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三集 (4)

回本書目錄

三集 (4)

1. 疹發輕重論

發熱之初,有似傷寒,而肺家見證獨多,咳嗽噴嚏,鼻流清涕,眼胞腫,眼淚汪溢,面赤口乾,中指冷,耳後有紅絲,兩耳根下、頸項面部、腰間脊骨之下,有三五紅點,乃疹之報標。惟身有微汗,氣不甚粗,熱不甚壯,口不甚渴,脈不甚躁,能食便清,無腰痛驚狂之候,則疹出必輕。一出而熱微,色紅而累落,神清而能食,尤為佳兆。

若氣喘鼻乾,煩躁不寧,脈來洪數,躁疾無倫,嘔吐便血,驚搐狂妄,大熱無汗者,最重。頭面預腫大者,尤為毒氣梟炎、火鬱難發之意。宜表發者,藥貴辛涼,避其辛熱,且疹亦如痘,宜漸次出沒,如一湧齊見,不分顆粒,紫赤者險,紫黑者逆,以熱極也;淡紅者險,灰白逆,以虛極也。虛實兩證,皆不宜湧出。

白話文:

發燒剛開始時,症狀類似傷寒,但肺部症狀特別明顯,咳嗽打噴嚏,流清鼻涕,眼皮腫脹,眼淚直流,臉紅口乾,中指冰冷,耳後出現紅色絲狀物,耳朵根部下方、脖子、臉部、腰部脊骨下方,都有三五顆紅色的小點,這是疹子要發出的徵兆。如果只是稍微出汗,呼吸不太急促,發燒程度不太嚴重,口渴不太明顯,脈搏不太快,能吃飯,排便順暢,沒有腰痛、驚慌失措的症狀,那麼疹子發出來就會比較輕微。疹子一旦發出來,發燒就減輕,顏色偏紅,逐漸消退,精神好轉,能夠進食,就是很好的預兆。

如果出現氣喘、鼻腔乾燥、煩躁不安,脈搏跳動頻快,症狀反覆無常,嘔吐、便血、抽搐、神志不清,高燒不退還不流汗,病情就非常嚴重。如果頭面部腫脹得很大,就更像是毒氣熾烈,熱氣鬱積難以發散的徵兆。應該幫助疹子發出來,因此藥物要選擇辛涼的,避免辛熱的藥物。疹子就像痘痘一樣,應該逐漸出現,如果一下子全部湧出來,沒有分開的顆粒,而且是紫紅色,就比較危險,紫黑色就屬於逆症,因為熱氣過盛;淡紅色也比較危險,灰白色就屬於逆症,因為身體虛弱。虛實兩種症狀,都不適合疹子一下子全部湧出來。

治虛證者,宜隨脈色培補;治實證者,不可過為攻發,即升麻、桔梗,亦須避其升動陽氣,況過用表劑,表氣亦虛,榮血亦竭,能無虛陽盡越,喘汗立至,莫能收納乎?惟明手為能深體虛實,因時合宜,無所過,亦無所不及,斯輕者自順,重者亦輕矣。

白話文:

治療虛證的人,應該依照脈象和面色來進行滋補;治療實證的人,不可過於猛烈地攻伐。即使是像升麻、桔梗這樣的藥物,也必須避免它們過度升提陽氣,何況過度使用表藥呢?表氣虛弱,營血也會枯竭,難道不會造成虛陽外散,出現喘汗等症狀,難以控制嗎?只有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深刻了解虛實之症,根據時機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,既不過度,也不不足。這樣,病情輕微的人自然能順利康復,病情嚴重的人也能減輕症狀。

2. 身熱不退論

麻疹非熱不出,若既出透,其熱當減,倘仍大熱蒸蒸,乾枯無汗,此熱毒壅盛也,加之人事昏沉,口鼻二便出血,手足心如烙者,毒重,腳冷如冰者尤重,宜化毒清表湯或宣毒發表湯加減選用。亦有真陰大虧,脈來空豁無倫,又宜重用熟地、生地、揀冬、牛膝、甘、桔等類以養陰退陽者。

有本屬熱毒壅遏,失於清解,誤投辛熱,毒蘊於內,藏於胃中,口鼻出氣腥臭,牙疳口瘡,疹則速收速落,日夕壯熱,餘毒流注大腸,裡急後重,成為痢證,可用清熱導滯湯。故當疹方沒落身熱,察有餘熱留於肌表,宜用柴胡清熱飲,以治實證。若收後熱微,或時熱寒如瘧者,脈或虛弱遲澀,即宜從虛調治,以十全大補、八味、八珍、歸脾、理中等方酌用。

白話文:

