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4)

1. 驚風總論

小兒大病是驚風,急慢陰陽便不同,

採集前賢諸秘訣,指揮後學救孩童。

錢氏云:急驚,或聞大聲,或大驚而發搐,發過則如故,此無陰也,當下之。此症本因熱生於心,身熱面赤,嗜飲,口中氣熱,大小便黃赤,劇則熱也。蓋熱甚則生風,風屬肝,此陽盛陰虛也,故下之以除其痰也。不可與巴豆大溫藥下之,恐觸虛,熱不消也。小兒熱痰客於心間,因聞非常之聲,則動而驚搐矣。

若熱極,不聞聲及驚,亦自發搐也。按錢氏治之用利驚丸,亦以硃砂膏代之。

白話文:

小孩子的重病通常是驚風,發病急慢,陰陽表現也不同。

我收集了前輩們的秘方,指導後輩醫者救治孩童。

錢氏說:急驚風,可能是聽到大聲,或是受到驚嚇而抽搐,抽搐後就恢復正常,這是沒有陰氣的表現,應該馬上治療。這種病症的根本原因是心火過盛,小孩身體發熱、臉紅、愛喝水、嘴裡有熱氣、大小便黃赤,情況嚴重就說明熱氣很重。因為熱氣太盛就會生風,風屬於肝,這是陽盛陰虛的表現,所以要使用瀉藥來清除痰濕。不可使用巴豆等溫熱藥物,以免傷及虛弱的體質,熱氣消不下去。小兒的熱痰停留在心間,如果聽到不平常的聲音,就會驚動而抽搐。

如果熱氣極盛,即使沒有聲音和驚嚇,也會自己抽搐。根據錢氏的治療方法,可以用利驚丸,也可以用硃砂膏代替。

慢驚因疾後或吐瀉,脾胃虛損,遍身冷,口鼻出氣亦冷,手足時瘈瘲,昏睡露睛,此無陽也。按錢氏用瓜蔞湯,不知其義。今用調元合建中湯。

急、慢驚,陰陽異證,切宜辨而治之。急驚合涼瀉,慢驚合溫補。如不分別,則誤甚矣。

陳氏曰:小兒平常無事,忽發壯熱,手足搐搦,眼目戴上,涎潮壅塞,牙關緊急,身熱面赤,此急驚風,屬陽,病在腑,當治以涼。如面白身無熱,口中氣冷,多啼不寐,目睛上視,項背強直,牙關緊急,涎潮,或自汗,此慢驚風,屬陰,病在臟,當治以溫。

白話文:

慢驚的原因是在疾病之後,或是因為嘔吐腹瀉,導致脾胃虛弱,全身發冷,口鼻呼出的氣息也冰冷,手腳偶爾抽搐,昏昏欲睡,眼珠外露,這是因為體內缺乏陽氣。以前有人用瓜蔞湯來治療,但我不知道它的用意。現在應該用調元合建中湯來治療。

急驚和慢驚,屬於陰陽不同的病症,一定要辨別清楚再治療。急驚應該用清涼瀉下的方法治療,慢驚則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如果不能區分,就會犯很大的錯誤。

陳氏說:小兒平時沒有病,突然發高燒,手腳抽搐,眼珠向上翻,口水流不停,牙關緊閉,身體發熱,臉色發紅,這是急驚風,屬於陽證,病在腑臟,應該用清涼的方法治療。如果面色蒼白,身體沒有發熱,口裡呼出的氣息冰冷,經常哭鬧,睡不着覺,眼珠向上看,脖子和背部僵硬,牙關緊閉,口水流不停,或是自汗,這是慢驚風,屬於陰證,病在臟器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

肝驚眼赤面青,糞下青白。

心驚麵皮紅赤,夜啼至晚。

肺驚氣喘,飲水喉中痰鳴。

腎驚夢中咬牙,睡中驚哭。

脾驚五心煩熱,乾嘔,腹脹不食。

又陳氏治慢驚風,初去痰,用芎蠍散;次溫中,用油珠膏;後補元氣,用補脾益中湯。多辛燥之藥,今改用沉香礞石丸,以降其痰;調元建中湯加附子,以溫其中;十全大補湯以復其元氣,或用參苓白朮散。

白話文:

肝臟受驚,眼睛發紅,臉色青白,大便呈現青白色。

心臟受驚,臉色發紅,晚上一直哭到很晚。

肺臟受驚,氣喘吁吁,喝水時喉嚨裡有痰聲。

腎臟受驚,夢中咬牙,睡夢中驚醒哭泣。

脾臟受驚,五心煩熱,乾嘔,肚子脹滿不想吃東西。

此外,陳氏治療慢驚風,一開始要祛除痰濕,使用芎蠍散;接著溫暖中焦,使用油珠膏;最後補益元氣,使用補脾益中湯。因為藥方中含有過多辛燥的藥物,所以現在改用沉香礞石丸,來降低痰濕;調元建中湯加上附子,以溫暖中焦;十全大補湯來恢復元氣,或者使用參苓白朮散。

潔古云:急驚,陽證也,俱腑受病耳。小兒客痰熱於心膈,是少陽相火旺。經云:熱生風,因時火盛而作。蓋東方震木,得火氣而發搐。木火不動,得風而動,兩用利驚丸、導赤散、瀉青丸、地黃丸主之。搐止,服安神丸,乃東垣安神丸也。

慢驚,陰證也,俱臟受病耳。小兒吐瀉病久,脾胃虛損,若不早治則成慢驚,名曰瘈瘲,似搐而非真搐也。因脾虛損,故大便不聚,當去脾間風,則其利自止。既以失治,則脾肺俱虛,致肝木所乘,是為慢驚也,當用溫補。按潔古用宣風散以導脾間之風,不知其義。蓋脾胃虛損,豈可用牽牛大瀉元氣,此不可服也。

