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8)
二集 (8)
1. 夾丹論
夾丹者,血熱也,在痘未出時見者,只宜升提透發,主紅花散之類,痘出而丹自淡,不得過用寒涼。痘出齊見丹者,加生地、揀冬。然須審其顏色以及痘形,紫赤者熱也,白者又為痰濕為虛,妄投寒涼必斃。則知凡證皆有虛實,不可拘見也。
白話文:
「夾丹」是指痘疹發疹時伴隨出現的紅色小點,這是由於體內血熱所致。如果痘疹尚未發出,就已經出現夾丹,就應該以升提透發的方法來治療,主要用「紅花散」之類的藥物。
當痘疹發出,夾丹自行淡化,就不應該再使用寒涼的藥物。
如果痘疹全部發出,同時出現夾丹,則可以加入生地、揀冬等藥物。但必須仔細觀察夾丹的顏色和痘疹的形狀。如果夾丹呈紫紅色,表示熱毒較盛;如果呈白色,則可能屬於痰濕或虛證。切忌盲目使用寒涼藥物,否則可能會導致病危。
由此可知,任何病症都具有虛實之分,不可一概而論。
2. 夾癭論
癭者,頤毒也,每於未報痘數日之前,發一小塊,色同肌肉,不紅不腫不痛,宜急調治。若痘見始加透托,則勢先潰爛,痘必伏而不起,甚有痘至五六日,連肉跌出此塊,內無膿汁,尤為危候,是由虛火挾痰所致,宜於補托加川貝、牡蠣、甘桔、炮甲,以達病所,外敷拔毒散。
按:此證又因毒氣挾痰而成,有結於項頸,或結於耳後,或結於腋下,大者如桃,小者如李,初起則證候如常,次必身烙煩渴,而變凶危。然痘在三四日而癭作,則毒隨痘泄,膿隨痘灌,自可挽全無害。故治之宜察正痘之形色證勢,極力攻痘為主。倘癭在紅腫將膿,而痘隨標,則膿毒一潰,元氣囂漓,痘安能表暴充灌乎?宜培元補托,兼與消痰解毒。
白話文:
癭,就是下巴上的毒瘡,常常在出痘疹前幾天就出現一小塊,顏色和肌肉一樣,不紅不腫也不痛,需要趕緊治療。如果等到出痘疹才開始使用透托的藥物,就會加速潰爛,痘疹就會隱藏起來無法發出來,甚至可能在出痘疹五到六天後,這塊肉連著肉一起脫落,裡面沒有膿水,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。這是因為虛火夾雜著痰液引起的,應該補氣托表,再加上川貝、牡蠣、甘桔、炮甲,讓藥物直達病灶,並在外部敷上拔毒散。
這種情況也可能是毒氣夾雜痰液引起的,會聚集在脖子上,或耳後,或腋下,大的像桃子,小的像李子。剛開始的時候症狀跟平常一樣,但接著就會出現發燒、口渴,病情就會變得凶險。不過,如果痘疹在三到四天就出現癭,那麼毒氣就會隨著痘疹排出,膿液也會隨著痘疹流出,就可以痊癒無害。所以治療時要仔細觀察痘疹的形狀、顏色和症狀,全力以赴治療痘疹為主。如果癭已經紅腫快要化膿了,而痘疹卻也跟著出現,那麼膿毒一起潰爛,元氣就會衰竭,痘疹怎麼可能發散出來充滿膿液呢?應該補益元氣、托扶正氣,同時也要消痰解毒。
若在七八日間,痘已黃蠟而癭發,則潰雖無妨,但氣血重耗之後,大宜保護元氣,少佐以消痰解毒藥耳,外皆敷拔毒散。
白話文:
如果在七八天之間,天花已經變成了黃色且腫脹,那麼即使破皮也沒有關係。但是因為大量消耗了身體的能量和血液,在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好自己的生命能量,可以稍微使用一些消除痰液、解除毒素的藥物。此外,可以在外面塗抹一些能夠提升免疫力的藥粉。
3. 夾凡瘡論
