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7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(7)

1. 矢氣腸鳴論

按:足太陰脾經,主矢氣,足陽明胃經,主腹脹賁響。

矢氣者,脾敗而穀氣下脫也,腸鳴者,胃敗而中氣下陷也,是以出痘之人,不宜有此,蓋腸鳴矢氣,是泄腸胃生養之氣,宜補中佐以升提。

白話文:

當出現腸鳴和放屁的情況時,這可能是脾胃功能失調所造成的。如果在長痘痘的人身上出現這種情況,就更不應該了,因為這樣會使腸胃失去生機和活力。因此,我們應採取措施來增強中焦(即脾胃)的功能並提升其能量水平。

2. 咳唾膿血痰涎論

痘至作膿之時,咯唾痰涎,或有膿血夾雜,咽喉不利,飲食亦少者,此肺受火刑,津液不足,故多黏痰,喉舌齒頰之間,且兼瘡潰於內,故膿血相雜,宜清肺化痰,利咽為主。待收靨後,自然和平,不可妄用大涼之劑。

白話文:

當痘痘變成膿包的時候,咳嗽吐出的痰和口水可能會混著一些膿血,喉嚨不舒服,吃東西也吃得不多。這是因為肺部受到熱氣的影響,身體裡的水分不夠,所以才會有很多粘稠的痰。喉嚨、牙齒和臉頰的地方也可能出現了潰瘍,所以膿血纔會混合在一起。應該要清熱解毒、化解痰液、通暢喉嚨來治療。等到痘痘都消退之後,症狀就會自己好轉,不要亂服用太寒涼的藥物。

3. 變黑腰痛論

變黑腰痛,多由火盛熱極,經所謂亢則害也。外火內熱交灼,遂令真水既亡,津液暴絕,痘中之血亦干而變黑矣。黑者,火燥水涸,血乾之象也,腰痛者,火毒亢害,元水枯竭之徵也,治當抑梟炎,資腎水,清毒活血。然亦有腎極虛而腰痛,極虛寒而變黑,宜重與溫補者,要其脈必微弱緊細,必不壯熱,不煩渴,二便必清利,精神必衰憊,須細別之。

白話文:

皮膚變黑、腰痛,大多是因為體內火氣旺盛,熱氣過度,就像古人所說「亢則害也」。外來的熱氣與體內的熱氣相互灼燒,導致身體的真水耗損,津液枯竭,痘疹中的血液也因此乾燥變黑。黑色代表著火氣過盛,水分枯竭,血液乾燥。腰痛則代表著火毒過盛,腎水枯竭。治療需要抑制火炎,滋養腎水,清除毒素,活化血液。但也有可能是腎氣虛弱導致的腰痛,或者體寒導致的皮膚變黑,這就需要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具體情況要根據患者的脈象進行判斷,如果脈象微弱緊細,沒有發熱、口渴,二便清利,精神衰弱,就需要仔細區分。

4. 虛證似實論

夫氣虛痘疹,不為調補,復為飲食生冷所傷,致損脾胃,而成泄瀉,是以津液下陷,虛火上盛,必發而為渴,兼之元氣下陷,虛陽上壅,下氣不續,必發而為喘。渴與喘,實證也,然起於泄瀉之後者,是津液暴亡而渴,氣虛而喘,所謂十喘九虛也,豈有實熱而渴,氣壅而喘,生於泄瀉之後哉?故治渴者,用參苓白朮木香散,渴泄不止,異功散;治喘者,用人參定喘湯,喘渴而泄不止,用木香異功散。至悶亂腹脹,是毒成內攻,眼合自語,則已名失志,尚認為實,何其愚乎?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的身體氣血不足,又沒有適當的調理滋補,再加上食用了生冷食物,導致脾胃受損,引發洩瀉。這樣一來,津液流失,虛火上昇,就會產生口渴的症狀。而且,當元氣下降,虛陽上衝,氣流不暢時,會出現喘息的現象。

口渴和喘息,通常被視為實證,然而這些症狀多發生在洩瀉後,是因為津液快速流失造成的口渴,以及氣血虛弱導致的喘息,這就是常說的「十喘九虛」。難道會有在洩瀉後,出現由實熱引起的口渴,或因氣體壅塞導致的喘息嗎?

