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三 (10)
卷之三 (10)
1. 喘
氣喘綿綿自肺生,有寒有熱有痰浞,
尋常哮喘無他慮,病篤應喘嫌急添。
《內經》曰: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。喘者,肺氣之膹郁,逆而上行也。有因感寒而得之者,必惡寒發熱,面赤唇紅,鼻息不利,清便自調,邪在表也,宜發散之,用五虎湯主之。內有寒痰者,芎蠍散。
麻黃(七分),杏仁(去皮、尖,一錢),甘草(四分),細茶(炒,八分),石膏(錢半)
煎服。
有因熱而得之者,必口燥咽乾,大小便不利,宜葶藶丸下之。有因宿痰而得者,必痰涎壅上,喘息有聲,以千緡湯主之。
千緡湯
半夏(七個,湯泡七次),甘草(炒,一寸),生薑(一指),皂角(一寸)
㕮咀,作一服煎。
以上皆素無而暴有者也。
素有哮喘之疾,遇天寒暄不常,犯則連綿不已,發過自愈,不須上方。但人有苦於此,必欲治之,可預為之防也。有一發而吐痰涎者,宜服補腎地黃丸,加五味子、破故紙(炒)。(方見腎臟。)有發而不吐痰涎者,宜丹溪治痰喘方。
南星,半夏,人參,瓜蔞,香附,陳皮(去白),皂角炭,蘿蔔子
為末,薑汁煮神麯糊丸,黍米大,每服二十丸,薑湯下。
切不可輕聽時醫,妄用砒信有毒之物。
臨時宜用九寶湯,此常治經年喘嗽,屢驗。
麻黃(去節),陳皮(去白),薄荷(各五分),辣桂,紫蘇,桑白皮(炒),大腹皮,杏仁(去皮尖,各三分),炙甘草(六分)
銼,烏梅、生薑、童便少許,煎服。
小兒胸膈積熱大喘者,此肺脹也,名馬脾風,用牛黃奪命散主之。(方見驚風。)
又方
用:
甘遂(一錢),雄黃(五分)
每服五分,新汲水五七匙,清油三點調下,吐痰後喘定。
大抵喘者,惡候也。有因利下而愈者,亦有因利下而殂者;有數年𤴺痼而自瘳者,亦有因他痰火而不救者。如汗出、發潤、喘者,為肺絕;自汗如油喘者,為命絕;直視譫語喘滿者,不治。諸有篤疾,正氣欲絕,絕時邪氣盛行,多壅逆而為喘也。
白話文:
[喘]
氣喘綿綿,源自肺部,可能是因為受寒、受熱或痰多引起。
平時的哮喘不用太過擔心,但如果病情加重,喘息更加劇烈,這就需要注意了。
《內經》提到:所有的氣鬱都與肺有關。喘息,是肺氣鬱結,逆向上升的表現。有的是因為感受寒氣而引發,會出現畏寒發燒,臉紅脣紅,鼻子呼吸不順暢,排泄正常,這是邪氣在表面,應該用散寒法治療,可以用五虎湯。若體內有寒痰,可用芎蠍散。
若是由於熱氣導致,一定會口乾舌燥,大小便不暢,應該用葶藶丸來治療。若是因舊痰導致,一定會痰多,喘息有聲音,可用千緡湯來治療。
對於突然出現的哮喘,以上都是適用的。
對於長期有哮喘疾病的人,遇到天氣變化無常,就會連綿不絕,但發作後會自行康復,不必使用上述方法。但對於被哮喘困擾的人,如果想要治療,可以提前防範。如果發作時會吐痰,可以服用補腎地黃丸,加五味子和炒破故紙。(詳見腎臟部分)如果不吐痰,可以使用丹溪治療痰喘的方子。
千萬不要隨便聽信醫生,胡亂使用有毒的藥物。
發作時可以使用九寶湯,這個藥方常常用於治療長年的喘息咳嗽,效果顯著。
對於兒童胸部積熱、大喘氣的情況,這是肺部膨脹,名為馬脾風,可用牛黃奪命散來治療。
