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嘔吐瀉泄論 (9)
嘔吐瀉泄論 (9)
1. 痘瘡黑色分辨論
痘至變黑,本為凶證,錢氏謂為不治。陳氏謂白屬氣虛,黑屬血熱,必須涼血,中黑陷而外白,起發遲者,涼補相兼。朱氏丹溪謂黑陷青紫者,百祥丸下之,亦以黑為熱。九吾豫章,雖明於治痘,未嘗以黑為寒,惟薛氏立齋,謂黑陷為寒水所侮,主於寒;張氏介賓,謂黑陷為氣不足,血不活,亦主寒。
余謂此難拘執,如身熱氣粗便閉,痘由紫赤變焦黑者,定屬熱證,至中臍黑陷,外白起發遲者,皆正氣弱極不能透達,即主於寒,涼補相兼,治殊未當。朱氏以清涼為事者也,宜其以黑為熱,但青雖為肝證,亦每主風寒所襲,及脾土敗壞之應,概以為熱尤謬;立齋謂寒水侮者,必由吐泄厥逆,寒戰咬牙,痘暈由淡紅灰白所致,雖盛暑亦可重用參、茸、耆、朮、附、桂;介賓謂氣不足者,亦由淡紅灰白,脈微身涼而來,參歸鹿茸湯、回生濟物湯,宜為猛進,絕不可以黑為熱,反生顧慮。從此亦可悟麻疹之黑暗,多屬虛寒矣。
至於《準繩》不長於治痘,謂有初出時,隱隱有黑點見於頭面,自三四朝至六七日,黑色如故,不見紅色,形如珠圓,行漿充滿光潤,漸漸稠黃,名曰黑豆,亦有所見而然。今人皆以變黑為腎經之痘,謂腎水乾枯之象,不知血熱毒盛,起初便乾枯紅紫,至六七日倒靨變黑,與初出便黑潤者不同,且與虛證灰黑迥異。其有一熱腰下便見黑點如蚤咬者,毒氣甚重,最凶,又不得疑作黑豆。
有觸犯婦女經氣,及諸厭穢變青黑者,急取紅棗、檀香薰解,用月月紅揉碎,和紫茸水酒泡服。
有觸犯風寒變青黑者,蘇解之。
白話文:
【對於痘瘡轉黑的討論】
痘瘡一旦轉為黑色,被認為是病情危急的跡象,錢先生認為這是無法治療的情況。陳先生則認為,痘瘡轉白代表氣虛,轉黑則是血熱,必須要進行涼血治療。若是痘瘡中心黑陷而外圍為白色,且發病遲緩,則應同時進行涼補的治療。朱先生丹溪認為,痘瘡若呈現黑陷青紫,可用百祥丸來治療,他同樣認為黑色象徵著熱症。九吾豫章,雖然在治療痘瘡方面非常明確,但他並未認為黑色代表寒冷,只有薛先生立齋認為,黑陷是因為身體受到寒水的侵擾,屬於寒症;張先生介賓則認為,黑陷是由於氣血不足,同樣屬於寒症。
然而,我認為這並不能一概而論。例如,如果患者有高燒、呼吸急促、便祕等症狀,且痘瘡由紫紅色轉為焦黑色,這肯定是熱症。但是,如果痘瘡中心呈黑色且內陷,外圍為白色且發病緩慢,這表明體內的正氣極度衰弱無法透發出來,應視為寒症,僅用涼補並非恰當的治療方式。朱先生過於強調清涼治療,因此他會認為黑色代表熱症,但實際上,即使青色代表肝臟問題,也常常是風寒侵襲或脾臟功能衰竭的表現,一概認為是熱症實在有誤。薛先生認為寒水侵擾導致的痘瘡,通常伴隨嘔吐、腹瀉、厥逆、寒顫、咬牙等症狀,即使在酷暑天氣,也可大量使用人參、鹿茸、黃芪、白朮、附子、肉桂等藥物;張先生認為氣血不足的痘瘡,常見於淡紅色或灰白色痘瘡,脈搏微弱,身體冰冷,應使用參歸鹿茸湯、回生濟物湯等藥物大力治療,不能因痘瘡黑色就認為是熱症,反而產生顧慮。由此我們可以理解,麻疹的黑色,大多數情況下是虛寒的表現。
至於《準繩》一書,在治療痘瘡方面並不精深,書中提到有些痘瘡在剛開始出現時,頭面部有隱約的黑點,從三四天到六七天,黑色始終不變,沒有轉紅,形狀像圓珠,漿液充滿且光澤濕潤,逐漸變得濃厚黃色,這種痘瘡被稱為「黑豆」,這也是根據觀察結果得出的結論。現在人們都認為,痘瘡變黑是腎經的痘瘡,象徵腎水枯竭,卻忽略了血熱毒盛的痘瘡,一開始就是乾枯紅紫的,到了六七天後痘瘡倒靨變黑,與一開始就是黑潤的痘瘡不同,更與虛弱的灰黑色痘瘡截然不同。有些痘瘡在腰部以下一熱就出現像跳蚤咬的黑點,這種痘瘡毒氣非常嚴重,是最兇險的類型,不能誤以為是「黑豆」。
