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二 (3)
卷之二 (3)
1. 變蒸證治
草木逢春變化新,太和元氣日熏蒸,
細推物理皆如是,莫把芽兒作病名。
天地之造化,陽主生長,陰主收斂。故草木之生長於春夏者,陽之舒也。收藏於秋冬者,陰之慘也。幼科書中變者,變生五臟也;蒸者,蒸養六腑也。以變蒸二字分臟腑論,又有變蒸之後,有三大蒸之說。後人因之,莫有覺其非者,故予直解之曰:變者,變易也,謂兒之知覺運動以漸而發也;蒸者,蒸然發熱也,形神變易之時,真陽發舒之象也。人之生也,一歲而變蒸。
是男子八歲而真牙更,十六歲而精動,六十餘歲而精竭;女子七歲而真牙更,十四歲而經行,四十九歲而經止。此天地陽陰之氣,其分數固已定矣。其一歲之外復有三大蒸之論者,誠未達其旨也。若一歲之內變蒸之日,似亦不可執也。形有強弱,氣有清濁,變有遲速,故形壯氣清者,其變常速;形弱氣濁,其變常遲。
白話文:
春天到來,草木煥發新姿,溫暖的陽氣日日薰蒸。仔細推敲自然界的事理,都是這樣的規律,不要把幼兒的發育當成病症。
天地運行的法則,陽氣主導生長,陰氣主導收斂。因此草木在春夏生長,是陽氣舒展的表現;在秋冬收藏,是陰氣收斂的表現。古代醫書中提到「變」和「蒸」,是指五臟的變化和六腑的滋養。將「變」和「蒸」兩個字用來區分臟腑論述,又衍生出「三大蒸」的說法。後人沿用這種說法,沒有人意識到它的錯誤。所以我直接解釋:「變」指的是變化,也就是說孩童的知覺和運動逐漸發展;「蒸」指的是蒸發,也就是發熱,代表著形神變化之時,真陽氣舒展的現象。
人生下來,一年就會經歷一次「變蒸」。男子八歲時真牙更換,十六歲時精氣活躍,六十多歲時精氣衰竭;女子七歲時真牙更換,十四歲時月經來潮,四十九歲時月經停止。這是天地間陽陰之氣的運行規律,其數量和時間早已注定。而一年之外還存在「三大蒸」的說法,實在是不理解其意義。同樣,一年之內「變蒸」的時間,也不宜一成不變地執著。因為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,氣血有清濁之別,變化也有快慢之差。所以體質強壯,氣血清澈的人,變化往往較快;體質虛弱,氣血混濁的人,變化往往較慢。
謂三十二日一變者,乃舉其大數如是也。至於形之強弱,氣之清濁,則又稟於父母,出於造化陰陽之殊也。
幼科中治變蒸者,發熱方用黑散子,麻黃、杏仁發表藥也,大黃攻裡藥也,表裡無邪,不知此法如何而立。變蒸之熱,生於其中,發於其外,自有微汗而解。按仲景論有傷寒不宜汗下之戒,如是方者,誤兒多矣。
兒當變蒸之時,或有傷風,或有傷食者,法當治之。先後補瀉,不可不辨。如先有所傷,兒後變蒸者,邪氣盛而正氣受傷,當先瀉後補也;先變蒸而後有所傷者,正氣虛而邪氣乃湊也,當先補後瀉。家秘之法,挾外感者,宜挐捏之法以發散;挾內傷者,宜枳朮丸研細與之,更節其乳。
白話文:
所謂三十二日一變,指的是大致的變化規律,實際上,孩子的體質強弱、氣血清濁,都受到父母遺傳和先天禀賦的影響,也受到陰陽變化影響。
小兒科中治療變蒸(發育過程中出現發熱)的,常用黑散子、麻黃、杏仁等發散藥物,還有大黃等攻裡藥物。但如果表裡都有邪氣,就不適合使用這種方法。變蒸的熱氣,是由內而生,向外發散,通常伴隨輕微出汗就能緩解。根據仲景醫書的論述,傷寒不宜汗下,所以使用這種方法治病,很容易誤傷孩子。
孩子在變蒸的過程中,可能同時伴隨傷風或傷食,就需要針對病症進行治療。補瀉要分先後,不可不辨。如果孩子先受了傷,之後才出現變蒸,說明邪氣盛而正氣受損,應該先瀉後補;如果孩子先變蒸,之後才受傷,說明正氣虛弱,邪氣乘虛而入,應該先補後瀉。民間偏方中,對於外感引起的變蒸,可以用捏拿的方法來發散;對於內傷引起的變蒸,可以用枳朮丸研細服用,同時減少乳汁餵食。
有客忤者,宜至聖保命丹、薄荷湯研服。或吐瀉者,錢氏異功散加藿香葉,共作細末,蜜為丸,如芡實大,每服一丸,米湯化下。
小兒變蒸過,如蒸不除者,調其乳母,用加減小柴胡湯。
人參,柴胡,甘草,麥冬,生地,木通,陳皮(等分)
白話文:
如果有人突然感到胸口憋悶,可以用至聖保命丹和薄荷湯研磨服用。如果有人嘔吐或腹瀉,可以用錢氏異功散加上藿香葉,磨成細粉,用蜜做成丸子,大小像芡實,每次服用一丸,用米湯送服。