總的來說,喘息是一種惡性症狀。有的人可能通過排尿或排便得到緩解,但也有人因此喪命;有的人多年痼疾自癒,但也有人因其他痰火問題無法救治。例如,出汗、面色濕潤、喘息,表示肺部衰竭;自汗如油,喘息,表示生命垂危;直視、胡言亂語、喘息不止,無法救治。當嚴重疾病發生,正氣瀕臨耗盡,邪氣盛行,通常會阻塞逆氣,導致喘息。
2. 諸疳
榮衛皆從水穀生,衰水減便成疳症,
只因飢飽失調理,肥瘦空將口訣記。
兒童十六歲以下,其病為疳,十六歲以上,其病為癆。疳癆皆血氣虛憊,脾胃受病之所致,同出而異名也。蓋胃者,水穀之海也,水穀之精氣為榮,榮者血也;悍氣為衛,衛者氣也。氣以呴之,充皮毛,肥腠理者,氣也;以濡之,潤皮膚,美顏色者,血也。故水穀實者無病,水穀少減者病,水去谷亡則死矣。
凡病疳而形不魁者,氣衰也;色不華者,血弱也。氣衰血弱而脾胃傷,則水穀少矣,疳之生於脾胃也,明矣。蓋小兒臟腑嬌嫩,飽則易傷乳食。二者失常不成疳者,鮮矣。疳皆飲食不調,肥甘無節而然,或嬰兒厥乳,粥飯太早,或二三歲後,穀肉菜果恣其欲,則肝已傷,得因而太飽,停滯中焦,食久成積,積成疳,或因取積,轉下太過,耗散胃氣,或轉下之後,又傷食,一傷一取,重亡津液,疳之病起於積者也。或因大病之後,吐瀉瘧痢,乳食減少,脾胃失養,氣血益虛,此疳之生於大病之後者也。
其候頭皮光急,毛髮焦稀,腮縮鼻乾,口饞唇白,兩眼昏爛,揉鼻揉眉,脊聳體黃,鬥牙咬甲,焦渴自汗,尿白瀉酸,肚脹腸鳴,癖結潮熱,酷食瓜果、鹼、炭、水泥者,皆其候也。
按:錢氏云大抵疳病,多辨冷熱、肥瘦。其初病者,名肥熱疳,病久者,多瘦冷疳。冷者,木香丸;熱者,黃連主之。斯言也,亦其讓人附會之誤也。故楊氏云疳之為病,皆虛使然。其熱,有虛中之熱;冷者,虛中之冷。治熱不可妄瀉過涼,治冷不可妄補過溫。積溫成熱,積涼成冷,當識此意。
今木香丸內,檳榔、續隨子乃下蟲轉下之劑,豈久病者可服乎。吾為之解曰:凡病得於傷食之後者,其病雖虛,宿食猶存,此受有餘之病,曰肥熱疳。得於大病之後者,正氣已傷,此為不足之病,謂之曰瘦冷疳。熱者宜加減集聖丸,冷者宜加減肥兒丸。
加減集聖丸,治肥熱疳。
黃連,乾蟾(燒存性,各二錢),莪朮(煨),青皮,木香,砂仁,當歸,使君子肉,夜明砂,五靈脂,神麯(炒),山楂肉(各一錢半)
用粟米糊為丸,黍米大。量兒大小加減,米飲下。
如未至成疳者,只服祖傳保和丸。(方見脾臟。)
加減肥兒丸,治瘦冷疳。
黃耆(炙),人參,白朮,茯苓,炙甘草,陳皮,青皮,當歸,川芎,白芍,鱉甲(九肋,醋炙),使君子肉,黃連,乾蟾(燒存性),木香(等分)
另取山藥煮,糊丸,黍米大。量兒加減,米湯下。
如未成疳者,只服肥兒丸。(方見家傳三法。)
凡有疳熱者,不可妄用推摩掐法,吾見殺兒多矣。
不問諸疳,總屬脾胃無津液致羸疲,只將集聖丸為主,隨症從權加減。
白話文:
諸疳
人體的榮衛之氣都來自於水穀(飲食)的精華。如果水穀精華不足,就會導致疳症。
疳症的產生,主要原因是飲食調理不當,只記著肥瘦的口訣,而不注意飲食的均衡。十六歲以下兒童患此病稱為疳,十六歲以上則稱為癆。疳和癆都是因為氣血虛弱,脾胃受損所致,雖然名稱不同,但本質上是同一類疾病。胃是水穀的倉庫,水穀的精華形成榮氣(血液),悍氣則為衛氣(元氣)。氣能溫煦肌膚,使之豐滿,這就是衛氣的作用;血則滋潤肌膚,使面色紅潤,這就是榮氣的作用。所以,水穀充足則無病,水穀減少則生病,水穀完全耗盡則死亡。
