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嘔吐瀉泄論 (1)
嘔吐瀉泄論 (1)
1. 渴論
水潤下,火炎上,理也。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,津液者,氣之精化,流通三焦,以制火者也。經曰: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甘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胃熱則口淡。渴為五臟之熱,火之使然,治宜除熱潤躁。此雖不可泥,亦不可不知。
夫痘前渴者,托放痘苗,而渴可止;痘後渴者,為津液耗竭,宜補養氣血,主保元湯加揀冬、北味之品;瀉而渴者,尤非火證,溫補脾腎,瀉止而渴自除;陰虛火動而渴者,宜與地黃丸料,加上桂、北味,既補腎陰,且使釜下有火,則鍋蓋自然不燥,誠陰虛渴聖藥也。
凡痘發渴者,切忌飲冷水,然於飲可辨陰陽焉。陽盛陰虛者,則冰雪不知寒;陰盛陽虛者,則沸湯不知熱。故發熱作渴,手足冷逆,大便自利,喜飲熱湯者,陰盛陽虛也,治宜補陽;若發熱作渴,大便秘結,手足並熱,喜飲冷水者,陽盛陰虛也,治宜清熱。
若煩熱口渴,面赤睛紅,腎經虛熱也,治宜滋腎;於正靨之時,忽不能靨,頭溫足冷,腹脹泄瀉,氣促煩渴者,虛寒之甚也,急進參、朮、附、桂之類,切忌誤用寒涼及諸蜜水瓜果,否則津液收斂,轉生焦渴,冷氣四攻,逼陽於上,愈加腹脹、喘渴、泄瀉而斃矣。
世皆以渴為熱,不知由臟腑津液燥槁,實非有餘也。至若腹脹渴者,泄瀉渴者,或足指冷渴者,或驚悸渴者,或身濕渴者,或身熱而面色㿠白渴者,或寒戰而渴不止者,或氣急咬牙渴者,或飲水而轉渴不已者,以上九症尤非實熱,宜急溫補救里,滋養津液,以杜癢塌喘渴之患,誤作熱攻必斃。
凡痘際渴者,常有之候,但有應不應之分。在三四朝身熱口渴者,此毒鬱於里,熱邪燎灼,宜透托痘苗;在四朝以後,身熱口渴者,此津液外泄化為膿漿,宜參、耆補氣,是皆應渴候也。惟結痂之後,則毒氣盡化,里無留毒,如反大渴者,是真氣漸耗,邪氣有餘,不應之候也,須與解毒滋陰,或大補腎元。
又渴與幹不同,幹不欲飲,此屬水虧,渴喜飲熱,反多中寒,即口欲涼而胸中畏寒者,皆勿妄作火治。
凡能食而渴者,肺熱也。經曰: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蓋心火上乘於肺,熏蒸焦膈,轉耗津液也,其治在上焦,痘形必紫赤,必能食而大便閉,小便赤,舌燥咽乾,宜人參白虎湯、清毒活血湯之類主之。
如食少而二便調,喜飲熱湯,咽舌不燥者,此脾胃虛而津液不足也,如不能食,身熱作渴,手足微冷,痘暈淡紅,二便清利,是脾胃氣虛,脾元既弱,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治在中焦,須防發瀉,宜參、耆、附、術主之。如腹脹泄瀉,寒戰咬牙而渴者,脾命虛寒已極;有泄瀉氣促,手足並冷而渴者,為脾氣脫陷,十二味異功散之類主之。又謂自利而渴,為邪傳腎經,少陰虛故引水自救。
白話文:
[關於口渴的理解]
水向下流,火向上燒,這是自然法則。三焦是食物與水液在身體內運行的道路,津液是氣的精華轉化而成,它在三焦中流通,控制著火熱。古書上說:肝熱會使人口感酸,心熱會使人口感苦,脾熱會使人口感甜,肺熱會使人口感辛辣,腎熱會使人口感鹹,胃熱會使人口感淡。口渴是由五臟的熱所引起,是由火熱導致,治療應該要除去熱燥。
雖然這不一定適用所有情況,但也不能不知道。如果出疹子前感到口渴,這是因為身體正在調節,口渴可以得到緩解;出疹子後感到口渴,是因為津液已經耗盡,應該補充和養護氣血,主張使用保元湯加上選用的冬蟲夏草和北方的人參等物質;腹瀉並感到口渴,這不是火熱的證狀,溫補脾腎,當止瀉後,口渴自然消失;如果是因為陰虛火旺而感到口渴,應該使用地黃丸,加上肉桂和北方的人參,既能補腎陰,也能讓鍋下的火持續燃燒,這樣鍋蓋就不會乾燥,這確實是陰虛口渴的良藥。