有些痘瘡因為接觸到女性的月經氣息或其他令人厭惡的髒物,從而轉為青黑色,應立即使用紅棗、檀香薰蒸解毒,並服用研碎的月月紅,配合紫茸水酒一起服用。
有些痘瘡因為受到風寒影響轉為青黑色,應採取蘇醒解毒的治療方式。
2. 夾斑夾丹夾疹論
痘者夾斑而出者,初見痘苗一二顆,其空處及遍身所出,俱紅赤小點,而無頭粒,不見高聳,多隨出隨沒,此斑也。
夾丹者,初見痘苗一二顆,遍身紅赤成片,如雲頭突起,此丹也。
夾疹者,初見痘苗數十顆,遍身通紅,碎碎紛紛,形如麻疹,其實大痘夾疹而出,疹為脾肺兩家遊火,俱宜黑參升麻湯一二劑,諸證自退,正痘自出,其痘必不稠密(愚按:三證亦有屬虛者,倘脈微,熱緩,形弱,痘暈不紅紫,多是虛證,即斑有假陽之謂也)。予嘗治痘於正痘未出時,遍身紅點,察其形證脈氣皆虛,即重用耆、朮、歸、桂一二劑,斑疹隨退,正痘漸出,遂連進溫補,痘自依期起脹灌漿收結,此可見不當盡作遊火施治。
一,有痘後發赤火丹瘤者,流移紅腫,其痛手不可近,多因蓄火太甚,不能發泄,鬱於肌肉之間,最險,宜元參清肌散,外用磁鋒砭破去紫血,敷拔毒散。
白話文:
【對於痘疹夾雜斑疹、丹疹和疹子的討論】
若是長痘時夾帶著斑疹出現,起初可能只有一兩顆痘子,但全身其他部位會出現紅色的小點,這些小點沒有突出皮膚表面,也不會形成明顯的痘痘,而且往往很快就消失,這就是斑疹的現象。
若痘疹夾帶的是丹疹,開始時可能只有一兩顆痘子,但全身皮膚會變成一片紅色,看起來像是雲朵般突起,這就是丹疹。
若痘疹夾帶的是疹子,一開始可能會出現數十顆痘子,全身皮膚呈現一片紅色,疹子散佈各處,形狀類似麻疹,實際上這是大痘夾雜疹子一起爆發,疹子是由脾臟和肺部的遊走性火氣引起,可用黑參升麻湯一至二劑治療,所有症狀自然會消退,正常的痘疹也會順利冒出,且痘子不會長得太密集。(按:上述三種情況也可能屬於虛弱的體質,如果脈搏微弱,發燒緩慢,身體虛弱,痘周圍的紅暈不呈紅紫色,多是虛弱的體質,也就是說,斑疹可能是假象的陽性反應。)我曾經治療過一個病例,在正常痘疹尚未出現時,全身就出現紅點,觀察他的症狀和脈象都是虛弱的跡象,於是使用大量的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肉桂等藥材調配的一至二劑藥物,斑疹和疹子隨即消退,正常的痘疹逐漸冒出,接著繼續進行溫補治療,痘疹自然會在預定時間膨脹、灌漿、結痂,由此可見,並非所有情況都應視為遊走性火氣來治療。
另一種情況是,痘疹後期出現紅色火丹瘤,會在身體各處移動,皮膚紅腫,疼痛到無法觸碰,多因體內火氣太盛,無法得到宣洩,積聚在肌肉間,這是非常危險的狀況,應使用元參清肌散,外用磁石刮痧,排出紫血,再敷上拔毒散。
3. 蓋痘疹論
有痘漿充滿,初轉褐色,忽通身大熱,當先看臍之四圍,腰間如有小紅顆粒,此出解毒疹也,名「蓋痘疹」,宣毒透疹湯,以盡托之出外,後或用大連翹飲加減,一服自安:按此證多因極力用藥催漿,過於溫補,熱滯脾肺者有之。
白話文:
在疹子的過程中,若原先滿布的疹漿開始轉為褐色,突然全身發高燒,這時應先檢查肚臍周圍和腰部,如果發現有出現小紅色的顆粒,這是身體正在排出毒素的疹子,稱之為「蓋痘疹」。治療上,可以使用宣毒透疹湯,幫助排毒,讓疹子徹底從體內釋放出來。之後,可能會用到大連翹飲,根據病情適度調整配方,通常服用一次就會感到舒緩。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過度使用藥物催促疹漿生成,導致身體過度溫補,熱氣滯留在脾臟和肺部所引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