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4)
二集 (4)
1. 痘暈不周正有芒角論
痘暈以圓為美,暈圓則血聚於根下,毒亦拘束收斂而不散漫。蓋陰必從陽,血必護氣,氣盛則血載毒以相從,氣衰毒反迫血而妄動,不為膿漿,而成血泡鋪紅之證矣。其有暈之上下,漸次歸附,而左右尚有芒角,或暈中有一處寬,一處缺者,皆屬氣虛不能攝血;有暈雖周正,但根下血色甚寬,不能如一線收束,尚屬氣虛不斂。
夫氣虛者,血固不聚,而氣寒者,血尤退縮,以氣寒則血亦寒,冰凝於中不能蒸發於外,頂則日見平塌,暈則日見淡散,漿則日見清稀,神則日見困倦,如禾苗之被陰雨浸淫而勃興無,自此元陽虧損之咎,非從脾肺氣虛之因,惟使離照當空,掃除陰翳,斯天地位而萬物育,譬諸陽春煦和,草木暢茂,發榮長養,生息自不能已矣。然一線之暈,膿已成熟時,乃有此象。
若方起脹之際,亦不嫌其稍寬,必漸漸來歸,乃見氣不過勝於血。如初起即收束太緊,血色又太紅,則不可過於補氣,恐溫補之藥,反為助熱也。所以偏陰偏陽皆傷生化。
聖王之世,天地泰交,雨暘時若而後萬類蕃生,則知調和氣血,亦猶是燮理陰陽之遺意也。
白話文:
【對於痘疹周圍紅暈不規則且有尖角的討論】
痘疹的周圍紅暈形狀以圓形為佳,因為圓形的暈表示血液集中在疹子根部,使得病毒得以控制在一定範圍內,不會四處擴散。這就像陰需跟隨陽,血液需保護氣一樣,氣足時,血液會帶著病毒跟隨氣的流動,反之,若氣弱,病毒反而會逼迫血液異常活動,結果不是形成膿包,而是成為血泡,導致皮膚泛紅。
有些情況下,暈的上下部分逐漸集中,但左右兩側仍有尖角,或者暈中有的地方顯得較寬,有的地方卻有缺口,這些都屬於氣虛無法控制血液的現象。即使暈形看似完整,但如果根部的血色太寬,無法像一條線般收斂,這也顯示氣虛無法收攏。
氣虛時,血液自然無法集中;氣寒時,血液更會退縮。因為氣寒則血亦寒,如同冰凍在體內無法向外蒸發,頂部的疹子會看起來越來越扁平,暈色也會變得愈來愈淡,膿漿也會愈來愈稀,精神也日益疲憊,就像被陰雨淋濕的稻苗,再也無法蓬勃生長。由此可知,這是因為元氣損失,而非脾肺氣虛所導致。只有讓陽光普照,驅散陰霾,天地才能各安其位,萬物才能生長。這就像春暖花開,草木茂盛,生命力自然無法遏止。
然而,當痘疹周圍只有一條線的暈時,代表膿已成熟。如果在開始腫脹時,暈形稍寬也不必擔心,只要漸漸收斂,就表示氣並未過度強於血。但如果一開始就收得太緊,血色又太紅,就不宜過度補氣,因為溫補的藥物可能反而助長熱氣。因此,無論是偏陰還是偏陽,都會傷害身體的生化功能。
在聖明君主治理的時代,天地和諧,風調雨順,萬物得以繁衍,由此可見,調和氣血,其實就是調節陰陽平衡的古老智慧。
2. 汗下論
治痘惟有溫平之法,而無汗下之理,且傷寒表法,有風寒輕重之分,表證未解,有不可下早之戒,況痘必欲起脹灌漿,資借元氣為益焉乎,何世謂初熱即宜利之,誤矣。故其初身熱足冷,頭痛脈數,與傷寒疑似之間,體氣壯實者,或可解肌略表,切忌亂為發散以走失元氣。
若誤服麻、細之類以汗之,則陽氣盡出於肌表,遂必斑爛而臟虛,虛則腹痛自利,或作寒戰驚厥,甚或里無陽氣,乃作陰癇而死矣。或誤用硝黃之劑以下之,則毒乘虛陷伏,或為腹脹喘急而亡矣。雖然,亦有不得不汗下者,如未出時,風寒約束,陰陽表裡,不通暢流行,不取微汗,則毒無從外出,然可溫以散,則溫散之,宜表發,則以輕揚之藥略為發之。
更如大熱不退,轉增煩渴,譫妄昏沉,便溺阻塞,不省人事,此毒蘊腸胃,與穀氣並結,苟不下之,則髒汙蓄毒煎於中,寧無養虎貽患之虞。然輕者用枳殼、當歸、麻仁、蓯蓉,亦可通利,若首尾尤不可下,痘未出齊下之,則邪氣不得伸越。痘見無里證,大便不秘結者,下之則毒氣逆陷,既靨而津液耗竭,是以大便乾結者,下之則愈竭榮血、傷元陽。
無知之輩,始見痘點,即不顧其所蘊輕重,出見自有次第,若惟恐其不透,松肌透表,用藥峻發,禍不旋踵矣。
白話文:
[對於痘疹治療的討論]
治療痘疹只有溫和平衡的方法,並沒有使用發汗或瀉下的理論。而且在處理感冒的表面病症時,會根據風寒的輕重程度來區分,如果表面症狀尚未解決,是有不可過早使用瀉下法的警告。況且痘疹必須要達到起脹灌漿的階段,這需要依賴身體的元氣來輔助,為什麼世人認為一開始發熱就應該利尿排毒,這是錯誤的觀念。因此,在初期出現身體發熱但腳冷,頭痛且脈搏加速的情況,這種情況與感冒有些相似,如果是體質強壯的人,或許可以稍微解肌散表,但千萬不要隨意地發汗,以免流失元氣。
若不慎服用像麻黃、細辛等藥物來發汗,就會導致陽氣全跑到皮膚表面,必然會出現皮膚紅斑,且內臟虛弱,虛弱後可能引發腹痛自利,甚至會出現寒戰、抽搐等現象,嚴重時,可能因為體內缺乏陽氣,進而導致陰癇而死亡。或者誤用硝石、黃連等藥物來瀉下,那麼毒素就會趁虛而入,可能造成腹脹、呼吸困難等致命情況。然而,也有不得不發汗或瀉下的情況,例如痘疹未出時,風寒約束著身體,體內的陰陽表裡無法順暢流通,如果不取得些許汗水,毒素就無法排出,可以使用溫和的藥物來散發,如果適合表發,就使用輕鬆的藥物來促使其發汗。
再比如,高熱不退,口渴加重,神智不清,大小便受阻,失去意識,這是毒素積聚在腸胃,與食物一起凝結,如果不進行瀉下,髒污和毒素就會在體內煎熬,難道不會有養虎為患的擔憂嗎?然而,對於輕度病情,使用枳殼、當歸、麻仁、肉蓯蓉等藥物也能起到通利作用,頭尾期尤其不能瀉下,痘疹未全部冒出就瀉下,那麼邪氣就不能充分展現。痘疹出現但無內部症狀,大便不祕結的情況下,如果瀉下,毒素反而會逆向深陷,已經出痘後且津液消耗殆盡的情況下,如果瀉下,會進一步耗盡血液,傷害元陽。
對於那些不懂醫學的人,一看到痘疹的徵兆,就不顧其輕重程度,以及痘疹自然出現的順序,只擔心痘疹無法透出,於是隨意使用強烈的藥物來發汗,這樣的災禍很快就會降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