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一 (8)
卷之一 (8)
1. 肺臟證治
肺為嬌臟原主氣,寒熱蒸侵其氣逆,
熱壅胸高喘不寧,虛羸氣短難報息。
肺最居上,為臟腑之華蓋。口鼻相通,息之出入,氣之升降,必由之路,故主氣。錢氏云:肺主喘,實則悶亂喘促,有飲水者,有不飲水者,虛則哽氣,長出氣,此肺病之症也。《難經》曰:形寒則傷肺。兒之衣太薄則傷寒。《內經》曰:熱傷肺。兒之衣太厚則傷熱。寒熱傷肺則氣逆,為喘,為咳。
鼻者,肺之竅,肺受風,則噴嚏,鼻流清涕;受寒則鼻塞,呼吸不利;受熱則鼻乾,或為衄血;肺疳則鼻下赤爛。肺主皮毛,肺虛則皮乾毛焦。病喘咳者,喘不止則面腫,咳不止則胸骨高,謂之龜胸。變驚者,死證也。肺屬金,其體燥,病則渴不止,好飲水,謂之膈消。
白話文:
肺的特性與疾病
肺是嬌嫩的臟器,主宰着人體的呼吸。 如果受到寒熱的侵襲,就會導致氣逆,出現以下症狀:
- 熱邪壅塞胸部,呼吸急促而不安,喘息不止。
- 虛弱無力,呼吸短促,難以喘息。
肺居於人體的最上端,是臟腑的保護傘。 口鼻是與肺相通的通道,呼吸的出入,氣的升降,都必須經過這裡,所以肺主氣。
錢氏說:「肺主喘,實則悶亂喘促,有的病人會飲水,有的病人不願意飲水;虛則呼吸困難,氣息長而微弱,這是肺病的症狀。」
《難經》說:「寒冷會傷害肺。」 小孩穿衣過薄,就會受寒。《內經》說:「熱邪會傷肺。」 小孩穿衣過厚,就會受熱。 寒熱損傷肺,就會導致氣逆,出現喘息和咳嗽。
鼻子是肺的竅竅。 肺受風邪,就會打噴嚏,流清鼻涕;受寒邪,就會鼻塞,呼吸不暢;受熱邪,就會鼻乾,甚至鼻出血;肺部出現疳積,就會鼻下赤爛。
肺主宰着皮膚和毛髮。 肺虛就會導致皮膚乾燥,毛髮枯黃。
患有喘咳的人,喘息不止就會面部浮腫,咳嗽不止就會胸骨突出,稱為龜胸。 突然驚恐發作,是死亡的徵兆。
肺屬金,性燥,生病時就會口渴不止,喜歡喝水,稱為膈消。
真膈肺氣與天通,藥用清陽以類從,
肺實麻黃強瀉白,阿膠虛補有奇功。
《內經》曰:天氣通於肺,輕清為天。清陽出上竅。本乎天者,親上也。故治肺病者,宜用辛苦升浮之藥,如苦酸,必用酒炒,使上升也。錢氏立方,肺實者以瀉白散、葶藶丸;虛者以阿膠散。祖訓云:其法太簡。肺主喘咳,因於寒者,麻黃為主;因於熱者,以瀉白散。
白話文:
真膈肺氣與天通,藥用清陽以類從,
意思是: 真正的膈膜是肺氣與天相通的地方,因此用藥要以清陽之性來類比,才能達到治療效果。
肺實麻黃強瀉白,阿膠虛補有奇功。
意思是: 肺實證時,應該用麻黃來强力瀉白,而肺虛證時,阿膠補虛則有奇效。
《內經》曰:天氣通於肺,輕清為天。清陽出上竅。本乎天者,親上也。故治肺病者,宜用辛苦升浮之藥,如苦酸,必用酒炒,使上升也。錢氏立方,肺實者以瀉白散、葶藶丸;虛者以阿膠散。祖訓云:其法太簡。肺主喘咳,因於寒者,麻黃為主;因於熱者,以瀉白散。
意思是:
