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三集 (3)

回本書目錄

三集 (3)

1. 不宜執用寒涼論

痘喜溫暖,疹喜清涼,人皆知之。但痘當成實,過暖亦爛;疹初欲見,過涼難形,宜隨機處變,溫涼得所,庶陰陽和而疹盡出。如疹有大熱,則用粉葛、荊、防合人參白虎湯、荊防敗毒散以發之。如兼疫癘之氣,以人參敗毒散發之,若疹之形色脈氣屬虛,則審脈察形以補之溫之,固無所畏怯拘執也。蓋赤疹則遇清涼而即發,白疹必得溫暖而後銷。

更有明是疹子,至發熱五六日後不出者,人猶執謂皮膚堅厚,腠理秘密,及風寒外襲之咎,不知至此日期,表發清涼已遍,何以尚不能透?緣氣虛不能送毒,表發過則正氣益衰,而疹出愈難,亦猶痘之虛者,非補托不出也。

白話文:

長痘要溫暖,長疹要清涼,這大家都知道。但痘瘡要當成實證,過於溫熱就會化膿;疹子剛要出現,過於清涼就難以長出來,要隨機應變,溫涼得當,才能使陰陽調和,疹子全部長出來。如果疹子有很大的熱,就用粉葛、荊芥、防風搭配人參白虎湯、荊防敗毒散來發散。如果同時有瘟疫之氣,就用人參敗毒散來發散。如果疹子的形狀、顏色、脈象屬於虛證,就要仔細觀察脈象和形狀,以補益溫熱,不要過於畏懼拘泥。因為紅色疹子遇到清涼就會立刻發出來,白色疹子必須得到溫暖才會消退。

還有一些明明是疹子,發熱五到六天後還沒長出來,有些人仍然執著於認為是皮膚堅厚,腠理閉塞,以及風寒外襲的緣故,卻不知道到了這個時候,表面的清涼已經散佈開來,為什麼仍然不能透出來?這是因為氣虛不能送出毒素,表面的清涼散佈過度,正氣就會更加衰弱,疹子就更難長出來。這就像痘瘡虛弱的人,不補益托扶就長不出來一樣。

況有曾經吐瀉者,脾元中氣已竭,因虛伏陷,補之猶恐不及,尚敢妄表妄涼乎?惟毒盛於裡,熱氣錮閉,脈或沉滑浮洪,數大有力,久不大便,內郁不出者,則用涼膈散加牛子以解散之。世又謂疹邪既實,非汗散莫除,而表不遠熱,反不避其辛溫,麻、細、桂枝,動手便用,是又不知疹屬陽,首耗陰分,藥忌燥悍者也。其不敢用溫熱者,又一於寒涼,絕無冰伏之慮。

所以每有血凝毒滯,郁遏不出以殞命;復有胃氣傷殘,吐瀉喘汗以傷生;且有由淡紅灰白而黑陷,寒戰咬牙陽氣絕滅;或反見虛陽外擾,龍雷發動,唇焦口渴,上下失血,以致斃者。是賴明理之彥,辨脈察形,以彰斯道之蘊可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曾經吐瀉過,脾胃元氣已經耗盡,虛弱而沉陷,補氣都來不及,更不能隨便使用表寒的藥物。只有當毒氣盛於內,熱氣阻塞,脈象沉滑浮洪,脈搏有力,很久不排便,內熱郁結不出的時候,才能使用涼膈散加上牛膝來疏散毒氣。世人常說疹子是實邪,非得發汗才能去除,所以表證不畏熱,反倒不忌辛溫,麻黃、細辛、桂枝,一出手就用,卻不知道疹子屬於陽邪,首先耗損陰液,藥物忌諱燥烈。有些人不敢用溫熱藥物,就一味使用寒涼藥物,完全不考慮可能會導致陽氣被寒氣所傷。

因此,常常有人因為血液凝滯,毒氣阻塞,郁積不通而死亡;也有人因為胃氣受傷,吐瀉喘汗而損傷性命;還有的人由淡紅色轉為灰白色,最後變黑陷入,寒戰咬牙陽氣耗盡而死;或者出現虛陽外擾,身體發熱如雷,嘴唇乾渴,上下失血而亡。所以,只有明理的醫生,辨證論治,才能彰顯醫術的精妙。