麻疹發病時,必須要有發燒才能疹子出透,疹子出透後,熱度就會減輕。但如果仍然高燒不退,並且皮膚乾燥無汗,就表示熱毒積聚過盛。如果患者神志昏沉,口鼻流血,手心腳心發燙,甚至腳冰冷,代表毒性很重,需要服用化毒清表湯或宣毒發表湯來治療。如果患者是因真陰虧虛導致的麻疹,脈象虛弱無力,則應該用熟地、生地、麥冬、牛膝、甘草、橘子等藥物來滋陰退熱。

也有一些情況是因熱毒壅遏,沒有及時清熱解毒,反而誤用辛熱藥物,導致毒素積聚在胃中,口鼻呼出的氣體有腥臭味,牙齦潰爛,口腔生瘡,疹子很快就消退,但患者仍然持續高燒,餘毒向下流注到腸道,出現裡急後重,發展成痢疾,可以使用清熱導滯湯治療。

當麻疹消退後,如果還留有餘熱在體表,可以使用柴胡清熱飲來治療實證。如果麻疹消退後熱度很低,或者時熱時寒像瘧疾一樣,脈象虛弱遲緩,就應該從虛證的角度進行治療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、八味丸、八珍湯、歸脾湯、理中湯等方劑來調養。

豈治疹有成法,無妙用哉!予嘗見疹已出現三四日,當散不散,內有虛熱,留滯肌表,潮熱煩渴,口燥咽乾,主以柴胡四物湯,使血分和暢,餘熱悉除,疹即收落。此雖未用陽藥,亦何嘗泛投苦寒,獨不思有疹後身熱,飲食如常,卒然心腹絞痛,汗出如雨而斃者,非寒涼剝削,元氣虧損,失於調補之咎乎?朱氏云:疹後身有微熱者,屬虛熱,藥宜滋補。知前人亦非但清熱也。

白話文:

難道治療疹子就沒有固定的方法,沒有妙用嗎?我曾經見過疹子已經出現三四天了,應該消退卻沒有消退,病人內有虛熱,滯留於肌膚表面,出現潮熱煩渴,口乾舌燥的症狀,我就用柴胡四物湯治療,使血液流通順暢,餘熱全部去除,疹子就消退了。這雖然沒有使用陽性藥物,但也沒有泛泛地投用苦寒藥物。难道没有想过,有些病人疹子退后,身体还有轻微发热,饮食如常,突然出现心腹绞痛,汗出如雨而死的情况吗?这难道不是因为寒涼药性过强,损伤元气,没有及时调补所造成的过失吗?朱氏说:疹子退后身体还有轻微发热,属于虚热,药物应该滋补。由此可见,前人治疗疹子,并不仅仅是清热而已。

3. 煩渴論

煩渴一證,皆以為熱毒壅盛,心為熱擾則煩,胃為熱鬱則渴,前後不外竹葉石膏湯加減,不知當憑脈氣疹色處治。如疹色不深紅,脈亦虛弱微細,外無熱證,渴喜飲熱,不欲多飲者,此必寒涼太過,脾虛津液不生,宜七味白朮散等溫補藥。

白話文:

古籍中提到「煩渴」這個症狀,常被認為是熱毒壅盛,導致心火擾動而煩躁,胃火鬱結而口渴。治療上,多以「竹葉石膏湯」加減來清熱解毒。然而,實際上應該要根據脈象、氣色、疹色等情況來進行處方。

如果疹色不深紅,脈象虛弱微細,也沒有其他熱症,病人反而喜歡喝熱飲,且不願多喝水,這就表示寒涼之氣過度,導致脾虛津液不足。這種情況下,應該用七味白朮散等溫補藥來調理脾胃,促進津液生化。

4. 喘急論

喘急為麻疹惡候,如初出未透,無汗喘急者,此表實拂鬱其毒也,宜蜜炒麻杏石甘湯。麻疹已出,胸滿喘急,此毒氣內攻,肺金受克,宜清氣化毒飲,或竹葉石膏去半夏,加川貝、瓜蔞霜。然亦有疹色淡紅,脈氣微弱,中氣不足而喘者,宜投耆、術。更有尺脈空虛微弱,疹色滯暗,腎不納氣而喘,宜附、桂者,無分疹之前後,虛損者,皆有此候。

至於大汗後而喘急,大吐瀉後而喘急,皆氣脫危證,急須補救,斷不可清涼化毒,所謂十喘九虛也。余嘗治出疹喘急危證,皆以耆、朮、薑、附救治而安。故曰:生人稟氣薄弱,多虛候,少實證也。

白話文:

