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四 (3)
卷之四 (3)
1. 瘧疾
上㕮咀,加生薑、大棗、烏梅,水煎。
家傳秘法,治瘧不問遠年近月,不發不截,通用平瘧養脾丸主之,試甚驗。誠治瘧之仙法也。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炙甘草,陳皮,青皮,半夏曲,蒼朮(制),厚朴(炒),草果仁,柴胡,黃耆,豬苓,澤瀉,桂枝,常山末,鱉甲(醋炙),當歸,川芎(各等分)
十九味,各取末和勻,酒糊丸,黍米大,米飲下。
有癖塊加三稜、莪朮,各煨、研入內。
有食瘧成疳,又復傷食,腹中有癖,按之堅硬漸熱,無時多哭者,前方去蒼朮、草果、常山、黃芩、豬苓、澤瀉,加炙黃耆、黃連、木香、砂仁、夜明砂、乾蟾(炙)、使君子肉、神麯、麥芽,等分為末,神麯糊丸,米飲下。
有病瘧又發搐者,此亦食瘧、積瘧也。熱甚生風,痰壅作搐,只止瘧,掠搐亦止矣,宜小柴胡湯加大黃、常山、檳榔主之。如不止,驚瘧俱發,以致肝旺脾衰,變為疳症,囟陷唇白,頭髮成穗,宜兩治之,用加減當歸龍薈丸,以平肝,內帶治疳之藥,又用加減參苓白朮散為丸,以補其脾,內帶退驚之藥,試之甚驗。
加減當歸龍薈丸,治疳熱發搐,又治驚疳。
當歸,川芎,龍膽草,龍薈,黃耆,黃連,半夏曲,青皮,柴胡,人參,白茯苓,木香,甘草(炙),梔子仁(等分)
神麯糊丸,竹葉湯下。
加減參苓白朮丸,治瘧久成疳,謂之疳瘧,又名勞瘧,兼治脾虛生風發搐者,用之神效。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甘草(炙),黃耆,白芍,官桂,陳皮,山藥,蓮肉,使君子肉,鱉甲,神麯,夜明砂,龍膽草,天南星(等分)
荷葉浸水煮糊丸,黍米大,米飲下。此與上二方同,量兒病,制而裁之也。
有驚後變瘧者,此脾虛也,宜平瘧養脾丸,琥珀抱龍丸相間服之。
有瘧後變驚者,此脾胃虛也,亦如前二方相間服之。
有瘧後變驚者,此脾胃虛極也,乃慢驚風症,難治,宜加減參苓白朮丸、琥珀抱龍丸主之。
有瘧痢並作者,初用小柴胡加當歸、白芍、常山、檳榔、大黃主之;不已者,只用參苓丸和之。
瘧後變痢者,此胃氣下陷也,宜補中益氣湯加白朮、黃連、木香。
有瘧泄並作者,初用柴苓湯主之。
瘧後變泄者,宜胃苓丸和肉豆蔻丸服之。
有瘧後變咳嗽者,此因瘧退後復傷風也,宜微發散,參蘇飲主之。
有瘧後浮腫者,此病極多,宜胃苓丸,五皮湯下;或用胃苓湯合五皮湯同服。
有瘧後腹脹者,看有癖無癖。有痞者,從痞治,宜前平瘧養脾丸,加治癖、腹脹法治之;無癖者,治腹脹,胃苓丸宜多服。
有瘧後食少,黃瘦不長肌肉者,此疳也,謂之疳虛,宜肥兒丸和平瘧丸主之。
瘧疾灸法
如久不止,灸大椎一穴,內庭二穴,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各一壯。
白話文:
瘧疾
治療瘧疾,可取藥材煎煮,加入生薑、大棗、烏梅一起服用。
家傳秘方治療瘧疾,無論病程長短,發作與否皆有效。平瘧養脾丸可作為主藥,療效顯著,堪稱治療瘧疾的妙方。
