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四 (24)
卷之四 (24)
1. 頭病
又方
胡荽子,伏龍肝,龍尾,黃連,枯白礬
末,熬熱清油調敷。
初,頭上散生,成片時當帶瘙癢,毛髮稀少,有類白癩,此禿瘡之根也,用臘豬油搽之,自不成白禿矣。
囟填囟陷訣云:熱甚則腫,虛熱則陷。囟填者,囟門腫起,骨高突也。經云:熱甚則腫,由邪火炎上,使清明之氣上升而不降。其證有二:以手摸之,腫堅實者,此有寒邪在表,腠理閉,寒熱不得出。所謂氣上衝則堅勁者是也,宜升陽散火湯,此鬱則發之也;如摸之其腫虛浮者,此積熱在裡,熏蒸於上,所謂氣上衝則柔軟者是也,宜酒製神芎丸,此高則抑之也。一發一下,中病即止。
升陽散火湯,治風寒外感,或胃虛過食生冷,抑遏陽氣脾土。火鬱則發之。
升麻,葛根,獨活,羌活,人參,白芍(各五分),防風(二分半),柴胡(八分),甘草(生二分、炙三分)
水煎熱服,令睡有微汗。
酒製神芎丸,治一切積熱。
大黃(酒蒸),黃芩(酒洗,二錢),黑醜(半生半熟,取頭末),滑石(各四錢),黃連(酒洗),薄荷,川芎(各五錢)
用無灰酒丸,黍米大,服五丸、十五丸,溫水下。
囟陷者,謂囟門陷下成坑也,其症有二。經云:陷者,下氣虛也。大病之後,津液不足,其氣下陷成坑窟者,宜大補元氣,調元湯加升麻主之。有脾胃虛弱,飲食減少,脾主肌肉,肉去皮薄,囟門露見,非陷也。宜服肥兒丸、參苓白朮散,補脾胃則能飲食,肌肉自平,囟不露矣。
又有後枕陷者,《活幼心書》謂其症尤重於囟陷者,此太虛極,百無一雌。殊不知此非病也,乃父母之過也。初生兒頭骨未合,當用綠豆作枕枕之,常與移動,勿使只在一邊,則頭骨不正矣。此後枕骨陷下者,乃兒臥日久之所致也,若難養,則頭骨四破,高下成縫者,皆非壽子也。
頭仰者,頸軟也。頸者,頭之莖也,一名天柱骨。頸軟者,乃天柱骨不能任元而前後左右傾倒也,此惡病也。其症有二:小兒初生便頸軟者,皆胎稟不足,腎氣虛弱也。腎主骨,肝主筋,筋不束骨,其骨則折,母能令子虛也,此兒難養,縱長不及四旬。腎氣虛矣,宜服地黃丸加當歸、續斷主之。
有因大病之後,頭骨不能起者,此血氣虛弱也,宜十全大補湯煉蜜丸服。經云:頭者精明之府也,頭仰邪欹,神將去矣。凡大病人有是症,難治。有病驚風者,或病痙痓者,勿作項軟論。
傷風寒痛者,用細根子黃芩(半生半熟)三錢半,炙甘草錢半,羌活、藁本各一錢,柴胡七錢,川芎五錢或五分、一錢,以茶湯調成膏抹兒口中,少用白湯下。
頭搖者,頭戰者,腎風熱也,宜瀉青湯丸加全蠍主之。
頭生胞瘡者,初因皮破成瘡,膿水不幹,頭毛黏結,內生蝨,癢則抓之,年久不愈,有成癩頭。當先去其蝨,用石菖蒲煎湯洗之,其蝨盡死,待乾用水銀、膩粉二味放碗中,以指研勻,入津調濕,指蘸藥,搽瘡上四畔及發內,蝨盡去。方用秋牛皮窯口上煙膠(不拘多少)、松香研末,入輕粉少許、雄黃少許,熬熱,上油調塗患處。頭生軟節者,年久不愈,用紫金丹塗之效。
白話文:
頭病
胡荽子、伏龍肝、龍尾、黃連、枯白礬研成細末,用熬熱的清油調和敷在患處。
起初,頭皮上會零星長出病灶,等到成片時就會伴隨搔癢,毛髮稀疏,類似白癩,這是禿瘡的初期症狀,可以用臘豬油塗抹,就能防止發展成白禿。
