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5)
二集 (5)
1. 吐瀉論
痘先吐瀉,有不必驟止者,有暴然大吐瀉不已,神氣欲絕,脈微欲脫,面青厥冷,惡證備見,反覺膈快神清者,是正氣已脫,不久頓發喘汗昏悶而死。以吐泄每多脾腎虛寒,如實熱,則便閉不泄利矣,急宜參、耆、附、朮、薑、桂、二蔻救之,當知寒則神清膈快,不可玩視。至發乾嘔發噦,尤為脾敗胃絕,不治。
白話文:
在長出疹子之前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,有些情況下並不需要立即強制停止這些症狀。然而,如果突然發生嚴重且持續的嘔吐和腹瀉,患者看起來精神極度疲憊,脈搏微弱似要斷絕,面色蒼白,四肢冰冷,所有不好的徵兆都出現了,但病人反而感覺胸部舒暢,精神清晰,這代表體內的正氣已經流失,不久後可能會突然呼吸困難,冒冷汗,頭暈且意識模糊而死亡。
因為嘔吐和腹瀉常常是因為脾臟和腎臟虛弱及寒冷造成的,如果是實熱的話,就會造成便祕而不是腹瀉。這種情況下,應該立刻使用人參、黃耆、附子、白朮、生薑、肉桂、草豆蔻等藥材來救治。要知道,身體寒冷會讓人感覺精神清晰,胸腔舒適,但這並不能輕忽。
至於乾嘔或打嗝的情況,這往往是脾臟功能衰竭,胃部運作停滯的徵兆,通常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。
2. 秘結及泄瀉論
二便不可太利,亦不可不通。一或秘焉,則腸胃阻塞,脈絡凝滯,毒氣無由而泄,於是眼合聲啞,肌肉痘色俱黑,頃刻告變矣。治者惟使氣血流行,則大便自無阻滯。苟因熱氣燥結於下,如手足心熱,脅下有汗,口乾腹脹,身熱煩躁,痘色紫赤,甚且變黑者,此熱秘也,可斟酌下之。
若因汗多,及多利小便,以致津液乾涸,不得滑潤,亦如老人、產婦,氣血虛弱,不能傳送大腸,致使大便不利,更有不食而嘔清水,面青而腹不脹,不甚裡急後重,皆虛秘也,宜大補氣血為主,佐以麻仁、蓯蓉之類。下結者,又有蜜導法。至痘在四五日間,無他變而不大便者,乃氣血成漿,勿以便秘為治。
蓋灌膿時,元氣津液,皆為外用,若得數日不大便,尤助中氣運育之機,倘有泄瀉,即用參、苓、耆、朮、肉蔻,升提而兜塞之,使中氣不餒,痘自起脹,若聽其瀉泄,則變證百出,痘必倒塌矣。或因其身有大熱,瀉泄脹滿,兼發口渴,誤作熱治,禍為更烈。蓋此證或因食寒冷物,或過服寒涼藥,里有寒而脾胃伏冷,榮衛不行,反令毒氣內伏,不外達而下泄,痘必淡紅灰白,不起脹灌漿,脈候必微弱,或遲緊散大無神,急宜溫補透托。
倘極力治之,而瀉不住,則火土日虧,脾胃益弱,自見口渴益盛,陰津由此下竭,此時援下多亡陰之例,救陰不可,扶陽又終不應,必發為癢塌,速收速落,寒戰咬牙,脾慢而死,凜之慎之。
夫起脹灌漿之時,無內證者,任其大便數日不行,不可妄加下劑以耗泄其氣血,固也。而世因以便閉為貴,甚至壅熱之證,不特不敢下利,反加補托溫熱之藥,以禁固之,使壅熱愈加,痘毒不得伸越,正氣不得舒暢,熱毒壅極,走注下焦,忽而大瀉,元陽驟脫,遂為不救。是皆助熱,熱為害之過也,急宜憑脈證痘色微下之。
至於痘後,自下黃黑,及利下痂皮膿血,而表裡無恙者,此餘毒隨利而下,緣臟腑中有痘故也,不宜收澀,惟解毒調中,補助氣血,毒盡而利自止也。
白話文:
[祕密結及腹瀉討論]
大便和小便不可以太順暢,也不可以完全不通。一旦發生便祕,腸胃會被堵塞,血液循環也會停滯,毒素無法排出,眼睛可能無法睜開,聲音嘶啞,肌膚和痘子的顏色都會轉黑,病情瞬息萬變。治療上,要讓氣血流通,大便自然就不會阻塞。如果因為體內熱氣導致下部燥結,例如手心腳心熱,肋下出汗,口乾舌燥,腹部脹痛,身體熱且煩躁,痘子顏色轉為深紅甚至黑色,這就是熱祕,可以考慮使用瀉下療法。
