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9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(9)

1. 痘證醫案

欲其肌竅滑潤流通,氣成其形,血華其色,排列疊疊於外,其可得乎?況驚厥一次,則神氣散亂一番,愈厥愈散,未傷性命於痘瘡,先失神氣於驚厥,必須求源潤本,以為不治之治,用熟地一兩,本梔六錢,麥冬三錢,上桂錢半,北味六分,或以五味酸斂為疑。不知有上桂君主之藥,一斂而辛散之勢更烈,正欲借其斂納以收浮散之元陽,隨肉桂之辛溫導入坎宮之命穴,真火既歸於中,陰翳之毒自顯於外,神自清而目自明矣。果一一驗而愈。

治王相國侄孫女,痘證亦發熱驚厥數次,目盲神昏,而痘難出,身微發熱,六脈沉微,重按則空,此正氣虛極,不能任其毒火沖激,愈厥愈虛而出愈難,愈難愈厥而氣愈虛。彼之脈洪數豁大者,責之真陰不足,不能斂陽,而陽無所依茲之,六脈沉微無根者,責之真陽正氣空虛,無力載毒出表也。

用白朮、雲苓、當歸、炙草、上桂,一劑痘出,二劑神清,三劑目明,痘色光彩,充灌成結而愈。按:此宜人參、蜜耆補助正氣,則送痘毒更為有力,無他變證矣。蓋二者之驚厥目盲同也,脈之洪數沉微有異,則藥之救陰救陽自別,且其外證,痘暈亦自不同。

故痘初發熱稍輕,至三四日痘尚不出,不可概以為痘輕毒少,惟神清能食,脈氣和平,見點尖圓紅潤,朝暮勃發,乃為痘少毒輕,若倦怠嗜臥,痘白無光,不易起發者,此氣血虛弱,不能送毒出外也,急宜溫中益氣,鼓舞榮衛以托之,甚者大劑連服,乃使中氣旺而運毒以出。如不知此,輕視忽略,毒氣內攻莫救矣。

若見其口乾唇燥,解毒寒涼,益增冰伏內攻之禍,何痘前之不可溫補乎?故實熱者,宣發其壅滯以逐毒,虛寒者,補助氣血以送毒,乃無痘患,且痘之始終,有危險不測者二焉,一曰毒盛,二曰體虛,見其毒盛,能順其勢以導之,勿用寒涼解毒以阻遏之,則毒盛未必斃也。

自起勢至痂落,因一藥一食之誤而即斃者,體虛也,能察其虛而補養之,勿誤清解,則虛未必斃也。又外科書云:癰疽破漏,最能走泄真氣。旨哉!破漏二字。小兒陰陽之氣未全,易虛易實,倘一患痘瘡,而逐處破漏,其走泄真氣,不更甚乎,故《心鑑》一書,諄諄以顧元氣為主。

矧所見嬰兒,天稟更薄,參、桂難求,一見發熱,輕用荊、防、羌、獨、紫、葛疏解,則表虛衛氣益傷,中氣亦耗,初則無力逐毒達表,繼則不能充灌成實矣。輕用犀角、知、柏、芩、連,則裡虛者榮血凝滯,脾胃虛寒,初則冰伏毒氣,繼則泄瀉喘汗矣。輕用天丁、穿甲、牛蝨以攻毒,則正虛無力擔當,奔潰而出,初則形如蠶種、蛇皮,繼則皮剝空殼,水泡清漿矣。故不惜詳言而申說之。

而看痘之決,莫如審七暈,詳五陷,觀形氣,辨脈理。脈之沉微無力者,非毒邪之內伏,乃氣虛不能送毒也,調元固中,即可以逐毒達表,參、耆、桂、術,誠為妙藥。脈洪無力者,非毒火之有餘,乃真水之不足也;火盛者,熟地、丹皮、紫草、連翹之類;火假者,熟地、棗皮、上桂之屬,兼辛溫動盪之味,以助生髮長養之機。

白話文:

痘證醫案

要讓肌膚毛孔潤澤通暢,氣血充盈肌膚,呈現光彩紅潤,層層疊疊地長出痘疹,談何容易?尤其一旦驚厥,神氣就會散亂,驚厥愈多,神氣散亂愈甚,還沒被痘瘡奪去性命,就先因驚厥損傷了神氣。必須從根本入手滋養元氣,才能做到治病而不治症。因此,使用熟地一兩、梔子六錢、麥冬三錢、肉桂半錢、北五味子六分。有人可能會懷疑用五味子酸斂,殊不知肉桂是君藥,它雖有斂的作用,但辛散之力更強,正是想藉其斂納之性,收攝浮散的元陽,並藉肉桂的辛溫之性導入任脈的命門穴。真火歸於內,陰邪之毒自然外顯,神氣自清,眼睛自然明亮。臨床驗證,確實如此。