如果小孩發燒反复不退,應該調整孩子的乳母,並讓她服用加減小柴胡湯。
人參、柴胡、甘草、麥冬、生地、木通、陳皮等量。
淡竹葉水煎,食後服,如前法。
有變蒸咳嗽,痰壅鼻塞聲重,惺惺散,要方也。(方見傷寒。)
又浴法,用白芷或苦參煎湯,抱兒向避風處浴之。
有變蒸發搐者,此熱甚生風,亦胎驚也。宜尋驚風法治之。瀉肝,瀉青丸;瀉心,導赤散。如先發驚搐方治,正後變蒸又發者,此胎驚將成癇也,勿用正法,此有痰伏心中,宜安神去痰,錢氏安神丸主之。(方見心臟。)
白話文:
淡竹葉用水煎煮,飯後服用,方法跟之前一樣。
如果出現發熱咳嗽,痰多鼻塞聲音沉重,就用惺惺散,這是主要的藥方(藥方見傷寒篇)。
另外,可以用白芷或苦參煎的藥湯,把孩子抱到避風的地方洗澡。
如果發熱抽搐,這是熱氣太盛生風,也是胎驚的表現。應該根據驚風的方法治療。瀉肝可以用瀉青丸;瀉心可以用導赤散。如果一開始就出現驚風,按照驚風的藥方治療,之後又出現發熱,這表示胎驚快要變成癇症了,不要再用之前的治療方法。這時候是痰滯在心臟,應該安神去痰,錢氏的安神丸可以治療。(藥方見心臟篇)
2. 急慢驚風
兒在母腹中,只是一塊血肉耳。及其生也,啼聲一發,然後九竅開張,四肢蠕動,如夢初覺之象;肌骨嬌嫩,又如草木萌芽之象,故曰芽兒。以漸壯健,全賴父母之養,一旦有病,醫藥之助,不可無之。然病有三因,須明辨之。有因於胎毒者,如丹疹瘡癰之類,宜解其毒,如幼嬰解毒延齡丸、溯源解毒湯之類是也。
有因胎稟不足者,如解顱五軟之類是也,宜地黃丸主之。有因外感風寒暑濕之氣得者,謂之外因;有因飲食寒熱之傷得者,謂之內因;有客忤傾跌湯火得之者,謂之不內外因。如外因者,發散之;內因者,消導之;不內外因者,各從其症治之。臨機應變,不失其宜可也。
白話文:
孩子在母親腹中時,只是一團血肉而已。等到出生後,發出第一聲啼哭,九竅才逐漸打開,四肢開始活動,宛如從夢中初醒的模樣;肌膚骨骼柔軟脆弱,又像草木剛發芽的景象,因此稱之為「芽兒」。
孩子逐漸成長茁壯,全仰賴父母的悉心照料,一旦生病,就需要醫藥的幫助,不可或缺。然而,疾病的成因有三,必須明辨清楚。
第一種是因胎毒所致, 例如丹疹、瘡癰等,需解毒治療,例如幼嬰解毒延齡丸、溯源解毒湯等方劑。
第二種是因胎稟不足所致, 例如解顱五軟等,宜用地黃丸等方劑治療。
第三種是因外感風寒暑濕之氣, 稱為外因;或因飲食寒熱之傷, 稱為內因;或因客忤傾跌湯火所致, 則稱為不內外因。
對於外因,需採用發散的方法;對於內因,需用消導的方法;對於不內外因,則需根據症狀進行治療。
臨症時要靈活應變,不失其宜,方能治癒。
幼嬰延齡解毒丹,解胎毒,兒初生下便宜服之。
用胞衣余帶近衣者,不拘長短剪下,炭火上焙乾,為末,每一錢,加甘草(一錢),淨黃連(五分),硃砂(飛,三分)
為細末,用生蜜和勻,分作七服,每日取豆大許,納兒口中,以乳送下,七日去其腹中之穢毒,自無臍風之疾。
溯源解毒湯,兒有胎疾,乳母服之。此四物湯加減也。
白話文:
幼嬰延齡解毒丹
功效: 解除胎毒,新生兒出生後可服用。
藥材:
- 胎衣:取新生兒胎衣的邊角碎布,不限長短,剪下後用炭火烘乾,研磨成粉末,每份一錢。
- 甘草:一錢
- 黃連:五分,需經過淨化處理。
- 朱砂:三分,需經過研磨成細粉。
製法: 將以上四種藥材混合研磨成細粉,用生蜜調和成糊狀,分為七份。
用法: 每日取藥糊一小粒,如豆子大小,放入嬰兒口中,以母乳送服,連續服用七天。
功效: 可清除嬰兒腹中的穢毒,避免臍風之疾。
溯源:
此方源自解毒湯,用於治療嬰兒胎疾,可由乳母服用。解毒湯為四物湯加減而成。
當歸,川芎,生地,人參,連翹,黃連,陳皮,甘草,木通
水煎濃,入竹瀝服之。
丹溪曰:乳母致病,事起於默,人多翫忽,醫所不知。故乳母稟受之厚薄,性情之緩急,骨肉之堅脆,德行之善惡,令兒相肖,為大關係,不可不擇也。
白話文:
將當歸、川芎、生地、人參、連翹、黃連、陳皮、甘草、木通這些藥材用水煎煮成濃汁,再加入竹瀝服用。
朱丹溪說:哺乳的母親生病,往往起因不明顯,很多人不以為意,醫生也未必了解。所以,乳母的體質強弱、性情急緩、骨骼堅硬與否、品行優劣都會影響孩子,關係重大,不可不慎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