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二 (2)
卷之二 (2)
1. 臍風證治
臍在身中號命關,衝任在此養靈根,
最宜調護無傷損,才少差池減壽元。
臍在兩腎之間,謂之命門,乃人之根本也。衝任胃三脈,皆起於臍之下。任脈自中而上,至於人中,與腎脈合;衝脈二道夾任脈而上,散於舌下,與脾脈合;胃脈二道,又夾衝脈、任脈而上,入於齦中。上下往來,如環無端。故男子十六歲而精行,女子十四歲而血動,任脈行,衝脈滿,胃脈實也。
小兒初生,三脈方具,而臍之干係尤重也。所以斷臍之時,不可不慎。或剪臍帶太短,或結縛不緊,致外風侵於臍中;或用鐵器斷臍,為冷所侵;浴兒時,或牽動臍帶,水入生瘡,客風乘虛而入,內傷於腎,腎傳肝,肝傳心,心傳脾,脾傳肺,肺蘊蓄其毒,發為臍風之病。
白話文:
肚臍是人體重要的部位,被稱為「命關」,是衝任二脈的起源,也是人體精氣神之根本。因此,要格外注意保護肚臍,避免受傷,才能減少疾病,延年益壽。
肚臍位於兩腎之間,也叫「命門」,是人體的根本。衝脈、任脈和胃脈都起源於肚臍下方。任脈從肚臍向上,到達人中,與腎脈相連;衝脈從肚臍兩側向上,到達舌下,與脾脈相連;胃脈則夾在衝脈和任脈之間向上,進入牙齦。三脈上下交錯,如環無端。所以,男子十六歲精氣旺盛,女子十四歲血氣活絡,都是因為任脈運行順暢,衝脈充盈,胃脈強健。
新生兒出生後,三脈才剛形成,肚臍的健康尤為重要。因此,剪斷臍帶時要格外小心。如果剪得太短或綁得不緊,就會讓外風侵入肚臍;或者使用鐵器剪斷臍帶,也會讓寒氣入侵;洗澡時,如果拉扯臍帶,水就會滲入,引起發炎,外風乘虛而入,損傷腎臟。腎臟受損,就會影響肝臟,肝臟受損,就會影響心臟,心臟受損,就會影響脾臟,脾臟受損,就會影響肺臟,最後肺臟積聚毒素,就會導致臍風之病。
其證,面赤啼哭者,心病也;手足微搐者,肝病也;唇青口撮,痰涎壅塞者,脾病也;牙關緊者,腎病也;啼聲不出者,肺病也。五臟之中,略見一二臟之證者,病猶可治;悉見,不能矣。
臍風幼子幾遭傷,一臘之中最不祥,
識得病在何處起,欲求無患早提防。
小兒初生,一臘之內,惟臍風為惡候也。如臍腫腹痛,啼哭不止,唇青口撮者,曰「臍風」;牙關緊急,吮乳不得,啼聲不出者,曰「噤風」;肚腹緊脹,腸若雷鳴,大小便不通者,曰「鎖肚」。此三者同一病也,但症不同耳。俗名「馬牙風」者是也。三證多死。臍腫唇撮者,脾胃之氣絕於中也;噤風乳食不入者,心肺之氣絕於上也;鎖肚大小便不通者,肝腎之氣絕於下也。任脈止,衝脈閉,胃脈散,如之何不死?欲免此症,須要提防。
白話文:
孩子如果面色發紅、哭鬧不止,可能是心臟病;手腳輕微抽搐,可能是肝臟病;嘴唇發青、嘴巴緊閉,痰液阻塞,可能是脾臟病;牙關緊閉,可能是腎臟病;哭不出聲音,可能是肺臟病。如果只出現一兩個臟器的症狀,病情還可治療;但如果五臟都出現症狀,就難以救治了。
嬰兒在出生第一年裡,最容易患上臍風,這種病十分危險。如果肚臍腫脹、腹痛、哭鬧不止、嘴唇發青、嘴巴緊閉,就叫做「臍風」;牙關緊閉、無法吸吮乳汁、哭不出聲音,就叫做「噤風」;肚子脹滿、腸子發出雷鳴般的聲音、大小便不通,就叫做「鎖肚」。這三種症狀都是同一種病,只是表現形式不同,俗稱「馬牙風」。這三種症狀的死亡率很高。臍腫嘴唇緊閉,表示脾胃的氣息衰竭;噤風無法進食,表示心肺的氣息衰竭;鎖肚大小便不通,表示肝腎的氣息衰竭。任脈不通,衝脈閉塞,胃脈散亂,這樣的狀況如何能活下來?想要避免這種疾病,就要格外注意防範。
