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6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(6)

1. 夾損傷論

或因跌撲所傷,是以氣血虧損者,不可概用歸尾、桃仁等類,豈痘可破敗其血,而成功收結耶?宜參、耆、芎、歸、楂肉、熟地、附、桂之品,以流行其滯,而宣補於內,再加棗仁、遠志,以寧其心,痛甚加乳香、沒藥,外用文蛤、棕灰炭於傷處。

白話文:

有時候因為跌倒或碰撞造成身體受傷,導致氣血兩虛的情況,我們不能一概使用像歸尾、桃仁這一類容易破血的藥材,因為這樣可能會進一步破壞體內的血液,怎麼可能達到療效和康復呢?應該使用人參、黃耆、川芎、當歸、山楂肉、熟地、附子、肉桂等藥材,來促進血液循環,消除淤滯,同時在體內進行滋補。再添加酸棗仁、遠志,使心神安定。如果疼痛非常嚴重,可以再加上乳香、沒藥。在外傷部位,則可以使用文蛤粉、棕櫚灰炭來輔助治療。

2. 收靨論

痘當收靨,而不能回水結痂,因於虛者,當補助氣血以佐其收結。亦有結痂之時,身發重熱,停漿不收,脈洪數者,則非燒漿,而為陽亢陰虛,或補真陰,或引以清涼,臨證辨之。

一收後遍體發赤斑,是失於解利之咎,渾身色青紫,為風寒襲入之因,餘毒未消,不特為疽為癤,見風太早,尤防復發瘡痍。

一有痘蛆證,外用銀針挑去,用經霜桑葉、野薄荷、野痂樹煎湯洗之,仍塗拔毒散。

白話文:

當痘痘到了應該收口的階段,但未能正常結痂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所致,應當補充元氣和血液,幫助它們正常結痂。也有在結痂期間,出現高燒不退,分泌物無法收乾的情形,如果脈象顯示洪大且數,這就不是正常的分泌物吸收過程,而是陽氣過剩,陰氣不足的症狀,此時應當滋補真陰,或者使用清涼的藥物來調節,具體治療方式需根據病患的實際情況來判斷。

有時候痘痘收口後全身會出現紅斑,這是因為之前未能有效排毒所致,若是全身呈現青紫色,那是因為風寒侵入體內,餘毒未完全排出,不僅可能形成膿包或囊腫,過早接觸風寒,更有可能導致皮膚再次發炎。

若出現痘痘長蛆的現象,外部可以使用銀針將蛆挑出,再使用經過霜凍的桑葉、野生薄荷和野痂樹煎煮的湯汁清洗,然後塗上拔毒散。

3. 痘疹精理並論

馮氏曰:天地之氣日薄,人生之稟受日虛,往者痘瘡,虛而難出致害者,十之一二,蓋天稟尚厚,得以耐病,腎元充足,毒不能陷也。至於麻疹難出,及出而餘熱不退,喘促成凶,百之四五。詎今因腎元虧損,不能升發送痘出表者,十之三四。有因疏表毒物太過,正氣虛弱,無力主持,任藥力之猛,毒勢之銳,沖激一湧而出,以致不能周行四肢,形高聳而粗肥,色潤澤而華美者實眾,其頭面獨多,火毒炎上也。形之如面如㾦,乃虛而無氣送透,藥毒猛逐出表之象也。

色之如疹如丹,乃熱毒逼爍,榮氣逆行於肌表也。然如面如㾦之形,即身中之氣,如疹如丹之色,即身中之血,既將氣血趕出肌表,復謂火毒熾盈,寒涼解毒,清胃化斑,氣血既不能續運於中,寒涼復傷胃氣於內,欲不乘虛伏陷,其可得乎?是以十傷八九。有因氣血不充,調治未善,以致毒化未完,氣先竭而斃者,十常七八。

凡此者,皆因稟賦既虧,而復傷於藥,所謂火與元氣,勢不兩立,元氣虛而所勝之火毒益盛矣。

疹毒雖出於腑,其原實根於臟,全關氣血之厚薄為輕重,更賴調治之宜否為損益。古人所稟既厚,澹泊節養,疹毒原輕,常易透易回,斯人稟受則薄,受毒偏深,稍有傳染,勢便沉疴,治者悉遵古法,盡作有餘之治,且以疹欲清涼痘要溫為定論。以致陽虛不能升發者,頭面不起,陰虛不能退陽者,餘熱不退,陰氣未全之弱質,何堪久熱傷陰?元陽素虧之虛體,安耐病形暴發?所以昏沉不食,喘促煩躁,中氣日虛者有焉。