痘夾凡瘡,則氣血為瘡所奪,痘每不能起發成漿,況毒奔松處,遇隙而聚,其痘自密,兩毒相乘,每致梟炎逼爍,元水不滋,痘易焦紫,且衛氣易泄,風癢自生,此際殊難清解。如瘡起既久,可封者,則用膏藥封固,使氣不外泄,察正痘之形色,熾者和之潤之,伏者補之升之,仍以大補氣血為主,使接續膿漿,而無干枯內攻之患乃善。又有若火灸,無皮無汁者,名「火灼瘡」也,最凶,以清毒活血為主。
白話文:
痘瘡若被夾住,則氣血會被瘡所奪,痘疹便難以長出膿漿。更何況毒氣會流竄到身體松散部位,遇到空隙就聚集,使痘疹變得密合。兩種毒氣相乘,往往導致毒火熾盛,灼熱逼人,元氣不足,痘疹容易變得焦黑紫暗。而且衛氣容易外泄,導致風癢自生,此時十分難以清除。
如果痘瘡已生長一段時間,可以封閉的,就可用膏藥封固,防止氣血外泄。觀察痘疹的顏色和形狀,如果火毒旺盛,就用藥物和潤之;如果毒氣潛伏,就用藥物補之升之。治療過程中,仍要以大補氣血為主,使痘疹能順利化膿,避免出現乾枯內攻的症狀,才算療效良好。
另外,如果痘瘡被火灼傷,沒有皮膚也沒有膿液,稱為「火灼瘡」,這是一種非常凶險的病症,主要以清毒活血為治療原則。
4. 夾癰毒論
痘癰為陽毒,然癰夾於痘中,不可概以陽毒論。蓋發於六七日之前,痘未收斂時者,凡瘡也,兼看其毒,溫潤者氣血猶盛,痘與毒尚易成漿,若毒枯燥乾紅而血虛者,則宜熟地濟陰煎,毒不起而色白,則補托之。若六七日後,將靨時發者,多因氣弱不能拘收其毒,致血載毒,傳注四肢合處,宜升助其氣。總六七日前後見者,宜縱之發越,則毒亦出,若治其毒,則反隨痘而散,內攻臟腑矣。
惟氣血有餘者,則宜解散其毒。然癰之成也,多由氣血不和,留結所致,且病久必虛,解毒湯中,必以調和榮衛,補助氣血為主,即痘始夾癰者,亦須補助氣血,以托解其毒,不然,氣血為毒所耗,必難成功矣。至於痘後發癰,皆因正痘膿漿不滿所致,有毒盛宜用大連翹飲者,有氣血虛寒,宜薑、桂、參、附、耆、術者,宜分別脈證治之。
白話文:
痘癰的治療原則
痘癰屬於陽毒,但癰瘡夾雜於痘疹之中,不能一概而論為陽毒。
發病時間:
- 若在發病六七日之前,痘疹尚未收斂時出現癰瘡,則需要觀察其毒性:
- 溫潤者:氣血尚盛,痘疹與毒性尚易化膿,可採取清熱解毒的治療方法。
- 毒性枯燥乾紅而血虛者:則需要補血滋陰,可服用熟地、濟陰煎等藥物。
- 毒性不起而色白者:則需要補氣托毒。
- 若在發病六七日之後,痘疹將要結痂時出現癰瘡,多因氣虛不能拘束毒性,導致毒血流注四肢關節處,宜升提氣血,幫助毒素排出。
總而言之:
- 發病時間在六七日之前或之後,都宜讓毒素盡快排出,不可強行壓制毒性,以免毒素隨痘疹散佈,侵犯臟腑。
氣血狀況:
- 氣血充足者,宜清熱解毒,解散毒素。
- 氣血不和者,癰瘡多由氣血鬱結所致,病程較長則更易導致氣血虛弱,治療時需調和營衛,補益氣血,以解毒為主。即使是痘疹初起就出現癰瘡,也需補益氣血以托解毒素,否則氣血被毒素消耗,難以治癒。
痘後發癰:
- 痘疹後出現癰瘡,多因痘疹膿液不足所致。
- 若毒性較盛,宜用大連翹飲等清熱解毒藥物。
- 若氣血虛寒,則需溫陽補氣,可服用薑、桂、參、附、耆、術等藥物。
總之,治療痘癰需根據脈症和發病時間、毒性、氣血狀況等因素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5. 夾瘧論
