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5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(5)

1. 夾丹論

夾丹者,血熱也,在痘未出時見者,只宜升提透發,主紅花散之類,痘出而丹自淡,不得過用寒涼。痘出齊見丹者,加生地、揀冬。然須審其顏色以及痘形,紫赤者熱也,白者又為痰濕為虛,妄投寒涼必斃。則知凡證皆有虛實,不可拘見也。

白話文:

【夾丹論】的內容以現代繁體中文

「夾丹」的情況,指的是血液過熱。在麻疹未出現時若見到此症,應當使用能提升氣血、幫助疹子透發的藥物,如紅花散之類的方劑。通常麻疹出來後,「夾丹」的現象自然會減輕,但不應過度使用性質寒涼的藥物。

如果麻疹完全出來後,仍有「夾丹」現象,則可在藥方中加入生地和揀冬。然而,必須仔細觀察病患的臉色和疹子形狀。如果疹子呈現深紅色,那表示體內有熱;如果是白色,則可能是因爲痰溼或體質虛弱。若胡亂使用寒涼藥物,病情可能會惡化至危及生命。由此可知,所有病症都有虛實之分,不能僅憑表面現象做判斷。

2. 夾癭論

癭者,頤毒也,每於未報痘數日之前,發一小塊,色同肌肉,不紅不腫不痛,宜急調治。若痘見始加透托,則勢先潰爛,痘必伏而不起,甚有痘至五六日,連肉跌出此塊,內無膿汁,尤為危候,是由虛火挾痰所致,宜於補托加川貝、牡蠣、甘桔、炮甲,以達病所,外敷拔毒散。

按:此證又因毒氣挾痰而成,有結於項頸,或結於耳後,或結於腋下,大者如桃,小者如李,初起則證候如常,次必身烙煩渴,而變凶危。然痘在三四日而癭作,則毒隨痘泄,膿隨痘灌,自可挽全無害。故治之宜察正痘之形色證勢,極力攻痘為主。倘癭在紅腫將膿,而痘隨標,則膿毒一潰,元氣囂漓,痘安能表暴充灌乎?宜培元補托,兼與消痰解毒。

若在七八日間,痘已黃蠟而癭發,則潰雖無妨,但氣血重耗之後,大宜保護元氣,少佐以消痰解毒藥耳,外皆敷拔毒散。

白話文:

「所謂的癭,實際上是頸部的毒素。通常會在長痘疹的前幾天,在頸部出現一個小硬塊,其顏色與周圍的肌肉相近,不會紅腫也不會疼痛,這時應及時進行治療。如果等到痘疹出現後再開始治療,這個硬塊可能就會先行潰爛,痘疹也可能因此潛藏不出,甚至有的情況下,痘疹到第五六天時,會連著肌肉一起掉出這個硬塊,且硬塊內部並無膿汁,這是十分危險的情況,通常是由虛弱的身體狀態加上痰濕所導致的。治療時,可在補氣託毒的藥方中加入川貝、牡蠣、甘桔、炮甲等,以達到病竈,外部則敷以拔毒散。

根據記載,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毒素和痰濕共同作用形成的,可能出現在頸部、耳後或是腋下,大小從如桃子到如李子都有。初期可能並無異狀,但隨後可能會出現高熱和口渴等症狀,病情轉為嚴重。然而,如果痘疹在第三四天時就開始長出癭,那麼毒素會隨著痘疹排出,膿也會跟著流出,這樣就可以完全無害了。因此,治療時應該觀察痘疹的形狀、顏色和症狀,主要目標是盡力讓痘疹正常長出。但如果癭已經紅腫將要化膿,而痘疹也開始長出,那麼一旦癭潰爛,元氣就會大量流失,痘疹怎麼可能還能正常長出呢?因此,應該以培養元氣和補氣託毒為主,同時輔以消痰解毒的治療。

如果是在七八天左右,痘疹已經呈現黃蠟色,這時再長出癭,雖然癭潰爛無礙,但經過氣血大量消耗後,最應該做的就是保護元氣,只需要少量的消痰解毒藥物即可,外部仍使用拔毒散敷用。」

3. 夾凡瘡論

痘夾凡瘡,則氣血為瘡所奪,痘每不能起發成漿,況毒奔松處,遇隙而聚,其痘自密,兩毒相乘,每致梟炎逼爍,元水不滋,痘易焦紫,且衛氣易泄,風癢自生,此際殊難清解。如瘡起既久,可封者,則用膏藥封固,使氣不外泄,察正痘之形色,熾者和之潤之,伏者補之升之,仍以大補氣血為主,使接續膿漿,而無干枯內攻之患乃善。又有若火灸,無皮無汁者,名「火灼瘡」也,最凶,以清毒活血為主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痘疹併發普通瘡病的討論】

如果長了痘疹時又同時出現普通瘡病,那麼身體的氣血會被瘡病消耗,導致痘疹往往無法正常發育形成濃漿。況且,毒素往鬆軟部位流竄,容易在空隙聚集,使得痘疹密集,兩種疾病相互影響,常會導致高燒不退,身體水分不足,痘疹容易變為焦紫色,而且防禦系統容易失守,引發風癢問題,這種情況下要清除病症特別困難。