白話文:

潔古說:急驚是陽證,都是腑臟生病。小兒客痰熱在心膈,這是少陽相火旺盛。經書上說:熱生風,因為時火盛而發作。因為東方屬震木,得到火氣而發抽搐。木火不動,得到風而動,可以用利驚丸、導赤散、瀉青丸、地黃丸來治療。抽搐停止後,服用安神丸,就是東垣安神丸。

慢驚是陰證,都是臟器生病。小兒吐瀉病久,脾胃虛損,如果不早治就會變成慢驚,叫做瘈瘲,看似抽搐卻不是真正的抽搐。因為脾虛損,所以大便不聚,應該去除脾間的風,那麼抽搐就會自然停止。由於沒有及時治療,脾肺都虛弱,導致肝木乘脾,這就是慢驚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潔古用宣風散來導脾間的風,不知道他的用意。因為脾胃虛損,怎麼可以用牽牛來大瀉元氣,這個方子不能服用。

用益黃散、羌活膏皆犯辛熱,大耗真氣之藥,不如東垣之論,其義最精。(見後。)

東垣曰:外物驚,宜鎮心,以黃連安神丸,若氣動所驚,宜錢氏寒水石安神丸。大忌防風丸,治風以辛溫之藥,必殺人,何也?辛散溫浮,熱火也。

因驚而瀉青色,先治肝,以硃砂之類,勿犯寒涼之氣,大禁涼驚丸。風木旺必克脾胃,當先實其土,後瀉其木。閻孝忠集錢氏方,以益黃散補土,誤矣!其藥有丁香辛熱,以助其火,火旺土愈虛矣。青橘皮瀉肺,丁香辛熱,大瀉肺與大腸,脾實當瀉子,今脾胃虛反更瀉子而助火,重虛其土,殺人無疑矣。

白話文:

使用「益黃散」和「羌活膏」都是犯了辛辣燥熱的毛病,會大大消耗身體的元氣,這不像李杲(即東垣)的看法那麼精闢(詳見下文)。 李杲說:被外界事物嚇到的人,應該安定心神,可以服用「黃連安神丸」;如果是因為受到驚嚇導致氣血不穩,則適合服用錢乙的「寒水石安神丸」。絕對不能服用「防風丸」來治療風邪引起的症狀,如果用辛辣溫性的藥物來對付風邪,一定會傷害人的健康,為什麼呢?因為辛辣是發散且上行的特質,而且容易引燃內在的熱火。 如果因為受驚而拉肚子,並且排泄出青綠色的大便,首先應治療肝臟,可以用硃砂等藥材,但要避免接觸寒冷清涼的藥性,嚴禁服用「涼驚丸」。 風木旺盛時必定會剋制脾胃,因此首先要增強脾胃的功能,然後再減弱肝木的力量。閻孝忠收集整理了錢乙的方劑,並用「益黃散」來滋養脾胃,這是錯誤的做法!因為這個方劑中含有「丁香」這種辛辣燥熱的藥材,反而有助長火勢的效果,使脾胃更加虛弱。另外,「青橘皮」能消導肺部,而「丁香」又具有辛辣燥熱的特性,能夠大量地消導肺部和大腸,對於已經屬實證的脾胃來說,本該採取瀉法去處理它的孩子——也就是大腸,現在卻反而加重了大腸的負擔,幫助火勢加劇,使得脾胃更加虛弱,這樣做肯定會造成嚴重的危害,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

其風木既旺,有關脈洪大,掌中熱,腹皮熱,豈可以助火瀉金?今立一方,先瀉火補金,大補其土,之為神治之法,宜黃耆湯主之,乃治慢驚之神藥也。即調元湯加芍藥是也。

丹溪曰:驚風有二:慢驚屬脾虛,所主多死,宜溫補。一云溫補宜參朮煎湯,下安神丸;急驚屬痰熱,宜涼驚。一云用養血藥作湯,下降火清痰丸子。錢氏涼驚丸,世以一概通治二證,甚謬。

急慢發熱、口瘡、心肺伏熱、痰熱、痰嗽、痰喘,並用湧法,重則瓜蒂散,輕則用苦參末,小豆末,以淡豆豉湯調服吐之。吐後搐定,更宜防風通聖散為末,蜜丸服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風木過旺,就會出現脈搏洪大、手掌發熱、腹部皮膚發熱的情況,怎麼可以再助長火勢,消耗金氣呢?現在我開一個方子,先瀉火補金,再大補脾土,這就是治病的妙法。應該用黃耆湯,它是治療慢驚的神藥。也可以用調元湯加入芍藥。

丹溪先生說:驚風分為兩種,慢驚屬於脾虛,患者大多會死亡,應該溫補治療。有人說可以用人參、白朮煎湯,再服用安神丸;急驚屬於痰熱,應該涼驚治療。有人說可以用養血藥熬湯,再服用清痰丸。錢氏涼驚丸,世人拿來治療兩種驚風,是非常錯誤的。

急慢發熱、口瘡、心肺伏熱、痰熱、痰嗽、痰喘,都可以用湧法治療。病情嚴重就用瓜蒂散,輕微的就用苦參末、小豆末,用淡豆豉湯調服,把痰吐出來。吐完痰後抽搐停止,更應該把防風通聖散研成粉末,做成蜜丸服用。

《全嬰方》云:驚證因風則目青、面紅、發搐,其病在肝;因驚,舌瘡面赤,忽然作聲發搐,其病在心;因食,則嗄吐氣而發搐,其病在脾,皆陽癇也。脾胃經虛則生黏痰,痰涎者,脾胃所出也。痰則凝滯,在於咽喉,如牽鋸之聲。時復瘈瘲,或因吐瀉所致。脾虛則肺亦虛,痰涎流溢,其證亦然,此陰癇也。

