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四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6)

1. 面部

五臟英華面部間,知其有病望中看,

色宜明潤昏枯暗,瘡癬斑痕貌不妍。

詩曰: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修明,聲音能彰,則面者心肺之所主也(五臟部位說見一卷歌中)。五色者,五臟之英華,發見於面者也。肝色青,如翠羽者吉,枯草者凶。其餘照脈候仿此推之。大抵明潤者吉,暗黯者凶。五色主病,赤主熱,青主風,黃白主疳虛、食積,青、黑主痛。

五色所忌:肝病白者不治,謂金剋木也;病後面色白者,謂之脫色者,死;肺病面赤者不治,謂火剋金也;凡痢疾失色,面赤者死;心病面黑者不治,水剋火也;脾病面赤青者不治,木剋土也;腎病面黃浮者不治,謂土剋水也。

面浮腫者風也,宜五皮湯加防風、蘇葉主之。

頭面紅腫者,風熱也。用:

通聖散除大黃,另用酒蒸入藥,同末,酒拌濕曬乾,如此三拌三曬,或半字一字,淡竹瀝調,細細服之,連進三五次,立止。以忍冬藤煎湯洗之。

麵皮黃中有白隱者,此傷食也,宜三稜散。

人參(七錢半),三稜(炮),香附(一兩半),青皮(去穰),益智仁,陳皮(去白),枳殼(麩炒),神麯(炒),麥芽(炒),半夏(炮),莪朮(醋煮,焙),山楂肉,蘇葉(各五分),白茯苓,粉草(半生半炙,各一兩)

末,服一錢,小者五分,陳倉米百粒,姜引,或加大黃(半生半煨)五錢,粳米糊丸,陳米飲下。

面上生瘡,如火燒,用黃蠟米粉,蜜水調敷,或雞子清和敷。

兒疳瘡不愈,多生於面部兩耳。乳母嚼白米成膏治之,不過三五日愈,並母禁雞、魚。

白話文:

【面部】

五臟的精華會顯現在臉部,我們可以從臉色看出一個人是否有疾病。健康的臉色應該是明亮而潤澤的,如果臉色暗沉無光,或者出現了瘡疤、斑點,那麼這個人的外表就不會好看。

這就像一首詩裡所描述的,空氣通過鼻子進入身體,藏在心肺之中,使得臉上的顏色鮮明,聲音也能夠清晰。臉部,其實就是心肺功能的反映(詳細的五臟對應位置,請參考第一卷中的歌詞)。臉上的五種顏色,實際上是五臟的精華反應在臉上。肝臟的顏色是青色,像翠綠的羽毛一樣是吉祥的,但若像枯萎的草一般,就表示有問題。其他臟器的顏色判斷可依此類推。總的來說,臉色明亮潤澤的是健康,暗沉無光的就是有問題。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疾病,紅色代表熱症,青色代表風寒,黃色和白色代表消化不良和營養不足,青色和黑色代表疼痛。

臉色的禁忌:肝病患者如果臉色變白,表示病情嚴重,因為金剋木;病後臉色變白,稱為脫色,這是死亡的徵兆;肺病患者臉色變紅,表示病情嚴重,因為火剋金;所有痢疾患者如果臉色變紅,通常會死亡;心臟病患者臉色變黑,表示病情嚴重,因為水剋火;脾臟病患者臉色變紅或青,表示病情嚴重,因為木剋土;腎臟病患者臉色變黃且浮腫,表示病情嚴重,因為土剋水。

臉部浮腫,通常是風邪所致,可以使用五皮湯加上防風和蘇葉來治療。

頭部和臉部紅腫,通常是風熱導致。可以使用通聖散,但去掉大黃,另外使用酒蒸的方式來製藥,然後和其他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,再用酒拌濕曬乾,這樣反覆三次,每次服用半字到一字的量,用淡竹瀝調勻,細細地服用,連續服用三到五次,病情就能得到控制。也可以用忍冬藤煎湯來清洗。

