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原瘄要論》~ 虞氏麻疹治法 (2)

回本書目錄

虞氏麻疹治法 (2)

1. 虞氏麻疹治法

如便秘者,加酒大黃利之,或元參解毒湯,皆可選用。若黑色者,熱毒太甚為十死一生之症,不可不明察,而混施治也。

化斑湯

人參,知母,石膏,大力,連翹,升麻,甘草,地骨皮,淡竹葉,糯米

水煎服。

養榮湯

人參,當歸,紅花,赤芍,甘草

水煎服。

六一散

滑石(六兩),甘草(一兩)

為細末,量小兒大小,每服一錢半或二錢。本方加辰砂三錢,名辰砂益元散。

四物湯

當歸,熟地,白芍,川芎

大青龍湯

玄參,大青,桔梗,人中黃,知母,升麻,石膏,梔子,木通

水煎服。

元參解毒湯

元參,黃芩,山梔,桔梗,甘草,生地,乾葛,荊芥(均分)

水煎服。

一、疹表後,紅影出於肌膚成片,切戒風寒生冷。如一犯之,則皮膚閉塞,毒氣壅滯,遂變為渾身青紫,而毒反內攻,煩躁肚痛,氣喘悶亂。諸症作矣。欲出不出,危亡立至,其可忽諸?

一、疹已出而反沒者,乃風寒所逼而然也。若不早治,毒成內攻,以致癢塌而死,急用消毒飲,合升麻湯服之,則疹復出而安矣。

升麻湯

升麻,乾葛,白芷,甘草,薑,蔥

水煎熱服。

消毒飲

荊芥,力子,甘草,薑

水煎服。

一、發熱之時。遍身出汗,此毒從汗解,玄府開,疹易出也。有出衄者,此毒從衄解也,俱不可遽止之。若汗多血多皆不止,此火甚逼迫太過,致汗妄流,血妄行也。急宜當歸六黃湯以止汗,茅化湯以止血,遲則汗出多而元氣虛,血出多而精神散,難以治矣。

當歸六黃湯

當歸,黃耆,黃連,黃柏,生地黃,熟地黃(均分)

水煎。外加浮小麥止汗。

茅化湯

茅化,歸頭,丹皮,生地,甘草

加玄參、百草霜,水煎服。

一、發熱時或嘔吐,或自利或滯下。此火邪內逼,毒氣上行則吐,下行則利,毒太甚則裡急後重,而為滯下也。吐者,竹茹石膏湯。自利者,升麻澤瀉湯。下者,黃芩芍藥湯,加黃連、生地、木通、當歸、人參、枳殼,或少加大黃微下之。

竹茹石膏湯

陳皮,半夏,石膏,白茯苓,甘草,竹茹

水煎服。

升麻澤瀉湯

豬苓,澤瀉,赤苓,石膏,黃連,甘草,升麻(均分)

水煎服。

黃芩芍藥湯

條芩,白芍,升麻,甘草

水煎服。

一、發熱之時,未有不渴者,但當以綠豆燈心湯,入炒米飲之,人參白虎湯佐之,以生津解渴而已。若恣飲冷水,恐生水蓄之症,故水入於肺,為喘為嗽,宜用葶藶,以泄肺中之水。水入於脾,為腫為脹,為自利,宜用白茯苓、生地,木香,以泄脾水。水入於胃,為嘔為噦為自利,宜用豬苓、澤瀉、赤苓、木通,以泄心下之水。

水入於肝,為脅痛,用芫花以泄肝水。水入於腎與膀胱,為小便不利,為陰囊腫,用車前、木通,以泄腎及膀胱之水。俱當因其症而治之。

白話文:

虞氏麻疹治法

若便秘,可用酒大黃通便,或服用元參解毒湯。若疹子發黑,表示熱毒過盛,屬危急之症,切勿誤治。

化斑湯:人參、知母、石膏、大力子、連翹、升麻、甘草、地骨皮、淡竹葉、糯米,水煎服。

養榮湯:人參、當歸、紅花、赤芍、甘草,水煎服。

六一散:滑石六兩,甘草一兩,研成細末。根據小孩體重服用,每次一錢半或二錢。加辰砂三錢則名為辰砂益元散。

四物湯:當歸、熟地黃、白芍、川芎。

大青龍湯:玄參、大青葉、桔梗、人中黃、知母、升麻、石膏、梔子、木通,水煎服。

元參解毒湯:元參、黃芩、山梔子、桔梗、甘草、生地黃、葛根、荊芥(等量),水煎服。

疹子出疹後,紅疹成片出現於皮膚,務必避免風寒及生冷食物。若觸犯風寒,皮膚毛孔閉塞,毒氣鬱積,則會導致全身發紫,毒邪內侵,出現煩躁、腹痛、氣喘等症狀。疹子欲出不出,非常危險,不可輕忽。

疹子已出而再次消退,是因受風寒所致。若不及時治療,毒邪內侵,可能導致疹子消退後死亡。需迅速服用消毒飲和升麻湯,使疹子重新發出。

升麻湯:升麻、葛根、白芷、甘草、生薑、蔥白,水煎熱服。

消毒飲:荊芥、防風、甘草、生薑,水煎服。

發熱時伴隨全身出汗,表示毒邪從汗液排出,疹子容易出透。若有鼻出血,表示毒邪從鼻血排出,都不可驟然止住。但若汗出和出血都止不住,表示熱毒太盛,導致汗液和血液過度流失,需立即服用當歸六黃湯止汗,茅化湯止血,否則元氣虛損,難以痊癒。

當歸六黃湯:當歸、黃耆、黃連、黃柏、生地黃、熟地黃(等量),水煎服,並可加浮小麥止汗。

茅化湯:茅根、阿膠、丹皮、生地黃、甘草,加玄參、百草霜,水煎服。

發熱時可能伴隨嘔吐、腹瀉或大便不通。這是因為火邪內侵,毒氣上逆則嘔吐,下行則腹瀉,毒邪過盛則裡急後重,大便不通。嘔吐者,服用竹茹石膏湯;腹瀉者,服用升麻澤瀉湯;大便不通者,服用黃芩芍藥湯,並可加黃連、生地黃、木通、當歸、人參、枳殼,或少量大黃以通便。

竹茹石膏湯:陳皮、半夏、石膏、白茯苓、甘草、竹茹,水煎服。

升麻澤瀉湯:豬苓、澤瀉、赤小豆、石膏、黃連、甘草、升麻(等量),水煎服。

黃芩芍藥湯:黃芩、白芍、升麻、甘草,水煎服。

發熱時幾乎都會口渴,可用綠豆燈芯湯加炒米飲用,並佐以人參白虎湯以生津解渴。但不可任意飲用冷水,以免導致水腫等症狀。水入肺則咳嗽氣喘,宜用葶藶子利水;水入脾則腫脹腹瀉,宜用白茯苓、生地黃、木香利水;水入胃則嘔吐腹瀉,宜用豬苓、澤瀉、赤小豆、木通利水;水入肝則脅痛,宜用芫花利水;水入腎膀胱則小便不利,陰囊腫脹,宜用車前子、木通利水。需根據具體症狀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