身熱脈浮,精神恍惚,或吐瀉不思乳食,發搐,即半陰半陽合病。身熱脈沉,精神倦怠,或吐不瀉,又能乳食,發搐,亦半陰半陽合病者也。

亦有急驚,涼瀉而不愈,或與吐下藥太過者,變為慢驚。又有慢驚溫補而不愈,變為急驚者。

急慢驚風,症有陰陽,證有順逆,搐有真假,治有次第,不可不知。其候可預防者,如目鮮、目眩、目白、目青、目斜、目閉、目轉、目瞪,聲實、聲嗄、聲戰、聲輕、咂口、弄舌、捲舌,露筋、噓風、撮口,噎乳噎食,忽然定睛,吐涎沫,扭項搖頭,仰身擦面,藏頭畏明,手攣手戰,腳攣不伸,忽撩忽亂,失張失志,精神恍惚,睡臥不寧,睡中喜笑,困齧齒齦,心煩躁啼哭咬人,面臉色變,或紅或青,身舒用力,呢呢作聲者,已上應,乃急驚之先兆也。宜預防之,驅風膏、錢氏抱龍丸。

白話文:

《全嬰方》記載,驚嚇導致的疾病,如果出現眼白泛青、臉紅、抽搐,屬於肝臟問題;如果舌頭生瘡、臉頰發紅、突然發出聲音並抽搐,屬於心臟問題;如果因進食而發出嘶啞聲音、嘔吐並抽搐,則屬於脾臟問題,這些都是陽性驚癇。脾胃虛弱會產生黏痰,痰涎是由脾胃排出的。痰液凝結在咽喉,會發出像鋸子摩擦的聲音,偶爾還會出現抽搐,可能是嘔吐或腹瀉導致的。脾虛則肺亦虛,痰涎會流溢,症狀也是一樣,這是陰性驚癇。

身體發熱、脈搏浮現、精神恍惚,或是嘔吐腹瀉、不願吃奶,並伴隨抽搐,屬於半陰半陽合病。身體發熱、脈搏沉陷、精神倦怠,或是嘔吐不腹瀉、還能吃奶,但伴隨抽搐,也是半陰半陽合病。

也有急驚症狀,使用清涼瀉下藥物卻未痊癒,或服用過多吐瀉藥物,而轉變成慢驚。還有一些慢驚症狀,使用溫補藥物卻未痊癒,而轉變成急驚。

急驚與慢驚,症狀有陰陽之分,還有順逆之別,抽搐也有真假之分,治療也需循序漸進,不可不知。可以預防的徵兆包括:眼白泛青、眼花、眼白混濁、眼珠斜視、眼皮閉合、眼球轉動、眼睛瞪視、聲音洪亮、聲音嘶啞、聲音顫抖、聲音微弱、嘴巴張合、吐舌、捲舌、露筋、吹氣、嘴巴緊閉、吃奶或吃飯時噎住、突然定睛、吐口水、扭頭搖頭、仰頭擦臉、躲避光線、手部抽筋、手部顫抖、腳部抽筋伸不直、身體忽而興奮忽而安靜、神志不清、精神恍惚、睡眠不安、睡夢中發笑、磨牙、心煩躁動、啼哭、咬人、臉色改變、或是紅或青、身體舒展用力、發出含糊不清的聲音等等。以上都是急驚的先兆,應及時預防,可以使用驅風膏、錢氏抱龍丸。

凡見搖頭斜視,以手抹人,昏睡喜臥,額上多汗,身亦黏汗,其脈沉細,即是慢驚之候。宜急溫之,調元湯、建中湯、定心丸主之。

病有陰陽,急驚風屬實熱,病在肝心二臟,謂之陽癇,慢驚風屬虛寒,病在脾肺二臟,謂之陰癇,此以寒熱分陰陽也。五臟為陰,六腑為陽,急驚發於六腑,為易治;慢驚發於五臟,為難治,此以臟腑分陰陽也。

證分順逆者,男發搐目左視,握拳拇指在外者為順,反此者逆。女發搐目右視,握拳拇指在內者為順,反此者逆。蓋天地之道,陽左陰右,陽外陰內也。

錢氏云:男發搐目左視無聲,右視有聲,女發搐目右視無聲,左視有聲,相勝故也。蓋震東兌西,男女之定位也。震屬乙木,兌屬辛金,肝肺之分位也。男子生於寅而左行,女子生於申而右行,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今男搐左視無聲,寅乃甲之旺位,乙之從甲,妹之從兄也,故為順而無聲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出現搖頭斜眼、用手摸人、昏睡嗜睡、額頭出汗、全身黏汗,而且脈象沉細,這就是慢驚的徵兆。應該立刻溫補,服用調元湯、建中湯和定心丸來治療。

疾病有陰陽之分,急驚風屬於實熱,病灶在肝心兩臟,稱為陽癇;慢驚風屬於虛寒,病灶在脾肺兩臟,稱為陰癇,這是以寒熱來區分陰陽。五臟屬陰,六腑屬陽,急驚風發作於六腑,容易治癒;慢驚風發作於五臟,難以治癒,這是以臟腑來區分陰陽。

疾病的症狀可以分為順逆,男性發作時,眼睛向左看,握拳時拇指在外,為順;反之則為逆。女性發作時,眼睛向右看,握拳時拇指在內,為順;反之則為逆。這是因為天地之道,陽左陰右,陽在外陰在內。

