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2)
二集 (2)
1. 失血論
經曰:陽絡傷,則血外溢而衄血;陰絡傷,則血內溢而下血。痘疹失血,多由毒火迫血妄行。若作渴飲冷,手足並熱者,毒氣熾盛而上溢也,宜清涼之;作渴飲湯,手足不熱者,此脾肺氣虛不能攝血而妄行也,宜補脾肺以統之。但衄血輕而下血重,下血屬臟,因熱者少,因虛者多。
如脈微細虛弱,痘疹之色淡紅灰白,即時值夏熱,下血如注,亦當從陽不制陰之法,力進溫補以救之。如脈洪數滑大有力,痘疹之色紫赤,即偶然衄血,亦當慮其熱傷於中,力進清涼以解之。余嘗於治疹時,見失血之證,屢照脈色填補,無不效驗,此可見不必專泥於熱也。
白話文:
【失血理論】
古籍記載:陽絡受損,血液會向外溢出形成鼻血;陰絡受損,血液會向內溢出導致下血。痘疹伴隨的失血,多是因為毒素和火氣使血液異常流動所造成。如果患者口渴想喝冷水,且手腳都感到熱,這是毒素氣息旺盛向上溢出的表現,應使用清涼的藥物治療。若是口渴想喝熱湯,且手腳沒有熱感,這可能是脾肺氣虛,無法控制血液正常流動,應使用補血補氣的藥物調理脾肺功能。
然而,鼻血的嚴重程度通常低於下血,下血與內臟相關,因熱造成的較少,因虛弱引起的較多。
如脈搏微弱細小,痘疹呈現淡紅或灰白色,即便在夏季高溫,大量下血的情況下,也應遵循陽不制陰的原則,積極使用溫補藥物進行救治。反之,如果脈搏強大滑數,痘疹顏色為深紅或紫色,即使偶爾出現鼻血,也應考慮到體內可能有熱毒傷害,需積極使用清涼藥物來緩解。
我在治療疹子期間,多次遇到失血的情況,根據脈象和麪色進行補充療法,效果都很好,由此可見,治療時不必過度拘泥於熱性處理。
2. 痘作癢論
諸痛為實,諸癢為虛,痘中確論。但灰白與焦紫,其證將危,勢必俱癢,可見氣虛者作癢,血熱者亦作癢。於起發之日,見血熱者,先為清毒活血;氣虛者,先為補中益氣,自無此患。有初見點,遍身癢者,因毒氣欲出,而皮膚錮閉其遊火,故癢也,此與傷寒太陽病身癢汗不出者同治,法當使腠理開通,則邪氣得泄,痘起而癢自除,所謂火鬱則發之也。其有偶感風寒,宜溫散之,主升耆湯。
亦有痘未出而先發風疹,其人氣虛者,用真元益命湯加肉桂,而疹退癢止痘出,全不可開表。有膿漿已滿,勢將收斂而微癢者,是正氣欲復,榮衛和暢故也。而癢之甚者,非穢氣觸犯,即由氣虛,詳辨治之。其有膿成時痛楚不止者,氣滯也,主保元湯,加楂肉、木香以行滯氣。
又有疤瘢癢者,因榮血耗損,皮膚乾燥,宜益氣養陰。要之,氣血不足,癢屬虛寒者,十常八九,但癢則必陷塌,須早防之。
白話文:
【對於痘疹瘙癢的討論】
各種疼痛通常表示實證,而瘙癢多代表虛證,這是痘疹中的確切理論。然而,如果痘疹呈現灰白色或焦紫色,這表明病情危急,此時會伴有瘙癢,由此可見氣虛的人會出現瘙癢,血熱的人也會有瘙癢。在痘疹初期,若發現是血熱導致,應先進行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;若是氣虛導致,則應先補中益氣,這樣就可以避免瘙癢的困擾。有時候,痘疹剛開始出現,全身就會感到瘙癢,這是因為體內的毒素想要排出,但皮膚的毛孔卻被封閉,所以產生瘙癢,這種情況與感冒後身體瘙癢、汗液不出的情況相同,治療方式應該讓皮膚的毛孔打開,讓邪氣得以釋放,痘疹生長,瘙癢自然消除,這就是所謂的「火鬱則發」。如果有偶爾感受到風寒的情況,應該使用溫散的療法,可以選擇升耆湯。
還有一種情況,痘疹還沒出來就先出現風疹,如果患者氣虛,可以使用真元益命湯加上肉桂,風疹會消退,瘙癢停止,痘疹也能順利出現,完全不需要發汗。有些痘疹已經結膿,即將收斂,此時稍微感到瘙癢,這是因為正氣正在恢復,營衛和諧所致。但如果瘙癢非常嚴重,不是因為接觸到髒污,就是氣虛,需要詳細辨別並治療。如果在膿瘍形成時,痛楚持續不斷,這是氣滯的表現,可以使用保元湯,加上楂肉、木香來促進氣血流通。
此外,痘疹結疤後也會感到瘙癢,這是因為營血耗損,皮膚乾燥,應該補充氣血,滋養陰津。總的來說,氣血不足導致的瘙癢,多屬於虛寒症狀,大概佔了八九成,只要出現瘙癢,痘疹就會陷入凹陷,必須提前防範。
3. 痢論
痢者濕熱鬱於腸胃,有傷氣血而然也。赤屬血分,宜清,白屬氣分,宜溫,此其常也。奈今之陽虛者,亦多患赤痢,常以耆、朮、薑、附、歸、桂溫補而愈,此又陽不制陰之一例,憑脈證不論血色也。況痘未收結之前患痢,外膿內痢,表裡俱虛,元氣易陷,宜以治痘為主,大用參、耆補托,並用升提,毋使元氣下陷,毒氣內攻。
