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1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(1)

1. 空殼論

此為氣滯於毒,而血不附氣,實因氣衰血弱不能化毒。蓋毒本無形,假於血也,血既不至,則毒亦伏於中而不出,宜大補氣血,托膿而已,如十全大補湯,重用熟地、蜜耆主之,是無漿之故,氣血本虛也。亦有因三五日之間,身熱太甚,氣血蒸乾,不能流通而成漿者,宜清熱養血,兼升以托之。

但世有虛弱之人,痘難起脹,藥既畏其峻補,食不與以甘肥,參、茸、耆、術,不敢相投,雞、魚、鵝、羊,莫之兼進,遂至浮泡空呈,而氣血已竭,不能續其後來,而漿水適斷,勢必有喘脹煩渴之變矣。醫者猶自堅其血熱毒盛之說,肆進苦寒,逼血妄出而死,使得蓋其輕殺之罪,冤從何訴乎?至若感受風寒停漿者,宜溫散而兼托裡,其證必身熱頭痛,鼻寒或流清涕,咳嗽,脈浮。觸犯穢氣停漿者,宜外熏解而內攻托,其證多癢,而色澀暗。

因火躁血乾停漿者,宜清熱涼補其血,其證身熱氣粗,痘形紫赤,脈氣滑數,火甚便閉,宜微下之。是故涸漿一證,咸以為金承燥氣,腎水乾枯,即氣亦因熱久而虛竭矣。故一見涸機,宜急用清毒活血湯,繼於火清之後,即以參、耆、歸、地,培助陰陽,杜燥勢於未萌,續真元於未竭,乃克有濟,緩則難治矣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理論中的「空殼」現象,主要講述了當氣滯留於毒素,血液無法順利跟隨氣行,這是因為氣血衰弱,無法有效化解毒素。毒素本無具體形狀,是依附在血液中,一旦血液無法到達,毒素就會潛伏在體內無法排出。對於這種情況,應大量補充氣血,促使膿液形成。例如使用「十全大補湯」,其中熟地和蜜耆的用量要加大,這就是沒有膿液的原因,是因為氣血本身就很虛弱。

也有在發病後的幾天,體溫過高,導致氣血被蒸乾,無法流通形成膿液的,應當清熱並滋養血液,同時提升氣血來幫助膿液形成。

然而,對於體質虛弱的人,痘疹難以鼓起,藥物不敢使用強烈的補品,飲食也不敢攝取營養豐富的食物,如人參、鹿茸、黃耆、白朮等都不敢輕易服用,雞肉、魚肉、鵝肉、羊肉等也不會一起食用。這樣就導致了痘疹看似鼓起卻空洞無物,氣血已經耗盡,無法繼續供應,膿液也因此中斷,很可能出現呼吸困難、腫脹、煩躁、口渴等症狀。醫生還堅持認為是血熱毒盛,大量使用苦寒的藥物,最終導致血液無端流失而死亡,醫生以此掩飾自己草率致人死亡的罪責,受難者又該向誰申訴呢?

如果因為受到風寒導致膿液停止形成,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散寒,並兼顧內部的治療,患者通常會有體溫升高、頭痛、鼻塞、可能流清鼻涕、咳嗽,脈搏浮動的症狀。

如果因為接觸污濁的空氣導致膿液停止形成,應該外部薰蒸解毒,內部攻毒,患者通常會有瘙癢,顏色暗淡的症狀。

如果因為火氣旺盛導致血液乾燥,膿液停止形成,應該清熱涼血,患者通常會有體溫升高、呼吸急促、痘疹紫紅,脈搏滑數,火氣旺盛導致便祕,可以稍微使用瀉藥。

因此,膿液消失這個症狀,都被認為是肺金承受燥氣,腎臟水分枯竭,連帶氣也會因長時間熱氣而虛弱。所以一旦發現膿液消失的徵兆,應立即使用清毒活血湯,等到火氣清除後,再用參、耆、歸、地等藥材調理陰陽,防止燥氣於未萌芽時,持續補充真元,纔能有效治療,否則病情會難以控制。

2. 浮腫論

經曰:熱勝則腫。大抵毒之盛者必腫,毒微者不腫。凡痘瘡出盡,應期起發,痘漸長而頭面漸腫者順,以毒氣發越,聚於三陽之會,欲作膿血,以漸腫大,其實痘尖暈圓,因痘腫而乃皮肉焮腫,此為正候。若痘本磊落,毒氣輕淺,根不密比,起發之時不甚壅腫者,此毒輕候也,更順。

至痘模糊稠密,起發不腫者,為氣血虛而毒伏於內,又不可以為毒輕也。更有痘未起發,頭面預腫,皮光色豔,形如瓜瓢者,此惡毒之氣上侵清虛之府也。夫五臟精華,皆聚於頭面,而泥丸宮又元神出入之處,惡毒上侵,則五精俱喪,元神亦亡,精喪神亡,癢塌必至,最凶。虛者主保元湯、參歸鹿茸湯、十全大補湯,稍加托毒之藥,實者主羌活救苦湯之類。