- 《內經》說:天氣與肺相通,輕清之氣是為天,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。因為肺氣與天相通,所以治療肺病時,應該使用辛、苦、升、浮之性的藥物,比如苦酸藥,必須用酒炒,才能使其上升。
- 錢氏立方(指錢氏醫書中的方劑)中,肺實證時,應該用瀉白散、葶藶丸;肺虛證時,應該用阿膠散。
- 祖訓中說:這種方法太簡略了。
- 肺主喘咳,如果因於寒證,應該以麻黃為主藥;如果因於熱證,應該以瀉白散治療。
簡而言之,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肺的生理特性、肺病的治療原则以及一些常用的方劑,強調了清陽升浮的藥性在治療肺病中的重要作用。
肺熱在胸者,以東垣涼膈散;渴飲水者,人參白虎湯;咽喉痛者,甘桔牛蒡子湯;咳有痰者,玉液丸;肺虛甚者,調元湯。肺乃脾之子,虛則補其母也。或加以生脈散,其法始備。
如肺久病,咳嗽連綿,喘息不休,或肩息,或龜胸,或咳血不止,或咳而驚,或鼻乾黑燥,或鼻孔張開而喘,或瀉痢不休,大吼如筒,或面目虛浮,上氣喘逆,此皆肺絕之候,不治。
白話文:
如果胸部有肺熱,就用東垣的涼膈散;如果口渴想喝水,就用人參白虎湯;如果喉嚨痛,就用甘桔牛蒡子湯;如果咳嗽有痰,就用玉液丸;如果肺氣虛弱得很嚴重,就用調元湯。肺是脾的兒子,虛弱就要補其母親。也可以再加上生脈散,治療方法就齊全了。
如果肺病很久了,咳嗽不斷,喘不過氣,有時像肩頭呼吸一樣,有時胸部像烏龜一樣凹陷,有時咳血不止,有時咳嗽得驚慌失措,有時鼻子乾黑粗糙,有時鼻孔張開喘氣,有時拉肚子不止,大聲吼叫像吹筒一樣,有時臉色浮腫,喘不過氣,呼吸困難,這些都是肺氣絕的徵兆,無法醫治。
瀉白散,治咳嗽而後喘,面腫身熱。
桑白皮(蜜炒黃),地骨皮(焙洗,等分)甘草(炙,減半)
上㕮咀,入粳米同煎,食後服。
葶藶丸,治乳食沖脾,傷風咳嗽,面赤身熱,痰甚喘促者。
甜葶藶(去土,隔紙略炒),黑牽牛(炒),杏仁(去皮尖、炒黃,另研,雙仁者殺人),漢防己(各等分)
為末,入杏泥,取蒸陳棗肉,和搗為劑,丸如麻子大,每服五丸至七丸,淡生薑湯,乳食後或臨臥服,量兒加減。
白話文:
瀉白散:
功效: 治療咳嗽之後伴隨喘息,面部浮腫、身體發熱的症狀。
藥材:
- 桑白皮(蜜炒至黃色)
- 地骨皮(焙乾洗淨,與桑白皮等量)
- 甘草(炙烤,用量減半)
用法: 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粳米一起煎煮,飯後服用。
葶藶丸:
功效: 治療因飲食不當、過度食用乳製品而導致脾胃受損,以及傷風感冒引起的咳嗽,表現為面部發紅、身體發熱、痰多喘息。
藥材:
- 甜葶藶(去除泥土,隔著紙略微炒製)
- 黑牽牛(炒製)
- 杏仁(去皮尖,炒至黃色,單獨研磨成粉,注意雙仁的杏仁有毒,不可食用)
- 防己(與其他藥材等量)
