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5)

1. 腫病證治

面目浮腫先受風,濕從足起變形容,

補中上下分消去,下水通腸是下工。

按:幼科論小兒腫病與大人同法,率用行水之藥,誤人甚多,惟錢氏之論可宗。錢氏云:腎熱傳於膀胱,膀胱熱甚,逆於脾胃,脾胃虛而不制水,腎水反克脾,隨水而行。脾主四肢,而身面皆腫也。若大喘者,重也,何以然?腎水勝而克退脾土,土勝心火,火勝肺金,肺為心克,故喘。

或問:心刑肺,本見虛金,何喘實?曰:此有二,一者,肺大喘,此五臟逆;一者,腎水氣上行,傍侵於肺,故令大喘,此皆為難治也。腫病之後,目胞上下微起,肢體重著,陽咳怔忡,股間清冷,小便澀黃,皮薄而光,按即成窟,舉手即滿是也。

治腫之方,諸家只知治濕,多利小便之說。執此一端,遽用泄水之藥,則一泄而水消,乃曰得泄之力,殊不知脾愈泄而愈虛,不逾旬日,腫復如初,此世人只知泄水為最,而不知十補勿一攻之論,往往多死者矣。吾之家傳,大兒用胃苓湯,小兒用胃苓丸,以五皮湯送下,甚驗。

胃苓湯,治腫之要藥也。(方見脾胃。)即五苓散以滲濕,平胃散以燥濕,二方相合是也。

五皮湯

桑白皮,大腹皮,茯苓皮,生薑皮,五加皮(各等分)

喘甚者,加真蘇子。以上二方有加減法

上半身腫多者,加蘇葉、訶子、葛根。

下半身腫多者,加木通、木瓜。

腹脹者,加木香、藿香、枳殼。

大便秘者,加枳實、大黃微利之,或枳樸大黃丸亦效。(方見傷食。)

飲食之忌,惟鹽醬薤鮮濕面,皆味鹹,能助水者,並他生冷毒物,亦宜戒之,恐傷脾胃,重則半載,輕者三月。須待脾胃平復,血氣充實,然後於飲食中旋以少炒鹽徐徐投之,不至驟吃咸物,則腫自不再作。故劉云:治腫非難,補養尤難。

丹溪治腫大法云:宜補中行濕利小便。腰以上腫,宜發汗。若遍身腫煩渴,小便赤澀,大便秘結,此屬陽水,先用五皮散,次用四磨飲加生枳殼,重則疏鑿飲子;若遍身腫,不煩渴,大便溏,小便清少,此屬陰水,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主之。

氣若陷下,用二陳湯加升提之藥,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。如腹脹,少加厚朴佐之,氣不運,加木香、木通以調之。

按:丹溪治腫之法,大人小兒同用(方見各書,可尋用之。)今予仿其法,以治小兒之腫。如在表有熱可汗者,用五皮湯加麻黃、葛根、紫蘇葉、杏仁以發之。如身無熱,水氣在裡者,用五苓散加醋炒芫花、黑棗以下之。陽水之大便秘,小便澀,煩渴者,用五苓散作湯,送下枳樸大黃丸;陰水之不渴,清便自調者,用平胃散加生薑、白茯苓、草果、木香、藿香主之。

病有瘧後腫者,有泄痢後腫者,有因咳嗽腫者,有因疥瘡腫、洗後腫者;腫雖不同,治法則一也。經云去菀陳莝者,謂腹有積聚,宜去之也。開鬼門,謂發其汗也;潔淨府者,謂利其小便也。溫衣者,謂常宜和暖,使水氣得行也。大抵痢瘧後腫者難治,脾胃極也。咳嗽而腫者,宜五皮湯去五加皮,加地骨皮、陳皮(去白)、紫蘇葉主之。

白話文:

腫病證治

臉部浮腫一開始是受風寒所致,濕邪從腳部開始侵襲,導致全身浮腫。治療要從補益脾胃入手,上下並治,使水腫消退,通利大小便才能治本。

古代治療小兒腫病,多用利水藥物,方法錯誤,多有誤傷。錢氏的理論比較可靠,錢氏認為:腎臟有熱邪傳到膀胱,膀胱熱盛,逆犯脾胃,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,腎水反過來損傷脾臟,導致水濕泛濫,而脾臟主四肢,所以四肢和臉部都浮腫。如果還伴有嚴重氣喘,則病情更重,這是因為腎水過盛損傷脾土,脾土不能制約心火,心火又克伐肺金,肺受心火克制而導致氣喘。

