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三 (18)
卷之三 (18)
1. 積聚證治
宿食停傷脾胃中,是名食積法宜攻,
必詢原物分寒熱,莫犯虛虛可立功。
按:東垣云食者有形之物,傷之則宜損其谷。其次莫若消之,不止則攻之。此治初傷乳食之法也。只因不早治之或治之晚,以致陳莝菀聚,乃成積也。小兒病積者多,其候面黃色白,腹大或緊,食少,或腹作痛,無時發作,發作則數日不止。治其積者,若不問平日所傷之物是寒是熱,觀兒之形或虛或實,一概用偏寒偏熱峻下之劑,而犯虛虛之戒,其害大矣。如曾傷乳熱食熱者,則為熱積;如傷冷乳冷食者,則為冷積。
傷五穀者,則為食積。傷五畜之肉者,則為肉積,熱積。傷五果之類者,則為果子積,生冷積。傷五菜之類者,則為菜積,有冷有熱。冷積宜丁香脾積丸下之,以原食生冷之物作湯。熱積宜丁香檳榔丸下之,以原傷穀肉之物作湯,謂之溯源湯。
凡用攻下取之藥,必先補其胃氣,如異功散之類,而後下之。所謂補而瀉之,勿犯胃氣也。
家傳丁香脾積丸,治冷積腹痛,又治傷食積瀉,效。
丁香,木香,良薑(清油炒,各一錢),青皮,皂角(燒存性),檳榔(各二錢),三稜(煨),莪朮(煨,各三錢),巴豆(四十九粒,去殼、膜,另研如泥)
上前八味細末,入巴豆泥,研令勻,用醋煮麵糊丸,麻子大,每五丸,原物湯下。
如取蟲,苦楝根皮湯下。
木香檳榔丸,治熱痰腹痛,又治痢疾。
木香,檳榔,青皮,陳皮,枳殼(炒),莪朮(煨),黃連,黃柏(各一兩),香附,大黃(各三兩),黑牽牛(取頭末三兩)
上細末,滴水為丸,麻子大,每服十丸,原物湯下。
原物湯取原日所傷之物,用韭菜搗爛捏成餅子,燒存性,研細煎湯送下,名取積丸。
如素弱者,不可輕下,當以補藥去之。用錢氏益黃散,加莪朮、木香、黃連(炒),共細末,水煎,神麯糊丸,黍米大,服二三十丸,米湯下。
白話文:
[積聚證治]
在脾胃中停留太久的食物導致傷害,這被稱為食物積聚,應採取治療方法來清除。
必須詳細詢問原本造成傷害的物質是屬寒還是屬熱,避免在虛弱狀態下使用過度的治療手段,這樣纔能有效。
東垣先生說,食物是有形的物質,如果它傷害了身體,應該減少食物的攝入。其次,最好是消化掉這些食物,如果不能,就應該採取更強烈的清除手段。這是治療剛開始由食物傷害身體的方法。但因為沒有及時治療或者治療太晚,導致舊的食物堆積,形成了積聚。小孩出現積聚的情況較多,他們的臉色會變得黃白,腹部可能變大或感覺緊繃,食慾減退,或者腹部會疼痛,並且這種情況隨時都可能發生,一旦發生,可能持續數天不停。在治療積聚時,如果不考慮平時受傷的物質是寒還是熱,不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是虛弱還是健康,統一使用極端寒或熱的劇烈下瀉藥物,這就會違反不要在虛弱狀態下過度治療的原則,其危害很大。例如,如果孩子之前吃了過熱的母乳或食物,就會形成熱積;如果吃了過冷的母乳或食物,就會形成冷積。
吃了過多的五穀類食物,會形成食積。吃了過多的各種肉類,會形成肉積,通常是熱積。吃了過多的水果,會形成果子積,可能是冷積或生冷積。吃了過多的蔬菜,會形成菜積,可能是冷積或熱積。
對於冷積,適合使用丁香脾積丸,並用原本吃的生冷食物做湯。對於熱積,適合使用丁香檳榔丸,並用原本吃過的穀類或肉類做湯,這叫做溯源湯。
在使用劇烈下瀉藥物前,一定要先補充胃氣,例如使用異功散等藥物,然後再進行下瀉。這就是所謂的補而瀉之,不要損害胃氣。
家傳的丁香脾積丸,可以治療冷積導致的腹痛,也可以治療因食物傷害引起的腹瀉,效果顯著。
丁香脾積丸的配方包括:丁香,木香,良薑(清油炒),青皮,皁角(燒存性),檳榔,三稜(煨),莪朮(煨),巴豆(去殼、膜,研成泥)。將前八種藥材磨成細粉,加入巴豆泥,混合均勻,用醋煮麪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芝麻,每次服用五顆,用原本的食物湯送下。