一種藥方包含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炙甘草、陳皮、青皮、半夏曲、制蒼朮、炒厚朴、草果仁、柴胡、黃耆、豬苓、澤瀉、桂枝、常山末、醋炙鱉甲、當歸、川芎等十九味藥材,等量研磨混合,製成酒糊丸,米粒大小,用米湯送服。
若患者有腹部腫塊,可加入煨制研磨的三稜、莪朮。
若因瘧疾導致疳積,又伴隨飲食積滯、腹部有堅硬腫塊並逐漸發熱,且經常哭鬧,則需去除上述藥方中的蒼朮、草果、常山、黃芩、豬苓、澤瀉,加入炙黃耆、黃連、木香、砂仁、夜明砂、炙乾蟾、使君子肉、神麴、麥芽等分量藥材研磨,製成神麴糊丸,米湯送服。
若瘧疾發作伴隨抽搐,這是飲食積滯或久病成積的表現。高熱導致風邪內生,痰濁阻塞而引起抽搐,只需治療瘧疾,抽搐即可停止。宜用小柴胡湯,再加入大黃、常山、檳榔。若效果不佳,瘧疾與驚癇同時發作,導致肝旺脾虛,轉化為疳症,出現囟門凹陷、嘴唇蒼白、頭髮成束等症狀,則需同時治療,可服用加減當歸龍薈丸以平肝,內含治療疳積的藥物;再服用加減參苓白朮散丸以補脾,內含治療驚癇的藥物,療效顯著。
加減當歸龍薈丸用於治療疳熱引起的抽搐,以及驚癇引起的疳積。
藥方包含當歸、川芎、龍膽草、龍薈、黃耆、黃連、半夏曲、青皮、柴胡、人參、白茯苓、木香、炙甘草、梔子仁等分量藥材,製成神麴糊丸,用竹葉湯送服。
加減參苓白朮丸用於治療長期瘧疾導致的疳積(疳瘧或勞瘧),以及脾虛引起的風邪內生、抽搐等症狀,療效顯著。
藥方包含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炙甘草、黃耆、白芍、官桂、陳皮、山藥、蓮肉、使君子肉、鱉甲、神麴、夜明砂、龍膽草、天南星等分量藥材,用荷葉水煮成的糊做丸藥,米粒大小,米湯送服。此方與上述兩方類似,需根據病情調整藥量。
若因受驚後轉為瘧疾,這是脾虛所致,宜服用平瘧養脾丸和琥珀抱龍丸交替服用。
若瘧疾後轉為驚癇,這是脾胃虛弱所致,也需交替服用上述兩種丸藥。
若瘧疾後轉為驚癇,且脾胃虛弱極度嚴重,屬於慢驚風,難以治療,宜服用加減參苓白朮丸和琥珀抱龍丸。
若瘧疾與痢疾同時發作,初期服用小柴胡湯,加入當歸、白芍、常山、檳榔、大黃;若無效,則服用參苓丸。
瘧疾後轉為痢疾,這是胃氣下陷所致,宜服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白朮、黃連、木香。
若瘧疾與泄瀉同時發作,初期服用柴苓湯。
瘧疾後轉為泄瀉,宜服用胃苓丸和肉豆蔻丸。
瘧疾後轉為咳嗽,這是瘧疾痊癒後再次受風寒所致,宜服用略帶散寒功效的參蘇飲。
瘧疾後出現浮腫,此症狀較常見,宜服用胃苓丸,用五皮湯送服;或將胃苓湯和五皮湯合在一起服用。
瘧疾後出現腹脹,需觀察是否有腹部腫塊。如有腫塊,則根據腫塊治療,服用平瘧養脾丸,並加入治療腫塊、腹脹的藥物;無腫塊者,則治療腹脹,宜多服用胃苓丸。
瘧疾後出現食慾不振、消瘦、肌肉不長等症狀,這是疳積所致(疳虛),宜服用肥兒丸和平瘧丸。
瘧疾灸法
若久治不癒,可灸大椎穴一個,內庭穴兩個(在足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之間的凹陷處各灸一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