預防法,小兒初生十日之內,但見噴嚏,多啼不乳者,此將發之候也。急抱兒嚮明處,視其喉中懸癰、上齶,有小泡如珠之樣相聚者,即用銀挖耳或手指甲刮去之,以軟綿蘸甘草汁,拭去其血。去之早而泡白者,無慮也。其色黃,或有泡痕在而落入腹中者,急用硃砂、牛黃、麝香各少許,研細,取豬乳汁調稀,抹入口中,或取豬乳汁一二匙,與兒吞之佳。蓋豬乳汁主小兒口噤不開最良。
又法,五苓散加當歸、川芎、木通、木香(除此不煎,磨汁入藥內),與乳母服如上法。
白話文:
預防法
新生兒出生後十天內,若出現打噴嚏、愛哭鬧、不願喝奶的情況,這是將要發病的徵兆。應立即將嬰兒抱到光亮處,仔細觀察其喉嚨中是否有懸掛的膿包、上顎是否有像珍珠般的小泡聚在一起。如有,就用銀製挖耳勺或指甲刮除膿包,再用柔軟的棉花蘸取甘草汁,擦拭乾淨流出的血。若能及早清除膿包,且膿包呈白色,則不用擔心。若膿包顏色發黃,或是有痕跡但已落入腹中,應立即將硃砂、牛黃、麝香各取少量,研磨成細粉,用豬乳汁調成稀糊狀,塗抹在嬰兒口中,或將一兩匙豬乳汁給嬰兒服用。豬乳汁對於治療嬰兒口緊閉合,效果最佳。
又法
將五苓散加入當歸、川芎、木通、木香(這四味藥不煎煮,需磨成汁加入藥方中),讓乳母服用,方法同上。
若失預防之法,其病將來,而口漸撮,啼多乳少者,此腹中痛也,內瘹同。宜五苓散加當歸(酒洗)、吳茱萸(炒)、木香、乳香、沒藥、鉤藤(各二分),為極細末,乳拌如芡實大,納兒口中,服之無時。乳母仍服上五苓散。
又取附子、肉桂等分為末,生薑自然汁調作餅,約一分厚,與臍相等,放在兒臍上,以紙托住,上用熨斗火熨之。如諸證悉見,不可治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沒有做好預防措施,孩子生病了,嘴巴漸漸縮小,哭鬧頻繁而奶水不足,這就是腹痛,內熱也同時存在。應該使用五苓散,再加上當歸(用酒洗淨)、吳茱萸(炒)、木香、乳香、沒藥、鉤藤(各二分)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乳汁調和成芡實大小的藥丸,讓孩子隨時服用。乳母也要繼續服用五苓散。
另外,取附子、肉桂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生薑汁調成餅狀,約一分厚,大小與孩子的肚臍相同,放在孩子的肚臍上,用紙托住,再用熨斗火熨。如果孩子出現上述所有症狀,就無法治療了。
近古方治臍風者,初用控涎膏,以吐風痰,次用益胃散和胃,又用辰砂膏利驚,此良法也。又用殭蠶、全蠍、蜈蚣、蜘蛛諸毒藥,以祛噤風者,此皆治其標也。不治其本而治其標,故鮮克有濟者矣。然父母愛子之心,必欲救之,醫有活人之心,不可不救也。病輕,各如上以五苓散為主,蓋五苓散是太陽膀胱之裡藥也。
澤瀉、茯苓以養心安神,官桂、吳茱萸、當歸以伐肝臟寒邪之氣,白朮、茯苓以去脾臟寒濕之氣,木香、乳香、沒藥以止腹中之痛,官桂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又去腎中之濕,以鉤藤、官桂去風之搐,以人乳和之。蓋乳母血之所化,其氣用也。若有痰者,本方加膽星末;口噤者,加白殭蠶末;更加人參末服之;如大便不通者,宜三黃解毒丸下,此急則治其標也。去其惡毒之後,如此法治之。
白話文:
以前治療臍風,一開始會用控涎膏把風痰吐出來,接著用益胃散調理胃氣,再用辰砂膏緩解驚厥,這是一個好的方法。也有人用殭蠶、全蠍、蜈蚣、蜘蛛等毒藥來去除導致口噤的風邪,這些都是治標的方法。只治標不治本,所以效果往往不佳。然而,父母疼愛孩子,一定想要救治;醫生也有救人的心,不能見死不救。如果病情較輕,可以以上述方法為基礎,以五苓散為主,因為五苓散是治療太陽膀胱經的藥物。