用法: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杏仁泥,再加入蒸熟的陳棗肉,充分混合揉成藥丸,藥丸大小如麻子。每次服用5-7丸,用淡生薑湯送服,飯後或睡前服用,劑量可根據兒童情況調整。
此方因乳食沖脾、痰甚者及壯實小兒可用之。苟不因乳食所傷而痰甚者,如怯弱者,宜去牽牛,加真蘇子(炒)各等分為丸。
阿膠散,治久咳嗽,肺無津液。
阿膠(一兩五錢,蛤粉炒),黍黏子(二錢半,炒),馬兜鈴(半兩),炙甘草(一錢),杏仁(七分,去皮尖),糯米(一兩)
為粗末,煎,食後溫服。
小阿膠散,治風熱痰涎,潮熱喘促,搐掣竄視。
透明阿膠(炒,二錢半),紫蘇(一錢)
白話文:
這方子適合因為乳食傷脾、痰多的人,以及強壯的小孩。如果沒有因為乳食而導致痰多,比如體弱的人,就要去掉牽牛,加入等量的炒蘇子製成丸藥。
阿膠散可以治療久咳,肺部乾燥無津液的情況。
將阿膠(一兩五錢,用蛤粉炒)、黍黏子(二錢半,炒)、馬兜鈴(半兩)、炙甘草(一錢)、杏仁(七分,去皮尖)、糯米(一兩)研磨成粗末,煎煮後溫熱服用,飯後服用。
小阿膠散可以治療風熱痰涎、潮熱喘促、抽搐、眼球亂動等症狀。
將透明阿膠(炒,二錢半)、紫蘇(一錢)製成藥方。
為末,每服一錢,入烏梅肉少許同煎、灌下,神效。
熱出於肺,熱則生風,阿膠清肺行便故也,肺風用之尤效。
麻黃湯、玉液丸,兩方見後咳嗽。
調元湯,見前脾臟。
東垣涼膈散,見後發熱。
人參白虎湯,見前脾臟。
甘桔湯,治涎熱,咽喉不利。
甘草(炒,二兩),桔梗(泔浸二時,焙乾用,一兩半),加牛蒡子(炒,五錢)
白話文:
藥方服用完畢,每次服用一錢,加入少許烏梅肉一同煎煮,趁熱灌服,效果顯著。
由於肺熱會導致風熱上行,阿膠可以清肺潤燥,通利大便,因此對於肺風症狀特別有效。
麻黃湯、玉液丸適用於咳嗽症狀,調元湯適用於脾臟相關疾病,東垣涼膈散適用於發熱症狀,人參白虎湯適用於脾臟相關疾病,甘桔湯則用於治療口舌乾燥,咽喉不適。
此方藥材包括甘草(炒製,二兩)、桔梗(用米泔水浸泡兩個時辰後烘乾,一兩半)、牛蒡子(炒製,五錢)。
為末,每服入阿膠少許水煎,食後溫服。
生脈散,此孫真人所立方,使人夏月常服。
人參,麥冬,五味子(三味)
見大人科中暑門。
白話文:
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時加入少量的阿膠用水煮開,飯後溫服。 生脈散是孫真人創立的方劑,讓人在夏天經常服用。 人參、麥冬和五味子這三種草藥組成了這個配方。 在大人的科別中有暑熱病的一章可以找到它。
2. 腎臟證治
天一真精聚命門,人無天脈水無根,
內行骨髓宜堅固,一水難勝二火焚。
腎屬水,乃天一真精之所生也。人之有腎,猶木之有根。其脈在尺,腎之虛實,以尺脈候之。命門在腎之間,為元氣聚會之處,兒之強弱壽夭,尤繫於斯。全主實無虛也。腎氣不足則下竄,蓋骨重惟欲下墜而縮身。腎水陰也,腎虛則目畏明。兒本虛怯,由胎氣不成,則神不足,目中白睛多,其顱即解,色㿠白,此皆難養。