因此,在治療口渴時,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木香散;如果口渴與洩瀉並發且持續不斷,則應使用異功散。對於喘息的治療,可以使用人參定喘湯;如果患者同時出現喘息和口渴,且洩瀉未止,則需使用木香異功散。

對於出現胸腹悶亂、脹痛,且眼睛閉合、自言自語的情況,表明病情已經嚴重,甚至到了失志的地步。然而,有人仍固執地認為這是實證,這真是太不明智了。

5. 虛證調護論

是在保元氣於虛弱之前,使不致耗散為貴耳,實腠理而固肌表,則無外陷之患,保脾土而和榮衛,則無下陷之虞。故虛之極者,最忌寒涼盪滌之劑,如莊黃、滑石、車子、豬苓、生地、芩、連、犀角、紫茸、連翹、牛子、枳實之類,恐其盪滌潤下,遂傷脾胃,傷則元氣自此下陷,氣脫內攻而死;忌用滑潤髮散之劑,如牛子、人牙、麻、羌、細、獨之類,恐發散太過,遂至虛其表,氣虛則元陽由此外耗,癢塌外剝而斃矣。故先儒謂痘見點後,忌用升麻湯,首惡方中之粉葛也,由此不可類推乎?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主要闡述的是在人體虛弱之前,就應該注重保養元氣,避免其耗散,這是至關重要的。

具體來說:

  • 「保元氣於虛弱之前,使不致耗散為貴耳」:意思是,應該在身體虛弱之前就開始注重保養元氣,避免元氣過度耗散。
  • 「實腠理而固肌表,則無外陷之患」:意思是,應該加強身體的抵抗力,使肌膚表層強健,這樣就不容易受到外邪入侵,導致疾病。
  • 「保脾土而和榮衛,則無下陷之虞」:意思是,應該保護脾胃,使氣血運行正常,這樣就不容易出現元氣下陷的狀況。

接著,文章又指出,虛弱的人最忌諱使用寒涼盪滌和滑潤髮散的藥物:

  • 「虛之極者,最忌寒涼盪滌之劑」:虛弱的人最忌諱使用寒涼的藥物,因為這些藥物會過度清熱,容易損傷脾胃。

  • 「如莊黃、滑石、車子、豬苓、生地、芩、連、犀角、紫茸、連翹、牛子、枳實之類」:這些都是典型的寒涼盪滌藥物,應該避免使用。

  • 「恐其盪滌潤下,遂傷脾胃,傷則元氣自此下陷,氣脫內攻而死」:使用寒涼盪滌藥物會損傷脾胃,導致元氣下陷,最終可能導致死亡。

  • 「忌用滑潤髮散之劑」:虛弱的人也忌諱使用滑潤髮散的藥物,因為這些藥物會過度發散,容易耗損元氣。

  • 「如牛子、人牙、麻、羌、細、獨之類」:這些都是典型的滑潤髮散藥物,應該避免使用。

  • 「恐發散太過,遂至虛其表,氣虛則元陽由此外耗,癢塌外剝而斃矣」:使用滑潤髮散藥物會導致表氣虛弱,元氣外泄,最終可能導致死亡。

最後,文章以先儒的觀點,強調了在治療痘瘡時,應該注意避免使用升麻湯,因為其中含有粉葛,容易導致病症加重。

  • 「故先儒謂痘見點後,忌用升麻湯,首惡方中之粉葛也」:先儒認為,在長痘後,應該避免使用升麻湯,因為其中含有粉葛,容易加重病情。
  • 「由此不可類推乎?」:由此可見,在治療疾病時,應該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,謹慎用藥,不可隨意使用藥物,避免導致病情加重。

總而言之,這段文字強調了在治療疾病時,應該注重辨證論治,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,謹慎用藥,避免使用寒涼盪滌和滑潤髮散的藥物,以保護元氣,防止病情加重。

又凡實熱壅遏之證,可用清涼、升提、發散,不可峻用苦寒。清涼則血熱自解,發散則痘點自呈,升提則壅遏自舒,得其平而即止。多用寒涼,則內傷脾胃,外冰肌肉;過加發散,則肌腠空虛,元氣耗失,倘有一誤,難於挽回矣,宜早慎之。

白話文:

凡是實熱壅塞的病症,應該用清涼、升提、發散的方法來治療,不可過度使用苦寒藥物。清涼可以使血熱自然消解,發散可以使痘點自然顯現,升提可以使壅塞自然舒緩,只要達到平衡狀態,便可停止治療。

