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三集 (2)

回本書目錄

三集 (2)

1. 麻疹正治論

楚瞻曰:痘欲盡出而不留,疹欲盡發而無隱,或因邪氣之郁遏,留而不出,或為正氣之損傷,困而不伸。色淡白者為虛,宜溫補氣血;色紫黑者屬熱,宜化毒清涼,此論之精者也。予謂氣血旺而肌膚厚者,宜略為表發,如荊、防、粉葛、白芷之類,以取微汗,亦不可過用寒涼,冰伏熱毒,以致不能透出,毒反內攻。

若已透而脈旺,疹赤有餘者,宜用清利之品使內無餘熱,繼用滋陰之味使血無損傷,庶免疹後諸患。惟氣血本虛者,原難送毒出外,不為補托,非特毒氣沉溺於內,亦且先自絕其化源矣。故虛寒之疹,即牛子、連翹,皆為戈戟,荊、防、羌、獨,盡屬虺蛇。余常於氣虛之疹,起手便用耆、術,且有加薑、附者,莫不應手而效,可為引證。

白話文:

楚瞻說:痘疹應該全部長出來,不留任何隱患。疹子應該全部發出來,沒有隱藏的。有些時候,因為邪氣的鬱結阻礙,痘疹就留而不出來;也可能是正氣受損,力量不足而無法發散。痘疹顏色淡白的,屬於虛證,應該溫補氣血;顏色紫黑的,屬於熱證,應該化解毒素,清熱解毒。這是關於痘疹論述的精華所在。

我認為,氣血旺盛,肌膚厚實的人,應該稍微促進發汗,比如用荊芥、防風、粉葛、白芷之類的藥物,以達到微微出汗的效果。但也不可以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寒涼藥物會把熱毒封在裡面,導致無法透出,反而會使毒氣內攻。

如果痘疹已經透出,脈象旺盛,疹子紅熱過度,應該使用清利藥物,使體內沒有多餘的熱氣,然後再用滋陰的藥物,使血液不受損傷,這樣才能避免痘疹之後的各種併發症。

但是氣血本來就虛弱的人,本來就難以把毒素送出去。如果不進行補托,不僅毒氣會沉積在體內,還會直接切斷毒素轉化的來源。所以,對於虛寒的疹子,牛蒡子、連翹之類的藥物,就好比是戈戟(武器),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之類的藥物,就如同是虺蛇(毒蛇)一樣,對身體有害。我經常在氣虛的疹子患者,一開始就用黃耆、蒼朮,並加入生薑、附子,效果都很明顯,可以用來做參考。

2. 補助陰陽論

疹屬陽,陽主氣,故疹有形而無汁,發熱之初,大與血分熬煎,宜以滋陰養血為主。痘屬陰,陰主血,故痘有形而有漿,發熱之後,大與氣分搏擊,宜補氣為主,此大略也。世人謂疹屬心火,其色赤,故多乘肺,而見咳嗽諸證。又謂疹多實熱,非若斑有假陽,此皆因時勢以立言,而未明大道也。

蓋斑疹皆有虛實,治法總貴圓通,且實者邪氣實,非真實也,病一退而正氣即虛,乃真虛也。是以治實證者,藥稍過即傷正,治假證者,藥稍誤而命亡,豈可以麻疹獨存實論,以害真虛?其有體氣壯實者,根本原固,故得標證,清解即愈。

怯弱者,不耐疾病,久經大熱,氣血益傷,再加疏表解毒寒涼,以有形之藥,攻無形之虛,不益令愈熱煩躁,虛陽外擾,更呈假象,泄瀉喘促,身厥汗溢,以致不救者乎?馮氏以全真一氣湯,治麻疹之困厄,屢有神效,即此亦可見實熱非定論矣。矧今之陽虛者,數月嬰兒,亦可用附、術各一二兩。

凡一發病,無論外感內傷,夏月暑日,皆不可用一寒涼,豈一發疹而即變為實熱耶?

白話文:

麻疹屬於陽性,陽主氣,所以麻疹有形狀但沒有膿液,發燒初期,主要與血分熬煎,應該以滋陰養血為主。痘瘡屬於陰性,陰主血,所以痘瘡有形狀並且有漿液,發燒之後,主要與氣分搏鬥,應該以補氣為主,這是大略的區分。世人認為麻疹屬於心火,因為顏色發紅,所以大多會影響肺,出現咳嗽等症狀。還有人說麻疹都是實熱,不像斑疹有假陽,這些都是根據當時的情況說出來的,並沒有明白真正的道理。

