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6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(6)

1. 煩躁論

百病宜精神清爽,不宜煩躁,謂陽煩而陰躁也。初發熱便煩者,毒火內郁也;既發見而猶煩者,毒伏於內未盡出也;即出,又已起發,而猶煩者,陰虧也;吐利不食而煩躁者,正氣虛而陰躁也;津干口渴,虛煩不得臥者,陰氣上逆,陽氣飛越也;至六七日不大便而煩躁者,此內實有燥屎也;如大便溏黑,小便清利,面黃發狂,煩躁喘渴,少腹脹滿或痛者,有瘀血在裡也。

又按傷寒少陰例,吐利煩躁,謂腎之神亂,使君主之官,亦難自持;吐利煩躁,至不得臥寐,為陽欲絕而擾亂不寧,皆主死。又云:煩躁欲死,為肝腎之陰氣上逆,主吳萸湯;乾嘔而煩,主白通加膽汁、人尿湯。又云:有吐利煩躁等里證,禁不可下,主四逆湯,以經氣抑遏,每多心煩,所謂陰躁也,故皆主溫經之藥。

又有下利咽痛,胸滿心煩者,主豬膚湯;下利六七日,咳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者,主豬苓湯。又心中煩,不得臥,主黃連阿膠湯,所謂陽煩也,故皆主清潤之藥。是煩躁二字,最宜分別,而煩躁二證,每易混淆,然陰躁之脈,必緊細微弱,或虛大遲軟;陽煩之脈,必滑數洪細,或沉堅緊實,況痘疹有形色可觀,各證可參,脈息神氣可辨,又何誤乎。

白話文:

【煩躁討論】

各種疾病最適合保持精神清朗,不應該感到煩躁,因為煩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,一種是屬於陽性的煩惱,另一種是屬於陰性的焦躁。如果一開始發燒就感到煩躁,這通常是由於體內毒素聚集。即使發燒後仍然感到煩躁,可能是毒素仍隱藏在體內尚未完全排出。即使毒素已經開始排出,但依然感覺煩躁,可能是陰氣不足。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、食慾不振且伴有煩躁,這可能表示體內正氣虛弱,導致陰性焦躁。如果感到口乾舌燥、口渴、虛弱且無法安睡,這可能是陰氣上沖,陽氣飄散的症狀。如果發病六七天後,仍未排便且感到煩躁,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有乾燥的糞石。如果大便稀黑,小便清澈,面色蒼黃,精神錯亂,煩躁喘息口渴,下腹部腫脹或疼痛,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瘀血。

根據傷寒論中的少陰條例,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煩躁,可能代表腎臟功能混亂,使得身體機能無法正常運作。如果嘔吐、腹瀉、煩躁到無法入睡,可能是陽氣將要耗盡,身體混亂不安,這些情況都預示著死亡。又說,如果煩躁到想要死去,可能是肝腎陰氣上沖,這種情況應使用吳茱萸湯。如果出現乾嘔和煩躁,應使用白通加膽汁、人尿湯。還有一種情況,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煩躁等體內症狀,禁止使用瀉下藥物,應使用四逆湯,因為體內氣機受到抑制,常會感到心煩,這就是所謂的陰性焦躁,所以都應使用溫經藥物。

另外,如果出現下痢、咽喉痛、胸部脹滿和心煩,應使用豬膚湯。如果下痢六七天,咳嗽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且無法入睡,應使用豬苓湯。如果感到心中煩悶,無法安睡,應使用黃連阿膠湯,這就是所謂的陽性煩惱,所以都應使用清潤藥物。對於"煩躁"這兩個字,我們應該區別開來。煩躁兩種症狀容易混淆,然而陰性焦躁的脈象通常是緊細微弱,或者是虛大遲緩。而陽性煩惱的脈象則通常是滑數洪細,或者是沉堅緊實。況且,痘疹有形色可供觀察,各種症狀可以相互參考,脈象和神氣可以辨識,這樣怎麼可能會有誤診呢。

2. 汗論

汗乃心之液,有因熱氣熏蒸,腠里開泄,液隨氣而出者,有因衛氣虧虛,腠理不密而致汗者,陰氣有餘,寒生於中,陰中無陽,而汗隨泄者。經曰:陰勝則身寒。汗出身常清是也。況津脫者,汗自泄,腎病者,寢汗出,究何自汗、盜汗之分乎?然常法宜知,盜汗者恆多熱,有用芩、連、歸、芍、地黃、參、耆之類者;自汗惡寒,固須參、耆、附、朮、薑、桂以急救元陽。又有陽明熱病,身體濈濈汗出宜清火者。

