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三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1)

1. 痢疾證治

赤白無分寒熱議,多因食積宜通利,

育嬰家寶只三分,傳自河間真秘密。

按《內經》曰:飲食不節,起居不時,陰受之則入五臟,陽受之則入六腑,填滿閉塞,不為飧瀉,久為腸癖。飧瀉者,為米穀不化也。腸癖者,下痢是也。又按五十七難曰:胃瀉者,飲食不化,色黃;脾瀉者,腹脹滿,泄注,食即嘔吐逆;大腸泄者,食已窘迫,大便色白,腸鳴切痛;小腸泄者,溲而便膿血,小腹痛;大瘕泄者,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痛。大瘕泄者,痢也。

由《素》《難》之文觀之,則痢起於食積也。況小兒之病傷食者多,惟有宿食為積。故因四時之感,而成痢也。赤白皆屬熱說見《原病式》中,或謂赤者屬熱,白者屬寒,未敢聽之。但謂痢久不止,則為虛寒,或服冷藥過多,熱變為寒者則有之矣。此當以脈證別之。身熱而渴,脈數大有力而能食者為熱;身涼不渴,脈沉無力而不食者為寒明矣。

治痢之法,初起腹中若痛,裡急後重者,其痛為實,宜急下之,三黃承氣丸。不可用巴豆、牽牛之劑。巴豆損血,牽牛損氣也。如有外症不可遽下,宜發散之,倉廩湯主之。初治不止,各隨其證施治也。

三黃承氣丸,治痢疾初起,兩眉皺而啼哭者,腹痛也。裡急後重,煩躁不安者,以此下之。

大黃(酒蒸,一兩),枳實(炒),厚朴(炒),檳榔(各五錢),黃連(酒炒),黃芩(酒炒),黃柏(酒炒),當歸(各三錢),木香(二錢)

共細末,神麯糊丸,黍米大,兒小者十五丸,兒大者三十丸,滾白水下。

倉廩湯,治傷風痢疾及時行疫痢,大小相似者,宜先服此方。即:

人參敗毒散(方見前,)加陳倉米,煎服。

一方加陳皮。

因傷風得之者,則純下清血,宜胃風湯主之。如下純血,宜黃連四物湯、家秘剪紅丸;不止者,阿膠梅連丸,大效。

胃風湯,治風冷客於腸胃,泄下鮮血,及腸胃濕毒,下如豆汁,或下瘀血。

人參,白茯苓,川芎,當歸,白朮,白芍,辣桂(各等分)

上㕮咀,量兒加減,入粟米數十粒同煎,食前熱服。

黃連四物湯,治下痢純血。

黃連,當歸,川芎,白芍,生地,槐花(炒),荊芥穗(等分),加犀角

上㕮咀,量兒大小,水煎服。

家傳剪紅丸,治痢下純血,及大人腸風下血,神效。

枳殼(炒),槐子(炒),側柏葉(炒),荊芥穗(等分)

共細末,酒糊丸,黍子大,量兒加減,米飲下。

阿膠梅連丸,治下痢無問新舊,赤白黑、疼痛諸症。

真阿膠(銼碎,用蛤粉炒成珠),赤茯苓(去皮),烏梅(洗淨去核,焙乾),赤芍,黃柏,黃連,乾薑(炮),當歸(酒洗,日乾,等分)

共細末,水丸,黍米大,米飲下。忌雞魚油膩諸物。

白話文:

