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初集 (5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(5)

1. 起勢論

看痘之順逆,非拘拘於稀疏稠密之謂,當看痘粒之逐時起髮長大。早晨看之,如白菜子大,午候看之,如麻子大,夜來看之,則有糕粱米大,此初見苗之起勢也。及至出齊,雖有先後之不同,而起髮長大,生機勃然。至於長漿,必先由暈腳起脹開盤,既已起脹開盤,漿即隨之而長,且稠膿隨之而上,三日灌漿之期,不差時刻,色復尖圓紅潤,不犯諸逆,大順候也。

白話文:

[起勢論]

判斷水痘的發展是否順利,並不是單純看它們的疏密程度,而是要觀察每一顆痘子隨著時間如何成長壯大。早晨檢查時,痘子可能只有小白菜種子那麼小;到了中午,它們已經長到像麻子般大小;到了夜晚,痘子更進一步增大,看起來有如高粱米那樣。這是水痘剛開始出現時的成長趨勢。

等到所有的痘子都冒出來,儘管它們冒出的時間有先有後,但都能看見它們正健康地成長壯大,充滿生命力。當痘子進入成熟階段,首先會從邊緣開始膨脹,形成一個盤狀,接著痘子中央開始生成濃稠的膿液,這個過程大概需要三天的時間,而且非常準時。此外,成熟的痘子顏色鮮紅、形狀圓潤,沒有任何異常情況,這代表水痘正在順利地發展中。

2. 初發熱至報苗出齊數日內調治法

一,發熱之初,若身熱和緩,或熱或退,神清氣爽,飲食二便如常,則不必服藥,但戒葷忌風,調護而已。

一,或偶感風寒,憎寒壯熱,頭痛咳嗽,鼻流清涕,不可不發散也。當視兒體強弱用藥,以微發汗,不可出汗大多,恐發虛其表,後難起脹灌膿。蓋痘有溫平之法,無汗下之理,發散過則元陽散失,正氣不固焉。張翼云:一見紅點,便不可用升麻葛根湯,恐發得表虛也。喻嘉言先生亦云:升麻湯內有葛根,所以示戒。然則泛用麻、細、羌、葛者,非二公罪人耶。

既經發汗,而身熱漸緩,頗見安靜者,痘出必稀,且勿服藥。若發汗之後,身熱不退,煩躁譫語,口渴飲水,宜敗毒宣中散之類清之,切不可過用寒涼,急於峻攻,恐芩、連性寒,冰伏其毒,始焉出之不快,繼焉灌漿又難,用藥者,須臨時權變焉。至熱甚大便久閉,加熟莊黃微利之。

愚按:邪不在裡,不可妄用寒涼敗脾,致中寒脾敗,毒反內陷不出,況虛邪虛火、假熱格陽等證,皆因虛發,尤當詳察。如不渴,二便利,或溏瀉,或少食。

一,有發熱稍輕,至四日痘尚隱隱不出,最要詳察,不可認為毒輕痘少,漫不加意,此必氣虛不能送毒也,急宜用參、耆、桂、術之類補托之,宜保元湯為主。

一,有身熱雖輕,至四五日而倦怠嗜臥,不思飲食,所報痘苗,形影淡白,點粒不明,更見氣血虛弱,送痘不出之故,急大溫補以托之,甚者重劑多服,痘始出齊。若因其安靜,不急補托出外,延至五六日後,毒氣內攻,須臾告變不可救矣。昔人謂熱輕則痘輕之說,可盡信乎?六日以前痘未出齊,勿用湯補,有是理乎?

若身熱一二日即出痘,先發於天庭、司空、印堂等處,或一齊湧出,稠密平塌黏連,不分顆粒,不惟毒氣肆行,中氣已餒,當乘其湧出,急為填補,必使氣血相繼,乃或成漿,其或乾枯而帶紫黑,亦見氣血凝滯,毒火逼傷陰血,宜活血養氣以化毒,或十全大補湯、調元化毒湯,臨證選用。若氣血與毒火俱旺,脈又洪數,或去參、耆;秘結者,加熟莊黃微利之。

又有全無火脈火證,起發時即見黑暗,定多虛候,急宜大補氣血,如十全、十宣之類,不可概為熱。

一,有痘色紅紫乾枯,或密如蠶種,或一片不分顆粒,身熱便秘而出不快者,此毒火鬱滯,氣血不流行也,宜調元化毒湯去參、耆,或加熟莊黃微利之。

一,有痘色淡白,飲食減少,身涼手足冷,小便清長,大便滑瀉,腹疼嘔逆而出不快者,此氣血怯弱,不能載毒出外,宜溫中益氣以托之。

一,有聲重鼻塞,咳嗽惡寒,而出不快者,此風寒閉之也,宜加減參蘇飲之類發散之。

一,有因邪穢所觸,隱伏而出不快,痘必作癢,宜和平湯解之,外燒紅棗、蒼朮、檀香之類,以闢其邪。仍看痘色暈腳,伏則宣之,陷是補之。

白話文:

[對於發病初期到疹子完全出現這段期間的治療方式]