患疳症的人,如果體形不豐滿,說明氣虛;面色不好,說明血弱。氣血虛弱,脾胃受損,就會導致水穀攝入減少,所以疳症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胃。小孩子臟腑嬌嫩,吃得過飽容易損傷脾胃。飲食稍有不節制,就很容易患上疳症。疳症多是由於飲食不調,過度食用肥甘厚味所致。也可能是嬰兒斷奶過早、過早食用粥飯,或者兩三歲後飲食無節制,結果傷了肝臟,再因過度飽食,食物停滯於中焦(胸腹之間),久而久之形成積滯,積滯日久就成了疳症。也可能是因為治療積滯,用了瀉下過度的藥物,耗傷了胃氣;或者瀉下後又再次傷食,一次又一次的損傷,耗盡了津液,從而導致疳症。還有一些是因大病之後,吐瀉、瘧疾、痢疾等,導致乳食減少,脾胃失養,氣血更加虛弱,從而引起疳症。
疳症的症狀包括:頭皮發亮緊繃,頭髮稀疏枯黃;腮幫子凹陷,鼻子乾燥;嘴饞,嘴唇蒼白;眼睛昏暗無神;經常揉鼻子揉眉毛;脊背聳起,身體發黃;牙齒咬指甲;口渴多汗;小便清稀,大便酸臭;肚子脹滿,腸鳴;腹部有硬塊,潮熱;嗜食瓜果、鹼性食物、炭、水泥等。這些都是疳症的表現。
錢氏認為,疳症大致要辨別寒熱、肥瘦。初期稱為肥熱疳,久病則多為瘦冷疳。冷者用木香丸治療,熱者用黃連治療。這種說法是附會之說,容易誤導人。楊氏認為,疳症的發生都是由於虛弱造成的。所謂的熱,是虛中之熱;所謂的冷,是虛中之冷。治療熱證不能過度瀉下寒涼之藥,治療寒證也不能過度溫補。溫熱積聚則成熱證,寒涼積聚則成冷證,必須明白這個道理。
木香丸裡面的檳榔、續隨子是瀉蟲的藥物,久病的人怎能服用呢?我的解釋是:凡是因傷食引起的疳症,雖然病情虛弱,但宿食仍在,這是屬於有餘之症,稱為肥熱疳;而因大病後引起的疳症,正氣已傷,這是屬於不足之症,稱為瘦冷疳。熱證宜加減集聖丸,冷證宜加減肥兒丸。
加減集聖丸:治肥熱疳
藥物組成:黃連、乾蟾蜍(燒存性)、莪朮(煨)、青皮、木香、砂仁、當歸、使君子肉、夜明砂、五靈脂、神麴(炒)、山楂肉(各藥用量詳見原文)。
製法:用粟米糊做成丸藥,大小如黍米。
用法:根據兒童年齡調整用藥量,米湯送服。
如果還未發展成疳症,只服用祖傳保和丸即可(保和丸的方劑見脾臟篇)。
加減肥兒丸:治瘦冷疳
藥物組成:黃耆(炙)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陳皮、青皮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鱉甲(九肋,醋炙)、使君子肉、黃連、乾蟾蜍(燒存性)、木香(等分)。
製法:另取山藥煮成糊,做成丸藥,大小如黍米。
用法:根據兒童年齡調整用藥量,米湯送服。
如果還未發展成疳症,只服用肥兒丸即可(肥兒丸的方劑見家傳三法)。
凡是疳熱的患兒,不可濫用推拿按摩的方法,我見過很多因此而死去的孩子。
總之,各種疳症都屬於脾胃津液不足導致的消瘦疲乏,治療上以集聖丸為主,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