凡是出疹子時感到口渴,切記不要喝冷水,但是,我們可以從飲食來判斷陰陽。如果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,即使冰冷的雪也感受不到寒冷;如果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,即使滾燙的水也感受不到熱。所以,發熱並感到口渴,手腳冰冷,大便自利,喜歡喝熱水,這是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,應該補陽;如果發熱並感到口渴,大便祕結,手腳都熱,喜歡喝冷水,這是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,應該清熱。
如果煩躁並感到口渴,臉色紅潤,眼睛紅,這是腎經虛熱,應該滋養腎臟;在痘疹發作期間,突然無法正常出疹,頭部溫暖,腳部冰冷,腹部脹痛,腹瀉,呼吸急促,感到口渴,這是極度的虛寒,應該立即服用人參、白朮、附子、肉桂等藥物,千萬不要誤用寒涼的藥物和蜂蜜水、瓜果,否則津液會被收斂,反而產生焦渴,冷氣四處攻擊,將陽氣逼到上面,會使腹部更加脹痛,呼吸困難,腹瀉更嚴重,最後導致死亡。
世人都認為口渴就是熱,卻不知道其實是由於臟腑的津液乾枯,實際上並不是過剩。至於腹部脹痛並感到口渴,或者腳趾冰冷並感到口渴,或者驚恐並感到口渴,或者身體潮濕並感到口渴,或者身體熱而臉色蒼白並感到口渴,或者寒顫並口渴不停,或者呼吸急促咬牙並感到口渴,或者喝水後仍然感到口渴,以上九種情況並非真正的熱,應該立即溫補和救助裡部,滋養津液,以防止口渴、喘息、腹瀉的困擾,如果誤以為是熱病而進行攻伐,必然導致死亡。
凡是出疹子時感到口渴,通常是正常的現象,但是有應對和不應對之分。在第三四天身體熱並感到口渴,這是因為毒素在體內聚集,熱邪燒灼,應該透過出疹子來排毒;在第四天以後,身體熱並感到口渴,這是因為津液外泄並轉化為膿漿,應該用人參和黃耆來補氣,這些都是應對口渴的正常反應。只有在結痂後,毒素已經完全排出,體內沒有殘留的毒素,如果反而非常口渴,這是因為真氣逐漸消耗,邪氣過剩,這是不應對的反應,必須排毒滋陰,或者大力補腎。
另外,口渴和乾燥不同,乾燥不想喝水,這屬於水分不足,口渴想喝熱水,反而可能是體內寒冷,也就是嘴巴想要涼爽但胸口畏寒,都不要輕易地當作火熱來治療。
凡是能吃東西但感到口渴,這是肺熱。古書上說:心臟的熱傳遞到肺部,導致膈膜消耗。這是因為心臟的火氣上升到肺部,燻蒸膈膜,消耗津液,治療應該在上焦,痘疹的形態一定呈紫紅色,一定能夠吃東西但大便閉塞,小便紅色,舌頭乾燥,咽喉乾燥,應該使用人參白虎湯和清毒活血湯等藥物。
如果食慾不佳但大小便正常,喜歡喝熱水,咽喉和舌頭不乾燥,這是脾胃虛弱而津液不足,如果不能吃東西,身體熱並感到口渴,手腳微微冰冷,痘疹呈現淡紅色,大小便清澈,這是脾胃氣虛,脾臟的功能已經減弱,無法為胃部運行津液,治療應該在中焦,必須預防腹瀉,應該使用人參、黃耆、附子、白朮等藥物。如果腹部脹痛、腹瀉、寒顫、咬牙並感到口渴,這是脾臟和腎臟極度虛寒;如果有腹瀉、呼吸急促、手腳冰冷並感到口渴,這是脾氣脫陷,應該使用十二味異功散等藥物。又說,自己利尿並感到口渴,這是因為邪氣傳到腎臟,少陰虛弱所以尋求水分自救。
腎臟主管五種液體,它的脈絡連接肺部,連結舌頭底部,如果邪氣傳到腎臟,就無法控制開合,因此會出現利尿,利尿就會導致津液向下流失,腎臟的水分乾涸,無法向上滋潤舌頭,因此會非常口渴,治療應該在下焦,應該使用異功散加減來溫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