臉色黃中帶白,通常是消化不良的徵兆,可以使用三稜散來治療。

配方如下:人參(7錢半),三稜(炮),香附(1兩半),青皮(去穰),益智仁,陳皮(去白),枳殼(麩炒),神麯(炒),麥芽(炒),半夏(炮),莪朮(醋煮,焙),山楂肉,蘇葉(各5分),白茯苓,粉草(半生半炙,各1兩)。

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1錢,小孩的話服用5分,用陳倉米100粒,加上薑片引導,或者加上大黃(半生半煨)5錢,用粳米糊丸,用陳米飲下。

臉上長出像火燒一樣的瘡,可以用黃蠟米粉,加上蜜水調勻敷在患處,或者用雞蛋清調勻敷在患處。

兒童的疳瘡久治不愈,通常發生在臉部和耳朵附近。母親可以把白米嚼成膏狀,塗在患處治療,通常三到五天就可以痊癒,母親在這期間要避免食用雞肉和魚肉。

2. 附錄醫案

小兒始病天疱瘡,後發瘧,發驚癇,密翁因育嬰書問答證治,開陳於後。育書云:此子先受暑濕之氣,暑則為瘧,濕則為瘡。又傷飲食助其暑濕之邪。暑則傷心,濕則傷脾,暑生熱,濕生痰,脾土亦虧,肝木隨旺,此所以為瘧為癇也。瘧曰食癇,久則成疳。觀其色㿠白,毛髮必疏,疳之候也,當從虛治。

凡瘧間日發,難止,謂受病深也。夜發者,難已,謂邪在陰分,必調至晝發,一日一發,然後可以稱退,此理醫者當知,今將其病細解於後。

問:瘧發於子午時,又咬齒呻喚,又努責出大便,其色黃綠,又大哭,手足一撒,何也?答曰:此肝膽病也。子屬膽,咬齒者,心肝俱熱,肝木心火,子以母病也。大叫哭者,肝病也,呻喚者,腎病也。腎水肝木,母以子病也。肝者厥陰風木,心腎者少陰君火也,木火相搏,則作內搐,故大便努責而出。

瘧發於已午時多,而他時少,其理何哉?答曰:巳為厥陰風木,午為少陰君火;且巳為陽極,午為陰生,此水火相搏而陰陽分爭之時也。況瘧疾之作,因暑以傷心,心本屬火,火之性又旺於巳,陽火乘旺,陰水觸動,陽動於陰,陰爭陽,陰陽交戰,寒暑交爭,此瘧來一時憎寒、一時發熱者,此也。謂之巳午者,不亦宜乎。

瘧發時頭痛,惡寒,顫,脊強者,其理何哉?答曰:此邪並於太陽經也。蓋膀胱所化,此則陰實陽虛。陽虛生外寒,陰實生內寒,中外皆寒,故見其鼓頷而戰慄,惡寒莫任也。況太陽之脈從頭頂連風府,在頭腦後行於腰脊,故見頭疼腰脊強痛之症也,故名寒瘧。麻黃、羌活,太陽經之汗藥也,故以為君;防風乃諸藥之卒徒也,故以為佐;甘草能和諸藥而兼解散,故以為使。首方乃攻實之劑,臨病用藥,不可拘泥而昧於通變也。

瘧發時,大熱大渴,自汗不得眠者,其理何哉?答曰:此邪並於陽明經也。蓋胃腑陽實而陰虛,陰虛生內熱,陽實生外熱,中外皆熱,故見其煩渴而身熱,惡熱莫任。況陽明者胃土也,蒸蒸發熱而汗出者,胃之汗也。通身皆出者,胃主肌肉也,土得熱則主燥,燥則主煩而心腎不安,故不得眠也。

當用白芷以解陽明之經,石膏以清陽明之府,知母以養陽明之陰虛也。若便實者,此藥不足與也,宜下之,後以本方調之。

瘧發時寒熱往來,口苦喜嘔者,其理何哉?答曰:此邪並於少陽經也。邪在表則惡寒,邪在裡則發熱,邪在半表半裡,則惡寒且熱,故令寒熱交集矣。其經屬於膽,膽汁上溢,故自口苦。膽者肝之腑,邪初入腑,裡氣逆而煩嘔,此所以寒熱往來而口苦喜嘔之症見矣。當用柴胡、黃芩,能和解少陽經之邪;半夏、生薑,能散經之嘔;人參、甘草,能補中氣之虛,所以防邪之入里也。