澤瀉、茯苓可以養心安神;官桂、吳茱萸、當歸可以去除肝臟的寒邪之氣;白朮、茯苓可以去除脾臟的寒濕之氣;木香、乳香、沒藥可以止痛;官桂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可以去除腎臟的濕氣;鉤藤、官桂可以治療抽搐的風邪;再用人乳調和,因為乳母的血液轉化而來的氣具有療效。如果有痰,可以在這個方子裡加膽星末;如果口噤,加白殭蠶末;如果體虛,加人參末服用;如果便秘,可以用三黃解毒丸通便。這是急症治療,先治標。去除惡毒之後,再用上述方法治療。
臍風之病,有胎毒者,十無一生。吾見人家難於子息者,所生之子,多以臍風死。如東垣所論紅絲瘤之事,是以知之。
臍瘡者,其帶因有所犯而落,故根未斂,潰腫而成瘡也。宜白龍骨、枯礬、黃柏三味為末敷之,甚妙。要宜常看,勿使抱裙之內有尿濕也。
臍突者,小兒多啼所致也。臍下為氣海,啼哭不止,則觸動氣,氣動於中,臍突於外,理之常也。其狀突出者,光浮如吹起者,捏按則微有聲。此症鄉俗但遇婦人挑水來者,即抱兒以突臍當擔頭上觸之,不拘日數,以臍入為度,每試輒效,亦良法也。吾見小兒臍突者多難養,由於多哭也。
白話文:
嬰兒臍風是種危險的疾病,若有胎毒,十個孩子中幾乎沒有一個能活下來。我經常看到家中難以生育的孩子,生下的孩子大多因臍風而死。就像東垣所說紅絲瘤一樣,由此可見臍風的嚴重性。
臍瘡是因為臍帶受損而未完全癒合,導致潰爛成瘡。可以用白龍骨、枯礬、黃柏三味藥研成粉末敷在患處,效果很好。要經常觀察,不要讓孩子抱的裙子內有尿濕。
臍突則是嬰兒經常哭鬧導致的。臍下是氣海,哭鬧不止會觸動氣機,氣機內動,臍部就會外突,這是正常現象。如果臍部突出且光滑,像是被吹起來一樣,用手捏按會有輕微的聲音,這就是臍突。民間會讓婦人挑水時,抱著孩子以突出的臍部觸碰擔頭,不論時間長短,直到臍部縮回為止。這種方法通常都有效,也是很好的治療方法。我發現很多臍突的嬰兒都很難養活,這跟他們經常哭鬧有關。
不乳似臍風。小兒生下三日之內,忽有不乳者,當審問之,勿以不乳似臍風治也。臍風有多啼撮唇之症,若此無之,但不乳也。有吐乳,乳之又吐者,或因拭口不淨,惡物入腹也。用黃連、甘草、木香、木瓜各少許,為末,每用少許納兒口中,乳汁下。如有啼哭不乳者,此腹痛也,乃胎寒症,宜上方去黃連、甘草,加乳香、沒藥,以當歸湯少許調藥,如上喂之。如無上症,無故不乳者,問其母之乳汁多少。
有乳多者,傷乳也,宜少節之,不久自思乳矣;乳少者,必有他症,心誠求之。
白話文:
新生兒出生三天內,如果突然不喝奶,一定要仔細詢問情況,不要誤以為是臍風而胡亂治療。臍風會伴隨著孩子頻繁哭鬧、嘴唇緊縮等症狀,如果沒有這些症狀,只是不喝奶,可能是因為餵奶時口腔清潔不當,導致髒東西進入腹中。可以將黃連、甘草、木香、木瓜等藥材研磨成粉,每次取少量放進嬰兒口中,幫助乳汁順利流下。如果孩子哭鬧不喝奶,可能是肚子痛,屬於胎寒症,可以去掉黃連、甘草,加入乳香、沒藥,用當歸湯調藥,按照上述方法餵食。如果以上情況都沒有,孩子毫無原因地不喝奶,就要詢問母親的乳汁多少。如果乳汁過多,可能是乳房受傷,應該減少餵奶次數,不久後就會自然恢復;如果乳汁過少,就一定有其他原因,需要耐心尋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