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7)

1. 中濕

凡小兒喜弄冷水者、坐濕地者,名此病。其症,頭重體重,寒熱往來,並宜五苓散、平胃散為主,二方合者,乃治濕之要藥也。蓋五苓散治中濕,惡熱如瘧,小柴胡湯合服,名柴苓湯。中濕吐瀉,與平胃散相合,名胃苓湯,更加砂仁、藿香、木瓜。

平胃散,治中濕體重,兼補脾胃。

蒼朮(米泔浸、焙,四兩),厚朴(薑汁炒),陳皮(各二兩),炙甘草(一兩半)

每薑湯服。

本方與五苓散合澤瀉、蒼朮八兩,同茯苓、白朮、厚朴、陳皮等兩,桂枝、甘草等兩,名胃苓丸,小兒要藥也。

本方末半斤,加川椒末二兩,和勻,別用紅棗蒸取肉四兩,蒜去皮,入獖豬肚內煎熱,去肚不用,取蒜與棗肉共搗爛,和藥令勻,為丸,酒與米飲任下,名椒術養脾丸。男女並宜服之,臟寒者最宜,忌生冷醃臢等物。

本方㕮咀一料,加小紅棗二百枚,蒸去核,生薑二兩,和皮切,共和水五升,慢火煮乾,搗作餅子,曬乾,淡鹽湯調服。大人小兒溫養脾元,調和胃氣,最良。

中濕浮腫者,胃苓湯加五皮湯主之。生薑皮、大腹皮、茯苓皮、桑白皮、五加皮,即五皮湯。

中濕黃者,五苓加茵陳蒿,名茵陳五苓散。

如時行溫疫,小兒得染者,用平胃散去厚朴,加蘇葉、香附為末,雪水煮綠豆粉為丸,芡實大,雄黃硃砂為衣,每服一丸,薑棗湯化下,面東服之,可免不正之氣所中也。常用雄黃磨水,抹兒鼻孔。乳母尤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凡是小孩喜歡玩冷水或是坐在潮濕地面,就會得到這種病,我們稱為「中濕」。這種病的症狀包括頭部沉重、全身疲憊,還有忽冷忽熱的現象。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「五苓散」和「平胃散」作為主要治療手段。這兩種藥方結合起來,是治療濕氣的重要藥物。其中,「五苓散」特別用於治療中濕,患者會感覺到類似瘧疾的熱感,可以配合「小柴胡湯」一起服用,這種組合被稱為「柴苓湯」。如果中濕引發嘔吐或腹瀉,則可以將「五苓散」和「平胃散」合併使用,稱為「胃苓湯」,並且可以加入砂仁、藿香、木瓜等成分。

「平胃散」主要用於治療因濕氣導致的身體沉重,同時也有補充脾胃的效果。

其配方如下:蒼朮(先用水米浸泡再烘焙)、厚朴(薑汁炒過)、陳皮(各佔二兩)、炙甘草(一兩半)。每次服用時,可以用薑湯送服。

將「平胃散」和「五苓散」結合,添加澤瀉、蒼朮(各八兩),茯苓、白朮、厚朴、陳皮(各佔兩兩),桂枝、甘草(各佔兩兩),製成「胃苓丸」,對於兒童來說是重要的藥物。

另外,還可以將「平胃散」研磨成半斤的粉末,再加入二兩的川椒末混合均勻。另外準備四兩的紅棗,蒸熟後取出果肉,將大蒜去皮後放入豬肚內煎熱,然後去掉豬肚,只保留大蒜和紅棗肉,一起搗碎,和藥材混合均勻,製成藥丸。服用時可以搭配酒或是米湯,這種藥丸被稱為「椒術養脾丸」,男女皆宜,尤其適合腸胃虛寒的人,但需避免食用生冷或醃漬的食物。

還有一種製作方式,將「平胃散」的原料切碎,加入二百枚小紅棗(去核)和二兩生薑(連皮切片),然後加入五升水,用慢火煮至水分完全蒸發,最後將材料搗成餅狀,曬乾後用淡鹽湯調服。這種藥物對成人和兒童都有很好的溫養脾胃、調和胃氣的效果。

對於因為中濕而產生的浮腫,可以使用「胃苓湯」加上「五皮湯」進行治療。「五皮湯」的成分包括生薑皮、大腹皮、茯苓皮、桑白皮、五加皮。

如果中濕導致黃疸,可以在「五苓散」中加入茵陳蒿,製成「茵陳五苓散」。

當遇到流行性溫熱疫情,兒童感染時,可以使用「平胃散」(去掉厚朴),再加入蘇葉和香附,磨成粉末,用雪水煮綠豆粉製成藥丸,大小如芡實,外層包裹雄黃和硃砂,每次服用一丸,用薑棗湯融化後服用,面向東方,可以避免受到不正之氣的影響。此外,還可以經常使用雄黃研磨成水,塗抹在兒童的鼻孔周圍。對於哺乳期的母親,更應該服用這種藥物。