錢氏說:男性發作時,眼睛向左看無聲,向右看有聲;女性發作時,眼睛向右看無聲,向左看有聲,這是陰陽相勝的道理。震卦在東,兌卦在西,是男女的定位。震卦屬乙木,兌卦屬辛金,是肝肺的方位。男子生於寅位,向左行,女子生於申位,向右行,左右是陰陽的道路。現在男性發作時,眼睛向左看無聲,寅位是甲木的旺位,乙木從屬甲木,妹妹從屬哥哥,所以是順應天道,無聲。

右則從庚,乙與庚合,金木相擊而有聲也。女搐右視無聲,申乃庚金旺位,辛之從庚,妹之從兄也,故為順而無聲。左則從丙,辛與丙合,火金釘灼而有聲也。《活幼心書》順搐散可取用之。如此觀之,急驚風為順而易治,慢驚風為逆而難治。

搐有真假,此錢氏論百日內發搐之證也。真者不過三兩次必死,假者發頻不為重。真者內生驚癇,假者外生風冷。蓋血氣未實,不能勝任,乃發搐也。欲知假者,口中氣出熱也,治之可發散。

按錢氏肝主病云:氣溫則內生,氣熱則外生。外生者病在表,故可治。發散宜瀉青丸去大黃,加天麻、全蠍主之。內生者病在裡,乃氣動之病也,周歲以後小兒宜瀉其本臟,當歸龍薈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右側是由庚開始,乙與庚相合,金木相剋而發出聲音。女孩抽搐右眼卻沒有聲音,申正是庚金旺盛的位置,辛從屬庚,妹妹依附哥哥,所以順暢而沒有聲音。左側是由丙開始,辛與丙相合,火金相剋而發出聲音。《活幼心書》裡的「順搐散」可以拿來使用。這樣看來,急驚風是順暢的,容易治療;慢驚風是逆行的,難以治療。

抽搐有真假,這是錢氏論述百日內發作抽搐的證狀。真的抽搐不過發作兩三次就會死亡,假的抽搐頻繁發作,卻不嚴重。真的抽搐是內生驚癇,假的抽搐是外生風寒。這是因為血氣尚未充實,無法承擔,所以才會發作抽搐。想要辨別是假的抽搐,可以觀察口中的氣息是否熱,如果是,就可以用發散的方法治療。

根據錢氏的論述,肝臟主病,氣溫則內生,氣熱則外生。外生的病症在表層,所以可以治療。發散宜用瀉青丸去除大黃,再加入天麻、全蠍治療。內生的病症在內裡,是氣動引起的疾病,周歲以後的小孩宜瀉其本臟,當歸龍薈丸可以治療。

治有次第,初發搐時,卒然昏絕,牙關緊急,俗用掐法、灸法以醒其驚者,蓋不知昏絕口噤,皆痰涎壅塞之所為也。輕者可掐可灸即醒,重則先用嚏驚散吹鼻中,嚏出可治;不出則用霹靂散,必醒。如不嚏不醒,不可治也。次用開關散擦牙,涎出自開,然後進藥,急慢同法。

如痰涎壅塞,或吐之,或利之,皆非其治也。蓋痰之上壅者,火載而上也,譬如釜中之水溢沸,故云揚湯止沸,不如釜底去薪。今不瀉火,而但吐之利之,前痰雖去,後痰壅塞復至矣。急驚風用硃砂膏、揭風湯,甚則用礞石滾痰丸。慢驚風用星香散,甚則以礞石丸降之,痰去則搐自止矣。

白話文:

治療驚風要分步驟,剛開始抽搐時,突然昏迷不醒,牙關緊閉,民間常用掐人中、灸百會等方法來讓病人清醒,其實他們不知道昏迷口噤都是因為痰涎阻塞所致。輕微的可以用掐或灸的方法馬上醒過來,嚴重的就要先用嚏驚散吹鼻子,打噴嚏就能治好;如果打不出來,就用霹靂散,一定能醒過來。如果既不打噴嚏也不醒,就沒救了。接著用開關散擦牙齒,讓痰涎流出來,然後再服用藥物,急驚風和慢驚風的治療方法都一樣。

如果只是把痰涎吐出來或拉出來,並不是真正的治療。因為痰阻塞在上是因為火氣往上衝,就像鍋子裡的水沸騰溢出來一樣,所以說「揚湯止沸不如釜底去薪」。現在不瀉火,只是把痰吐出來或拉出來,之前的痰雖然排掉了,但之後痰又會阻塞,這樣是治標不治本。急驚風要用硃砂膏、揭風湯,嚴重的話就用礞石滾痰丸。慢驚風要用星香散,嚴重的話就用礞石丸讓痰下降,痰排掉了,抽搐自然就停止了。

搐不止者,依後法治之。搐止驚退,可以安也。急,用錢氏涼驚丸;慢,用溫驚定心丸。此治急慢驚風,始終之要藥也。

急慢驚風,氣喘氣鳴、手足冷,皆不可治。

急慢二證貴先知,風在肝經食在脾,

驚恐傷心神志亂,觀其發搐在何時。

錢氏曰:傷風得之,口中氣出熱,呵久頓悶,手足搖動,當發散。小兒本怯者,多此病也。

錢氏曰:因食得之,身體溫,多睡多唾,或吐,不思食而搐,當先定搐,後安神。

兒因嬉戲,指蟲蟻以阻之者,或因啼哭,扮稱異類以止之者,皆能作搐。蓋心藏神,心主驚,驚則傷神;腎藏志,腎主恐,恐則傷志。神志既傷,則心腎俱虛,而膽亦怯矣。如此搐者,若作驚搐治之,誤矣。宜補心腎之神志,定志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小孩抽搐不停,就按照後面的方法治療。抽搐停止,驚嚇消除,孩子就能安穩下來。如果抽搐很急,就用錢氏涼驚丸;如果抽搐緩慢,就用溫驚定心丸。這兩種藥物是治療急慢驚風的關鍵藥物,無論病情發展到哪個階段都不可缺少。