如再以疏表透托風藥,則愈耗其陰,以清肺解毒涼藥,則徒傷其胃,汗泄一來,喘促益盛,復謂疹毒歸脾,肆進苦寒,危亡立至。不知氣血不和,偏陰偏陽之謂毒,惟使氣血和,陰陽平,而毒化矣。楚瞻以全真一氣湯,或去人參以治麻疹,頭面不起,壯熱不食,喘促昏沉,上熱下寒之證,無一不效。

蓋以熟地為君,取養陰以化陽也,以白朮、揀冬為佐,一以托住中氣以耐病,一以清肺生水,且牛膝能抑浮陽之上壅,北味可斂濁陰以下歸,附片直達下焦,同熟地則滋陰降火,同北味則納氣藏源,真陰一得,焦燥頓除,氣血一和,陰陽自適,透者透而回者回,喘促昏沉之凶狀,頓為瓦解。

更有向患陰虛久嗽之人,而寸強尺弱,麻疹隱伏,照脈主用六味地黃湯,加揀冬、北味、上桂,絕不使一疏風藥,而疹退嗽減,神清思食,其理一也。北方多因麻疹致斃者,楚瞻按脈用藥,悉以救陰救陽為主,夭枉者從無一人,誠為治疹法之遺。故不必以疹多實熱、斑有假陽為定論,更不必以斑疹分,但當以虛實別。

疹之虛者,即以治斑之法治疹,斑之實者,即以治疹之法治斑,乃為活法。至痘瘡初起,凡腎元不足者,便宜按尺脈之陰陽虧損,固其天真,以噓腎元,送毒出經,切勿誤用苦寒,以遏熱毒在內,便成內潰莫救。至外無風寒閉塞,及肥白皮嫩肉脆之嬰兒,重幃豢養之子弟,切勿重加疏表,以致正氣無主,乘勢奔潰。

白話文:

馮氏說道:隨著時間推移,天地的氣息變得薄弱,人的體質也日益虛弱。過去,出痘疹時,因為體虛而導致痘疹難以正常出現,進而造成傷害的情況,大概只佔了十分之一二。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人體質還比較強健,能夠承受疾病,而且腎臟的功能充足,使得病毒不容易侵入。然而,對於麻疹來說,一旦出現難以正常爆發,或是爆發後餘熱久久不散,甚至引發喘息加速死亡的情況,卻佔到了五分之四。

如今,由於腎臟功能的衰退,無法有效促進痘疹的爆發,這種情況已增至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。有些情況是因為疏忽對表層毒素的處理,導致正氣虛弱,無法掌控病情。藥力猛烈,病毒勢頭兇猛,一鼓作氣衝擊而出,導致毒素無法均勻分佈全身,形成高聳、粗壯、色澤鮮豔的痘疹,尤其是面部的痘疹尤為嚴重,這是因為火毒上炎的緣故。

痘疹形態如面如疙瘩,是因為體虛無法促使痘疹順利透出,藥毒猛烈,迫使毒素過早出現在表面的現象。痘疹顏色如疹如丹,是因為熱毒逼迫,導致血液逆流到肌膚表面。然而,痘疹形態如面如疙瘩,實際上反映的是身體內部的氣血狀態;痘疹顏色如疹如丹,則代表著身體內部的血液狀態。如果把氣血都趕到肌膚表面,再認為火毒旺盛,用寒涼藥物解毒,清理胃部,化解斑點,那麼氣血就無法在體內持續運轉,寒涼藥物也會傷害胃部,這樣一來,想要防止病情趁虛而入,可能性微乎其微。因此,十個病人中,有八九個會受到傷害。有些情況是因為氣血不足,治療不當,導致毒素未能完全清除,氣力先衰竭而死亡,這種情況在十個病人中佔到了七八個。

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先天體質已經受損,再加上藥物的傷害。所謂的火與元氣,是相互排斥的,元氣虛弱,被火毒侵襲的可能性就會增加。