或有因病而致,非腎虛也,此屬病之證也。腎主骨,腎虛者,骨髓不滿也,兒必畏寒,多為五軟之病。尻骨不成,則不能坐;髕骨不成,則不能行。齒乃骨之餘,骨不余,則齒生遲。腎之液為血,發乃血之餘,腎虛則發稀不黑。腎之竅在耳,腎虛則耳薄,熱則耳中出膿。腎主齒,熱則生疳,即走馬疳也。
白話文:
人體的命門,是聚集先天精氣的地方,就像樹木需要根才能存活一樣,人體也需要腎臟。腎臟就像人體的根基,其氣脈位於手腕尺脈處,可以藉此判斷腎臟的虛實。命門位於腎臟之間,是元氣聚集的地方,孩童的體質強弱、壽命長短,都與命門息息相關。腎臟屬於陰,性質偏寒,腎氣不足會向下墜,導致骨骼沉重、身體縮小。腎虛也會導致眼睛畏光。
孩童如果先天體質虛弱,神氣不足,眼白過多,頭骨鬆軟,面色蒼白,這些都是難以養育的徵兆。也可能因病導致這些症狀,這就屬於疾病的表現,不一定是腎虛。腎臟主骨,腎虛會導致骨髓不足,孩童容易怕冷,出現四肢無力、軟弱無力的疾病。尾骨發育不良,就無法坐立;膝蓋骨發育不良,就無法行走。牙齒是骨骼的延伸,骨骼不足,牙齒就會生長遲緩。腎臟的精液化為血液,頭髮是血液的延伸,腎虛會導致頭髮稀疏、顏色暗淡。腎臟的竅穴在耳朵,腎虛會導致耳朵薄弱,發熱時耳朵會流膿。腎臟主牙齒,發熱會導致牙齒生疳,也就是走馬疳。
腎開竅於二陰,腎熱則大小便不通,腎冷則小便下如米泔。二火者,乃君相火也。經曰:一水不勝二火者,正此謂也。
陰常不足腎常虛,筋骨難成貌必癯,
錢氏立方惟有補,經云瘡疹瀉其餘。
水為陰,火為陽,一水不勝二火,此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腎之本虛也明矣,故錢氏只用補腎地黃丸一方。不敢瀉者,因無實證也。或謂痘疹,腎不可實,當瀉之。此言甚謬。蓋腎主液,痘中之血化為水,水化為膿,皆腎之津液所化也。若無腎水,則瘡枯黑而死矣,豈可瀉之。
痘疹曰歸腎者,蓋瘡疹之毒,內發於骨髓,外發於皮毛者為順,變黑復陷入於骨髓之中,故為害。此非順之為害也,乃火旺水衰之病。錢氏以百祥丸、牛李膏治黑陷者,以瀉腎中之邪、非腎中之真陰也。(詳見痘疹心要。)
白話文:
腎臟與生殖器官相連,腎臟有熱就會導致大小便不順暢,腎臟冰冷則小便稀薄如米湯。人體的兩股火分別代表著君火和相火。古書中說「一水不勝二火」,指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由於陰氣不足,腎臟常處於虛弱狀態,導致筋骨難以健壯,外貌也顯得消瘦。
錢氏醫家只用補腎的方子治療,古籍中也記載,對於瘡疹之症應該瀉去其他部位的病邪。
水屬陰,火屬陽,當「一水不勝二火」時,就代表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,腎臟本就虛弱。因此錢氏只用補腎地黃丸,不敢瀉的原因是沒有實證。有些人認為痘疹時,腎臟不能補,應該瀉掉,這種說法非常錯誤。因為腎臟主導人體的液體,痘疹中的血液轉化為水,水又轉化為膿,都是腎臟的津液所化。若沒有腎水,瘡瘍就會乾枯發黑而致死,怎麼能瀉掉呢?
