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三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9)

1. 泄瀉證治

上極細末,每服一字,或半錢,溫水調下。

如寒泄久不止,一日三四次,溏而不多,腹中鳴,宜黃耆補胃湯。

黃耆補胃湯

黃耆(炙),歸身,川芎,柴胡,益智仁,陳皮,炙甘草(各二錢),升麻(六分)

共末,水煎服。

濕瀉者,身重泄水;風濕者,水穀混雜。宜升麻除濕湯。濕熱者,宜五苓散加玉露散。濕不渴,宜胃苓湯。此病夏秋間多有之,益黃散尤妙。

升麻除濕湯,治風濕作瀉,自下而上者,引而竭之。

升麻,柴胡,神麯(炒),防風,澤瀉,豬苓(各五分),蒼朮(一錢),陳皮,炙甘草,麥芽(炒,各五分)

如胃寒腸鳴,加益智仁、半夏等分,入薑、棗煎,非腸鳴不得用也。上㕮咀,分作五服,水煎。

胃苓湯,治夏秋間,脾胃傷冷,水穀不分,泄瀉不止。

五苓散,平胃散(二方相合)

入薑、棗同煎服。

今治泄瀉者,不問大人小兒,通用此方。

如寒濕瀉不止,宜益黃散,此治寒濕之要藥也。

食積泄者,因飲食過多,遂傷脾胃,以致泄瀉。其候大便不聚,臭如敗卵,或作酸臭之氣,或色黃白,腹中或有痛者,宜先補胃氣而後下之。補用錢氏異功散加神麯,下用丁香脾積丸,小下積之方,惟此能去痛止瀉也。有巴豆,按藥性,巴豆能令未瀉者瀉,能令已瀉者止故也。

凡大瀉引飲者,其病不論新久,皆服白朮散,痢病亦同。蓋脾惡濕,腎惡燥,飲水太多,其腎益燥,津液不升,則渴益不止。水止於脾,濕傷脾胃,瀉亦不止。故白朮散治渴瀉之聖藥也。常宜服之以代湯水,不可再飲湯水,兼之不效矣。

白朮散,治泄瀉胃熱煩渴。間陰陽並宜服之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木香,甘草,藿香(各一錢),葛根(二錢)

共細末,水煎服。

本方治小兒陽明經本虛,陰陽不和,吐瀉亡津液,煩熱口乾。以參、朮、甘草甘溫補胃和里;木香、藿香辛溫以助脾;茯苓甘平,分陰陽,利水濕;葛根甘平倍於眾藥,其氣輕浮,鼓舞胃氣,上行津液,又解肌熱,治脾胃虛弱,泄瀉之聖藥也。不問泄痢,但久不止者,並服之。

錢氏云:瀉黃者,傷熱乳也。瀉青者,傷冷乳也。予家通用胃苓湯為丸主之。熱者用車前草湯下,寒者用煨薑湯下。

又瀉不止,非清氣之下陷,則腸滑不禁,及肺虛不行收令也,宜家傳升陽固脫湯主之。
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甘草(炙),當歸,白芍,地黃,升麻,豬苓,澤瀉,葛根,陳皮,烏梅,訶子肉

共十四味,等分,量兒大小,㕮咀,水煎服無時,即大人亦可服之。

久瀉不止,多屬虛寒,無有熱也。故經曰:暴瀉無寒,久瀉無熱。宜豆蔻丸和胃苓丸各半相合,陳米炒熟煎湯送下即止;如再不止,宜用人參白朮散加肉豆蔻麵裹煨,訶子肉為丸服,庶不成虛,變慢驚風也。

白話文:

泄瀉證治

服用藥粉,每次一字或半錢,溫水送服。

如果寒邪引起的泄瀉久治不癒,一天三四次,大便稀溏但量不多,腹部發鳴,應該服用黃耆補胃湯。

黃耆補胃湯:

黃耆(炙)、熟地黃、川芎、柴胡、益智仁、陳皮、炙甘草(各二錢)、升麻(六分)研磨成粉,水煎服。

濕邪引起的泄瀉,症狀是身體沉重、腹瀉 watery stools;風濕引起的泄瀉,大便中水穀混雜。應該服用升麻除濕湯。濕熱引起的泄瀉,應該服用五苓散加玉露散。濕邪導致泄瀉但不口渴,應該服用胃苓湯。這種病夏秋季節多見,服用益黃散效果尤其好。

升麻除濕湯:治療風濕引起的從下往上腹瀉,引導瀉下之氣排出。

升麻、柴胡、炒神曲、防風、澤瀉、豬苓(各五分)、蒼朮(一錢)、陳皮、炙甘草、炒麥芽(各五分)研磨成粉,分五次服用,水煎。如果胃寒腸鳴,可以加益智仁、半夏等量,再加薑、棗一起煎服,如果不是腸鳴,則不宜使用。

胃苓湯:治療夏秋季節脾胃受寒,水穀不分,泄瀉不止。

將五苓散和平胃散(兩種藥方合用),加薑、棗同煎服。此方大人小孩皆可服用。

如果寒濕引起的泄瀉久治不癒,應該服用益黃散,這是治療寒濕泄瀉的要藥。

食積引起的泄瀉,是因為飲食過多,損傷脾胃,導致泄瀉。症狀是大便不成形,臭如腐卵,或有酸臭味,或大便顏色發黃發白,腹部可能疼痛,應該先補益胃氣再瀉下。可以用錢氏異功散加神曲補益,再用丁香脾積丸瀉下,這是治療小兒積滯、止痛止瀉的良方。巴豆可以根據藥性使用,它可以使未瀉者瀉下,也可以使已瀉者止瀉。

凡是腹瀉嚴重需要喝水的情況,無論病程長短,都應該服用白朮散,痢疾也一樣。因為脾臟厭惡濕氣,腎臟厭惡燥熱,喝水太多,腎臟更加乾燥,津液不能上升,就會口渴不止。水停留在脾臟,濕邪損傷脾胃,腹瀉也不會停止。所以白朮散是治療口渴腹瀉的良藥。通常可以用它代替湯水,不要再喝湯水,否則療效不佳。

白朮散:治療腹瀉、胃熱、煩渴。陰虛陽虛皆可服用。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木香、甘草、藿香(各一錢)、葛根(二錢)研磨成粉,水煎服。

此方治療小兒陽明經虛,陰陽失調,嘔吐腹瀉導致津液喪失,煩熱口乾。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甘溫補益脾胃;木香、藿香辛溫助脾;茯苓甘平,調和陰陽,利水濕;葛根甘平,用量比其他藥材多,藥性輕浮,鼓舞胃氣,上行津液,又能解肌熱,是治療脾胃虛弱、腹瀉的良藥。無論是泄瀉還是痢疾,只要久治不癒,都可以服用。

錢氏說:大便顏色發黃,是傷了熱邪;大便顏色發青,是傷了寒邪。我家通常用胃苓湯製成丸藥服用,熱證用車前草湯送服,寒證用煨薑湯送服。

如果腹瀉不止,那是因為清氣下陷,腸道滑利失禁,或者肺氣虛弱不能收斂,應該服用家傳升陽固脫湯。

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炙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黃、升麻、豬苓、澤瀉、葛根、陳皮、烏梅、訶子肉,十四味藥材等量,根據兒童年齡調整用量,研磨成粉,水煎服,沒有時間限制,大人也可以服用。

久瀉不止,大多數是虛寒所致,沒有熱邪。所以經書說:暴瀉無寒,久瀉無熱。應該服用豆蔻丸和胃苓丸各半,用炒熟的陳米煎湯送服;如果仍然不止,應該服用人參白朮散加肉豆蔻研磨成粉裹上,再用訶子肉製成丸藥服用,以免轉化成虛證,變成慢驚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