痢疾證治

赤白痢疾的寒熱問題,難以簡單區分,多數是因為飲食積滯導致,需要通利腸胃。

育嬰家寶秘方僅有三種,源自河間學派真傳秘方。

根據《內經》記載:飲食不節制,作息不規律,陰氣受損則會侵犯五臟,陽氣受損則會侵犯六腑,導致氣血瘀滯,不通暢,久而久之便會形成腸癖。其中,飧瀉是指食物消化不良;腸癖則是下痢(痢疾)。又根據《難經五十七難》記載:胃瀉則食物消化不良,大便顏色發黃;脾瀉則腹脹滿,腹瀉,一吃東西就嘔吐;大腸瀉則吃東西後感到腸胃不適,大便顏色發白,腸鳴腹痛;小腸瀉則排尿時伴隨膿血,小腹疼痛;大瘕瀉則裡急後重,多次想排便卻排不出來,會陰部疼痛。大瘕瀉即是指痢疾。

從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的記載來看,痢疾的根本原因是飲食積滯。況且小兒疾病多因飲食積滯,宿食便是積滯的一種。所以,外感四時之氣,便會導致痢疾。赤白痢疾都屬於熱證,這種說法見於《原病式》,也有人認為赤痢屬熱,白痢屬寒,但這說法並非絕對。只是痢疾久治不癒,則會轉為虛寒,或因服用寒涼藥物過多,由熱轉寒的情況也是有的。這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區分。身體發熱口渴,脈象洪數有力,並且能吃東西,屬於熱證;身體寒冷不口渴,脈象沉弱無力,而且不想吃東西,則屬於寒證,這是很明顯的區別。

治療痢疾的方法,初期如果腹部疼痛,裡急後重,疼痛屬於實證,應該及時攻下,可以使用三黃承氣丸。但不能使用巴豆、牽牛子等藥物,因為巴豆傷血,牽牛子傷氣。如果有外感症狀,不宜立即攻下,應該先發散,可用倉廩湯。初期治療如果沒有效果,則應根據具體症狀施治。

三黃承氣丸:治療痢疾初期,兩眉緊皺啼哭,腹部疼痛,裡急後重,煩躁不安者,可用此方攻下。

藥物組成:酒蒸大黃一兩,炒枳實、炒厚朴、檳榔各五錢,酒炒黃連、酒炒黃芩、酒炒黃柏、當歸各三錢,木香二錢。

製法:共研細末,用神麴糊丸,製成黍米大小的丸藥。小兒每次服用十五丸,大兒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滾開水送服。

倉廩湯:治療傷風引起的痢疾和流行性痢疾,症狀相似者,宜先服用此方。

藥物組成:人參敗毒散(方劑見前文),加入陳倉米煎服。

另一方劑:加陳皮。

如果是因傷風感冒引起的痢疾,則應該清熱解毒,可用胃風湯。如果下痢純血,則可用黃連四物湯、家傳剪紅丸;如果仍然不見效,則可用阿膠梅連丸,療效甚佳。

胃風湯:治療風寒侵襲腸胃,導致下痢鮮血,以及腸胃濕熱,大便如豆汁樣,或下痢瘀血。

藥物組成:人參、白茯苓、川芎、當歸、白朮、白芍、肉桂(各等分)。

製法:將藥物研磨成粗末,根據兒童年齡加減用量,加入幾十粒粟米同煎,飯前溫服。

黃連四物湯:治療下痢純血。

藥物組成:黃連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生地、炒槐花、荊芥穗(等分),加犀角。

製法:將藥物研磨成粗末,根據兒童年齡加減用量,水煎服。

家傳剪紅丸:治療下痢純血,以及成人腸風下血,療效神奇。

藥物組成:炒枳殼、炒槐子、炒側柏葉、荊芥穗(等分)。

製法:共研細末,用酒糊丸,製成黍子大小的丸藥,根據兒童年齡加減用量,用米湯送服。

阿膠梅連丸:治療下痢,無論新舊,赤白黑便,疼痛等各種症狀均有效。

藥物組成:銼碎真阿膠(用蛤粉炒成珠)、去皮赤茯苓、洗淨去核焙乾烏梅、赤芍、黃柏、黃連、炮乾薑、酒洗曬乾當歸(等分)。

製法:共研細末,水丸,製成黍米大小的丸藥,用米湯送服。忌食雞、魚、油膩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