2. 形色輕重論

痘以頭面先見稀少者為佳,疹以頭面多見成粒老紅者為順,但雖細密鮮紅,終不若斑之皮紅成片,如蚊蚤跡也。至色淡紅淡白者的是虛候,色太紅豔紫赤者是為血熱,其有紫黑者,熱毒梟炎、腎水乾枯之象,難治。看法與痘科同理,而疹尤喜通紅也。

白話文:

痘痘如果先從頭面部位出現,數量稀少是比較好的。疹子如果在頭面部位大量出現,並且形成小顆粒,顏色發紅且久久不退,也是比較順利的。但即使疹子細密鮮紅,也不如斑疹,斑疹會讓皮膚呈現片狀的紅色,像蚊蟲叮咬的痕跡一樣。至於顏色淡紅或淡白色,是身體虛弱的徵兆;顏色太紅、太豔、紫紅或赤紅,則表示血熱;如果出現紫黑色,則代表熱毒熾盛、腎水枯竭,難以治療。觀察疹子的方法和觀察痘痘的方法相同,但疹子更喜歡通紅的顏色。

3. 辨疑似論

世有變蒸發熱,常見紅點者,此腠理開而肌肉嫩,血分稍有風熱,便沸騰肌表也,只宜調和氣血,不宜疏表。一有皮膚癢極,搔之腫厚,塊若雲頭者,風熱挾濕為斑為丹為風也,皆非疹例,又非謂疹可一於疏表清解也。

予嘗於疹初發熱見點之際,於脈色之虛者,或泛用耆、術,遽投薑、附,並不使一陰藥,絕不慮其補住毒氣,助其炎威,卒之疹出神清,無一犯手,豈疏表清解之足泥乎?是惟不存一疹多熱候之見於意中,而後治有妙法,亦惟存一疹多熱候之見心下,而後藥無妄補,以精詳出於謹慎也。

生人以來,稟元既薄,剝削復多,一遇疹發,勢便沉疴,真虛之子,疹後久熱不退,變成癆痧,急宜與地黃補腎之劑。夫固有童子元陽素虧,終不離於溫補者,亦有陰氣未全,宜補真陰者。予故謂補陰為疹中正法,補陽乃其變法,表發清涼,人所共知之常法也。

白話文:

世上有發熱出疹子的人,常看到身上有紅點,這是因為皮膚毛孔張開,肌肉嫩,血液裡稍微有些風熱,就導致熱氣浮到皮膚表面。這種情況應該調和氣血,不適合疏散表面的風邪。如果皮膚奇癢無比,抓撓後腫起,像雲朵一樣,這可能是風熱夾雜濕氣引起的斑疹,不是真正的疹子,也不能用疏散表面的方法來治療。

我曾經遇到過疹子剛發熱,身上出現紅點的病人,脈象虛弱,有些人就盲目使用黃耆、蒼朮等補藥,急忙用薑、附等溫陽藥,完全不用任何陰涼藥物,根本不考慮這些補藥會把毒氣封閉在體內,助長炎症。結果疹子順利發出,病人神清氣爽,沒有任何併發症。這說明光靠疏散表面的方法是不夠的,只有不執著於「疹子發熱就應該疏散表邪」的想法,才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。同樣,只有心裡始終記住「疹子發熱」的病理,才能避免錯誤地使用溫補藥物,謹慎用藥才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。

人生下來體質就虛弱,再加上生活勞累,一旦患上疹子,很容易變成重病。體質虛弱的孩子,疹子後高燒不退,就會變成癆病或痧症,這時應該用生地黃補腎的藥物。當然,有些孩子陽氣不足,需要一直溫補,也有一些孩子陰氣不足,需要補益真陰。所以,我認為補陰是治療疹子的正道,補陽是變通方法,疏散表邪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規治療方法。

4. 壯熱煩渴口臭腐爛等證論

斑疹本為肺胃火毒,故常多壯熱煩渴,喜冷浩飲,然縱其飲冷,則冰遏熱毒在內,且津液遇冷則凝,煩渴益甚,況胃喜涼飲,得冷入口,庸或相安,腸喜熱飲,寒流下焦,無不受害,輕則激其虛火上升,寒熱不已,重則迫其熱毒下注,瀉利不休。更有誤以諸熱為火,徒知峻用芩連苦寒者,不知火之有餘,皆由水之不足。

