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6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(6)

1. 空殼論

此為氣滯於毒,而血不附氣,實因氣衰血弱不能化毒。蓋毒本無形,假於血也,血既不至,則毒亦伏於中而不出,宜大補氣血,托膿而已,如十全大補湯,重用熟地、蜜耆主之,是無漿之故,氣血本虛也。亦有因三五日之間,身熱太甚,氣血蒸乾,不能流通而成漿者,宜清熱養血,兼升以托之。

但世有虛弱之人,痘難起脹,藥既畏其峻補,食不與以甘肥,參、茸、耆、術,不敢相投,雞、魚、鵝、羊,莫之兼進,遂至浮泡空呈,而氣血已竭,不能續其後來,而漿水適斷,勢必有喘脹煩渴之變矣。醫者猶自堅其血熱毒盛之說,肆進苦寒,逼血妄出而死,使得蓋其輕殺之罪,冤從何訴乎?至若感受風寒停漿者,宜溫散而兼托裡,其證必身熱頭痛,鼻寒或流清涕,咳嗽,脈浮。觸犯穢氣停漿者,宜外熏解而內攻托,其證多癢,而色澀暗。

白話文:

這是因為氣體停滯在毒素中,而血液無法附著在氣體上,實際上是氣血衰弱無法化解毒素。因為毒素本無形狀,依附在血液中,血液若不到達,毒素就會潛伏在體內無法排出,應該大力補氣血,引導膿液排出,例如十全大補湯,大量使用熟地、蜜芪為主,這是因為沒有漿液的原因,是氣血本虛。也有些人在三五天內,身體發熱過度,氣血蒸乾,無法流通而形成漿液,應該清熱養血,同時升提引導排出。

但是世上有虛弱的人,痘疹難以發起隆起,藥物害怕過於峻猛補益,飲食也不給予甘肥,人參、鹿茸、黃芪、蒼朮,不敢一起服用,雞、魚、鵝、羊,也不讓一起食用,結果就導致痘疹浮起空虛,氣血已經耗竭,無法持續後續的生長,而漿液就突然停止,必然會出現呼吸困難、脹滿、口渴的變化。醫生仍然堅持血熱毒盛的說法,肆意服用苦寒藥物,逼迫血液妄出而死,卻能掩蓋輕率殺人的罪過,冤屈從何申訴呢?至於感受風寒停漿者,應該溫和散寒並同時引導裡氣,症狀一定是身體發熱頭痛,鼻子寒涼或流清鼻涕,咳嗽,脈象浮。觸犯穢氣停漿者,應該外熏解毒,內部攻托,症狀多為發癢,顏色粗糙暗淡。

因火躁血乾停漿者,宜清熱涼補其血,其證身熱氣粗,痘形紫赤,脈氣滑數,火甚便閉,宜微下之。是故涸漿一證,咸以為金承燥氣,腎水乾枯,即氣亦因熱久而虛竭矣。故一見涸機,宜急用清毒活血湯,繼於火清之後,即以參、耆、歸、地,培助陰陽,杜燥勢於未萌,續真元於未竭,乃克有濟,緩則難治矣。

白話文:

由於體內火氣旺盛,導致血液乾燥,血漿停滯,這類患者需要清熱涼血,補充血液。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、呼吸急促、痘疹呈紫紅色、脈象滑數,火氣旺盛者甚至出現便秘,可以考慮輕微瀉下。

因此,血漿涸竭這一症狀,古人認為是金氣承襲燥氣,導致腎水枯竭,久而久之,氣也會因熱而虛弱耗竭。因此,一旦發現血漿涸竭的徵兆,就應該立即使用「清毒活血湯」來治療,在火氣消退之後,再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生地等藥材來滋補陰陽,防止燥熱之氣滋生,補充元氣,以免元氣耗竭。及時治療才能有效,拖延則難以治癒。

2. 浮腫論

經曰:熱勝則腫。大抵毒之盛者必腫,毒微者不腫。凡痘瘡出盡,應期起發,痘漸長而頭面漸腫者順,以毒氣發越,聚於三陽之會,欲作膿血,以漸腫大,其實痘尖暈圓,因痘腫而乃皮肉焮腫,此為正候。若痘本磊落,毒氣輕淺,根不密比,起發之時不甚壅腫者,此毒輕候也,更順。

