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一 (8)
卷之一 (8)
1. 鞠養以慎其疾四
天時勿犯如春候,寒熱乖違客氣侵。
此言適其寒溫之法也。頭者六陽之會,常要涼,不可纏裹。腹為陰,背為陽,皆臟腑之俞募也,常要和暖,不可使露。小兒純陽之氣,嫌於無陰,故下體要露,使近地氣,以養其陰也。天時者,即寒熱也。春者,溫和之氣,萬物皆賴以生長也。謂襁褓之中,寒不犯寒,熱不犯熱,常如春氣溫和時,以長養兒之身體,若有乖違,寒熱之客氣來侵矣。
乳為血化美如飴,肉谷雖甘更亂真,
到得後來能食日,莫教縱恣損脾陰。
此言節其飲食之法也。兒在母腹之時,賴血以養。既生之後,飲食之乳,亦血之所化也。雖有穀肉,不可與之,以亂其腸胃中和之氣。至於能食,猶當節之,不可縱其所好,以快其心。因而致病者多矣。《內經》曰: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不可不慎也。
耳目之神寄在心,異聞異見易生驚,
痰生氣逆因成癇,恨煞終身作廢人。
初生小兒未與物接,卒有見聞,必驚其神。為父母者,必慎之可也。若失防間,致成驚癇,為終身之痼疾,有子何益。
醫不執泥曰上工,能知富貴與貧窮,
生來氣體分清濁,居來看承又不同。
人有恆言富貴之子多病者,其氣清,其體薄,而過於飽暖也。貧賤之子少病者,其氣濁,其體厚,而常受飢寒也。上智之醫識得此意。觀父母,而知其氣稟之厚薄;觀形色,而知臟腑之虛實。猛峻之藥,不可妄加;和平之方,亦不可執用也。
人之受病者,有富貴貧賤之殊。自天地視之,皆其所生者也,無一人不養焉,則無一人不愛矣。醫者,仁術也,博愛之心也,當以天地之心為心,視人之子猶己之子,勿以勢利之心易之也。如使救人之疾,而有所得,此一時之利也。苟能活人之多,則一世之功也。一時之利小,一世之功大。與其積利,不若積功。故曰:「古來醫道通仙道,半積陰功半養身」。
小兒初誕多胎疾,能食過多為食積,
於斯二者作提綱,仲陽復起從吾議。
小兒之疾,如痘疹、丹瘤、臍風、變蒸、斑黃、蟲疥、解顱、五軟之類,皆胎疾也。如吐瀉、瘧痢、腫脹、痞積、疳癆之類,皆傷食之疾也。惟發熱咳嗽,或有外感風寒者。故曰小兒之疾,屬胎毒者十之四,屬食傷者十之五,外感者十之一二。
驚癇原來肝有餘,脾常不足致疳虛,
形體不全知腎弱,上醫會得謹其初。
大抵小兒脾常不足,肝常有餘。腎主虛,亦不足也。故小兒之病,驚風屬肝,疳癆屬脾,胎氣不足屬腎。上醫治病,必先所屬而預防之。故曰:「不治已病治未病」。
家傳三法
家傳三法救孩童,驚癇須防用抱龍,
胎稟怯時宜補腎,肥兒痼病有奇功。
治癇用琥珀抱龍丸,治疳用肥兒丸,治胎稟不足,用補腎地黃丸。此三方者,祖訓相傳,子孫敬守。
白話文:
鞠養以慎其疾四
寶寶的健康養護,要順應自然規律,不可違逆。春天溫暖舒適,萬物生長,照顧孩子也要像春天一樣溫和,避免忽冷忽熱,以免受到寒邪侵襲。孩子的頭部是陽氣聚集的地方,要保持涼爽,不能過度包裹;肚子和後背是臟腑經絡所在,需要溫暖,但也不可受涼。小孩子陽氣旺盛,陰氣不足,所以下半身可以適當露出,接近地氣以滋養陰氣。
母乳是最好的食物,如同甘甜的蜜糖,但米粥和肉類等食物,對寶寶來說太過於辛辣厚重,會影響腸胃的平衡。等寶寶能吃輔食時,也要控制飲食,不能放縱其喜好,以免損傷脾胃。飲食過量會傷及腸胃,這點一定要謹慎。
孩子的耳目靈敏,容易受到驚嚇,聽到或看到異常的事情,就會驚嚇到。父母一定要小心謹慎,防止孩子受驚嚇而導致驚癇,這可是終身的疾病。
優秀的醫生不會拘泥於固定的醫理,他們會根據孩子的家庭狀況和體質來治療。富貴人家的孩子,因為生活條件好,體質較弱,容易生病;貧苦人家的孩子,因為生活條件差,體質較強,反而少生病。好的醫生會觀察孩子的父母,了解孩子的先天體質;觀察孩子的面色,判斷臟腑的虛實,用藥謹慎,既不能用藥過猛,也不能一味使用溫和的藥方。
無論貧富貴賤,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,醫生應該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每一個孩子,不能因勢利而有所偏頗。救治一個病人,只是短暫的利益;救治眾多病人,才是長久的功績。積累功德比積累財富更為重要,古人說:「古來醫道通仙道,半積陰功半養身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新生兒常見的疾病,有胎毒引起的疾病,例如痘疹、丹瘤、臍風等;還有飲食不當引起的疾病,例如吐瀉、瘧痢等。此外,也有風寒感冒。總體來說,小兒疾病中,胎毒佔四成,食傷佔五成,外感佔一兩成。
驚癇主要是肝氣過盛,疳勞是脾虛,體質虛弱則是腎虛。好的醫生會根據這些病因來預防疾病。
家傳三法
家裡世代相傳的三個治療小兒疾病的偏方:治療驚癇用琥珀抱龍丸;治療疳勞用肥兒丸;治療腎虛用補腎地黃丸。這些偏方是祖先留下來的,我們子孫要好好遵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