急慢驚風、呼吸急促發出喘鳴聲、手腳冰冷,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療的。

治療急慢驚風,最重要的是要先辨別病因。風邪入侵肝經,食積停留在脾胃,驚恐會傷及心神,導致神志錯亂,觀察孩子抽搐發作的時間,就能判斷病因。

錢氏說,如果孩子是受風邪引起的抽搐,就會有口氣熱、呼氣時突然憋悶、手腳搖晃的症狀,應該用散風藥物治療。小孩子本來就膽小,更容易患這種病。

錢氏又說,如果孩子是因飲食不當引起的抽搐,身體會發熱,嗜睡,流口水,甚至嘔吐,沒有食欲,並且抽搐,應該先止住抽搐,再安撫心神。

孩子在玩耍時,有人用手指著蟲子嚇唬他,或者在孩子哭鬧時,有人扮成怪獸嚇唬他,這些都會導致孩子抽搐。因為心藏神,心主驚,驚嚇會傷神;腎藏志,腎主恐,恐懼會傷志。神志受損,心腎就會虛弱,膽氣也因此減弱。這種情況下的抽搐,如果按照驚風治療,就會造成誤診。應該補益心腎,恢復神志,用定志丸治療。

錢氏曰:病潮熱,寅卯辰時身體壯熱,目上視,手足搖動,口內生熱涎,頓悶項急,此肝旺也。潔古云:潮熱於寅卯辰時,木旺之位,是肝旺也。當先補腎水,以制心火:地黃丸;後瀉肝以止其搐:瀉青丸。

因潮熱,巳午未時發搐,心神驚悸,目上視,白睛赤色,牙關緊急,口內涎潮,此心旺也。潔古云:巳午未時,火旺之位而熱搐者,心熱也,導赤散、涼驚丸。錢氏方或木通散,以瀉心肝之火。

因潮熱,申酉戍時不甚搐而喘,目微斜視,身體似熱,睡露睛,手足冷,大便淡黃水,是肺旺也。潔古云:申酉戍時,金旺之位,而肝木強,法當補脾,恐被木之賊所克害。當瀉心肝以挫其勢,而後補肺,按瀉心肝,宜木通散;補脾,錢氏異功散;治肺又小阿膠散。

白話文:

錢氏、潔古論潮熱

錢氏說: 患者出現潮熱,在寅卯辰時(凌晨三點到九點)身體感到強烈發熱,眼睛向上看,手腳不停抖動,口中生出熱痰,突然感到脖子緊悶,這是肝氣旺盛的表現。

潔古說: 潮熱在寅卯辰時出現,正好是木氣旺盛的時間,說明肝氣旺盛。應該先補腎水,以制約心火:服用地黃丸;之後瀉肝,以抑制抽搐:服用瀉青丸。

錢氏說: 患者因潮熱,在巳午未時(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)出現抽搐,心神驚恐不安,眼睛向上看,眼白發紅,牙關緊閉,口中流出熱痰,這是心氣旺盛的表現。

潔古說: 巳午未時是火氣旺盛的時間,此時出現發熱抽搐,說明心火過旺。應該服用導赤散、涼驚丸。錢氏方也可用木通散,以瀉心肝之火。

錢氏說: 患者因潮熱,在申酉戍時(下午六點到晚上十二點)不至於劇烈抽搐,但會喘氣,眼睛略微斜視,身體感到發熱,睡覺時露出眼珠,手腳冰冷,大便稀薄淡黃色,這是肺氣旺盛的表現。

潔古說: 申酉戍時是金氣旺盛的時間,但因肝木氣強盛,容易克制脾土。因此應該補脾土,防止被肝木所克害。應該先瀉心肝,以抑制肝木之勢,之後再補肺氣。瀉心肝可用木通散;補脾土可用錢氏異功散;治肺氣可用小阿膠散。

因潮熱,亥子丑時,不甚搐,而臥不穩,身體溫壯,目睛緊斜視,喉中有痰,大便銀褐色,乳食不消,多睡不醒。潔古云:皆因大病之後,脾胃虛損,多有此病,故宜補脾涼心。按:補脾宜異功散,涼心宜涼驚丸。皆錢氏方。

按:錢氏、潔古論日夜發搐之證治,亦有陰陽之分。寅卯辰巳午未,陽之位也。申酉戍亥子醜,陰之位也。故肝心之搐,多用涼瀉;肺脾之搐,多用溫補也。

他病傳來發搐多,或因搐後發他疴,

能將脈證分虛實,從本從標治不訛。

臍風發搐,此胎毒也。兒生一臘之內,多啼不乳,或撮唇,或牙關緊,或肚大,或臍突發搐者,此胎驚也,謂之真搐。生於內者氣喘痰鳴,手足冷者不治。(詳見臍風。)

白話文:

病人感到潮熱,晚上亥時、子時、丑時,輕微抽搐,睡不安穩,身體溫熱,眼睛斜視,喉嚨有痰,大便呈銀褐色,乳食不消化,嗜睡難醒。古人說,這是因為大病之後,脾胃虛損導致的,因此需要補脾涼心。根據古籍記載,補脾可以服用異功散,涼心可以服用涼驚丸,都是錢氏的方子。

錢氏和潔古指出,白天和晚上的抽搐症狀,有陰陽之分。寅時、卯時、辰時、巳時、午時、未時屬於陽位,申時、酉時、戌時、亥時、子時、丑時屬於陰位。因此,肝心引起的抽搐,多用涼瀉的方法治療;肺脾引起的抽搐,多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

