擴散,更難以透過推摸來診斷,但必須評估其滋潤度和乾燥程度。
對於陰虛的患者,常伴隨著血熱,血熱會導致毒素蔓延,易形成血液凝固、毒素滯留,手推時不能完全恢復白色。因此,即便表面一層皮膚可被推過,但痘子本身並未動搖,推摸時仍能在其中看到紅紫痕跡。抬手時,雖然表面皮膚可恢復血色,但其根本仍然無法回復到正常狀態,這表示體內熱毒已達到極點。若完全沒有任何反應,甚至出現乾燥現象,這表示體內的津液幾乎耗盡了。
此外,也有皮膚呈現淡紅色中夾雜著灰黑,手推時同樣無反應,這是因為體內陰暗氣息凝聚,脈搏可能緊澀微弱,或是虛大空散,身體可能感覺清冷多汗,或是食慾不佳,伴有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皮疹通常不高腫且缺乏美感,同時對寒冷敏感,喜愛喝熱湯,這是因寒氣凝結,血液受到寒氣束縛,屬於極度虛寒的狀況。然而,通常還是會有三、四處可以推動順利,如果整體呈現晦暗色調,皮疹扁平塌陷,皮膚腫脹但皮疹未隨之腫脹,脈搏微弱至似斷非斷,這表示體內的陽氣已經消失殆盡。診斷痘疹的方法,大致上也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