如果要清除寄生蟲,可以用苦楝根皮湯送下。
木香檳榔丸,可以治療熱痰導致的腹痛,也能治療痢疾。
木香檳榔丸的配方包括:木香,檳榔,青皮,陳皮,枳殼(炒),莪朮(煨),黃連,黃柏,香附,大黃,黑牽牛。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,用水滴成丸子,大小如芝麻,每次服用十顆,用原本的食物湯送下。
原本的食物湯,就是用原本造成傷害的食物,用韭菜搗碎捏成餅子,燒至焦黑,研磨成細粉,煎湯送下,叫做取積丸。
對於平時體質較弱的人,不能輕易使用劇烈下瀉的藥物,應該使用補藥來緩慢治療。可以使用錢氏益黃散,加上莪朮,木香,炒黃連,一起磨成細粉,用水煎煮,用神麯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黍米,每次服用二三十顆,用米湯送下。
2. 泄瀉證治
泄瀉先須辨五因,治分三法見於經,
養其脾胃嘗為本,莫使五虛成慢驚。
泄有五者,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食積也,皆屬濕論。故風濕、寒濕、濕熱,中濕,此者濕之生於外者也。食積,則濕之生於內者也。叔和云:濕多分五瀉者是也。治有三法者,按仲景《傷寒論》云:下利不止者,宜理中丸。理中者,理中氣也。治瀉,不利小便非其治也,五苓散主之。
不止者,利在下焦也,宜赤石脂禹餘糧湯止之。故初則溫中,理其胃氣也;次則分利,使陰陽和暢,水穀分別也;末則止澀,澀可去脫,恐腸胃滑而穀氣不收也。此三者治瀉之大法也。故予家傳心法,初用理中湯,中用五苓散,末用七味豆蔻丸,或一粒白玉丹,即是仲景之法。
七味豆蔻丸,治泄瀉不止,澀可去脫之法也,又治虛泄。
肉豆蔻(麵裹煨),木香,砂仁(各三錢),白龍骨,訶子肉(各五錢),赤石脂,枯礬(各七錢)
共細末,麵糊丸,麻子大,量兒加減,小者十五丸,服止五十丸,米飲下。
白玉丹(又名一粒丹),治滑瀉不止,神效。大人通用。
寒水石(煉研,水飛,二兩),枯白礬(一兩)
共細末,麵糊丸,小者麻子大,大者皂子大,中者豌豆大,母服一丸,米飲下。久者宜用,初則勿用。
傷風泄瀉,其症口中氣熱,呵欠頓悶,乍涼乍熱,睡多氣粗,大便黃白色,嘔吐乳食不消,令咳嗽。宜發散,加減惺惺散主之。
加減惺惺散,治小兒風泄,補脾胃,發散風邪為主。
人參,白朮,白茯苓(各一錢),炙甘草(七分),防風,川芎,藿香(各三錢半),細辛(二錢)
按:小兒科論夏至後泄者,熱多;秋分後泄者,寒多;中間按節氣分寒熱多少之說,似太瑣細,不若《原病式》明白。蓋冷泄熱泄,四時有之,但暑月多熱,冬月多寒。
熱瀉者,《原病式》云: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,煩渴,小便赤澀。凡穀消化,無間色及他症,便為熱也。寒瀉而穀消化者,未之有也;然熱瀉亦有不化谷者,邪熱不殺穀也。穀雖不化,乃糟粕耳,非若邪氣之完穀出也,此宜辨之。如夏月得之,大渴者,宜五苓散作湯,調玉露散,另身熱與渴略減者,只服五苓散,不可更加玉露散,恐生中寒之症。瀉仍不止,用胃苓丸和一粒丹止之,神效。
非夏有此熱瀉者,渴飲水,白朮散乃聖藥也。
寒瀉者,《原病式》云:完穀不化而色不變,吐利腥穢,澄清冷,小便清白不澀,身涼不渴,此為寒也。冬月得之,宜理中湯、丸。不止,以五苓散加薑棗煎;再不止者,七味肉豆蔻丸主之。春秋月同,惟夏月得之,先服理中湯、丸,後以五苓散和玉露散。
玉露散,一名甘露飲,治傷熱瀉黃色。
石膏(二兩),寒水石(煅研、水飛,二兩),生甘草(七分半)
白話文:
泄瀉證治