一,如果在發燒初期,體溫並不是非常高,偶爾會退燒,精神好、飲食正常,排泄也沒有問題,那麼就不用急著吃藥,只需要忌口、避免吹風,做好身體的調養就可以了。

一,如果偶爾受了風寒,感到寒冷、高燒、頭痛、咳嗽、鼻子流清涕,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要發汗。根據小孩的體質來選擇適當的藥物,使其微微出汗,但不可讓其大量出汗,以免造成體表虛弱,後續疹子長出來時會有困難。因為疹子的治療通常以溫和的方式進行,不適合用出汗或瀉下的方法。如果發汗過度,可能會導致體內的元氣流失,正氣無法固守。張翼曾說:一旦看到紅點,就不能再用升麻葛根湯,以免表皮虛弱。喻嘉言先生也說:升麻湯中有葛根,這是在提醒我們。那麼,那些隨意使用麻黃、細辛、羌活、葛根的人,豈不是在犯錯?

經過發汗後,如果體溫逐漸下降,情緒也穩定,疹子可能就會較少,此時不需要服用藥物。但如果發汗後,體溫依然不降,出現煩躁、胡言亂語、口渴想喝水的情況,可以使用敗毒宣中散這類藥物清熱,但切記不可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,也不可急著猛攻,因為黃芩、黃連性寒,可能會抑制病毒的排出,使病毒無法順利排出,後續的灌漿也會有困難。用藥時,必須根據當時的狀況來調整。如果體溫很高,而且大便久久未排,可以在藥物中加入熟地黃來幫助排便。

我認為:如果邪氣不在體內,不要隨便使用寒涼的藥物,以免損傷脾胃,導致毒素反向入侵,反而無法排出,尤其是虛邪、虛火、假熱等由虛弱引起的症狀,更應該詳細檢查。例如,如果不口渴,大小便正常,或有腹瀉、食慾不佳的症狀。

一,如果發燒程度輕,到了第四天疹子仍然隱約不出,這時候必須仔細觀察,千萬不能認為病毒輕、疹子少,就掉以輕心,這可能是因為氣虛無法把病毒排出,應立即使用人參、黃耆、肉桂、白朮等補氣的藥物,以保元湯為主。

一,如果體溫輕微,到了第四五天卻感到疲倦、嗜睡,不想吃東西,出現的疹子形狀模糊、顏色淡白,點粒不明顯,且出現氣血虛弱的症狀,這表示疹子無法順利排出,必須立即補充溫補的藥物,病情嚴重的需要多次服用大劑量的藥物,疹子才能完全出現。如果因為病情看起來穩定,就沒有立即補充藥物,等到五六天後,毒素開始攻擊體內,病情隨時可能突變,那就來不及救治了。古人認為體溫低,疹子就輕的說法,能全盤相信嗎?在第六天之前,如果疹子還沒有完全出現,可以使用湯藥補充,有這樣的道理嗎?

如果體溫在一二天內就出現疹子,從額頭、眉心、鼻樑等部位開始,或是一次大量湧出,密集、平坦、粘連,無法分開成單個疹子,不僅病毒肆虐,體內的氣力也已經耗盡,應該趁疹子湧出時,立即補充藥物,確保氣血能夠持續,這樣纔有可能形成漿液,如果疹子乾燥、呈現紫色或黑色,表示氣血凝滯,病毒傷害到陰血,應該使用活血養氣的藥物來化解病毒,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、調元化毒湯,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。如果氣血和病毒都很旺盛,脈搏又快速,可以去掉人參、黃耆;如果有便祕的情況,可以加入熟地黃來幫助排便。

有些情況下,完全沒有火脈或火證,疹子一開始就是深色,表示可能有很多虛弱的症狀,應該立即補充氣血,可以使用十全、十宣等藥物,不能一律視為熱症。

一,如果疹子顏色呈紅紫色、乾燥,或者像蠶種一樣密集,或者一片片不分開,伴有高燒和便祕,疹子出現緩慢,這是因為病毒阻塞,氣血無法流通,可以使用調元化毒湯去掉人參、黃耆,或者加入熟地黃來幫助排便。

一,如果疹子顏色淡白,飲食減少,身體冰冷、手腳冷,小便清澈,大便滑瀉,腹痛、嘔吐,疹子出現緩慢,這是因為氣血虛弱,無法把病毒排出體外,應該使用溫中益氣的藥物來補充。

一,如果聲音沉重、鼻塞、咳嗽、怕冷,疹子出現緩慢,這是因為風寒阻塞,應該使用加減參蘇飲這類藥物來發汗。

一,如果接觸到污穢的東西,疹子隱藏不顯,會感到癢,應該使用和平湯來解毒,同時在外面燒紅棗、蒼朮、檀香等物,以避邪。同時觀察疹子的顏色,如果疹子隱藏,就要宣洩,如果疹子陷下去,就要補充。

一,在疹子剛開始出現的時候,突然被風吹,眼睛直視、牙關緊咬,這是因為護理不周,風邪侵入體內,不要輕易使用驅風藥物,應該在溫補藥物中加入羌活、防風,就能痊癒。

在疹子剛開始出現的時候,如果體溫不高是好事,微熱也是正常的,只有高燒纔是令人擔憂的。如果疹子完全出現後,仍然高燒不退,更是令人擔憂,疹子肯定會很密集,顏色紅紫,或者乾燥,應該使用調元化毒湯加減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