渴者,臟腑津液燥槁也,少火變為壯熱,宗氣已亡於中,孤陰外覆肌表,榮道已竭於裡,不求陰陽至理調之,徒以時行外染之客病主治,壯者因循日久而愈,弱者後復變證成凶。故凡有壯熱煩渴,可於此例推矣。

奈何西北,凡患熱病喜冷者,謂之咯水病,病家任飲涼水,醫者峻投苦寒,逼其浮越之虛陽盡耗於外,致使招納不入,寧獨不聞甘溫之能除大熱乎?夫身中之火,貴安其位,得其平即安,如外邪不能入,則火即為真陽之正氣,失其常則離其位,外邪得入,即陽氣而變為邪火矣。

白話文:

斑疹的病因主要是肺胃積熱,所以病人經常會出現發高燒、口渴、喜歡喝冷飲的症狀。但如果一直喝冷飲,會讓寒氣把熱毒封在體內,而且津液遇冷會凝固,反而會加重口渴。更何況,胃喜涼飲,喝冷飲還可以暫時緩解,而腸卻喜歡熱飲,寒流進入下焦,則會對腸造成傷害。輕則會刺激虛火上升,導致寒熱交替,重則會逼使熱毒下泄,出現腹瀉不止。還有一些人錯誤地認為所有熱症都是火熱,只知道用黃芩、黃連等苦寒藥物來治療,卻不知道火熱過盛是因為水液不足。

口渴是臟腑津液枯燥的表現,火氣不足就會轉變成發高燒,身體的宗氣已經衰竭,寒氣從體內向外擴散,血液循環已經枯竭,不探究陰陽調和的原理,只按時行疫病的治療方法,身體強壯的人拖延久了或許會自己痊癒,體弱的人卻容易反复出現其他症狀,最後危及生命。因此,凡是出現發高燒、口渴的症狀,都可以參考此例來推斷治療。

可惜的是,西北地區的人們,凡是患熱病喜喝冷飲的,都稱之為「咯水病」,病人肆意喝涼水,醫生也一味用苦寒藥物,逼使虛弱的陽氣消耗殆盡,導致陽氣無法回歸體內。難道他們不知道甘溫的藥物可以消除大熱嗎?人體中的火,貴在維持平衡,保持平和就會安穩,如果外邪入侵不了,火就會轉化為真陽之氣,是人體正氣的來源。但是一旦失去平衡,就會導致陽氣外泄,外邪侵入,陽氣就會轉變為邪火。

今之治熱病者,泛云邪熱,日以苦寒為事,豈人身上之熱,另有身外之火乎?是即本人身上之陽氣,發越而為病也。惟實火太過者,暫以清涼折之,中病即止,而又常以冰伏為慮,庶無妄涼之愆,乃賊害不已,盡將陽氣趕出,以致手足厥冷,龍雷無可藏納,上迫而為胃爛口臭,睛紅舌黑,榮氣失運,凝滯成斑,獨見於足。

夫斑疹主火,火性上炎,故多見於頭面,今獨見於足者,陽氣已絕,陰血凝注,名死血斑,不治,此皆陰極似陽之假熱,誤用寒涼之過也。至於唇口腐爛,頰穿唇缺,鼻爛目傷,似乎熱毒,不知陰翳之火乘虛而走空竅,流爍為害,猶龍雷之焚燬萬物甚速也,況多餘熱不退而為痧癆者,皆氣血之為病,有何毒乎?治者能明此理,惟使太陽一照,龍雷頓息,真陽一斂,陰翳自消,真陰一生,虛陽自化,斯榮衛得其職,而生機勃發矣。

白話文:

現在治療熱病的人,都籠統地說是邪熱,整天用寒涼藥物來治療,難道人身上的熱,還有身體之外的火嗎?其實這就是人自身陽氣過盛而導致的病。只有實火過旺的情況,才能暫時用清涼藥物來抑制,病症一退就應該停藥,還要注意避免過度寒涼,免得造成不必要的傷害。但現在卻一味地用寒涼之物,把陽氣全部趕出體外,導致手腳冰冷,陽氣無處可藏,向上逼迫,造成胃潰爛、口臭、眼睛紅、舌頭黑,氣血運行不暢,凝結成斑點,而且只出現在腳上。