泄瀉的治療,首先要辨別五種致病原因,再根據經方所述的三種治療方法來處理。根本之道在於養護脾胃,不可使五虛(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、精虛)導致病情遷延加劇。
五種泄瀉的原因分別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食積,都歸屬於濕邪。風濕、寒濕、濕熱、中濕,這些是濕邪由外侵入引起的;食積則是濕邪由內生發的。叔和(指醫家)說:濕邪過盛就會導致這五種泄瀉。
治療泄瀉的三種方法,根據仲景(張仲景)《傷寒論》所述:如果下痢不止,應該服用理中丸,理中丸的作用是調理中焦之氣。治療泄瀉,如果小便不利,則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,此時應該用五苓散。
如果下痢不止,瀉在小腸以下,則應當服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止瀉。所以,治療首先要溫中,調理胃氣;其次要分利,使陰陽調和,水谷得以分別;最後要止澀,澀可以止瀉,避免腸胃滑利,導致穀氣不收。這三種方法是治療泄瀉的大法。因此,我家祖傳的治療方法是:初期使用理中湯,中期使用五苓散,後期使用七味豆蔻丸或一粒白玉丹,這都符合仲景的治療方法。
七味豆蔻丸,治療泄瀉不止,具有澀腸止瀉的作用,也治療虛瀉。
組成:肉豆蔻(麵裹煨)、木香、砂仁(各三錢)、白龍骨、訶子肉(各五錢)、赤石脂、枯礬(各七錢)
用法:共研細末,用麵糊做成丸藥,大小如麻子,劑量根據年齡調整,小兒十五丸,最多五十丸,米湯送服。
白玉丹(又名一粒丹),治療滑瀉不止,療效神奇,大人小孩皆可服用。
組成:寒水石(煉研,水飛,二兩)、枯白礬(一兩)
用法:共研細末,用麵糊做成丸藥,小兒如麻子大,大人如皂子大,中等大小如豌豆大,每次服一丸,米湯送服。久病者適用,初期不宜使用。
傷風引起的泄瀉,症狀表現為口中氣熱,呵欠、胸悶,時冷時熱,嗜睡氣粗,大便黃白色,嘔吐乳食不消化,並伴有咳嗽。這需要發散風寒,加減惺惺散主治。
加減惺惺散,治療小兒風寒泄瀉,主要作用是補益脾胃,發散風邪。
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(各一錢)、炙甘草(七分)、防風、川芎、藿香(各三錢半)、細辛(二錢)
按:小兒科論述,夏至後泄瀉多為熱證;秋分後泄瀉多為寒證;中間根據節氣寒熱的變化來區分寒熱證候,似乎過於瑣碎,不如《原病式》闡述的明白。因為冷泄熱泄,四季皆有,只是夏季多熱證,冬季多寒證。
熱瀉,《原病式》記載:雖然穀物未消化,但大便顏色改變,非白色,伴有煩渴,小便赤澀。凡是穀物消化不良,卻沒有顏色變化和其他症狀,就屬於熱證。寒瀉而穀物消化不良的情況是不存在的;然而熱瀉也可能出現穀物不消化,這是因為邪熱沒有傷及穀氣。穀物不消化,只是糟粕而已,不像邪氣能將完整的穀物排出,這一點需要辨別。如夏季患病,伴有大渴,則應該服用五苓散湯劑,再配合玉露散;如果身熱和口渴略微減輕,只需服用五苓散,不可再加玉露散,以免引起中寒。如果瀉痢仍然不止,則用胃苓丸和一粒丹來治療,療效神奇。
非夏季出現熱瀉,口渴飲水,白朮散是良藥。
寒瀉,《原病式》記載:完穀不消化,但大便顏色不變,伴有嘔吐腥穢之物,大便稀薄清冷,小便清白不澀,身體寒冷不渴,這就是寒證。冬季患病,宜用理中湯、丸;如果仍然不止,則用五苓散加薑棗煎;如果還是不止,則用七味肉豆蔻丸主治。春秋季節也一樣,只是夏季患病,應先服用理中湯、丸,然後用五苓散和玉露散。
玉露散(一名甘露飲),治療傷熱引起的黃色泄瀉。
組成:石膏(二兩)、寒水石(煅研、水飛,二兩)、生甘草(七分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