囟門填塞或凹陷的訣竅:熱盛則腫,虛熱則陷。囟門填塞是指囟門腫脹隆起,骨頭突出。經書記載:熱盛則腫,是由於邪火上炎,使清陽之氣上升而不下降。其症狀分兩種:用手摸起來腫脹堅實的,這是外感寒邪,腠理閉塞,寒熱之氣不得發洩,所謂「氣上衝則堅勁」者是也,宜用升陽散火湯治療,這是疏通鬱結之氣;如果摸起來腫脹虛浮的,這是積熱在裡,熏蒸於上,所謂「氣上衝則柔軟」者是也,宜用酒製神芎丸治療,這是抑制其上升之勢。一劑見效,病癒即停。
升陽散火湯,治療風寒外感,或胃虛過食生冷,抑制陽氣脾土。火鬱則發之。
組成:升麻、葛根、獨活、羌活、人參、白芍(各五分),防風(二分半),柴胡(八分),甘草(生二分、炙三分)
水煎服,服後令患者微微出汗。
酒製神芎丸,治療一切積熱。
組成:酒蒸大黃、酒洗黃芩(二錢)、黑醜(半生半熟,取頭末)、滑石(各四錢)、酒洗黃連、薄荷、川芎(各五錢)
用無灰酒做丸藥,黍米大小,每次服用五丸至十五丸,溫水送服。
囟門凹陷是指囟門凹陷成坑,其症狀分兩種。經書記載:陷者,下氣虛也。大病之後,津液不足,氣機下陷成坑的,宜大補元氣,用調元湯加升麻治療。如果脾胃虛弱,飲食減少,脾主肌肉,肌肉消瘦,囟門外露,這並非凹陷,宜服用肥兒丸、參苓白朮散,補益脾胃則能增加食慾,肌肉自然豐滿,囟門就不會外露了。
後枕部凹陷,《活幼心書》認為比囟門凹陷症狀更嚴重,這屬於極度虛弱,百無一益。但其實這並不是疾病,而是父母的過錯。新生兒頭骨尚未完全閉合,應用綠豆作枕頭,經常移動位置,不要總是讓孩子朝同一方向睡,以免頭骨變形。後枕部凹陷是嬰兒長時間臥於同一姿勢造成的,如果難以養育,頭骨四分五裂,高低不平,都是短命的徵兆。
頭部後仰,頸部軟弱無力。頸部是頭部的支柱,也稱天柱骨。頸部軟弱是天柱骨不能承擔頭部的重量,導致頭部前後左右搖晃,這是惡疾。其症狀分兩種:嬰兒出生時就頸部軟弱,都是胎稟不足,腎氣虛弱。腎主骨,肝主筋,筋骨失於約束,骨骼就會脆弱,母親無法使孩子強健,這類孩子難以養活,即使活到四十歲都難。腎氣虛弱,宜服用地黃丸加當歸、續斷治療。
因大病之後,頭部不能抬起的,這是血氣虛弱,宜服用十全大補湯煉蜜丸。經書記載:頭部是精明之府,頭部後仰歪斜,將要死亡。凡是大病患者出現此症狀,難以治療。患有驚風或痙攣的,不要認為是項軟。
傷風感冒疼痛者,用細根黃芩(半生半熟)三錢半,炙甘草半錢,羌活、藁本各一錢,柴胡七錢,川芎五錢或五分、一錢,用茶湯調成膏狀塗抹在患兒口中,少量白開水送服。
頭部搖晃,頭部震顫,是腎風熱,宜服用瀉青湯丸加全蠍治療。
頭皮生瘡,最初是因皮膚破損而生瘡,膿水不幹,頭髮粘連,內生蝨子,搔癢抓撓,久治不愈,會形成癩頭。首先要除去蝨子,用石菖蒲煎湯清洗,待蝨子全部殺死,待頭皮乾燥後,取水銀、膩粉研磨均勻,加入唾液調成糊狀,用手指蘸藥塗抹瘡周圍及頭髮內部,直到蝨子全部清除。再用秋牛皮窯口上的煙膠(多少不拘)、松香研末,加入少量輕粉、少量雄黃,熬熱,用油調和塗抹患處。頭皮生軟節,久治不愈的,用紫金丹塗抹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