至痘模糊稠密,起發不腫者,為氣血虛而毒伏於內,又不可以為毒輕也。更有痘未起發,頭面預腫,皮光色豔,形如瓜瓢者,此惡毒之氣上侵清虛之府也。夫五臟精華,皆聚於頭面,而泥丸宮又元神出入之處,惡毒上侵,則五精俱喪,元神亦亡,精喪神亡,癢塌必至,最凶。虛者主保元湯、參歸鹿茸湯、十全大補湯,稍加托毒之藥,實者主羌活救苦湯之類。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,熱氣過盛就會導致腫脹。一般來說,毒性強烈的疾病必定會伴隨腫脹,而毒性較弱的疾病則不會腫脹。當麻疹出疹完畢,按時發作,疹子逐漸增大,頭面也漸漸腫脹,這屬於正常現象,因為毒氣隨著疹子發散,聚集在頭面部三陽交匯處,準備化膿,所以逐漸腫大。實際上疹子頂端光滑圓潤,由於疹子腫大,因此周圍的皮膚也跟著腫脹,這是正常的病症。如果麻疹疹子排列整齊,毒性較輕,根基不牢固,發病時腫脹不明顯,這表示毒性較輕,病況較好。

但是,如果疹子模糊密集,發病時沒有腫脹,則表示氣血虛弱,毒氣潛伏在體內,不能認為毒性輕微。還有一些人,麻疹尚未發作,頭面部就已經腫脹,皮膚光亮發紅,形狀像瓜瓢一樣,這是惡毒的氣息侵入清虛之府的徵兆。五臟精華都聚集在頭面部,而泥丸宮又是元神出入的地方,惡毒上侵,就會導致五臟精華喪失,元神也會消亡。精華喪失,元神消亡,就會出現癢疹塌陷,這是最凶險的症狀。虛弱的人應該服用保元湯、參歸鹿茸湯、十全大補湯等藥物,並加入一些托毒的藥物。而體質較強壯的人則應該服用羌活救苦湯等藥物。

而腫亦不可預消,必至膿成痂結,毒化腫消,始無毒氣內陷之患。大凡氣血充盛者,自能逐毒出表,直入窠囊,為潰為膿,所以痘腫而肉亦腫;氣血不足者,雖已載毒達表,無力直透窠囊,為隱為伏,散漫皮膚,所以肉腫而痘不腫,一見其機,便宜大補氣血,加山楂、炮甲,使毒有所歸,自無妄腫之患。

腫證宜憑脈之陰陽虛實施治,如脈洪而屬陰虛,則於補陰藥中加鼓舞之藥,脈微而屬陽虛,則於補陽藥中加宣托之品,陰陽既和,痘自順正,安有散漫皮膚之虞?蓋正旺足以制邪,邪無虛可湊則善。

脾土之益,每賴真火以生之,真陰之長,更賴真陽以煦之。古人遇氣虛之痘,必用保元湯、參歸鹿茸湯,治陽虛脾元不足之痘,更用參、附、耆、朮、薑、桂,少加當歸,以防燥槁。雖苓、術非灌漿時所宜,而脾弱濕盛者,反藉此以排膿,並不嫌其滲漿。治陰虛不足,水虧金燥之證,古人未有專方。

白話文:

腫脹不能自行消退,必須等到膿液形成、結痂,毒性消散,腫脹才消失,才能避免毒氣內陷的風險。一般來說,氣血充沛的人,自身能夠驅逐毒素,直接到達病灶部位,形成潰瘍和膿液,所以痘疹會腫脹,肉也會腫脹;氣血不足的人,即使毒素已經到達表面,卻沒有力量直接穿透病灶部位,就會隱藏潛伏,散布在皮膚上,所以肉會腫脹,但痘疹不會腫脹。一旦發現這種情況,應該立即大補氣血,並加入山楂、炮甲等藥物,讓毒素有歸宿,避免出現無端的腫脹。

腫脹的治療應根據脈象的陰陽虛實來進行。例如,脈象洪大而屬於陰虛,則在補陰藥中加入鼓舞陽氣的藥物;脈象微弱而屬於陽虛,則在補陽藥中加入宣通排泄的藥物。陰陽調和,痘疹自然恢復正常,就不會出現散布皮膚的風險。這是因為正氣旺盛足以抑制邪氣,邪氣沒有虛弱的部位可以依附,自然就會好轉。

脾土的滋養,需要真火來生長;真陰的生長,需要真陽來溫煦。古人遇到氣虛的痘疹,一定會使用保元湯、參歸鹿茸湯,治療陽虛脾元不足的痘疹,更會使用人參、附子、黃耆、白朮、生薑、肉桂,少量加入當歸,以防燥熱。雖然茯苓、白朮不適合在灌漿時期使用,但對於脾弱濕盛的人,反而可以藉此排出膿液,並不擔心會滲出漿液。治療陰虛不足、水液虧損、金氣燥熱的情況,古人沒有專門的方劑。

楚瞻則以熟地為君,山藥為臣佐,佐以人參、肉桂兌服,而行漿成實,歷奏神功。蓋真陰乃腎水,而非心肝之血,真陽乃命火,而非脾肺之氣,是以桂、附、熟地,為先天水火藥,而肉桂又走竄達表,更能上行,鼓舞血分,動而且速。

白話文:

楚瞻用熟地作為主方,配合山藥和其他輔助草藥如人參和肉桂一起服用,這樣可以使精液凝固結實,並發揮神奇的功效。因為真正的陰是腎中的水分,而不是心臟或肝臟的血液;真正的陽是生命之火,而不是脾胃或肺部的氣息。因此,桂皮、附子和熟地是一種治療先天性水火病的草藥,而肉桂又能流暢到達身體表面,更能夠向上移動,激勵血液成分,使其快速運動起來。

3. 譫妄論

《錦囊》謂此證為毒攻於裡,心志昏惑,神識不清,所謂神志俱喪,徒存空殼耳。如目直視,忿怒不平,恍惚不定,是因肝熱;悶亂喘促,手掐眉目鼻面,是發於肺熱;上竄咬牙,叫哭驚悸,睡中呢呢喃喃,或不能言,此為心熱;如目無精光,身縮下墜,恐怖見鬼,神志俱喪,多因腎熱。又晝多譫妄者為陽虛,夜多譫妄者為陰虛。

如眠睡中手足瘛瘲,不思飲食,為脾家證,在初發時恐為熱鬱,必痘出乃已,在行漿時,或因痛極所致,必漿足乃安。若止譫妄而無他證者,則以治痘為主。愚按:痘毒攻裡,必有所因,或虛而不補,熱而不清,表發太過,寒泄過多所致,則所見諸證,安知不因氣虛,不能送毒外出?有再宜補托者,若概以為熱,誠恐將虛作實。

白話文:

《錦囊》中記載,此症狀為毒素攻入內臟,導致心志昏迷、神識不清,所謂神志俱喪,只剩下空殼。

若出現以下症狀,可能是不同臟腑熱盛所致:

  • 目直視、忿怒不平、恍惚不定: 肝熱。
  • 悶亂喘促、手掐眉目鼻面: 肺熱。
  • 上竄咬牙、叫哭驚悸、睡中呢喃喃喃、或不能言: 心熱。
  • 目無精光、身縮下墜、恐怖見鬼、神志俱喪: 腎熱。

此外,

  • 白天譫妄: 陽虛。
  • 夜晚譫妄: 陰虛。

若出現睡夢中手足抽搐、不思飲食,則為脾臟病症。

  • 初期可能是熱氣鬱結,需等痘疹發出才能消除。
  • 行漿期出現此症狀,可能是疼痛過度所致,需等漿液充足才會好轉。

若僅有譫妄而無其他症狀,則應以治療痘疹為主。

個人看法:

痘毒攻入內臟,必有其原因,可能是因虛弱未補、熱氣未清、表症發散過度、寒氣泄漏過多所致。因此,所見症狀不一定是由於氣虛導致無法將毒素排出。有些情況需要補虛托毒,若一概視為熱證,恐怕會誤將虛證當成實證。

至目無精光,神志俱喪,腎虛而敗者,多有此侯,豈皆為熱?惟脾家一證不言熱,亦知脾漫者,固常有此。夫治痘必察痘形,審脈候,詳氣息,辨虛實,治無所誤,則譫妄自除,何可泥熱以膠治法乎?

白話文:

當眼睛沒有精神光彩,神智都失去了,是因為腎虛弱已經衰竭了,這種情況很多都是這樣。難道全都是因為熱嗎?只有脾胃這個症狀不會說到熱,也知道脾胃混亂的人,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狀況。 治療天花一定要觀察痘痘的形態、把脈看病情、詳細瞭解呼吸的情況、分辨虛實,如果治療方法正確,就不會出錯,那麼胡思亂想自然就會消失,怎麼可以死板地認為這是因熱引起的呢?

簡而言之:要仔細檢查病人的症狀和病情,不要只看到一個症狀就下定論,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案。

4. 喉痛論

喉之為患,多由火之為害,大約甘草、桔梗、牛子、花粉、揀冬、芥穗、薄荷、元參之類,為火乘於肺治法。蓋脈實洪數者為實熱,宜用清涼之法正治;脈虛細數者為陰虛,宜用假冷之法從治。又有脈微弱遲細,或虛大無神,外證虛寒,反見喉痛,為陰盛格陽於外,此喉癉證也,每用耆、朮、薑、附而效。又附弄舌、吐舌,為脾熱證,輕者導赤散,甚者瀉黃散。

白話文:

喉嚨不舒服,大多是火氣上炎造成的。常用甘草、桔梗、牛子、花粉、揀冬、芥穗、薄荷、元參等來治療火氣入侵肺部的症状。脈象實洪數,表示實熱,需要用清涼的藥物治療;脈象虛細數,表示陰虛,則需要用偏寒性的藥物治療。還有一些人,脈象微弱遲細,或是虛大無神,外在表现为虚寒,却出现喉嚨痛,这是陰盛格陽於外的表現,也就是喉癉證,常以耆、朮、薑、附等藥物治疗。此外,如果舌头不停地伸出或吐出,是脾熱的表現,輕者用導赤散,重者用瀉黃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