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3)
二集 (3)
1. 矢氣腸鳴論
按:足太陰脾經,主矢氣,足陽明胃經,主腹脹賁響。
矢氣者,脾敗而穀氣下脫也,腸鳴者,胃敗而中氣下陷也,是以出痘之人,不宜有此,蓋腸鳴矢氣,是泄腸胃生養之氣,宜補中佐以升提。
白話文:
根據:足太陰脾經,掌管放屁,足陽明胃經,負責腹部脹氣及鳴響。
放屁的情況,是因為脾臟功能減弱導致食物氣體向下排泄,腸子鳴響,是因為胃部機能下降導致體內氣體往下沉。所以,對於出疹子的人來說,不應該出現這種情況,因為腸鳴和頻繁放屁,會洩漏腸胃的養生氣息,應該要補充中氣並輔以提升調理。
2. 咳唾膿血痰涎論
痘至作膿之時,咯唾痰涎,或有膿血夾雜,咽喉不利,飲食亦少者,此肺受火刑,津液不足,故多黏痰,喉舌齒頰之間,且兼瘡潰於內,故膿血相雜,宜清肺化痰,利咽為主。待收靨後,自然和平,不可妄用大涼之劑。
白話文:
在長痘疹到開始化膿的階段,咳嗽或吐口水時會夾帶痰液,甚至混有膿和血,喉嚨也會感到不舒暢,進食量也隨之減少。這是由於肺部受到火熱的影響,導致身體津液不足,所以產生的痰會比較黏稠。此外,在口腔、喉嚨、牙齦和臉頰等部位,內部也可能出現潰瘍,因此膿和血會混在一起。對於這種情況,治療應以清熱潤肺、化解痰液,以及舒緩喉嚨為主。等到痘疹痊癒後,身體狀況自然會恢復正常,切記不可胡亂使用性質過於寒涼的藥物。
3. 變黑腰痛論
變黑腰痛,多由火盛熱極,經所謂亢則害也。外火內熱交灼,遂令真水既亡,津液暴絕,痘中之血亦干而變黑矣。黑者,火燥水涸,血乾之象也,腰痛者,火毒亢害,元水枯竭之徵也,治當抑梟炎,資腎水,清毒活血。然亦有腎極虛而腰痛,極虛寒而變黑,宜重與溫補者,要其脈必微弱緊細,必不壯熱,不煩渴,二便必清利,精神必衰憊,須細別之。
白話文:
【變黑腰痛論】
變黑且腰痛的情況,多數是由於體內火氣旺盛,熱度過高所導致,這就像古籍中提到的,過度亢進會造成傷害一樣。體內外的火熱互相作用,使得身體的精華,也就是所謂的「真水」消逝,身體的水分和津液迅速乾涸,連帶使得長在身上的痘子裡的血液也變得乾燥,最終轉為黑色。黑色,就是火氣過旺、水分乾涸,血液乾枯的表現。腰痛,則是體內火毒過盛,根本水源枯竭的徵兆。治療上,應該抑制過盛的火氣,滋養腎臟的水分,清除毒素,活化血液。
然而,也有因為腎臟極度虛弱而導致腰痛,因極度虛寒而使皮膚變黑的情況,這種情況下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但要確定的是,患者的脈搏必須是微弱緊繃且細小的,不會有高燒,不會感到口渴難耐,大小便會很順暢,而且精神狀態必定疲憊不堪。這些情況都需要仔細辨別,不可一概而論。
4. 虛證似實論
夫氣虛痘疹,不為調補,復為飲食生冷所傷,致損脾胃,而成泄瀉,是以津液下陷,虛火上盛,必發而為渴,兼之元氣下陷,虛陽上壅,下氣不續,必發而為喘。渴與喘,實證也,然起於泄瀉之後者,是津液暴亡而渴,氣虛而喘,所謂十喘九虛也,豈有實熱而渴,氣壅而喘,生於泄瀉之後哉?故治渴者,用參苓白朮木香散,渴泄不止,異功散;治喘者,用人參定喘湯,喘渴而泄不止,用木香異功散。至悶亂腹脹,是毒成內攻,眼合自語,則已名失志,尚認為實,何其愚乎?