痘與瘧偕來,有難保全者,何也?瘧名脾寒,則脾土先受傷矣,痘賴土養,土先受伐,安能滋培化育?況似瘧非瘧者原多,以陽虛則惡寒,陰虛則發熱,陰陽虛則寒熱交作。但當察痘形,審脈氣,以調治膿漿,斯痘愈而無不愈,若泛以檳榔、常山、青皮、草果治瘧,則殆矣。
白話文:
痘瘡和瘧疾同時發作,很難保全性命,這是為什麼呢?瘧疾又稱脾寒,意思是脾土首先受傷了。而痘瘡需要依靠脾土滋養,脾土先受損害,怎麼可能滋養培育痘瘡呢?況且,很多時候看似瘧疾,其實並非真正的瘧疾,而是由於陽虛則惡寒,陰虛則發熱,陰陽虛則寒熱交作。
治療痘瘡,應該仔細觀察痘瘡的形狀,審慎把脈,調治膿漿,這樣痘瘡就會痊癒,沒有治不好的。如果一概用檳榔、常山、青皮、草果來治療瘧疾,就非常危險了。
6. 夾損傷論
或因跌撲所傷,是以氣血虧損者,不可概用歸尾、桃仁等類,豈痘可破敗其血,而成功收結耶?宜參、耆、芎、歸、楂肉、熟地、附、桂之品,以流行其滯,而宣補於內,再加棗仁、遠志,以寧其心,痛甚加乳香、沒藥,外用文蛤、棕灰炭於傷處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是因為跌倒或撞擊造成的傷害,導致氣血虧損,就不能隨便使用歸尾、桃仁等藥物。因為這些藥物容易破壞血氣,無法有效地幫助傷口癒合。
應該使用人參、黃耆、川芎、當歸、山楂肉、熟地、附子、桂枝等藥物,來促進氣血流通,並補益內臟。再加入酸棗仁、遠志,以安撫心神。如果疼痛劇烈,可以加乳香、沒藥。外敷方面,可以使用文蛤、棕灰炭敷在傷處。
7. 收靨論
痘當收靨,而不能回水結痂,因於虛者,當補助氣血以佐其收結。亦有結痂之時,身發重熱,停漿不收,脈洪數者,則非燒漿,而為陽亢陰虛,或補真陰,或引以清涼,臨證辨之。
一收後遍體發赤斑,是失於解利之咎,渾身色青紫,為風寒襲入之因,餘毒未消,不特為疽為癤,見風太早,尤防復發瘡痍。
一有痘蛆證,外用銀針挑去,用經霜桑葉、野薄荷、野痂樹煎湯洗之,仍塗拔毒散。
白話文:
痘疹快要痊癒,卻無法結痂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,需要補氣血來幫助它收斂結痂。如果已經結痂,但身體發熱、膿液不收、脈搏洪數,就不是燒傷,而是陽氣亢盛陰氣虛弱,需要補益真陰或用清涼藥物治療,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。
痘疹痊癒後全身發紅斑,是因治療不當導致排泄不暢,全身青紫則是風寒入侵造成的。如果還有餘毒未清,可能會形成癰疽或癤腫,過早見風還容易復發。
如果出現痘蟲,可以用銀針挑除,再用霜桑葉、野薄荷、野痂樹煎湯洗患處,並塗抹拔毒散。
8. 痘疹精理並論
馮氏曰:天地之氣日薄,人生之稟受日虛,往者痘瘡,虛而難出致害者,十之一二,蓋天稟尚厚,得以耐病,腎元充足,毒不能陷也。至於麻疹難出,及出而餘熱不退,喘促成凶,百之四五。詎今因腎元虧損,不能升發送痘出表者,十之三四。有因疏表毒物太過,正氣虛弱,無力主持,任藥力之猛,毒勢之銳,沖激一湧而出,以致不能周行四肢,形高聳而粗肥,色潤澤而華美者實眾,其頭面獨多,火毒炎上也。形之如面如㾦,乃虛而無氣送透,藥毒猛逐出表之象也。
色之如疹如丹,乃熱毒逼爍,榮氣逆行於肌表也。然如面如㾦之形,即身中之氣,如疹如丹之色,即身中之血,既將氣血趕出肌表,復謂火毒熾盈,寒涼解毒,清胃化斑,氣血既不能續運於中,寒涼復傷胃氣於內,欲不乘虛伏陷,其可得乎?是以十傷八九。有因氣血不充,調治未善,以致毒化未完,氣先竭而斃者,十常七八。