其實斑疹都有虛實之分,治療方法都要全面綜合,所謂的實證,其實是邪氣實,並非真正的實證。病一退,正氣就會虛弱,這是真正的虛證。因此治療實證的藥物,稍過就會傷到正氣,治療假證的藥物,稍有誤用就會致命,怎麼可以只用實熱論來治療麻疹,而傷害真正的虛證呢?體質強壯的人,根基穩固,所以得了麻疹,只要清解即可痊癒。

體弱的人,抵抗力差,久病傷氣血,再加上使用疏表解毒的寒涼藥物,用有形的藥物攻打無形的虛證,只會加重發熱煩躁,虛陽外擾,出現假象,導致瀉痢喘促,昏厥汗出,最終無法挽回。馮氏用全真一氣湯治療麻疹的困厄,屢有奇效,這也說明實熱并非一定之論。況且現在陽虛的患者,即使是幾個月的嬰兒,也能用附子、黃芪各一兩。

任何疾病,不論是外感還是內傷,夏季炎熱的天氣,都不能用寒涼藥物,怎麼可能一發疹就變成實熱呢?

3. 諸熱誤治發斑疹論

斑疹一證,多因諸證發熱,調治失宜,血分壅熱,不得宣暢,沸騰肌表而為點也。雖麻疹發熱,形氣壯實者,自可表發,乃一遇發熱,不識何病何脈,便加麻疹名目,妄行攻托,以致血熱壅盛,逼迫妄行,沸騰肌肉,如擊水過顙狀,實非麻疹本候,乃因藥峻攻,猶傷寒熱極而為斑也,其點雖見,血分已受熬煎矣。

更有血滯血枯,終難見點者,愚人慾踐其言,峻加攻發不已,其誰堪此戕賊乎?故凡發熱,隨所因而調治得宜,則榮衛和,而熱自退,倘妄加攻擊,鬱熱無從宣泄,皆可鼎沸成形,至此陽越於外,陰覆於表,里既空虛,則不食昏悶,身熱氣促,嘔噦噁心等證,勢所必至。復謂疹毒未清,誤加清涼解毒,以治熱毒有餘之藥,攻元氣受傷之病,常多死者。

白話文:

斑疹是因為各種病症引起的發燒,如果治療不當,血液積聚在身體內部無法流通,就會形成斑點。即使是麻疹引發的發燒,在患者體質強健的情況下也可以自行消散。但是有些人一旦出現發燒症狀就認為是麻疹,胡亂使用一些攻邪的藥物,導致血液更加旺盛,被迫流動到皮膚表面,形成了像被重打一樣的斑塊,這並不是真正的麻疹,而是由於用藥猛烈造成的。即使斑點已經出現了,但血液已經受到了損壞。

有些人的血液阻塞或者乾涸,很難看到斑點,愚蠢的人想要實現自己的預測,不斷地使用攻邪的藥物,又有誰能承受這樣的摧殘呢?

因此,對於任何原因引起的發燒,都要根據病情進行適當的治療,這樣才能使血液循環正常,讓發燒自然消失。如果不恰當地使用攻邪的藥物,會造成內臟鬱熱無法排出,都可能引起疾病加重,甚至出現高溫、呼吸急促、嘔吐、惡心想吐等症狀。再有人錯誤地認定這是疹毒沒有清除完畢,又繼續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治療已經受到損傷的正氣,常常會導致死亡。

楚瞻治斑疹見點之後,壯熱昏沉,喘促煩躁,口渴不食,泄瀉吐蛔,或頭面先沒,額熱身烙足冷者,俱用峻補真陰真陽一二劑,而熱退神強,諸證皆愈。蓋血為火迫而成形於外,則經絡之陰消耗可知,陽氣浮越於表,則少火之臟納于丹田者,衰敗可知,水火既已兩亡,脾元何能運用?中氣之大傷,不待言矣,若不峻補真陰真陽,何以保精氣而資生身之用耶?吳鶴皋以參、耆、附、桂治斑,法之變也,醫不達權,安足語此?故善治斑與疹者,不必以斑疹分,但當以虛實辨別,只在陰陽虛實、神色脈氣已也。經曰:「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。

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誠百病求生之理,知此而麻疹一證,又何拘表散清涼之說乎?