白話文:
在討論虛證看似實證的情況中,當孩子氣血虛弱時,如果未能適時調理補充,再加上飲食不慎,過多攝取生冷食物,導致脾胃受損,進而引起腹瀉。這會使得體內的津液向下流失,虛火向上旺盛,於是便會產生口渴的症狀。同時,元氣向下流失,虛陽向上堆積,下部的氣息無法連貫,就會引發喘息。
口渴和喘息,在一般情況下,我們會認為是實證,但如果是發生在腹瀉後的口渴和喘息,實際上是因為津液突然大量流失導致的口渴,以及氣虛引起的喘息,這就是所謂的「十喘九虛」。怎麼可能會有實熱導致的口渴,或是氣堵導致的喘息,出現在腹瀉後呢?
因此,治療口渴,我們會使用參苓白朮木香散,若口渴且腹瀉不止,則會使用異功散;治療喘息,會使用人參定喘湯,若喘息、口渴及腹瀉皆未停歇,則會使用木香異功散。至於感到悶亂且腹部脹大,這是毒素在體內攻心,眼睛閉著自言自語,這已經是失去意識的徵兆,如果還認為是實證,那實在是太愚昧了。
5. 虛證調護論
是在保元氣於虛弱之前,使不致耗散為貴耳,實腠理而固肌表,則無外陷之患,保脾土而和榮衛,則無下陷之虞。故虛之極者,最忌寒涼盪滌之劑,如莊黃、滑石、車子、豬苓、生地、芩、連、犀角、紫茸、連翹、牛子、枳實之類,恐其盪滌潤下,遂傷脾胃,傷則元氣自此下陷,氣脫內攻而死;忌用滑潤髮散之劑,如牛子、人牙、麻、羌、細、獨之類,恐發散太過,遂至虛其表,氣虛則元陽由此外耗,癢塌外剝而斃矣。故先儒謂痘見點後,忌用升麻湯,首惡方中之粉葛也,由此不可類推乎?
又凡實熱壅遏之證,可用清涼、升提、發散,不可峻用苦寒。清涼則血熱自解,發散則痘點自呈,升提則壅遏自舒,得其平而即止。多用寒涼,則內傷脾胃,外冰肌肉;過加發散,則肌腠空虛,元氣耗失,倘有一誤,難於挽回矣,宜早慎之。
白話文:
[虛證調護理論]
這段文字強調在身體虛弱前保護元氣的重要性,避免其耗散。通過實化肌膚,鞏固外表,可以避免外邪入侵的風險;保持脾臟健康,調和營衛,可預防內臟功能衰竭的危機。
對於極度虛弱的人來說,最應避免使用寒涼性質的藥物,例如荊芥黃、滑石、車前草、豬苓、生地、黃芩、黃連、犀角、紫茸、連翹、牛蒡子、枳實等,因為這些藥物會過度清潔腸胃,導致脾胃受損,進而讓元氣下陷,氣息衰竭,內攻而亡;同時也要避免使用滑潤性和過度發散性的藥物,如牛蒡子、人牙、麻黃、羌活、細辛、獨活等,因為它們可能過度發散,造成表皮虛弱,氣血虛弱時,元氣會從此流失,皮膚萎縮,最終導致死亡。
古人認為,在出疹後,應避免使用升麻湯,尤其是其中的粉葛,這種觀點是否可以推廣到其他情況呢?