有人問:心火克肺,本來是肺金虛弱,為何會氣喘加重?這有兩種情況:一是肺部嚴重氣喘,這是五臟逆亂;二是腎水之氣上逆,侵犯肺臟,導致嚴重氣喘,這兩種情況都難以治療。腫病後期,眼瞼上下輕微腫脹,肢體沉重,陽虛咳嗽,心悸不安,大腿內側冰冷,小便短赤,皮膚薄而光亮,按壓後凹陷,稍微抬高手臂就感到腫脹。

許多醫家治療腫病,只知道治療濕邪,多主張利尿。只抓住這一點,便使用利尿藥物,水腫雖然一時消退,卻誤認為是利尿藥物起了作用,殊不知脾胃越利越虛弱,不到十天,腫脹又會復發。世人只知道利水,卻不知道十補一瀉的道理,所以治療腫病常常導致死亡。我們家傳的治療方法是:大孩子用胃苓湯,小孩子用胃苓丸,用五皮湯送服,效果很好。

胃苓湯是治療腫病的重要藥方。(藥方見脾胃章節)它是五苓散(利水滲濕)和平胃散(燥濕)的合方。

五皮湯:桑白皮、大腹皮、茯苓皮、生薑皮、五加皮(各等分)

喘息嚴重者,加真蘇子。以上兩個方子可根據病情加減。

上半身腫脹明顯者,加蘇葉、訶子、葛根。

下半身腫脹明顯者,加木通、木瓜。

腹部脹滿者,加木香、藿香、枳殼。

大便秘結者,加枳實、大黃少量以通便,或用枳樸大黃丸亦有效。(藥方見傷食章節)

飲食禁忌:鹽、醬、薤(ㄒㄧㄝˋ)、鮮、濕麵,這些食物都咸,能助濕生水;其它生冷及有毒的食物也要戒除,以免損傷脾胃,病情嚴重者需半年,輕者需三個月才能痊癒。須待脾胃恢復正常,氣血充盈後,才能少量食用少許炒鹽,逐漸增加鹽的攝取量,避免突然吃咸,這樣腫脹就不會再次發生。所以劉氏說:治療腫病並不難,但補養更難。

丹溪治療腫病的要法是:補益脾胃,行氣利濕,通利小便。腰部以上腫脹,宜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全身腫脹,煩渴,小便短赤澀痛,大便秘結,這是陽水,先用五皮散,然後用四磨飲加生枳殼,病情嚴重則用疏鑿飲子;如果全身腫脹,不煩渴,大便溏瀉,小便清少,這是陰水,宜用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。

氣機下陷者,用二陳湯加一些升提的藥物,能使大便通暢,小便增多。如果腹部脹滿,少加一些厚朴;氣機不暢,加木香、木通調和氣機。

丹溪治療腫病的方法,大人小孩都適用。(藥方可參考相關書籍)我仿效丹溪的方法,治療小兒腫病。如果表有熱邪可發汗者,用五皮湯加麻黃、葛根、紫蘇葉、杏仁發汗。如果沒有發熱,水氣在裡者,用五苓散加醋炒芫花、黑棗等藥物治療。陽水證型的大便秘結,小便澀痛,煩渴,用五苓散送服枳樸大黃丸;陰水證型不煩渴,大便溏瀉自行調節者,用平胃散加生薑、白茯苓、草果、木香、藿香治療。

瘧疾後腫脹,痢疾後腫脹,咳嗽後腫脹,疥瘡後腫脹,洗浴後腫脹等,雖然腫脹的原因不同,但治療原則都一樣。《內經》說“去菀陳莝”,是指腹部有積聚,應當去除;“開鬼門”,是指發汗;“潔淨府”,是指利尿;“溫衣”,是指經常保持溫暖,使水氣通暢。總之,痢疾、瘧疾後的腫脹難以治療,因為脾胃已經極度虛弱。咳嗽引起的腫脹,宜用五皮湯去五加皮,加地骨皮、陳皮(去白)、紫蘇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