斑疹本就是火熱引起的,火性向上,所以通常出現在頭面,現在只出現在腳上,說明陽氣已經消失,陰血凝結,形成了死血斑,這樣就沒救了。這些都是陰極似陽的假熱,都是誤用寒涼藥物造成的。至於嘴唇和嘴巴腐爛,臉頰穿洞、嘴唇缺損,鼻子腐爛、眼睛受損,看起來像是熱毒,其實這是陰寒之火趁虛而入,侵犯空竅,流竄作害,就像龍雷一樣迅速焚燒萬物。還有很多餘熱不退,導致痧症、癆症的,都是氣血失調引起的,哪裡來的毒呢?治病的人如果能明白這些道理,只要讓太陽照耀一下,就能讓龍雷消失,真陽收斂,陰寒自然消失,真陰滋生,虛陽自然轉化,這樣就能讓氣血恢復正常,生命力重新煥發。

庸人一見紅點,便作有餘實相,以攻有跡之藥,而投無形之虛,追論致死之由,有難逃醫律者矣。楚瞻時,西北斑疹大行,諸醫或用表散,或用清解,俱莫能療。有身體俱見,面上隱隱退縮,壯熱喘嗽,煩躁不食,泄瀉者,有身面俱見,面赤壯熱,喘嗽煩躁,咽痛口渴者,要之皆陽外越而陰內竭,中氣弱而肺氣傷,水火不得其平也。乃察其脈氣,寸強尺弱,或細數無力者,並以全真一氣湯加減救之,無一不愈。

惟脈洪滑數實有力,人強氣壯者,始以連翹、貝母、牛子、甘橘、生地、丹皮、芩、連、元參、紫草之類清解之。奈世不明陰竭陽浮之理,徒知托表清涼,即至疹毒內攻,元神脫盡,目竄口噤,尚作變驚調治,不可傷乎?邇來南省以疹致斃者,動輒千餘人,不數年而一遭其難,為問出疹之家,有醫大為補陽者乎?有並救陰陽者乎?率皆表發清涼,以為毒火熾盛,無能挽回,天地間有如是難滅之火耶?為是說者,將見火焚其身矣。

白話文:

一般醫生看見紅疹,就認為是實熱證,用攻伐性的藥物治療,卻不知道病人是虛弱的,結果反而造成死亡,難以逃脫醫法懲罰。最近西北地區流行斑疹,許多醫生都用解表散寒或清熱解毒的藥物,效果都不好。有些病人全身長疹,臉色蒼白萎縮,發熱咳嗽,煩躁不食,腹瀉;有些病人臉上長疹,面紅發熱,咳嗽煩躁,咽喉疼痛口渴。總之,這些病人都是陽氣外泄,陰氣內虛,中氣不足,肺氣受損,水火失衡。觀察他們的脈象,寸脈有力,尺脈無力,或者細弱無力,都用全真一氣湯加減治療,沒有不治癒的。

只有脈象洪大滑數,有力,病人體壯氣盛的,才可以用連翹、貝母、牛蒡子、甘草、生地、丹皮、黃芩、連翹、元參、紫草等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。可是現在很多醫生不懂陰虛陽浮的道理,只知道用解表清熱的藥物,結果導致疹毒內攻,元氣耗竭,眼睛上翻,口唇緊閉,才驚慌失措地用變證的方法治療,這樣做不就太晚了嗎?最近南方地區因斑疹致死的人,動輒上千人,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災難。請問這些染上斑疹的人,有醫生用補陽的方法治療嗎?有同時治療陰陽的方法嗎?大多數都是用解表清熱的藥物,以為是毒火熾盛,無能為力,難道世上真的有這麼難以熄滅的火嗎?這樣說的人,恐怕很快就會被火燒死。

更有可為嬰兒憫者,痘科原無表發清涼之理,而人亦不知培養水火,補助氣血,視羌、防、升、葛為起手之妙藥,連翹、牛子為解毒之良方,甚至生地、犀角、芩、連,逢人遍用。不數年遭痘難者,又凡三四,見其斃數之多,尤倍於疹,固醫道之不明,亦病家之全不知醫理也。

白話文:

更有可憐嬰兒的,痘科本來就沒有表發清涼的道理,而人們也不懂如何培養水火,補助氣血,只把羌、防、升、葛當作起手妙藥,連翹、牛子視為解毒良方,甚至生地、犀角、芩、連,遇到病人就隨便使用。不到幾年,因天花而罹難的人,就有三成到四成,死亡人數比麻疹還要多,這固然是醫術不明,也是病家完全不懂醫理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