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3)

1. 㿗疝

疝腫須分內外因,內因氣動外寒侵,

病因肝氣原非腎,本腫呼為氣卵名。

疝者寒氣結聚之所為,故令內則臍腹絞痛,外則卵丸腫大是也。專屬肝經,與腎無干。蓋肝善怒,大叫哭,小兒性急多哭得之者,此氣動於內,謂之氣疝,宜行氣開鬱,加減二陳湯、木香內消丸主之。如因久坐寒濕之地得之者,此冷氣入腹,謂之寒疝,宜溫中散寒,加減當歸散、茱萸內消丸主之。有腫而不痛者,此濕也,宜行濕消腫,加減守效丸主之,並外敷方。

加減二陳湯,治性急多哭,卵腫痛連小腹,謂之氣疝。

陳皮(去白),半夏(洗),白茯苓,附子(童便浸),木香,川芎,小茴(炒,等分),甘草(減半)

姜三片,水煎。

木香內消丸,治疝氣。

木香,三稜(煨),豬苓,澤瀉,川楝子肉,陳皮,青皮,小茴香(炒,各等分),海藻(洗,二錢),香附(酒浸,七錢半)

酒糊丸,黍米大,空心鹽湯下二三十丸。

加減當歸散,治受寒濕之氣,小腹絞痛,外腎紅腫,並內瘹腹痛,啼哭多。

當歸(酒洗),吳茱萸(炒),官桂(去皮),川芎,乾薑(炮),木香,小茴香(炒,等分),甘草(炙)

末,服五分至一錢,鹽湯調。

家傳茱萸內消丸,治寒濕所襲,留伏作痛,㿗疝偏大。

吳茱萸(酒醋浸一宿,焙乾),山茱萸(蒸去核),馬蘭花(醋浸,焙),川楝子(蒸,去皮核),桂心,舶上茴香(鹽炒),玄胡索(略焙),橘紅,青皮(去白),海藻(洗去鹽,各一兩),桃仁(炒,去皮尖),白蒺藜(炒去刺),木香(各半兩)

酒糊丸,麻子大,服二十丸至五十丸,溫酒鹽湯下。

加減守效丸,治卵腫不痛者,此濕也,又名木腎。

蒼朮(泔浸,鹽炒),南星(炮),白芷,山楂肉(各一兩),川芎,橘核(炒),半夏(洗),神麯(炒,各半兩),海藻(洗垢),吳萸(炒,三錢半)

酒糊丸,麻子大,服二十至五十丸,茴香湯下。

一方,治疝初起者,用:

五苓散料內加小茴香、川楝肉,服時入鹽少許,效。

又方,治偏墜痛甚者,用:

川楝肉,小茴香(炒,各等分),沒藥,全蠍(減半)

末,空心用熱酒調服,或以五苓散煎調,更佳。

敷法,外腎腫大光明者,先用蟬煎水,乘熱洗過後,用牡蠣灰、乾地龍糞(焙乾)等分,末,唾津調敷腫上。痛者,雞子清調敷。

又方,用乾地龍末,不拘多少,先以蔥椒湯洗,次以津調之。

小兒素有疝氣,或一年或半年發者,發則有形,外連睪丸,內貫小腹,腫硬一條如小杵,約五六寸長,大小便不通者,宜用:

當歸身(梢),川芎,山梔仁,山楂子,木香,青皮(不去穰),木通,小茴香(炒),川楝子肉,澤瀉,豬苓

白話文:

疝氣的腫脹需區分內外原因。內因是氣機紊亂,外因是寒邪入侵。

病因並非肝腎功能問題,這種腫脹稱為「氣卵」。

疝氣是寒邪聚集所致,因此內則臍腹絞痛,外則陰囊腫大。專屬於肝經,與腎臟無關。因為肝主疏泄,容易因發怒、大哭而導致氣機紊亂。小孩子性情急躁,愛哭容易得此病,這是氣機內動,稱為「氣疝」,應當行氣解鬱,可用加減二陳湯、木香內消丸治療。如果因為久坐潮濕寒冷的地方而患病,這是寒邪入侵腹部,稱為「寒疝」,應該溫中散寒,可用加減當歸散、茱萸內消丸治療。如果腫脹而不疼痛,這是濕邪,應該利濕消腫,可用加減守效丸治療,並配合外敷藥物。

加減二陳湯,治療性情急躁、愛哭,陰囊腫痛並連及小腹,稱為氣疝。藥物組成:陳皮(去白)、半夏(洗)、白茯苓、附子(童便浸)、木香、川芎、小茴香(炒,等分)、甘草(減半)。加薑三片,水煎服。

木香內消丸,治療疝氣。藥物組成:木香、三稜(煨)、豬苓、澤瀉、川楝子肉、陳皮、青皮、小茴香(炒,各等分)、海藻(洗,二錢)、香附(酒浸,七錢半)。製成酒糊丸,黍米大小,空腹用鹽湯送服二三十丸。

加減當歸散,治療受寒濕之氣,小腹絞痛,陰囊紅腫,並伴有腹部疼痛,啼哭不止。藥物組成:當歸(酒洗)、吳茱萸(炒)、官桂(去皮)、川芎、乾薑(炮)、木香、小茴香(炒,等分)、甘草(炙)。研末,每次服五分至一錢,用鹽湯調服。

家傳茱萸內消丸,治療寒濕襲邪,疼痛久留不愈,疝氣腫大。藥物組成:吳茱萸(酒醋浸泡一夜,焙乾)、山茱萸(蒸去核)、馬蘭花(醋浸,焙乾)、川楝子(蒸,去皮核)、桂心、舶上茴香(鹽炒)、玄胡索(略焙)、橘紅、青皮(去白)、海藻(洗去鹽,各一兩)、桃仁(炒,去皮尖)、白蒺藜(炒去刺)、木香(各半兩)。製成酒糊丸,麻子大小,每次服二十至五十丸,溫酒鹽湯送服。

加減守效丸,治療陰囊腫脹而不痛,這是濕邪,又名木腎。藥物組成:蒼朮(泔浸,鹽炒)、南星(炮)、白芷、山楂肉(各一兩)、川芎、橘核(炒)、半夏(洗)、神麴(炒,各半兩)、海藻(洗垢)、吳茱萸(炒,三錢半)。製成酒糊丸,麻子大小,每次服二十至五十丸,茴香湯送服。

一方,治療疝氣初期:五苓散加小茴香、川楝子肉,服藥時加少許鹽。

又一方,治療疝氣偏墜疼痛劇烈:川楝子肉、小茴香(炒,等分)、沒藥、全蠍(減半)。研末,空腹用熱酒調服,或用五苓散煎湯調服更好。

敷法:陰囊腫大明顯者,先用蟬蛻煎水,趁熱洗患處,然後用牡蠣灰、乾地龍糞(焙乾,等分)研末,用唾液調敷腫脹處。疼痛者,用雞蛋清調敷。

又一方:用乾地龍末,用量不限,先用蔥椒湯洗患處,再用唾液調敷。

小兒素有疝氣,或一年或半年發作一次,發作時有明顯腫塊,外連睪丸,內貫小腹,腫硬如小杵,約五六寸長,大小便不通者,可用:當歸身(梢)、川芎、山梔仁、山楂子、木香、青皮(不去瓤)、木通、小茴香(炒)、川楝子肉、澤瀉、豬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