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會傷及脾胃,導致肌肉冰冷;過度使用發散藥物,會使肌膚空虛,元氣耗損。一旦出現錯誤,就很難挽回,因此應該早點小心謹慎。

6. 血熱血盛血虛有異宜涼宜補不同論

痘疹血熱一證,須分虛實,有血虛之血熱,宜涼之補之,血盛之血熱,宜涼宜治。凡痘疹初見點,而內熱殊甚,脈洪滑數,所見之點,反而不紅,認為氣虛,誤矣,此乃血虛不能華色,以同毒外出,氣已至而血不至,故形起而色白也。然血虛則多熱,故發至血入痘窠,三四朝來,皆變紫黑,或見黑斑,方知血熱,欲治何及,不可不預為地步。惟血旺者,則起勢便紫,瞭然血熱證矣。

然治血虛之血熱證,宜涼血而兼補血,此證常多,熱勢雖清,無血貫漿,而成乾枯黑陷,擬用紫草、歸、芍、生、熟地黃、揀冬、丹皮、生耆、楂肉之類。若血旺之血熱,涼血藥中皆宜升托,否則血凝毒滯矣。至於氣虛兼血熱者,則血熱易於乾紫,故涼血法所必宜,氣虛又難鼎峻,故補托亦非可緩。

白話文:

痘疹血熱證的辨證論治

痘疹因血熱而起,需分清虛實,才能對症下藥。

  • 血虛之血熱: 應以涼血補血為主。
  • 血盛之血熱: 應以清熱涼血為主。

辨證要點:

  • 痘疹初起,內熱極盛,脈象洪滑數,但痘點卻不紅,這是血虛所致,而非氣虛。血虛無法將血液輸送到痘疹處,導致痘疹形起但色白。
  • 血虛者多伴隨熱症,因此痘疹發展至三四天後,會轉為紫黑色或出現黑斑,這時才意識到血熱,就為時已晚。
  • 血旺者,痘疹初起就呈現紫色,明顯是血熱證。

治療原則:

  • 血虛之血熱: 以涼血補血為主,常用藥物包括紫草、當歸、芍藥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桑白皮、丹皮、黃芪、山楂肉等。
  • 血盛之血熱: 在涼血藥物中加入升托之品,防止血凝毒滯。
  • 氣虛兼血熱: 以涼血為主,同時輔以補托,因為血熱易導致痘疹乾枯變紫,而氣虛則需加強補益。

總結:

痘疹血熱證需根據虛實辨證,分別選用涼血補血或涼血升托之法,才能有效治療。

但五六日前,血熱證猶在,其勢似實,治至血熱漸清,則又日漸虛,或且日漸寒,泄瀉寒戰,又所必至。故始雖宜清托,迨至血熱之勢退一分,即須與氣虛之證做一分地步,即當其清涼時,凡傷脾動氣之品不可徒顧目前而用,而宜清宜補,緩急之間,有神妙焉。太早助熱為災,略遲則補虛不及,每有過用清涼,後遂發為寒戰吐泄,補之不應,此權衡無具之罪也。

神妙者,當自有不先不後,無過不及之患焉,其用補每取於重,重則力厚,乃得擅其充灌之力,不然,用藥減少,時日易過,不幾當而弗當乎?

白話文:

然而,五六天前,血熱症狀仍在,其勢力似乎很強,治療到血熱逐漸消退時,又會逐漸虛弱,甚至逐漸寒冷,出現腹瀉和寒戰,也都是必然的結果。所以,一開始雖然應該以清熱解毒為主,但等到血熱勢力消退一部分,就必須考慮氣虛的症狀,並給予一定的補益。即使是在清涼治療過程中,也要注意不要只顧眼前,使用傷脾動氣的藥物,而是應該清補兼顧,在緩急之間找到平衡,才能達到神妙的效果。

如果過早助熱,就會造成災難;如果稍遲補虛,就會來不及,往往過度使用清涼藥物,後來就會發展成寒戰和腹瀉,再補益就無效了,這就是沒有掌握好輕重緩急的錯誤。

神妙的治療方法,應該自然而然地掌握先後順序,避免過與不及,才能取得最佳效果。使用補益藥物時,往往需要用量較重,因為藥力充足才能有效地充灌全身,否則用藥量減少,時間容易過去,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了。

