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四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4)

1. 㿗疝

作大劑,水煎。

小兒木腎腫大,連年不消者,不早治之,便為終身痼疾也。宜用前家傳茱萸內消丸,內加黑醜(半生半炒,取頭末)二兩,為丸服,更灸臍傍二穴,即章門穴,大效。

又,取穴法,以本兒手掌小指後側橫紋按臍中心,中指頭盡處是穴。

小腸氣,一名盤腸氣痛,發則腰不得伸,乾哭無淚,額上汗出(詳見前內吊病中有方)。如痛連外腎者,宜加減川楝子散主之。

舶上茴香(鹽炒),破故紙(炒,各二錢),吳萸根(醋酒浸一宿,焙),木香(各一錢)

末,溫酒調服。

小兒氣卵,謂之偏墜,得之於父年已老,或年少多病,陰痿精少,強力入房。因有此者,謂之胎疝,難治。

小兒濕地上坐,或為蚯蚓呵,其卵腫、長大而垂者,鹽湯洗之,蓋鹽能殺蚯蚓毒也。或用浸蒼朮泔煎熱,少以鹽在內洗之。

小兒疝痛,及盤腸痛者,以鹽一合,炒熱放兒臍中熨之,待冷,更以艾在臍上灸之。溫氣既入,邪氣隨散,其痛立止。

小兒陰囊生瘡潰爛者,謂之脫囊,用紫蘇葉研末敷之,以荷葉包之,或用生荷葉火烘令軟包之,雖囊丸露,亦可治之,神效。

,治外腎燥癢潰爛,用:

龍骨(煅),石膏,爐甘石(煅),多年爛蚌殼(各一錢),五倍子,白及,黃連(各五分)

末,先以苦參、大腹皮、紫蘇、露蜂房煎湯,先洗拭乾,敷藥,神效。

小兒外腎臊臭,時復濕癢,宜用:

柴胡,澤瀉(各一錢),車前子,木通(各五分),生地,當歸尾,龍膽草(各三分)

㕮咀,作一服,水三大盞,煎一碗,去渣,待宿食消盡,空心服,更以美膳壓之。外腎癢甚,不可止者,用胡椒煎湯洗之,立效。

白話文:

疝氣治療方法

服用大劑量的藥物,水煎服。

兒童若出現腎臟腫大,且持續多年不消退,若不儘早治療,將成為終身疾病。宜服用祖傳的茱萸內消丸,再加入黑丑(半生半炒,取研磨後的末)二兩,製成丸藥服用,並在肚臍旁邊的兩個穴位(章門穴)進行艾灸,效果顯著。

尋找穴位的方法:以孩子的掌心小指後側的橫紋對準肚臍中心,中指指尖所指的位置就是穴位。

小腸疝氣,又稱盤腸氣痛,發作時腰部無法伸直,會無聲哭泣且沒有眼淚,額頭會冒汗(詳見之前的內吊病篇中的方劑)。如果疼痛連及外腎,則應加減川楝子散來治療。

配方:舶上茴香(鹽炒)、破故紙(炒,各二錢)、吳萸根(醋酒浸泡一夜,焙乾)、木香(各一錢),研磨成粉末,溫酒調服。

兒童的睾丸偏墜,稱為偏墜疝氣,通常是因父親年老,或父親年輕時多病、陽痿精少,房事過於激烈所致。這種情況稱為胎疝,較難治療。

兒童在潮濕地面坐著,或被蚯蚓咬到,導致睾丸腫脹、變大下垂,可用鹽水清洗,因為鹽可以殺死蚯蚓的毒素。或者用浸泡過蒼朮的米泔水煎熱,加少量鹽清洗。

兒童疝氣疼痛或盤腸痛,可用一合鹽炒熱後放在孩子的肚臍上熨燙,待鹽冷卻後,再在肚臍上艾灸。溫熱之氣進入體內,邪氣就會隨之散去,疼痛會立即止息。

兒童陰囊生瘡潰爛,稱為脫囊,可用紫蘇葉研磨成粉末敷於患處,用荷葉包裹;或用新鮮荷葉火烤使其變軟後包裹,即使陰囊已脫出,也能治療,效果神奇。

治療外腎乾燥瘙癢潰爛的藥方:

龍骨(煅燒)、石膏、爐甘石(煅燒)、多年陳腐蚌殼(各一錢)、五倍子、白及、黃連(各五分),研磨成粉末。先用苦參、大腹皮、紫蘇、露蜂房煎湯清洗乾淨,再敷藥,效果神奇。

兒童外腎臊臭,經常潮濕瘙癢,宜用:

柴胡、澤瀉(各一錢)、車前子、木通(各五分)、生地、當歸尾、龍膽草(各三分),研磨成粗末,作為一劑藥,用三碗水煎成一碗,去渣,待宿食消化完畢,空腹服用,並用美味的食物壓服。如果外腎瘙癢嚴重,無法止住,可用胡椒煎湯清洗,立即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