其他疾病導致的抽搐很多,也可能因抽搐後引發其他疾病。

要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虛實,從根本和表面兩方面治療,才能準確無誤。

臍風引起的抽搐是胎毒。孩子出生後一歲之內,經常哭鬧不喝奶,或者嘴唇緊縮,或者牙關緊閉,或者肚子大,或者臍部突出,伴有抽搐,這就是胎驚,也稱為真搐。由內部引起的氣喘痰鳴、手足冰冷的,則無法治療。(詳細內容請參閱臍風。)

變蒸發搐,此胎病也。因變蒸之後,或傷風,或傷乳,或吃驚,或發搐。百日之內,搐有真假,(說見前。)皆曰胎驚。真搐者頻發必死,假搐者少,宜散風化痰安神,至聖保命丹主之。百日以後,發搐口中氣熱,此肝旺病也。宜瀉青丸、竹葉湯,入砂糖少許化服,後以至聖保命丹安神。

如逢變蒸之期,必發搐者,此胎癇也。自內生者,若不急治,後成終身之病,宜安魂、鎮心、定魄,頻頻細與服之,以不發為度,秘傳三聖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嬰兒在變蒸時期,容易出現抽搐,這屬於胎病。可能是變蒸後受風寒、乳汁不足、受驚嚇或其他原因導致抽搐。百日內,抽搐有真假,真抽搐頻繁發作必定死亡,假抽搐則較少見,應以散風化痰、安神藥物治療,至聖保命丹有效。百日後,若出現抽搐且口中氣熱,這是肝旺之病,應服用瀉青丸、竹葉湯,加入少許砂糖服用,之後再用至聖保命丹安神。

若嬰兒在變蒸時期必然會出現抽搐,這是胎癇。這種病症從內部產生,若不及时治疗,會變成終身疾病,應服用安魂、鎮心、定魄藥物,頻繁少量服用,直到不再發作為止,秘傳三聖散有效。

白滑石(飛,兩半),甘草(二錢半和勻)作三分

—用青黛(一錢)和勻,名安魂散,早以淡竹葉湯下。

—用硃砂(飛,一錢)和勻,名鎮心散,午用燈心湯下。

—用苦梗細末和勻,名定魄散,晚用蘇葉湯下。

外感傷風發搐,其病在肝,即前傷風發搐也。治同法。如肝有風,甚則角弓反張,似天瘹,似痙痓,此有搐也,宜瀉肝散風。蓋足厥陰經之脈,隨腎脈循脊裡,上至巔頂。脊旁兩行,則足太陽膀胱脈也,故風甚,同見證也,宜加減穹合湯主之。如脊下客三指者不治。

白話文:

將滑石研磨成粉,取兩半份,與甘草(二錢半)混合均勻,分成三份。第一份與青黛(一錢)混合均勻,稱為安魂散,早晨用淡竹葉湯服用。第二份與硃砂(研磨成粉,一錢)混合均勻,稱為鎮心散,中午用燈心湯服用。第三份與苦梗研磨成粉混合均勻,稱為定魄散,晚上用蘇葉湯服用。

外感傷風發搐,病症在肝,與先前傷風發搐相同,治療方法一致。如果肝風較重,會出現角弓反張,類似天瘹、痙痓等症狀,也就是抽搐。這時應服用瀉肝散祛風。因為足厥陰經的脈絡與腎經相連,沿著脊柱內側上行至頭頂。脊柱兩側則屬於足太陽膀胱經,所以當風邪較重時,兩種經脈都會出現病症,因此需要用加減穹合湯治療。如果病症已經蔓延至脊柱下方三指處,則無藥可治。

人參,柴胡,黃芩,杏仁(去尖),麻黃(不去根、蘆,一分),甘草,川芎,葛根,升麻,羌活,當歸,防風,石膏

此瀉青、柴胡、麻黃、葛根四方加減也,共為細末,鉤藤湯調服。

白話文:

這方子是用人參、柴胡、黃芩、杏仁(去尖)、麻黃(不去根、蘆,用量為一分)、甘草、川芎、葛根、升麻、羌活、當歸、防風、石膏等藥材,以加減青蒿、柴胡、麻黃、葛根四味藥的劑量來調整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鉤藤湯調服。

傷食發搐,其病在脾,謂之食癇,即傷食發搐病也。搐甚者,如前治法。夭甚者宜用輕劑下之,去其食熱,三黃枳朮丸主之。

黃芩(二錢),黃連(酒洗),大黃(酒煨),神麯(炒),陳皮,白朮(各一錢),枳實(五分)

為末,湯浸蒸餅丸,百沸湯下。

中暑發搐,一名暑風,宜清暑、涼心、下痰、安神,卻暑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吃壞肚子導致抽搐,病症在脾臟,稱為食癇,也就是吃壞肚子引起的抽搐。抽搐嚴重者,按照之前的治療方法處理。如果病情危重,則應該使用輕微的藥物瀉下去,去除食物的熱氣,三黃枳朮丸可以主治。

藥方如下:黃芩二錢,黃連(用酒洗淨),大黃(用酒煨過),神麴(炒過),陳皮,白朮(各一錢),枳實(五分)。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湯浸泡蒸餅做成丸藥,用熱水服用。

中暑導致抽搐,也稱暑風,應該清暑、涼心、化痰、安神,卻暑湯可以主治。

五苓散(一兩),黃連末,甘草末(各二錢五分),硃砂(飛,一錢半)

和勻,蜜丸如芡實大,每服一丸,麥門冬煎湯下。此辰砂五苓散也。

霍亂髮搐,其病在胃,此乾霍亂也,神氣變亂,心腹絞痛,不吐不瀉,所以邪氣上下不得出,陳氏所謂氣逆而作搐,痰聚發驚是也。不急治之,必死。先用湧吐法,宜瓜蒂散,吐出積食,痰散氣順後,和其胃氣,以藿香正氣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將五苓散一兩、黃連末、甘草末各二錢五分、硃砂一錢半混合均勻,製成如芡實大小的蜜丸,每次服用一丸,用麥門冬煎湯送服。此為辰砂五苓散。