痘疹屬於歸腎的疾病,因為瘡疹的毒素,由內而外,從骨髓發散到皮毛,這是正常的。如果毒素變黑又沉入骨髓,就會造成危害。這種危害不是正常的,而是火旺水衰的病症。錢氏以百祥丸和牛李膏治療黑陷,是為了瀉去腎臟中的邪氣,而不是腎臟中的真陰。(詳細內容可參閱痘疹心要。)
腎熱大便不通者,宜以豬膽汁導之。豬者,水畜也。小便不利者,宜五苓散瀉其膀胱腑也。東垣心主以瀉腎火。如腎病久,身下竄,目中如見鬼狀,或骨萎弱,臥不能起,或二便遺失,皆腎敗之候,不治。
錢氏地黃丸,治肝疳白膜遮睛,瀉血失音,身瘦,瘡疹。又治腎怯不言,解顱,小兒長大不能行者。專服即效。
熟地(酒洗,焙乾),山茱萸,乾山藥(各四兩),澤瀉,牡丹皮,白茯苓(各三兩)
白話文:
如果有人腎臟有熱,導致大便不通,可以用豬膽汁來幫助排泄。豬屬於水生動物,所以它的膽汁可以幫助排泄。如果有人小便不順暢,可以服用五苓散來瀉除膀胱。東垣派認為,心臟主導著腎臟,所以可以用瀉火的方法來治療腎臟疾病。如果腎臟病變久治不癒,出現下半身疼痛、眼睛看到鬼影、骨頭萎縮、臥床不起、大小便失禁等情況,就表示腎臟已經衰敗了,無法治癒。
錢氏地黃丸可以用於治療肝臟虛弱導致的疳積、白膜遮蔽眼睛、吐血失聲、身體消瘦、瘡疹等症狀。也可以治療腎虛導致的沉默不語、頭顱脫髮、小兒長大後不能行走等症狀。服用此藥後效果明顯。
藥方:熟地黃(用酒清洗,烘乾)、山茱萸、乾山藥(各四兩)、澤瀉、牡丹皮、白茯苓(各三兩)。
蜜丸,如梧桐子大,三歲以下兒二丸至三丸,空心溫水化下。
活幼補腎地黃丸,治稟賦不足,腎氣虛弱,骨髓枯竭,囟大頭縫不合,體瘦語遲,行步多艱,齒生緩者。
乾山藥(去黑皮),山茱萸(酒浸、去核),熟地(酒洗,焙,各五錢),鹿茸(酒洗,炙),牛膝(酒洗,各四兩),牡丹皮(去心),白茯苓(去皮),澤瀉(各二兩)
一方不用鹿茸,有川續斷(酒洗,四錢)蜜丸如上法。
五苓散,治傷寒中渴,煩躁小便不利而渴,或霍亂吐瀉不止。
白話文:
蜜丸,大小像梧桐子一樣,三歲以下的兒童服用兩到三丸,空腹用溫水送服。
活幼補腎地黃丸,用於治療先天不足、腎氣虛弱、骨髓枯竭、囟門大頭縫合不緊、體瘦說話遲緩、走路困難、長牙緩慢等症狀。
將乾山藥(去黑皮)、山茱萸(酒浸泡、去核)、熟地(酒洗、焙乾,每樣五錢)、鹿茸(酒洗、炙烤)、牛膝(酒洗,每樣四兩)、牡丹皮(去心)、白茯苓(去皮)、澤瀉(每樣二兩)等藥材混合製成藥丸。
還有一種方子不用鹿茸,而是用川續斷(酒洗,四錢)代替,其他藥材和蜜丸製作方法與上述相同。
五苓散,用於治療傷寒引起口渴、煩躁、小便不利伴有口渴,或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不止等症狀。
澤瀉(一兩五錢),白朮,赤茯苓,豬苓(各一兩),肉桂(半兩)
為末,每服二錢,或白湯或清米飲任服。
東垣曰:五苓散乃太陽里之下藥也。夫太陽高則汗而發之,下則引而竭之。渴者,邪入太陽本也,當下之,使邪從膀胱出也。其腎燥,膀胱熱,小便不利,此藥主之,小便利者,不宜用。然太陽病熱而渴,小便雖利,亦宜此藥下之。當服不服,則谷消水去形亡,必就陽明燥火,伐胃發黃,此太陽入本失下也。
東垣滋腎丸,治腎熱,小便不利。
白話文:
將澤瀉一兩五錢、白朮、赤茯苓、豬苓各一兩、肉桂半兩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可以用白湯或清米飲送服。