喘不過氣是麻疹的嚴重徵兆,如果剛長疹子還沒完全透出來,沒有汗而且喘不過氣,這是外寒內熱,毒氣鬱結在體內的表現,應該用蜜炒麻杏石甘湯治療。麻疹已經長出來了,胸口發悶喘不過氣,這是毒氣內攻,肺金受克,應該用清氣化毒飲治療,或者用竹葉、石膏去半夏,再加川貝、瓜蔞霜。但是也有疹子顏色淡紅,脈象微弱,中氣不足而喘的人,應該用人參、黃芪治療。還有尺脈空虛微弱,疹色黯淡,腎臟不能納氣而喘的人,應該用附子、桂枝治療,不論是在長疹子之前或之後,體虛的人都有這些症狀。

至於出汗過多之後喘不過氣,嘔吐腹瀉過度之後喘不過氣,都是氣虛危急的徵兆,必須立即補救,絕對不能用清涼化毒的方法,俗話說十喘九虛。我曾經治療過很多出疹子後喘不過氣的危急病患,都用人參、黃芪、生薑、附子救治而痊癒。所以說:人生下來體質弱,大多是虛證,少有實證。

5. 喉痛論

昔人治疹,咸以喉痛為熱毒上攻咽喉,以湯水難下者為危。謂表邪郁遏疹毒,不能舒發於外,致咽喉作痛者,主元參湯,疹發而咽痛,主涼膈消毒飲。今非無此實證,然疹必紫赤,脈必洪滑,身必壯熱,氣息必粗大,二便必不調,方是確候。又有腎氣虛寒,兼之中氣不足,以致毒匿不出,激引腎氣上衝,使虛陽外越而為咽痛,所謂格陽喉痹者,余於此每用耆、朮、薑、附治之而安,此咽痛非定屬熱之明驗也。但咽喉要害地,虛實大殊,稍一誤治,為害更速,可不慎歟?

白話文:

古人治療麻疹,都認為喉嚨痛是熱毒上攻咽喉所致,如果病人難以喝湯水,就認為情況危急。他們認為,表邪鬱結遏制疹毒,無法向外發散,導致咽喉疼痛,主要使用元參湯治療。麻疹發作伴隨喉嚨痛,則使用涼膈消毒飲。

現在雖然也有這樣的案例,但真正的麻疹必須表現為疹色紫紅、脈搏洪滑、身體壯熱、呼吸粗大、大小便失調,才算是確診。

還有一些情況是腎氣虛寒,加上中氣不足,導致毒素隱藏不出,激發腎氣上衝,使虛陽外越而引起喉嚨痛,稱為格陽喉痹。我經常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生薑、附子治療此症,效果良好。由此可見,喉嚨痛並非一定是熱證。

然而,咽喉是人體重要的部位,虛實狀況差異很大,稍有不慎就會誤治,後果不堪設想,不可不謹慎啊!

6. 失音論

昔人謂失音為熱毒閉塞肺竅之故,疹初失音者,主元參湯,已發失音者,主加減涼膈散,沒後失音者,主兒茶散,不外清咽滋肺。然氣口脈必洪滑數實有力,疹色必紫赤,而予謂脈色不如此者,多屬虛寒。

蓋聲出於肺氣,根於腎,腎中之元陽不充,真氣早已竭弱,加之肺氣不足,子母二臟皆虛,元氣已餒,其何以為聲音乎?況虛而且寒,陰氣充塞肺腎二竅,皆為寒閉清氣,自不能伸。余嘗治此證,重用參、耆、附、術,十餘日而音乃出,此其明驗。或云此屬心血不足,主歸脾湯,藥甚無誤,但心血不足者,不過舌短不能言耳,何遂無音?則此關肺腎益明,而有熱者,亦須於此二臟,探討消息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認為失音是因為熱毒阻塞肺部氣孔造成的。如果疹子初發就失音,主要使用元參湯;疹子已經發出來才失音,主要使用加減涼膈散;疹子退卻之後才失音,主要使用兒茶散。這些藥方都是用來清熱潤肺的。不過,這類失音的病人脈象必須是洪滑、數實有力,疹色也一定是紫赤色。我認為脈象和疹色不符合這個特徵的,大多是虛寒證。

因為聲音源於肺氣,而肺氣根源於腎氣。腎臟中的元陽不足,真氣早就虛弱,加上肺氣也不足,肺腎兩個臟器都虛弱,元氣衰敗,怎麼還能發出聲音呢?而且虛寒症中,陰氣充塞著肺腎兩個氣孔,都是寒氣阻礙著清氣,自然無法發聲。我曾經治療過這種病症,用人參、黃耆、附子、白朮等藥物,十幾天後病人就能發聲,這就證明了我的說法。

有人說這種病是心血不足,應該用歸脾湯治療,藥方也的確沒有錯誤。但是心血不足只是導致舌頭短縮而無法說話,並非完全沒有聲音。因此,這個病症與肺腎的關係更為密切。如果有熱症,也要在肺腎兩個臟器上探討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