白話文:
馮氏說:天地之氣日漸衰微,人生的稟賦也日漸虛弱。過去,患天花者,體虛難以出疹而致病者,十之二三,這是因為天賦尚佳,能夠抵抗疾病,腎元充足,毒素無法深入。至於麻疹難以出疹,或者出疹後餘熱不退,喘促成凶者,十之四五。如今,由於腎元虧損,無法升發送痘出體表者,十之三四。有些人因為疏解表邪的藥物過於猛烈,正氣虛弱,無力抵抗,任憑藥力猛烈,毒勢銳利,沖擊一湧而出,導致毒素無法周行四肢,形體高聳而粗肥,色澤潤澤而華美者,實屬不少,其頭面獨多,乃火毒炎上之象。
形體如面如㾦,乃虛而無氣送透,藥毒猛烈逼出體表的象徵。色澤如疹如丹,乃熱毒逼迫,榮氣逆行於肌表。然如面如㾦之形,即身中之氣,如疹如丹之色,即身中之血,既將氣血趕出肌表,卻又說火毒熾盛,使用寒涼解毒、清胃化斑之法,氣血既不能持續運行於體內,寒涼又傷胃氣於內,想要不乘虛而入,豈有可能?是以十之八九都會傷亡。有些人因為氣血不足,調治不當,導致毒素未完全化解,氣先竭而死,十之七八。
凡此者,皆因稟賦既虧,而復傷於藥,所謂火與元氣,勢不兩立,元氣虛而所勝之火毒益盛矣。
疹毒雖出於腑,其原實根於臟,全關氣血之厚薄為輕重,更賴調治之宜否為損益。古人所稟既厚,澹泊節養,疹毒原輕,常易透易回,斯人稟受則薄,受毒偏深,稍有傳染,勢便沉疴,治者悉遵古法,盡作有餘之治,且以疹欲清涼痘要溫為定論。以致陽虛不能升發者,頭面不起,陰虛不能退陽者,餘熱不退,陰氣未全之弱質,何堪久熱傷陰?元陽素虧之虛體,安耐病形暴發?所以昏沉不食,喘促煩躁,中氣日虛者有焉。
如再以疏表透托風藥,則愈耗其陰,以清肺解毒涼藥,則徒傷其胃,汗泄一來,喘促益盛,復謂疹毒歸脾,肆進苦寒,危亡立至。不知氣血不和,偏陰偏陽之謂毒,惟使氣血和,陰陽平,而毒化矣。楚瞻以全真一氣湯,或去人參以治麻疹,頭面不起,壯熱不食,喘促昏沉,上熱下寒之證,無一不效。
白話文:
因為天生體質虛弱,又加上藥物傷害,火氣和元氣本就相克,元氣虛弱,火毒就更加旺盛。疹毒雖然發自腑臟,但根源卻在五臟,氣血的強弱決定疹毒的輕重,更取決於治療是否得當。古時候的人體質強健,生活清淡,節制飲食,疹毒本就輕微,容易透發也容易消退。而現在的人體質普遍虛弱,受毒較深,稍有傳染,就容易變成重病。醫生們都遵循古法,採取過度治療,並且認為疹毒要清涼,痘瘡要溫熱。結果導致陽氣不足,無法上升,頭面沒有疹子,陰氣不足,無法退去陽氣,餘熱不退,體質虛弱的人,怎麼能承受久熱傷陰?元陽本就虧虛的人,怎麼能承受病勢猛烈?因此出現昏沉不食、喘促煩躁、中氣越來越虛的症狀。
如果再用疏風散表的藥物,就會更加耗損陰氣,如果用清肺解毒的涼藥,就會傷害脾胃,一出汗就會更加喘促。又有人說疹毒歸脾,就用苦寒的藥物,結果很快就危及性命。他們不知道氣血不和,偏陰偏陽才是毒,只要氣血和順,陰陽平衡,毒就會化解。楚瞻用全真一氣湯,或者去掉人參來治療麻疹,頭面沒有疹子、壯熱不食、喘促昏沉、上熱下寒的症狀,無一不效。
蓋以熟地為君,取養陰以化陽也,以白朮、揀冬為佐,一以托住中氣以耐病,一以清肺生水,且牛膝能抑浮陽之上壅,北味可斂濁陰以下歸,附片直達下焦,同熟地則滋陰降火,同北味則納氣藏源,真陰一得,焦燥頓除,氣血一和,陰陽自適,透者透而回者回,喘促昏沉之凶狀,頓為瓦解。