東垣說:五苓散是針對太陽經裡虛證的藥物。太陽經氣上升則以發汗驅邪,下降則以引導藥力向下引邪外出。口渴是邪氣入侵太陽經本位所致,應該用藥引導邪氣從膀胱排出。此藥主治腎燥、膀胱熱、小便不利,若小便已通暢則不宜服用。但若太陽經熱而口渴,即使小便通暢,也應服用此藥引導邪氣向下。若該服用卻未服藥,則體內津液消耗殆盡,身體虛弱,容易進而轉化為陽明經的燥熱,損傷脾胃,導致黃疸,這便是太陽經本位失於引導邪氣向下所致。
東垣的滋腎丸則專治腎熱、小便不利。
黃柏(三兩),知母(二兩),肉桂(一兩半)
熱水為丸,每服食前沸湯下。
本臟自病論精神,補瀉分明有定方,
若是相傳作兼病,更宜通變五提綱。
按《難經》有五邪之論,論本臟自病者為正邪,自前來者為實邪,自後來者為虛邪,自所勝來者為微邪,自所不勝來者為賊邪,此以五行生剋之理論之也。錢氏所論肝主風,心主驚,脾主困,肺主喘,腎主虛,此皆本臟自病者,謂之正邪,故立五補六瀉之方以主之。潔古先生乃取《難經》之言,以明五臟傳變之證,補錢氏之所未及者,其法始備。
白話文:
黃柏三兩、知母二兩、肉桂一兩半,用熱水製成丸藥,每次服用前用沸水送服。
這個方子針對的是臟腑本身的疾病,補瀉分明,有固定的方劑。
如果遇到傳染的疾病,就要根據五個提綱來通變。
根據《難經》,五邪是指正邪、實邪、虛邪、微邪、賊邪。正邪指的是臟腑本身的疾病,實邪指的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疾病,虛邪指的是臟腑虛弱引起的疾病,微邪指的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輕微疾病,賊邪指的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嚴重疾病。這些概念都是根據五行生剋理論得出的。
錢氏認為肝主風、心主驚、脾主困、肺主喘、腎主虛,這些都是臟腑本身的疾病,也就是正邪,因此制定了五補六瀉的方劑來治療。潔古先生根據《難經》的論述,闡明了五臟傳變的病證,補足了錢氏的不足,他的方法才算是完善的。
故風傷肝,熱傷心,濕傷肺,寒傷腎,飲食勞倦則傷脾,此五臟自受之邪,為本病也。如肝主風,其中風者,本病也,謂之正邪;由傷熱得之,乃心乘肝,自前來者為實邪;由傷濕得之,乃肺承肝,自所不勝來者為賊邪;由傷寒得之,乃腎乘肝,自後來者為虛邪;由飲食勞倦得之,乃脾乘肝,自所勝來者為微邪。餘臟仿此。
(語見四十九難。)潔古論其治五臟之法,如肝臟自病者,只治其肝,宜瀉青丸。若心乘肝者,宜以導赤、瀉心,實則瀉其子也。腎傷肝者,宜以姜附四逆湯補腎,虛則補其母也。肺傳肝者,宜以瀉白散瀉肺,地黃丸補肝,先補而後瀉也。脾乘肝者,宜調元湯以益脾制肝。余仿此推之。
白話文:
所以,風會傷害肝臟,熱會傷害心臟,濕氣會傷害肺臟,寒氣會傷害腎臟,飲食不節、過勞則會傷害脾臟。這五臟受到外邪侵犯,就是病的根源。比如說,肝臟主風,肝臟本身受到風的侵犯,就是本病,稱為正邪;如果因為受熱而導致肝病,那是心臟乘虛而入肝臟,從前面來的,稱為實邪;如果因為受濕而導致肝病,那是肺臟承受不住肝臟的壓力,從肝臟不擅長的地方來的,稱為賊邪;如果因為受寒而導致肝病,那是腎臟乘虛而入肝臟,從後面來的,稱為虛邪;如果因為飲食不節、過勞而導致肝病,那是脾臟乘虛而入肝臟,從肝臟擅長的地方來的,稱為微邪。其他臟腑也是如此。