對於實熱阻塞的病狀,可以使用清涼、升提、發散的治療方式,但不可過度使用苦寒的藥物。清涼能緩解血液熱度,發散能促使疹點顯現,升提能緩解阻塞,達到平衡即可停止。若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則內傷脾胃,外冷肌肉;過度發散,則肌膚虛弱,元氣流失,一旦錯誤,難以挽回,應盡早謹慎處理。
6. 血熱血盛血虛有異宜涼宜補不同論
痘疹血熱一證,須分虛實,有血虛之血熱,宜涼之補之,血盛之血熱,宜涼宜治。凡痘疹初見點,而內熱殊甚,脈洪滑數,所見之點,反而不紅,認為氣虛,誤矣,此乃血虛不能華色,以同毒外出,氣已至而血不至,故形起而色白也。然血虛則多熱,故發至血入痘窠,三四朝來,皆變紫黑,或見黑斑,方知血熱,欲治何及,不可不預為地步。惟血旺者,則起勢便紫,瞭然血熱證矣。
然治血虛之血熱證,宜涼血而兼補血,此證常多,熱勢雖清,無血貫漿,而成乾枯黑陷,擬用紫草、歸、芍、生、熟地黃、揀冬、丹皮、生耆、楂肉之類。若血旺之血熱,涼血藥中皆宜升托,否則血凝毒滯矣。至於氣虛兼血熱者,則血熱易於乾紫,故涼血法所必宜,氣虛又難鼎峻,故補托亦非可緩。
但五六日前,血熱證猶在,其勢似實,治至血熱漸清,則又日漸虛,或且日漸寒,泄瀉寒戰,又所必至。故始雖宜清托,迨至血熱之勢退一分,即須與氣虛之證做一分地步,即當其清涼時,凡傷脾動氣之品不可徒顧目前而用,而宜清宜補,緩急之間,有神妙焉。太早助熱為災,略遲則補虛不及,每有過用清涼,後遂發為寒戰吐泄,補之不應,此權衡無具之罪也。
神妙者,當自有不先不後,無過不及之患焉,其用補每取於重,重則力厚,乃得擅其充灌之力,不然,用藥減少,時日易過,不幾當而弗當乎?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關於痘疹血熱症狀的治療,需區分虛實狀況,對於血虛導致的血熱和血盛導致的血熱,其治療方式有所不同。
痘疹剛開始出現,體內熱度非常高的情況下,脈象呈現洪滑數的特徵,但疹子反而不紅,這時很容易誤判為氣虛。實際上,這是因為血虛無法使疹子呈現應有的紅色,毒素已經外發,氣行到了,但血液卻跟不上,所以疹子會凸起但顏色是白色的。然而,血虛的情況下通常會伴隨高熱,疹子發展到血液進入疹窩的階段,也就是大約三到四天的時候,疹子就會變成紫色或黑色,或者出現黑色的斑塊,這時才發現是血熱,治療效果就大打折扣了,所以必須提前做好準備。
對於血旺的人來說,疹子一開始就是紫色的,顯然是血熱的症狀。
對於血虛導致的血熱,治療上應該冷血並同時補血,這種情況很常見,雖然熱度減緩了,但是因為缺乏血液貫通,疹子會變得乾燥、黑色下陷,可以使用紫草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熟地、牡丹皮、生黃耆、山楂等藥物。如果血旺導致血熱,冷血藥物中都應該加入提升和託舉的成分,否則血液會凝固,毒素滯留。
對於氣虛和血熱並存的情況,血熱容易讓疹子乾燥呈紫色,因此冷血的治療方法是必要的,但氣虛的狀況下又不宜使用強烈的藥物,所以補血和託舉的療法也不可拖延。
然而,在疹子出現五到六天的時候,血熱的情況看起來很實在,但當血熱逐漸消退,體質也會逐漸虛弱,甚至逐漸寒冷,出現腹瀉、寒戰的症狀。所以,最初雖然應該使用清熱的藥物,但當血熱的狀況減輕,就必須考慮氣虛的情況,即使在使用清涼的藥物時,所有可能傷害脾臟或影響氣血的藥物都不應只顧眼前效果而濫用,而應該在清熱和補血之間找到平衡點,這其中的微妙變化,需要醫生有深厚的臨牀經驗才能掌握。如果過早使用溫熱的藥物,可能會助長熱度,造成病情惡化;如果延遲使用補血的藥物,又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。有些患者因為過度使用清涼的藥物,後來出現寒戰和腹瀉的症狀,即使補充營養也無濟於事,這就是醫生判斷失準的結果。
真正高明的醫生,能夠在恰當的時間使用恰當的藥物,不會過早或過晚,不會過量或不足。他們在使用補血的藥物時,往往選擇用量較大的藥物,因為這樣藥效更強,能夠更好地補充體內的血液。否則,如果藥物用量太少,時間一久,病情可能就會超出藥物的控制範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