霍亂發作抽搐,病症源於胃部,屬於乾霍亂。患者精神失常,心腹絞痛,不吐不瀉,導致邪氣無法上下排出,如同陳氏所言「氣逆而作搐,痰聚發驚」。若不及时治疗,必死无疑。首先应使用湧吐法,宜用瓜蒂散,將積食和痰吐出,气顺之后再调和胃气,服用藿香正氣散治療。

藿香,紫蘇,白芷(各二錢),厚朴(姜),白朮,陳皮(去白),桔梗,半夏(各四分),甘草(炙,二錢),加枳實(麩,六分)

為細末,薑汁調服。

吐法,瓜蒂、豬牙皂、硃砂。共為末,每少許,以淡豆豉湯服,即吐。

吐瀉發搐者,病在肝。先病吐瀉,後發搐者,此因吐瀉不止,脾虛生風,乃慢驚風也。治法同後,但吐瀉未止,又加發搐者,宜參苓白朮散,加肉豆蔻,作丸服。

白話文:

藿香、紫蘇、白芷各兩錢,厚朴(用薑汁浸泡)一錢,白朮、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各四分,桔梗、半夏各四分,甘草(炙烤)兩錢,加枳實(麩炒)六分,研磨成細末,用薑汁調和服用。

若要催吐,可用瓜蒂、豬牙皂、硃砂研磨成末,每次取少許,用淡豆豉湯送服,即可催吐。

如果出現吐瀉伴隨抽搐的症狀,病症在於肝臟。如果先出現吐瀉,之後才出現抽搐,這是因為吐瀉不止導致脾虛生風,屬於慢驚風。治療方法與前述相同,但如果吐瀉未止,又加重出現抽搐,則需參考苓白朮散,加肉豆蔻製成丸劑服用。

如先發搐,後吐瀉者,此因病時多服利驚之藥,脾胃受傷所致。宜參苓白朮散,或散或蜜丸,如龍眼大,每用一丸,米飲下。如搐甚脹泄者,乃遺屎也,不治。

痢疾發搐者,其病在肝。先病未止,而又發搐者,此因誤服丁香、木香、豆蔻等辛熱止痢之劑太多,以致內有積熱則生風也。蓋肝為厥陰風木,在裡則便膿血,在外則為癰脹,肝乃屬火,反服辛熱助火之藥,安得不發搐也?宜用瀉青丸,加黃芩、黃連,蜜丸,甘草湯下。此瀉青、三黃丸二方合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一開始抽搐,之後又開始腹瀉,這是因為生病期間服用過多止驚藥物,導致脾胃受傷所致。可以服用參苓白朮散,做成散劑或蜜丸,每丸大小如龍眼,每次服用一丸,用米湯送服。如果抽搐嚴重且腹瀉不止,這是因為腸道失禁,無法醫治。

痢疾發作時出現抽搐,病因在於肝臟。如果病情尚未痊癒又出現抽搐,可能是因為誤服丁香、木香、豆蔻等辛熱止痢藥物過多,導致體內積熱而生風。因為肝屬厥陰風木,內在則表現為膿血,外在則表現為癰腫,肝又屬火,反倒服用辛熱助火之藥,怎麼可能不發抽搐呢?應該服用瀉青丸,再加上黃芩、黃連,做成蜜丸,用甘草湯送服。此方其實是將瀉青丸和三黃丸合併而成。

如痢止後發搐者,作脾虛治,同慢驚風法,東垣調元湯加白芍湯主之。

搐後變痢,此表邪入里也。蓋風傷脾,入里則便膿血。先用小柴胡湯加大黃下之,後以加減龍薈丸主之。

當歸,川芎,陳皮,青皮(各一錢),黃連(酒炒),黃芩(酒炒,各一錢半),山梔仁,木香(各五分),人參(一錢),炙草(一錢)

為末,別用阿膠三錢,溶化作丸,陳米飲下。

瘧疾發搐者,其病在肝脾。此有三證,或並病者。瘧至發熱則搐,瘧止搐止,日日如之,病如是者,不必治搐,但治其瘧,瘧退搐亦退也。初起宜用劫藥,風瘧小柴胡湯,暑瘧用白虎湯,食瘧用平胃散,痰瘧用檳榔吐出其痰即愈,久瘧補脾平肝,宜加減平瘧養脾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痢疾止住後出現抽搐,要按照脾虛來治療,跟慢驚風的治療方法相同,東垣調元湯加上白芍湯可以治療。

抽搐之後又出現痢疾,這是表邪入里。因為風邪傷脾,入里就會出現膿血便。先用小柴胡湯加大黃瀉下,之後用加減龍薈丸治療。

當歸、川芎、陳皮、青皮(各一錢)、黃連(酒炒)、黃芩(酒炒,各一錢半)、山梔仁、木香(各五分)、人參(一錢)、炙草(一錢)

研成粉末,另外用阿膠三錢,溶化成丸,用陳米湯服用。

瘧疾發作時出現抽搐,病在肝脾。這有三個症狀,或者同時患病。瘧疾發作時發熱就抽搐,瘧疾停止抽搐也停止,每天都這樣,如果是這種病,不用治療抽搐,只要治療瘧疾,瘧疾好了抽搐也會消失。剛開始要使用瀉藥,風瘧用小柴胡湯,暑瘧用白虎湯,食瘧用平胃散,痰瘧用檳榔吐出痰液即可痊癒,久瘧要補脾平肝,可以用加減平瘧養脾丸治療。