若痘暈淡紅灰白,脈微弱遲緊,下痢亦淡紅晦暗,更屬虛寒,宜重加附、朮、薑、桂,倘專以尋常治痢之法,行氣和血,則毒假藥勢內陷於陰,何能充達在表以成功?治痢之法,亦殊闇昧,況有跡之疾病未除,無形之元氣下陷,則痘必壞,不待痢痊而斃矣。夫世之似痢非痢者甚多,以青皮、檳榔殞命者亦眾,曷知痘亦有下膿血,而似痢非痢者乎?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關於「痢疾」的理論。痢疾是由於濕熱積聚在腸胃,進而傷害到人體的氣血所導致的。當出現赤色的痢疾,代表是血液部分受影響,應採用清熱的方法治療;白色痢疾則代表氣的部分受影響,應採用溫補的方式調理,這是常見的處理方式。
然而,對於那些陽氣虛弱的人,也可能出現赤色痢疾。這種情況下,常用黃耆、白朮、生薑、附子、當歸、肉桂等溫補的草藥進行治療,這就是陽氣無法抑制陰氣的一種情況,治療時應根據脈象和症狀,而不僅僅看痢疾的顏色。
尤其是如果在出疹未完全消退前出現痢疾,同時存在外膿內痢的情況,身體內外都處於虛弱狀態,很容易導致元氣衰竭。這種情況下,應以治療出疹為主,大量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的草藥,並配合提升元氣的療法,避免元氣進一步衰竭,防止毒素向內攻擊。
如果出疹部位呈現淡紅或灰白色的色澤,脈象微弱、緩慢且緊張,痢疾也呈現淡紅色或暗色,這代表是虛寒的症狀,應加大使用附子、白朮、生薑、肉桂等溫補的草藥。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常規的痢疾治療方法,調節氣血,那麼毒素可能藉由藥物的作用向內深入,怎麼可能讓毒素充分排出體外,達到治療效果呢?
治療痢疾的方法,往往缺乏明確的指引。況且,如果疾病本身尚未去除,元氣又進一步衰竭,那麼出疹的病情必定會惡化,不等到痢疾完全痊癒就可能死亡。世間有很多看似痢疾卻不是痢疾的情況,因為誤用青皮、檳榔等藥物而喪命的例子也不少,又有誰知道出疹也可能出現膿血,但那卻不是痢疾呢?
4. 伏陷論
伏陷等證,已詳言之矣,今又見有伏陷之證,其點白色,或有黑色者,緣其人內極虛寒,不能乳食,二便自利,或嘔或厥,陽氣不得敷布,以副榮衛,而血亦因寒滯不能出見,乃成黑陷也,宜溫中扶陽補托之劑,使榮衛復行,則當自出。而滯暗潛消,更有因誤下之後,毒氣入里而黑陷者,急宜溫補其里,稍佐透托之藥,或可再出。
是黑陷為極熱,而此又極虛寒,然其痘色變黑之因,必由淡紅而黑,非由紫赤枯躁而黑矣,脈息必微弱遲澀緊細,外證必屬寒者多,屬熱者少,與熱證迥別。又有因房室等穢觸犯黑陷者,急投芳香之品,外兼熏解。余嘗論黑陷屬火者,宜壯水以制陽光,兼清熱解毒,不可瀉水,便秘者,加莊黃微下之。
虛寒者,宜溫補火土以救元陽。
白話文:
在[伏陷論]這部分內容中,我們之前已經詳細討論過伏陷的症狀,現在再次看到有伏陷的情況,疹子呈現白色或黑色。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體內極度虛寒的人身上,他們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大小便自流,可能伴有嘔吐或昏厥。因為身體的陽氣無法正常運行,無法支持血液的正常循環,導致血液因寒冷而凝滯,無法正常排出,於是形成黑色的伏陷。對此,應該使用溫中扶陽、補充元氣的藥物,促進血液和氣的流通,疹子就能自行出現。對於那些因誤用下法後,毒素進入體內造成黑色伏陷的情況,應立即溫補體內,輔以適當的透發藥物,或許疹子可以再度出現。
黑色伏陷被認為是由極度的熱引起的,但這種情況卻是由極度的虛寒引起的。然而,痘疹顏色轉黑的原因,一定是從淡紅色轉為黑色,而不是從深紅或乾燥轉為黑色。脈搏必定微弱、緩慢、沉澀且細小,外部的症狀大多屬於寒冷類型,而非熱性,與熱證截然不同。此外,還有可能因為房事等不潔行為引發黑色伏陷,應立即使用芳香藥物,並配合外用薰蒸治療。
如果黑色伏陷是由於火氣引起的,應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來抑制過旺的陽氣,同時清熱解毒,但不可以瀉下,若大便乾結,可加入少量黃連輕微瀉下。
如果是因為虛寒引起的,應使用溫補藥物,滋補脾腎,以拯救元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