潔古論述治療五臟的方法,例如肝臟本身生病,只要治療肝臟即可,可以使用瀉青丸。如果心臟乘虛而入肝臟,應該用導赤、瀉心之法,實證則瀉其子。如果腎臟傷害肝臟,應該用姜附四逆湯補腎,虛證則補其母。如果肺臟傳入肝臟,應該用瀉白散瀉肺,再用地黃丸補肝,先補後瀉。如果脾臟乘虛而入肝臟,應該用調元湯以益脾制肝。其他臟腑也是以此類推。
其餘方法不必拘定,以意會而通之可也。是皆治其初得之病也。
又有一臟之病而傳別臟者,謂之兼證,當視標本之緩急而治之。先見病謂之本,後見病謂之標,急如大小便不通,或吐瀉不止,或咽喉腫痛,飲食不入,或心腹急痛之類,雖後得之,當先治之,故曰急則治其標也。如無急證,只從先得之病治之,以後病之藥,隨其證而治加之,所謂緩則治其本也。
大抵嬰兒脾病多,只因乳食欠調和,
知他臟病須調胃,若到成疳受折磨。
胃主納穀,脾主消穀。飢則傷胃,飽則傷脾。小兒之病,多過於飽也,或母有氣實形壯者,其乳必多,求兒不哭,縱乳飲之,定乃傷於乳也。母之氣弱形瘦者,其乳必少,恐子之哭,必取穀肉粑果之類,嚼而哺之,不飽不止,定乃傷於食也。故小兒之病,胃最多也。五臟以胃氣為本,賴其滋養也。
白話文:
其他的治療方法不必拘泥於固定的形式,只要能理解其中的道理,就能運用自如。這些方法都針對疾病剛發生的時候進行治療。
還有一些情況是,一個臟器的病變會影響到其他臟器,我們稱之為「兼證」。面對兼證,要根據主症和兼證的輕重緩急進行治療。先出現的病症叫做「本」,後出現的病症叫做「標」。如果出現緊急情況,比如大小便不通、嘔吐腹瀉不止、咽喉腫痛、飲食不入、心腹劇痛等等,即使這些症狀是後出現的,也應該優先治療,這就是「急則治其標」。如果沒有緊急情況,就應該先治療先出現的病症,再根據後出現的病症,加入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,這就是「緩則治其本」。
總的來說,嬰兒的脾胃疾病比較常見,主要是因為飲食不調和。
其他的臟器疾病,都需要調理脾胃。如果脾胃虛弱,就會導致疳積,讓孩子飽受折磨。
胃負責吸收食物,脾負責消化食物。飢餓會傷胃,飽食會傷脾。小孩子的疾病,大多是因為吃得過多造成的。有些母親身體氣血充足,乳汁分泌較多,為了讓孩子不哭,就一直給孩子餵奶,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乳食過多。而有些母親身體虛弱,乳汁分泌不足,擔心孩子哭鬧,就給孩子吃穀物、肉類、糕餅、水果等等,即使孩子吃不完也要強迫他們吃,這樣也會造成孩子脾胃負擔過重。所以,小孩子的疾病,大多與胃有關。五臟以胃氣為本,需要依靠胃氣來滋養。
胃者,中和之氣也,非若五性之偏也。如五臟有病,或瀉或補,慎勿犯其胃氣,胃氣若傷,則不食而瘦,或善食而瘦,疳病成矣,不可治。經曰:全谷則昌,絕谷則亡。誠醫科之龜鑑也。
白話文:
胃是身體中的平衡氣息,不像五行那樣偏向某一方面。如果五臟出現疾病,或者要排泄或者要滋補,千萬不要侵犯到胃氣,一旦胃氣受損,就會不吃東西就消瘦,或者是吃得多卻消瘦,這樣就是患上了營養不良症,無法治療了。古籍上說:“吃飽飯就能興旺發達,不吃飯就會死亡。”這確實是醫生們應該引以為戒的事情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