7. 內潰論

內潰雖因於虛,亦有風寒所中,腠理密固,陰陽二分,壅塞不通,致毒不外出而內攻,毒火炮熾,潰而成膿,故痘初身熱太盛,氣粗便閉,肚腹急疼,而身戰動者,須防此患,宜以升麻湯之類,逐散寒邪,開泄腠理,縱毒外出。

白話文:

內潰雖然是因身體虛弱引起,但也可能因為風寒入侵,導致毛孔閉塞,陰陽失調,氣血不通,毒素無法排出而內攻。毒火熾盛,最終形成膿瘡。因此,如果長痘初期出現發燒、呼吸急促、便秘、腹痛以及發抖等症狀,就要小心這種情況。應該服用升麻湯之類的藥物,驅散寒邪,打開毛孔,使毒素排出體外。

8. 夾斑論

斑有陽明胃梟炎之毒,內攻一證,然陽毒發斑,必壯熱煩渴,五心如烙,脈洪有力。色紅赤者,胃熱也,可治,至紫黑純黑色,為胃爛不治。大便閉結者,急下之,否則胃熱不得泄,其斑益熾,但不可下之太早,致中氣餒弱,痘難出而伏陷,且使熱乘虛入胃,斑毒便難療矣,此與傷寒下之太早同禁。

其有下身,斑色紫赤,成片成塊,腰以上無斑者,尤為肝腎熱極,元水枯竭之象,急宜滋陰清熱。又有陰證發斑者,身無大熱,或手足指甲皆青,其脈沉弱,其色淡紅,此無根失守之火,聚於胃,熏於肺,傳於皮膚,而為斑也,妄投寒涼立斃。當知吳鶴皋以參、耆、附、桂治斑之理,溫胃調中則火自下,斑自退,痘自出矣。

白話文:

斑疹病的辨證論治

斑疹是由陽明胃經的熱毒所致,內攻人體,導致發斑。陽毒發斑時,患者必會出現壯熱煩渴、五心如烙、脈洪有力等症狀。

斑色呈現紅色或赤色,表示胃熱,可治癒。但若斑色轉為紫黑或純黑色,則代表胃部已潰爛,無法治癒。

大便閉結者,應立即使用瀉藥通便,否則胃熱無法排出,斑疹會更加嚴重。但不可過早使用瀉藥,以免損傷中氣,導致痘疹難以發出而內陷,甚至使熱氣乘虛而入胃,加重斑毒,難以治療。這與傷寒過早使用瀉藥的禁忌相同。

若患者下身出現紫紅色斑點或斑塊,腰以上無斑,則表明肝腎熱極,元氣水液枯竭,應急需滋陰清熱。

有些患者雖然出現斑疹,但沒有發熱,或手腳指甲皆呈青色,脈沉弱,斑色淡紅,這屬於無根之火,積聚在胃部,薰蒸肺部,傳至皮膚而形成斑疹。不可妄投寒涼藥物,否則會導致死亡。

吳鶴皋先生以人參、黃耆、附子、桂枝治療斑疹的原則,是溫補脾胃,調和中氣,使火氣下降,斑疹自然消退,痘疹也能順利發出。

而腰痛之證,亦多發斑,觀腰痛之虛實,便知斑之虛實,蓋腎為胃之關,本相連而及也。如熱毒蘊蓄於腎而不得泄,傳注胃經,治宜元參、升麻、防風、白芷之類,於清涼解毒中,兼以升提出表為主,若驟投清胃寒劑,則血不行,肌肉冰,無由載毒以出矣。然梟炎熾盛,治亦難拘,活法自在人心焉,但目中白睛肉如桃花水紅色者,為脾胃俱敗,不治。

白話文:

腰痛的症狀,常常伴隨有斑點,觀察腰痛的虛實,就能知道斑點的虛實,因為腎臟是胃的關口,本來就互相連結,所以會互相影響。

如果熱毒積聚在腎臟而無法排出,就會傳到胃經,治療時應使用元參、升麻、防風、白芷等藥物,在清涼解毒的同時,也要以升提表邪為主。如果貿然使用清胃寒涼的藥物,血氣就會運行不暢,肌肉也會變得冰冷,毒素就沒有辦法排出體外。

然而,如果熱毒非常旺盛,治療也無法拘泥於固定的方法,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,關鍵在於醫生的經驗和判斷。但如果患者眼睛的白眼球像桃花水一樣發紅,就代表脾胃都已經敗壞,是無法治療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