黃耆(炙),人參(各一錢),白朮,當歸,白茯苓,半夏曲,黃芩,陳皮,常山,鱉甲(九肋者,醋炙),使君子肉(各一分),柴胡,草果,厚朴(姜),神麯(炒,各七分),肉桂(五分),青皮(六分),炙草(五分)

神麯糊丸,陳米湯下。

—先搐後瘧者,此肝傳脾也,宜養脾平瘧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黃耆(炙)、人參(各一錢)、白朮、當歸、白茯苓、半夏曲、黃芩、陳皮、常山、鱉甲(九肋者,醋炙)、使君子肉(各一分)、柴胡、草果、厚朴(姜)、神麴(炒,各七分)、肉桂(五分)、青皮(六分)、炙草(五分)。

神麴糊成丸子,用陳米湯服用。

這種藥方適用於先抽搐後發瘧疾的患者,這是因為肝臟傳病給脾臟,應該要滋養脾臟,使之恢復平衡,瘧丸可以治療這種情況。

—先瘧後搐者,脾虛損,肝木乘之也,為慢驚風,治同慢驚。

—咳嗽發搐者,病在肝肺。肝木肺金,金木相搏,故成此病。得此者多不治,但觀新久衰旺何如,如初得咳嗽,數十聲不止而發搐,此痰盛氣逆也,所謂氣逆而作搐,痰聚而發驚是也。宜丹溪薄荷散主之。如久咳發搐者,面目唇白,咳而喘促,此肺虛而肝木乘之也,病不可治。

無上證者,身熱而渴,宜小阿膠散,或搐甚者,宜先補肺後瀉肝,補肺以阿膠散,瀉肝以瀉青丸主之。

如搐後咳嗽者,驚痰未去也,宜丹溪鎮驚丸主之。(以上方並見前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先出現瘧疾,之後又抽搐,這是脾虛損傷,肝氣過盛所致,屬於慢驚風,治療方法與慢驚風相同。

咳嗽時伴隨抽搐,病症在肝肺。肝屬木,肺屬金,金木相克,因此導致這種病症。患這種病的人大多難治,要觀察病情的新舊、衰旺程度。如果剛開始咳嗽,數十聲不停地咳嗽就出現抽搐,這是痰盛氣逆所致,也就是說氣逆導致抽搐,痰聚引起驚厥。可以用丹溪的薄荷散來治療。如果久咳才出現抽搐,面容、嘴唇發白,咳嗽時氣喘吁吁,這是肺虛肝氣過盛所致,病症無法治愈。

沒有上述證狀,但出現發熱口渴的,可以用小阿膠散。如果抽搐嚴重,應該先補肺後瀉肝,補肺可以用阿膠散,瀉肝可以用瀉青丸來治療。

如果抽搐之後出現咳嗽,說明驚痰尚未消除,可以用丹溪的鎮驚丸來治療。這些藥方都在前面提過。

—丹毒發搐者,病在少陽。少陽者,膽之相火也。先搐後發丹瘤者,此毒火自內出外也,可治;先發丹後發搐者,毒自外入內也,必死。自內出者火之餘,宜發散解毒及砭法,防風通聖散主之,或用加減升麻葛根湯。

桔梗,乾葛,升麻,川芎,赤芍,歸尾,羌活,柴胡,甘草(各等分)

井水煎服。此驚丹之要藥也。

—瘡癰發搐,此胎毒也。小兒身生枳實,浸淫癢痛,不知用藥,內服解毒之劑,外用砒硫毒藥搽之,瘡忽自平,或不搽自平者,其候腹脹便秘,膚無血色,目閉不開而發搐者,乃惡候也,急進解毒之劑。瘡出方生,瘡不出加喘者死。雄黃解毒丸主之。

雄黃(另研),鬱金(各一兩),巴豆(去油,炒焦,八錢),乳香(另研),沒藥(另研,各二錢)

各製為末,醋糊丸,硃砂衣。

此方治諸惡病甚妙。

凡小兒未周歲者,不問癰毒、瘡疥、丹瘤,但發搐者,皆難治。脾胃嫩脆,穀氣未實,難以藥攻也。

—痘疹發搐者,其病在心。初發熱時作搐,此瘡毒欲出也,宜清心安神,導赤散入硃砂末調服,神效。瘡出搐止者,吉;瘡出搐不止者,凶。瘡正發時作搐者,宜錢氏涼驚丸,加硃砂主之。搐不止者,不治。瘡結靨作搐者,此非正靨,乃倒靨也,瘡毒陷於內,乃凶惡之候,急用雄黃解毒丸,紫草井水煎湯下,瘡復起者,吉;搐不止者,凶。

白話文:

將雄黃、鬱金各研磨成粉末,巴豆去油後炒焦,乳香、沒藥也分別研磨成粉末,每種各取一兩,巴豆取八錢。將所有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,用醋糊做成丸藥,再裹上一層硃砂。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各種疾病,效果非常好。

對於未滿周歲的嬰兒,無論是癰瘡、疥癬、丹瘤,只要出現抽搐,都很難治癒。因為他們的脾胃還很脆弱,飲食也不足,難以承受藥物的攻擊。

如果患有麻疹並且出現抽搐,病症在於心臟。剛開始發熱時就出現抽搐,表示瘡毒想要發出來,應該清心安神,將硃砂粉末調入藥物中服用,效果顯著。如果瘡毒發出來後抽搐停止,預後良好;如果瘡毒發出來後抽搐持續,預後不佳。麻疹正在發作時出現抽搐,應該服用錢氏涼驚丸,加硃砂來治療。如果抽搐不停,就無法治癒。如果麻疹結痂後出現抽搐,這不是正常的痂,而是倒靨,表示瘡毒陷入了體內,預後非常糟糕,應該緊急服用雄黃解毒丸,用紫草煎水服用。如果瘡毒重新出現,預後良好;如果抽搐持續,預後不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