白話文:

附錄醫案

此醫案記載一位小兒先患天疱瘡,後又發瘧疾、驚癇的病例。根據育嬰書的問答,分析病情如下:孩子最初受暑濕之氣侵襲,暑氣導致瘧疾,濕氣導致瘡瘍,且飲食不節加重了暑濕邪氣。暑邪傷及心臟,濕邪傷及脾臟;暑熱生內熱,濕邪生痰,脾土虧損,肝木則相對旺盛,因此出現瘧疾和驚癇。瘧疾若久治不癒,會發展成疳證。觀察孩子面色蒼白,毛髮稀疏,正是疳證的徵兆,應從虛證治療。

瘧疾間日發作且難以治愈,表示病情較為嚴重;夜間發作則更難治癒,表示邪氣侵犯陰分,必須調整使其白天發作,每日只發作一次,才能算病情好轉,這是醫生應該了解的道理。以下將詳細分析病情:

問:瘧疾發作在子時或午時,並伴有咬齒、呻吟、用力排出黃綠色大便,以及大哭、手足抽搐,這是怎麼回事?

答:這是肝膽疾病。子時屬膽,咬齒表示心肝俱熱,肝木與心火交戰,這是「子以母病」;大哭是肝病的表現,呻吟是腎病的表現,這是「母以子病」。肝屬厥陰風木,心腎屬少陰君火,木火相搏,導致內部抽搐,所以用力排出大便。

問:瘧疾多發於巳午時分,其他時間較少,這是為什麼?

答:巳時屬厥陰風木,午時屬少陰君火;巳時為陽氣極盛,午時為陰氣始生,這是水火交戰、陰陽爭鬥的時刻。而且瘧疾的發生,是因為暑邪傷及心臟,心臟屬火,火氣在巳時最旺,陽火盛極,陰水受激,陽動於陰,陰陽相爭,寒暑交替,所以瘧疾發作時會一時憎寒、一時發熱。因此瘧疾多發於巳午時分,是符合道理的。

問:瘧疾發作時頭痛、惡寒、顫抖、腰背僵硬,這是為什麼?

答:這是邪氣侵犯太陽經。膀胱所化之氣受阻,這是陰實陽虛的表現。陽虛則生外寒,陰實則生內寒,內外皆寒,所以出現頸項強直、顫抖、惡寒難忍的症狀。而且太陽經脈從頭頂經風府穴,沿著脊柱下行,所以出現頭痛、腰背僵硬疼痛。因此稱為寒瘧。方劑中麻黃、羌活是太陽經的發汗藥,為君藥;防風輔助其他藥物,為佐藥;甘草調和諸藥並兼具解表作用,為使藥。此方為攻邪之劑,用藥時不可死板,需靈活運用。

問:瘧疾發作時,高燒、口渴、自汗、失眠,這是為什麼?

答:這是邪氣侵犯陽明經。胃腑陽氣實而陰虛,陰虛生內熱,陽實生外熱,內外皆熱,所以出現煩渴、身熱、惡熱難忍的症狀。陽明屬胃,蒸蒸發熱而汗出,是胃氣的汗液;全身出汗,因為胃主肌肉,土得熱則燥,燥則煩躁,心腎不安,所以失眠。

治療應使用白芷疏通陽明經,石膏清熱瀉火,知母滋陰養陰。如果大便不通,此方效果不好,應先通便,再用此方調理。

問:瘧疾發作時寒熱往來,口苦想吐,這是為什麼?

答:這是邪氣侵犯少陽經。邪氣在表則惡寒,邪氣在裡則發熱,邪氣在半表半裡,則寒熱交替,所以寒熱往來。少陽經屬膽,膽汁上逆,所以口苦。膽為肝之腑,邪氣初入腑,裡氣逆亂而嘔吐,所以出現寒熱往來、口苦想吐的症狀。治療應使用柴胡、黃芩,和解少陽經邪氣;半夏、生薑,散解經絡之嘔;人參、甘草,補益中氣,防止邪氣入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