例雖不一而痘中多汗,每因氣虛,皆非順候。如未灌時汗者,則不能灌,灌而汗者,則不能靨,靨而汗者,必至於血脫陽虛,變為他證。丹溪云:痘中自汗,為濕熱熏蒸,不妨是持言夫未甚者耳。夫微汗固佳,而甚者,氣血又為之走泄,如多汗身寒,汗出如水而發潤,大喘不止者,汗綴如珠者,汗而昏沉者,汗流煩渴者,汗出如油者,皆肺絕亡陽之兆。

汗也者,血之所化,為陽氣不能外固,陰氣不能內藏也。書別言之,以辨其虛實,謂無因而至者,為自汗;睡中而得者,為盜汗;腰以上煩熱而多汗者,為胃實汗;熱甚汗多,汗出而熱解者,為邪熱汗;汗流不止而熱反劇者,為陽虛汗。惟痘初起而有微似汗,則陰陽氣和,榮衛通暢,邪氣不留,易出而解也。

在行漿時,而有滋潤之汗,亦佳。然有過表,腠理表虛而多汗者,有心熱而睡汗者,有陽熱而頭顱或頸多汗不過胸者,有陽極虛而頭汗欲流者,有胃實而四肢多汗,面赤作渴者,脾虛而四肢冷汗不收者,有痂落表裡俱虛而多汗者,隨所因而治之。若榮中伏熱,氣分又虛者,宜於補氣中佐涼血藥。

白話文:

[汗的討論]

汗是心臟產生的液體。有的時候,因為體內熱氣蒸騰,皮膚毛孔開放,導致液體隨著氣體一起排出形成汗;有的時候,由於體內防禦系統(衛氣)衰弱,皮膚毛孔不能緊密閉合,也會導致出汗。有的情況下,體內陰氣過剩,從而產生寒意,由於陰氣中缺乏陽氣,也會導致汗水外泄。經典中說:陰氣過盛會使身體感到寒冷,這就是身體常常清冷且出汗的情況。更進一步地,當體液流失過多,會出現自發性出汗,腎臟疾病患者在睡眠中也會出汗。那麼,自汗和盜汗到底如何區分呢?

然而,一般常見的原則是應該瞭解的,盜汗通常伴隨著高溫,可以使用黃芩、黃連、當歸、白芍、地黃、人參、黃耆等藥物治療;自汗且畏寒的人,則需要使用人參、黃耆、附子、白朮、薑、肉桂等藥物來緊急補充元陽。此外,對於陽明熱病患者,如果身體持續出汗,應該使用清熱降火的藥物。

雖然例子不盡相同,但在出疹過程中多汗,通常是因為氣虛,這種情況並不是好的徵兆。例如,在疹子尚未成熟階段就出汗,疹子可能無法正常成熟;疹子成熟後出汗,可能無法正常結痂;結痂後出汗,可能會導致血脫和陽虛,進而轉變為其他病症。丹溪先生曾說:在出疹過程中自發性出汗,是由於濕熱蒸騰所致,但這只適用於症狀尚輕的情況。輕微出汗固然好,但如果出汗過多,氣血就會大量流失。例如,大量出汗且身體感到寒冷,汗如泉水般湧出,大口喘氣不停,汗珠如珍珠般凝結,出汗後感到昏沉,出汗同時感到煩渴,或者汗如油脂般黏稠,這些都是肺部衰竭和陽氣喪失的徵兆。

汗液實際上是由血液轉化而來的,這是因為陽氣無法在體外形成堅固的防禦,而陰氣無法在體內得到妥善保存。在書籍中特別提到了汗液,用來辨別虛實。無緣無故出汗的稱為自汗;在睡覺中出汗的稱為盜汗;腰以上部位感到煩熱且多汗的,是胃實汗;體溫高、出汗多,出汗後體溫下降的,是邪熱汗;出汗不止且體溫反而升高的,是陽虛汗。只有在出疹初期有微汗,纔是陰陽氣血和諧,營養與防禦系統通暢,邪氣無法停留,疹子容易長出且能迅速恢復的表現。

在疹子成熟階段,如果有滋潤的汗液,也是好的。然而,也有過度出汗的情況,這可能是因為皮膚毛孔過於開放,導致表面虛弱;或者是心臟過熱,導致睡覺時出汗;或者是體內陽氣過盛,頭部或頸部出汗,但胸部不出汗;或者是體內陽氣極度虛弱,頭部汗水如泉湧;或者是胃部過實,四肢多汗,臉色紅潤且口渴;或者是脾臟虛弱,四肢冰涼且汗液不止;或者是結痂後,表裡都虛弱,導致大量出汗。根據具體原因進行治療。如果是體內潛藏熱氣,且氣分虛弱,應在補氣的同時輔以涼血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