更有向患陰虛久嗽之人,而寸強尺弱,麻疹隱伏,照脈主用六味地黃湯,加揀冬、北味、上桂,絕不使一疏風藥,而疹退嗽減,神清思食,其理一也。北方多因麻疹致斃者,楚瞻按脈用藥,悉以救陰救陽為主,夭枉者從無一人,誠為治疹法之遺。故不必以疹多實熱、斑有假陽為定論,更不必以斑疹分,但當以虛實別。
白話文:
以熟地為主要藥材,目的是滋陰生陽。白朮和揀冬作為輔助藥材,白朮用來扶持中氣,使身體有抵抗疾病的能力,揀冬則清肺滋陰。牛膝能抑制浮陽上壅,北味能收斂濁陰,使之歸於下焦,附片直達下焦,與熟地一起滋陰降火,與北味一起納氣藏源。陰虛得到滋養,燥熱立刻消除,氣血調和,陰陽平衡,該散的散,該收的收,喘促昏沉的危象立刻消失。
對於陰虛久咳、寸脈有力尺脈無力、麻疹隱伏的病人,可以用六味地黃湯,再加入揀冬、北味、上桂,絕對不能使用任何風寒藥,這樣麻疹消退,咳嗽減輕,精神清爽,食欲增加,這都是同樣的道理。北方很多人因為麻疹而死亡,楚瞻大夫根據脈象用藥,都以滋陰救陽為主,從未出現死亡的案例,這可謂治療麻疹的遺傳。因此,不應該以麻疹多為實熱、疹子出現為假陽來判斷,也不必以斑疹來區分,應當根據虛實來辨證用藥。
疹之虛者,即以治斑之法治疹,斑之實者,即以治疹之法治斑,乃為活法。至痘瘡初起,凡腎元不足者,便宜按尺脈之陰陽虧損,固其天真,以噓腎元,送毒出經,切勿誤用苦寒,以遏熱毒在內,便成內潰莫救。至外無風寒閉塞,及肥白皮嫩肉脆之嬰兒,重幃豢養之子弟,切勿重加疏表,以致正氣無主,乘勢奔潰。
倘腠理素虛,毒氣熾盛,不待藥力而一齊湧出者,便宜詳察陰陽偏損,急照脈證填補,蓋此時正氣大虛,其毒邪熱勢姑在少緩之時,臟腑形神猶為苟安之日,乘勢補之,庶治至五六朝,來充灌成漿矣。若到灌膿朝限,始行議補,恐毒邪反熾,溫補之藥,便多礙手。至有明知當補,而投之不應,脾漫泄汗,而無可如何者,惟力與補益真元,調理脾胃,長養氣血,斯元氣盛而毒自消弭,此易見之理也。
白話文:
疹子虛弱的,就用治療斑疹的方法來治療疹子,斑疹實性的,就用治療疹子的方法來治療斑疹,才是有效的做法。至於麻疹剛開始的時候,凡是腎氣不足的人,就應該根據尺脈的陰陽虧損情況,固護其先天之氣,溫補腎氣,將毒素排出經絡,切勿誤用苦寒藥物,以免抑制熱毒在體內,導致內部潰爛無法救治。至於沒有風寒阻礙,以及皮膚白嫩、肉質柔軟、體質嬌弱的嬰兒,還有生活在溫暖環境中的孩子,切勿過度使用疏散表邪的藥物,以免正氣無主,導致毒素迅速蔓延。
如果身體腠理本來就虛弱,毒氣旺盛,不等到藥力發揮就全部湧出來,就應該仔細觀察陰陽虧損的情況,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緊急補益,因為此時正氣虛弱,毒邪的熱勢暫時緩和,臟腑形神還算安穩,趁機補益正氣,希望能用五到六天的时间,使毒素转化成膿液。如果等到膿液形成才開始補益,恐怕毒邪會更加旺盛,溫補的藥物也難以發揮作用。至於明明知道應該補益,卻服用藥物后沒有效果,脾胃虛弱,出汗不止,無計可施,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補益真元,調理脾胃,滋養氣血,這樣元氣充足,毒素就會自然消退,這是很容易理解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