如果是因為大量出汗或是頻尿導致體內津液枯竭,失去滑潤作用,或者像老人、產婦等,氣血虛弱,無法推進大腸運作,導致大便不順,甚至出現不吃飯卻嘔吐清水,面色蒼白但腹部不脹,並非嚴重的便意急迫,這都是虛祕,應該以補充氣血為主,輔以麻仁、蓯蓉等草藥。對於便祕,還有蜂蜜導引法。痘疹在四到五天期間,若沒有其他變化且未排便,這是氣血正在形成膿液,不要以便祕來處理。
在膿液形成的過程中,體內的元氣和津液都轉移到體外,如果能幾天不大便,反而有助於中氣運行和成長,假設有腹瀉,應該使用人參、茯苓、黃耆、白朮、肉豆蔻等草藥,提升中氣,防止腹瀉,讓中氣不衰弱,痘疹自然會膨脹。如果放任腹瀉,會出現各種併發症,痘疹也會倒下。有人因為體溫高,腹瀉脹痛,同時口渴,被誤認為是熱病,情況會更糟。這種情況可能是吃了冷食,或者服用過量的寒涼藥物,體內有寒氣,脾胃虛弱,營養無法正常運行,反而讓毒素藏在體內,無法透過排泄排出,痘疹顏色會轉為淺紅或灰白,不會膨脹形成膿液,脈搏會變得微弱,或者遲緩緊繃,應立即溫補透託。
即使努力治療,但腹瀉仍然不止,則火氣和土氣會日益虧損,脾胃越來越虛弱,口渴會越來越嚴重,陰津會從此消失,此時,若按照下瀉亡陰的常例來處理,陰津無法恢復,扶陽又不見效,痘疹必然塌陷,迅速掉落,寒戰咬牙,脾氣衰弱而死亡,必須謹慎。
在痘疹膨脹和膿液形成的階段,若無內部病症,即使大便數日不來,也不能隨意使用瀉下藥物,以免消耗氣血,這是正確的。然而,有些人因為視便祕為珍貴,對於熱性便祕,不僅不敢使用瀉下藥物,反而加入補氣溫熱的藥物,讓熱性便祕更加嚴重,痘疹毒素無法擴散,正氣無法舒展,熱毒極度壅塞,移轉到下部,突然大瀉,元氣瞬間流失,無法挽救。這些都是因為過度助長熱氣,導致熱氣傷害身體,必須根據脈象、症狀和痘色進行微瀉。
至於痘疹後期,自行排出黃色或黑色的物質,或者排出痂皮、膿液和血液,但體內外都無異狀,這是剩餘的毒素隨排泄排出,因為體內仍有痘疹的影響,不適合收斂,應該解毒調理,補充氣血,毒素排盡,排泄自然就會停止。
3. 不食及能食論
出痘喜其能食,痘未出齊而不食者,但托其痘,痘出自能食也。有欲食而不能食者,必喉舌有痘作痛,宜以甘桔湯解之,頻與稀粥,以助脾胃之氣。然此中亦有虛實之別,如其人怯弱,精神倦怠,自利不食者,虛也,寒也;身熱中滿而不食者,實也;誤傷生冷,二便泄利,腹脹腸鳴不食者,寒也;肉堅皮厚,毒氣難於發越,煩躁不食者,熱也;初出而胸前稠密不食者,毒盛脾弱也;如大便酸臭,畏食或吐者,此有宿食也。因痘者,治其痘;因雜證者,去其雜證可也。
如逆證並見,忽然倍食,恐為除中證,凶。
白話文:
【關於食慾不振和恢復飲食的討論】
長疹子期間,會高興看到病患能正常進食。如果疹子還沒完全長出,病患就沒胃口,這時應先確保疹子能順利長出,一旦疹子都長出來了,病患自然就會有食慾。
有些病患想吃卻吃不下,可能是因為咽喉或舌頭長疹子而疼痛。這種情況下,可用甘桔湯來緩解疼痛,並且多給予稀飯,以增強脾胃的功能。
然而,這種情況也有虛弱和實證的區別。如果病患體質虛弱、精神疲憊,自覺無力且不想吃東西,這是虛弱和寒涼的表現;如果病患身體發熱、腹部脹滿而不願進食,這是實證的表現;若不慎食用生冷食物,導致大小便失調、腹部脹痛、腸胃鳴叫而無法進食,這是寒涼的表現;如果病患肌肉堅韌、皮膚厚實,使得病毒難以排除,因而煩躁不安且無食慾,這是熱象的表現;如果疹子剛開始長出,胸腹部長滿疹子而無法進食,這是毒素過剩且脾臟功能弱的表現;如果排泄物有酸臭味,對食物有畏懼感或出現嘔吐,這可能是食物積滯的表現。
對於因長疹子導致的問題,應針對疹子進行治療;如果是其他複雜病症引起的問題,則應解決這些複雜病症。
如果病情反常,病患突然食慾大增,可能預示著病情惡化,這是危險的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