而腫亦不可預消,必至膿成痂結,毒化腫消,始無毒氣內陷之患。大凡氣血充盛者,自能逐毒出表,直入窠囊,為潰為膿,所以痘腫而肉亦腫;氣血不足者,雖已載毒達表,無力直透窠囊,為隱為伏,散漫皮膚,所以肉腫而痘不腫,一見其機,便宜大補氣血,加山楂、炮甲,使毒有所歸,自無妄腫之患。

腫證宜憑脈之陰陽虛實施治,如脈洪而屬陰虛,則於補陰藥中加鼓舞之藥,脈微而屬陽虛,則於補陽藥中加宣托之品,陰陽既和,痘自順正,安有散漫皮膚之虞?蓋正旺足以制邪,邪無虛可湊則善。

脾土之益,每賴真火以生之,真陰之長,更賴真陽以煦之。古人遇氣虛之痘,必用保元湯、參歸鹿茸湯,治陽虛脾元不足之痘,更用參、附、耆、朮、薑、桂,少加當歸,以防燥槁。雖苓、術非灌漿時所宜,而脾弱濕盛者,反藉此以排膿,並不嫌其滲漿。治陰虛不足,水虧金燥之證,古人未有專方。

楚瞻則以熟地為君,山藥為臣佐,佐以人參、肉桂兌服,而行漿成實,歷奏神功。蓋真陰乃腎水,而非心肝之血,真陽乃命火,而非脾肺之氣,是以桂、附、熟地,為先天水火藥,而肉桂又走竄達表,更能上行,鼓舞血分,動而且速。

白話文:

[浮腫理論]

經典中有言:熱氣過盛會導致腫脹。基本上,如果體內毒素嚴重,必然會引起浮腫,反之,若毒素較輕微,則不會出現浮腫現象。一般來說,當痘瘡完全冒出,到其自然發展階段,若痘瘡逐漸增大且臉部也跟著逐漸浮腫,這是一個正常反應,因為體內毒素正在釋放,聚集在三陽交匯之處,準備形成膿血,因此導致逐漸腫大。實際上,痘尖周圍泛紅圓潤,這是因為痘瘡的腫脹導致皮肉也跟著腫脹,這是正常的反應。然而,若痘瘡本身分佈稀疏,毒素較輕,且痘根不密集,當其開始發展時,即使不甚浮腫,這也是毒素較輕的跡象,同樣是正常反應。

然而,如果痘瘡模糊密集,但卻不浮腫,這表示體內氣血虛弱,毒素潛伏於體內,不能認為是毒素輕微。另有一種情況,即痘瘡尚未發展,臉部就已經預先浮腫,皮膚光滑且顏色鮮艷,形狀像瓜瓢,這代表惡性毒素正在侵害身體清淨虛弱的部分。五臟六腑的精華都聚集在頭面部,而泥丸宮又是元神出入之地,如果惡性毒素侵襲,五臟的精華都會喪失,元神也會消失,精華和元神一旦喪失,癢感和塌陷必將隨之而來,是最糟糕的情況。對於這種虛弱的狀況,應服用保元湯、參歸鹿茸湯或十全大補湯,再稍微添加一些排毒的藥物,對於實症則適用羌活救苦湯等。

對於浮腫,不能預先消除,必須等到膿包形成,結痂脫落,毒素被排出,浮腫才會消退,這樣才能避免毒素內陷的問題。通常,氣血充沛的人,可以將毒素排出體外,直接進入膿包,形成膿液,所以痘瘡和皮膚都會浮腫;反之,氣血不足的人,雖然毒素已經被排出體外,但是缺乏足夠的力量穿透膿包,導致毒素潛伏,散佈在皮膚表面,所以皮膚浮腫但痘瘡並沒有,一旦發現這種情況,應該大量補充氣血,加入山楂和炮甲,讓毒素有地方去,這樣就不會出現無緣由的浮腫。

對於浮腫的治療,應該根據脈象的陰陽虛實來決定。例如,如果脈象洪大,屬於陰虛,那麼在補陰的藥物中加入鼓舞藥物;如果脈象微弱,屬於陽虛,那麼在補陽的藥物中加入宣託的成分。陰陽和諧,痘瘡自然會恢復正常,也不會有毒素散佈皮膚的擔憂。因為,當正氣旺盛,可以剋制邪氣,邪氣沒有虛弱的地方可以侵擾,這就是最好的狀態。

脾胃功能的增強,往往依賴真火的滋養;真陰的增長,更需要真陽的溫暖。古人遇到氣虛的痘瘡,一定使用保元湯、參歸鹿茸湯;對於陽虛脾氣不足的痘瘡,則會使用人參、附子、黃芪、白朮、薑、肉桂,再加上少量的當歸,以防乾燥。雖然茯苓和白朮在灌漿時期不太適合,但對於脾虛濕重的人,反而可以利用這些藥物來排膿,而不必擔心它們會滲透漿液。對於陰虛不足,水分缺失和金燥的症狀,古人並沒有專門的治療方案。

楚瞻則以熟地為主要成分,山藥為輔助成分,加上人參和肉桂兌服,成功地促進了漿液的形成,屢次發揮神奇功效。因為真陰是指腎水,而不是心肝的血液;真陽是指命門之火,而不是脾肺的氣。因此,肉桂、附子和熟地,都是先天水火的藥物,而肉桂具有很好的穿透性和表達性,能夠向上行進,鼓舞血液的流動,使其快速而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