白話文:

如果治療麻疹過程中,患者出現疹點後,伴隨發熱昏沉、呼吸急促煩躁、口渴不食、腹瀉吐蛔,或頭面先冷,額頭發熱、身體發燙、腳部冰冷的症狀,就應該使用峻補真陰真陽的藥物,一兩劑後,熱退精神恢復,所有症狀都能痊癒。這是因為血液被火氣逼迫而形成疹子,說明了經絡陰氣的消耗;陽氣浮於表面,說明了藏於丹田的少火臟器衰敗,水火兩虛,脾元如何運作?中氣嚴重受損,這是不用多說的。如果不峻補真陰真陽,怎麼能保護精氣,滋養身體呢?吳鶴皋用人參、黃耆、附子、桂枝治療麻疹,是方法上的變化。如果醫生不懂得權衡,怎麼能談論這些?所以,治療麻疹的精髓,不在於麻疹本身,而是要根據虛實辨證,只要辨別好陰陽虛實、神色脈氣,就能治癒。古籍記載:「陽氣太盛不能收斂,陰氣就會耗竭。陰平陽秘,精神才能正常;陰陽離決,精氣就會耗竭。」這正是百病求生的道理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治療麻疹又何必拘泥於表散清涼的理論呢?

4. 疹中咳嗽吐利咽痛口渴常法論

麻疹發熱之初,其點未見,而咳嗽咽痛,上氣喘急,面目浮腫,時臥時起,心煩口乾者,此毒火內蒸,肺葉焦舉也,宜甘桔湯加連翹、牛子,合人參白虎湯加減主之。若初發熱而吐利者,多由毒火內迫,以迫於上焦則吐,下焦則利,中焦則吐利並多,宜解毒清涼表托,不可收澀。若裡急後重而為滯下者,少加熟莊黃微利之。

是為純熱之候,脈必滑數有力,而熱極傷陰血熱血虛者,脈沉部反兼見澀象,以血虛而枯不能流通也,使屬太少二陰經,吐利不止,可用附、朮、參、耆、四逆、白通者,脈必緊細遲弱無神,或四肢冷逆,困倦嗜臥,形神慘白,此疹家吐利之多由內熱,不可不加察也。有咽喉腫痛不能飲食者,宜甘桔湯加牛子之類,使屬格陽喉痹,則脈必遲軟澀弱,或虛大空散,或緊細無神,咽常不赤不腫。

白話文:

麻疹初起症狀及治療

麻疹發熱初期,疹點尚未出現,但已出現咳嗽、咽喉疼痛、呼吸急促、面部浮腫,時而躺下時而起身,心煩口渴等症狀。這表示毒火內蒸,肺葉受熱灼傷,宜使用甘桔湯加入連翹、牛子,再配合人參白虎湯加減服用。

若初發熱就出現嘔吐腹瀉,多半是毒火內迫所致,上焦受迫則嘔吐,下焦受迫則腹瀉,中焦受迫則嘔吐腹瀉皆多。應以解毒清涼、宣散表邪為主,不可使用收澀藥物。若出現裡急後重、大便不通暢,可以適量加入熟地黃,促進排便。

以上症狀屬於純熱狀態,脈象必定滑數有力。但若熱極傷陰,導致血熱血虛,脈象會沉細,甚至出現澀象,這是由於血虛枯竭,流通不暢所致。若屬於太少二陰經,出現持續嘔吐腹瀉,可用附子、蒼朮、人參、黃耆、四逆散、白通湯等藥物治療。

若脈象緊細、遲弱無神,或出現四肢冰冷、倦怠嗜睡、面色蒼白,則表示麻疹患者的嘔吐腹瀉多半是由於內熱所致,不可不加注意。

如果出現咽喉腫痛,無法進食,應使用甘桔湯加入牛子等藥物治療。若屬於格陽喉痹,則脈象會遲軟澀弱,或虛大空散,或緊細無神,咽喉常不紅腫。

不同熱象,有渴欲飲水者,多由邪火外入,心火內炎,是以肺焦胃干也,使屬脾虛津液不生,腎虛廉泉穴秘,則脈雖數疾,必緊弱無力,不同滑數洪大沉緊有力之象,即所飲亦有喜冷、喜熱之分。

故初發熱而渴者,以清涼表托之品,暴發其邪,疹出而熱毒自解;出後渴者,則用花粉、麥冬或兼黃連解毒湯清之,並飲綠豆燈芯炒米湯,以生津解熱而已,切不可飲冷水,以致變證百出,至於危殆。

白話文:

不同的發燒症狀,有些人會口渴想喝水,這大多是因為外邪入侵,導致心火內熱,造成肺部乾燥,胃部灼熱。同時,脾虛導致體內津液生成不足,腎虛使得廉泉穴閉塞,因此脈象雖快,但會緊弱無力,不同於滑數洪大沉緊有力的脈象。而且,患者對水的喜好也有冷熱之分。

因此,剛開始發燒就口渴的患者,可以用清涼解表藥物,將外邪逼出來,等到疹子發出來,熱毒就會自然消解。疹子退去後還口渴的患者,則可以用花粉、麥冬,或者再加上黃連解毒湯清熱解毒,同時喝綠豆燈芯炒米湯來生津解熱。絕對不能喝冷水,以免引起各種併發症,導致病情危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