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2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(2)

1. 雜論

一,痘初出,色豔者皮自嫩,嫩則易破,須防癢塌。

一,漿清者,雖見成痂,須防後發癰腫。

一,頭面先腫者,宜防易消而倒陷,此虛而毒肆之證。按:此為痘密應腫者言也,必痘先腫,肉乃漸腫,方順;肉先腫,恐痘不腫矣,故必倒陷。

一,論氣血,則以元氣為主帥,氣血為卒徒,元氣一虧,則氣血交會不足,氣在內而外不固,血即載毒以出而為外剝,氣在外而內不續,血即載毒以入而為內攻,惟智者補益真元,調理榮衛焉。然氣血盛,固能逐毒,而火毒盛,亦能傷正,故治標治本,或標本兼治,有衡權焉。要之,補氣血,以益氣為主,補血為助,所謂氣能統血也。

一,足漿時,痘頂有微白疙瘩,此血分有熱,上衝痘頂,不能開化毒氣,其痘暈亦必紫赤,藥不宜辛溫。亦有氣餒,不能充貫巔頂,疙瘩如萎黃,其痘暈亦不老紅,又當補氣,不可誤作血熱治。

白話文:

[雜論]

  1. 痘瘡初發,顏色鮮豔的,皮膚較嫩,嫩則容易破裂,須預防搔癢導致痘瘡凹陷。

  2. 痘瘡漿液清澈的,即使結痂了,也要預防日後發生癰腫。

  3. 頭面先腫脹的,要預防痘瘡消退後留下凹陷,這是元氣虛弱而毒邪肆虐的表現。說明:這是指痘瘡密集且腫脹的情況,痘瘡先腫脹,然後周圍的肉才漸漸腫脹才是正常的順序;如果先腫的是肉,恐怕痘瘡本身不會腫脹,因此必然會留下凹陷。

  4. 論及氣血,則以元氣為主導,氣血為輔助,元氣一旦虧損,則氣血的相互配合不足,氣不足以固守肌膚表面,則血液攜帶毒邪外溢而造成皮膚剝落;氣不足以滋養內臟,則血液攜帶毒邪內侵而造成內部感染。只有聰明的人才會補益元氣,調理營衛氣血。然而,氣血旺盛固然能驅逐毒邪,但火毒過盛也會傷及正氣,所以治療要兼顧標本,或標本兼治,要有所衡量。總而言之,補益氣血,應以益氣為主,補血為輔,所謂氣能統血也。

  5. 痘瘡出漿時,痘頂有微微發白的疙瘩,這是血分有熱,上衝痘頂,不能化解毒氣,痘瘡周圍的紅暈也會紫紅,藥物不宜使用辛溫之品。也有些情況是元氣不足,不能充盈痘頂,疙瘩像枯萎發黃,痘瘡周圍的紅暈也不鮮紅,這就應該補益元氣,不可誤認為血熱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