如果瘡病已經存在一段時間,可以封閉處理的,應使用膏藥緊密封住,避免氣血流失。觀察痘疹的形狀與顏色,如果痘疹發炎嚴重,就應該用和緩、滋潤的方法來治療;如果是潛藏未發的痘疹,就要用補充和提升的方式來處理,但無論如何,主要還是要大量補充氣血,讓膿漿能夠順利生成,避免乾燥和內部感染的問題發生,這樣才能妥善解決病情。

另外,有種情況像是被火燒傷,皮膚破損、無膿無汁,這種叫做「火灼瘡」,是最嚴重的情況,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為主。

4. 夾癰毒論

痘癰為陽毒,然癰夾於痘中,不可概以陽毒論。蓋發於六七日之前,痘未收斂時者,凡瘡也,兼看其毒,溫潤者氣血猶盛,痘與毒尚易成漿,若毒枯燥乾紅而血虛者,則宜熟地濟陰煎,毒不起而色白,則補托之。若六七日後,將靨時發者,多因氣弱不能拘收其毒,致血載毒,傳注四肢合處,宜升助其氣。總六七日前後見者,宜縱之發越,則毒亦出,若治其毒,則反隨痘而散,內攻臟腑矣。

惟氣血有餘者,則宜解散其毒。然癰之成也,多由氣血不和,留結所致,且病久必虛,解毒湯中,必以調和榮衛,補助氣血為主,即痘始夾癰者,亦須補助氣血,以托解其毒,不然,氣血為毒所耗,必難成功矣。至於痘後發癰,皆因正痘膿漿不滿所致,有毒盛宜用大連翹飲者,有氣血虛寒,宜薑、桂、參、附、耆、術者,宜分別脈證治之。

白話文:

【夾癰毒論】

皰疹伴隨的膿腫屬於陽性的毒素,然而,當膿腫出現在皰疹之中時,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將其視爲陽性毒素。如果在發病的六七天內,也就是皰疹尚未完全形成階段出現的,通常被視爲瘡癤。此時,要根據毒素的性質來判斷,如果毒素溫潤,說明氣血依然旺盛,皰疹與毒素都容易轉化爲膿液。然而,如果毒素乾燥紅腫,表明氣血虛損,這時應採用熟地濟陰煎調理。若毒素沒有引發明顯紅腫,顏色爲白色,則應補氣扶正。如果在發病六七天後,即將痊癒時出現,多是因爲體質虛弱無法有效控制毒素,導致血液攜帶毒素,擴散至四肢關節處,這時應提升體質。

總之,在發病的六七天前後出現的膿腫,應讓其自然發展,毒素也會隨之排出。如果急於治療毒素,反而會使毒素隨皰疹擴散,侵襲臟腑。

只有在氣血充足的情況下,才適合直接清除毒素。然而,膿腫的形成大多由於氣血失調,滯留凝結所致,而且病程長了必然會導致身體虛弱。在解毒湯劑中,必須以調和氣血,補充體力爲主。即使從一開始皰疹就伴有膿腫,也需要補充氣血,以幫助排毒,否則,氣血會被毒素消耗殆盡,治療效果將大打折扣。

至於皰疹後出現的膿腫,都是因爲主要皰疹的膿液不足所引起的。對於毒素嚴重的情況,可以使用大連翹飲;對於氣血虛寒的情況,可以使用姜、桂、人參、附子、黃芪、白朮等藥物,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鍼對性治療。

5. 夾瘧論

痘與瘧偕來,有難保全者,何也?瘧名脾寒,則脾土先受傷矣,痘賴土養,土先受伐,安能滋培化育?況似瘧非瘧者原多,以陽虛則惡寒,陰虛則發熱,陰陽虛則寒熱交作。但當察痘形,審脈氣,以調治膿漿,斯痘愈而無不愈,若泛以檳榔、常山、青皮、草果治瘧,則殆矣。

白話文:

【夾瘧論】

爲什麼在出痘疹的同時伴隨瘧疾,有些情況會難以完全康復呢?因爲瘧疾在中醫中被認爲是由脾臟受寒所引起的,這代表脾臟這個消化系統的中心已經受到了傷害。痘疹的生成和恢復依賴於脾胃功能的健康,然而如果脾臟已經受到損害,它就無法提供足夠的滋養和能量來促進痘疹的治癒和生長。況且,有許多看似瘧疾卻並非瘧疾的情況,因爲陽氣虛損會導致畏寒,陰氣虛損則會引發發熱,陰陽兩虛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。

治療上,我們應當觀察痘疹的形態,並通過脈象判斷病人的體質和病情,以此來調整和治療痘疹的膿漿,只要痘疹得到妥善處理,其它病症也就迎刃而解。但如果一味使用檳榔、常山、青皮、草果等藥物來治療瘧疾,那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