疹毒雖然出現在腑臟,但其根本原因還是藏在臟器中,其輕重程度全看氣血的厚薄。治療是否得當,直接影響到病情的好壞。古人體質強健,生活節制,疹毒原本就較輕,容易透出又容易恢復。而現在的人體質較弱,受到的毒素更深,一旦感染,病情就會迅速惡化。醫生們遵循古法,將所有症狀視為實證來治療,認為疹子要清涼,痘疹要溫暖。然而,對於陽氣虛弱無法促進疹毒上升的人,臉上的疹子不會出現;對於陰氣虛弱無法抑制陽氣的人,餘熱久久不散。對於陰氣未完全建立的體弱者,如何能忍受長時間的熱毒傷害?對於元陽本來就虧損的虛弱體質,又如何能承受病情的突然爆發?因此,病人會出現精神恍惚、食慾不振、呼吸困難、情緒煩躁等症狀,中氣日漸虛弱。

如果再使用疏風透表的藥物,就會進一步消耗陰氣;使用清肺解毒的涼藥,就會傷害胃部。一旦出汗,呼吸困難的情況就會更加嚴重。再認為疹毒歸脾,大量使用苦寒藥物,就會立即帶來危險。實際上,氣血失調,陰陽失衡,纔是真正的毒。只有讓氣血和諧,陰陽平衡,才能消除毒素。楚瞻使用全真一氣湯,或去掉人參來治療麻疹,對於頭面部疹子不起、高燒不退、食慾不振、呼吸困難、精神恍惚、上熱下寒的症狀,無一不見效。

這主要歸功於熟地作為主要成分,通過滋養陰氣來調節陽氣。白朮和冬瓜作為輔助成分,一個可以扶助中氣,讓身體能抵擋疾病,另一個可以清肺生津。此外,牛膝能抑制上壅的浮陽,北味可以收斂濁陰,使其歸於下焦。附片能直達下焦,與熟地結合則能滋陰降火,與北味結合則能納氣藏源。一旦得到真陰,焦躁的情況就會立即消失。一旦氣血和諧,陰陽就會自動調整。透疹者透疹,回縮者回縮,呼吸困難、精神恍惚的兇險症狀,會立即消失。

對於那些長期患有陰虛久咳的人,如果脈搏微弱,麻疹隱匿,根據脈象,主要使用六味地黃湯,加入冬瓜、北味、上桂,絕對不使用任何疏風藥物。結果,疹子消退,咳嗽減輕,精神清爽,食慾增強,原理是一樣的。在北方,很多人因為麻疹而死亡,楚瞻根據脈象開藥,主要以拯救陰氣和陽氣為主,從未有一人死亡,確實是治療麻疹的遺法。因此,不必認為疹子多實熱、斑疹有假陽是固定理論,更不必認為斑疹必須分開治療,只需根據虛實區別。

對於虛弱的疹子,可以使用治療斑疹的方法來治療疹子;對於實證的斑疹,可以使用治療疹子的方法來治療斑疹,這就是靈活的治療方法。對於剛開始出痘疹的人,如果腎臟功能不足,應該根據脈象判斷陰陽虧損,鞏固先天之氣,促進腎臟功能,幫助毒素從經絡排出,切勿誤用苦寒藥物,否則會抑制熱毒在體內,導致內潰無法治療。對於外表無風寒閉塞,以及皮膚白嫩、肉質細膩的嬰兒,或者是在溫室中養育的兒童,切勿過度使用疏風透表的藥物,否則會導致正氣無主,病情迅速惡化。

如果肌膚本身虛弱,毒素旺盛,不需要藥力就會一齊湧出,應該詳細觀察陰陽失調,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補充。此時,正氣非常虛弱,毒素邪氣的熱度暫時較低,臟腑形神暫時穩定,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進行補充,這樣治療到第五六天,就能充盈成漿。如果等到灌膿期才開始補充,恐怕毒素邪氣反而會更旺盛,溫補藥物可能會束手無策。有些情況是明知道需要補充,但使用藥物卻沒有反應,脾氣虛弱,無法控制汗液,無法應對這種情況,只能全力補充真元,調理脾胃,培養氣血,這樣元氣旺盛,毒素自然會消失,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