治療王相國的侄孫女,痘證伴隨發熱驚厥數次,目盲神昏,痘疹難以長出,身體微微發熱,六脈沉細微弱,重按則空虛無力。這是正氣虛極,無法承受毒火衝擊,驚厥越多,正氣越虛,痘疹越難長出,痘疹越難長出,驚厥就越多,正氣就越虛弱。脈象洪數有力者,是因真陰不足,不能斂攝陽氣,陽氣無處依附;脈象沉細微弱無根者,是因真陽正氣空虛,沒有力量將毒邪送達體表。

於是使用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炙甘草、肉桂,一劑藥痘疹即出,二劑藥神清氣爽,三劑藥眼睛明亮,痘疹顏色光澤,充盈飽滿而痊癒。按:此例宜用人參、黃耆補益正氣,則驅除痘毒更有力,不會有其他變證。因為這兩個病例都出現驚厥、目盲,但脈象洪數或沉細卻不同,所以治療也需分別從救陰或救陽入手,而且痘疹的表現也不同。

所以,痘疹初期發熱較輕,到三四天痘疹仍未長出,不能一概認為痘毒輕微,只有神清氣爽,食慾良好,脈象平和,痘疹尖圓紅潤,朝暮生長,才是痘毒輕微的表現。如果倦怠嗜睡,痘疹色白無光,不易長出,這是氣血虛弱,不能將毒邪送達體表,應立即溫補中氣,益氣鼓舞營衛以托毒外出,嚴重者需大劑量連續服用,使中氣旺盛,才能運送毒邪外出。如果不知道這些,輕視忽視,毒邪內攻就無法挽救了。

如果出現口乾唇燥,服用寒涼解毒藥物,反而會加重寒邪內伏,導致病情加劇,為何痘疹前期不能溫補呢?所以,實熱證應宣發鬱滯,以驅除毒邪;虛寒證則應補益氣血,以助毒邪外出,這樣才能避免痘疹的危害。痘疹的始終,有兩個危險難測的因素:一是毒盛,二是體虛。遇到毒盛,要順其勢導之,不要用寒涼解毒藥阻遏,這樣毒盛也不一定致死。

從痘疹初發到結痂脫落,因一藥一食之誤而死亡,都是體虛所致。能察覺其虛弱而加以補養,不要誤用清解之藥,則虛弱也不一定致死。又外科書說:癰疽破潰,最易耗損真氣。破潰二字,意味深長!小兒陰陽之氣未足,容易虛容易實,一旦患上痘瘡,如果處處破潰,耗損真氣就更厲害了。《痘疹心鑑》一書,反复強調要保護元氣。

況且我所見到的嬰兒,天賦更弱,人參、肉桂難以服用,一見發熱,就輕易使用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紫草、葛根疏解,則表虛衛氣更受損傷,中氣也耗損,初期就沒有力量將毒邪送到體表,繼而就不能充盈飽滿而癒合。輕易使用犀角、知母、黃柏、黃芩、黃連,則裡虛者營血凝滯,脾胃虛寒,初期毒邪內伏,繼而泄瀉、喘汗。輕用天丁、穿山甲、牛黃等攻毒,則正氣虛弱,無法承受,毒邪奔潰而出,初期形狀像蠶豆、蛇皮,繼而皮膚剝落,空殼內充滿清漿。因此,我不惜詳盡地闡述這些。

觀察痘疹的關鍵,莫過於審察七暈(指痘疹的顏色變化)、詳察五陷(指痘疹的凹陷程度)、觀察痘疹的形氣、辨別脈象。脈象沉細無力者,不是毒邪內伏,而是氣虛不能送毒外出,調補元氣,固護中焦,就能將毒邪送達體表,人參、黃耆、肉桂、白朮,確實是妙藥。脈象洪數無力者,不是毒火過盛,而是真陰不足;火盛者,用熟地、丹皮、紫草、連翹等藥;虛火者,用熟地、大棗皮、肉桂等藥,並佐以辛溫動盪之味,以助生髮長養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