2. 咳嗽喘各色證治

風寒乘外從虛入,肺主皮毛先受邪,

氣逆上衝成咳嗽,綿延轉變入他家。

按錢氏論咳症云:八九月間,肺氣大旺,其病乃實,以葶藶丸下之;十一二月間咳者,乃傷風寒咳嗽也,或以麻黃,或以甘桔湯;五、七月間,身熱痰甚吐乳者,以褊銀丸下之,有吐青綠水者,以百祥丸下之。虛者,阿膠散補之。後人信之,得治咳大法不過如此。愚竊有疑焉。

仲陽先生著論立方,仲景之下,一人而已。仲景之治傷寒,在表則汗之,在裡則下之,在半表半裡之間則和解之。小兒咳嗽,皆自風寒得之,豈無在表裡之可發散者乎。八、九月間咳嗽者,豈專可下之乎。觀其下藥,非牽牛、巴豆,則鉛綠、輕粉也。如此峻利之劑,幼小嬌弱者,豈能勝之乎。

欲治其肺,先損其胃,豈有不誤人者乎。是書也,皆出於閻孝忠之筆,恐非先生法也,或曰有之,吾亦不敢用矣。今採諸賢之論,分三法於下。初得之,未有不因感冒而傷於肺。《內經》曰:皮毛者,肺之合。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得從其合,使氣上而不下,逆而不收,充塞咽嗌,故令咳也。

乍暖脫衣,風邪從背肺俞穴而入,面赤唇紅,氣粗發熱,咳來痰鳴。或因汗出未乾,遽戰冷水者,眼胞微浮,額汗痰鳴,如此數者,當以鼻中辨之。因乎風者,則鼻流清涕,有汗,宜參蘇飲主之。因於寒者,則氣塞氣促,聲濁無汗,以麻黃湯主之。

參蘇飲,治四時冒風寒,頭痛發熱,咳嗽痰壅。

人參,茯苓,枳殼,半夏,前胡,桔梗,蘇葉,葛根,陳皮(等分),甘草(減半)

㕮咀,蔥姜引,溫服,取微汗。

加味麻黃湯,治肺感風寒,痰涎咳嗽。

麻黃,蘇葉,桑白皮(蜜炙,等分),甘草(減半)

加茯苓、陳皮,名華蓋散,其功同。㕮咀以煎服,得汗咳止。

身熱而渴者,加知母、石膏。

百部丸,小兒未一歲,不能服湯藥者,以此代之。

百部,麻黃(各三錢),杏仁(去皮尖,四十粒)

以水略煮,又各取末,和勻,蜜丸,皂角子大,溫水化二、三丸。

此以上初治之法。

凡咳嗽,發熱後不止,或有未發散,看其兼症,以法治之。

咳嗽氣上逆,喘嗽有痰者,此肺咳也,宜清肺飲主之。喘甚者,葶藶丸下之。(方見肺脾臟。)

清肺飲,治肺氣上逆咳嗽。

前胡(去蘆),柴胡,荊芥,桑白皮(蜜炒),炙甘草,枳殼(各三分),知母,貝母,薄荷,茯苓,桔梗,紫蘇,阿膠(炒),杏仁(去皮,另研),天冬(各五分)

散,用烏梅同煎,去渣服。

咳,喉中介介有聲,面赤發熱心煩,或咽喉痛,聲啞者,此肺病兼見心症也,以清寧散。咽喉痛,宜清心湯加桔梗。(方見諸熱。)心悶驚悸者,以錢氏安神丸主之。(方見心臟。)

白話文:

咳嗽喘息各種證候與治療方法

風寒從體表入侵,因身體虛弱而侵入肺部,肺臟主管皮膚和毛髮,首先受到邪氣侵襲,氣機逆亂上衝導致咳嗽,久而久之,病邪轉移到其他臟腑。

錢氏論述咳嗽症狀說:八、九月間,肺氣最旺盛,咳嗽屬於實證,可用葶藶丸瀉下;十一、十二月間咳嗽,是傷風寒引起的咳嗽,可用麻黃湯或甘桔湯治療;五、七月間,身體發熱,痰多,吐出乳白色痰液者,可用褊銀丸瀉下,若吐出青綠色痰液者,則用百祥丸治療。虛證者,則用阿膠散補益。後人深信不疑,認為治療咳嗽的大法不過如此。我私下有些疑問。

仲陽先生撰寫的醫論和處方,僅次於張仲景,是張仲景之後醫學界的佼佼者。張仲景治療傷寒,表證則發汗,裡證則瀉下,半表半裡證則用和解的方法。小兒咳嗽,大多是因風寒引起,難道沒有表裡兼證可以發散治療的嗎?八、九月間咳嗽,難道就一定只能瀉下治療嗎?觀察其所用的瀉下藥,不是牽牛子、巴豆,就是鉛丹、輕粉等。如此峻猛的藥物,幼小虛弱的孩子,怎麼能承受得住呢?

想要治療肺部,卻先損傷脾胃,豈不是很容易誤治病人嗎?這本書,都是閻孝忠所寫,恐怕不是仲陽先生的醫學理念,即使有人說這是仲陽先生的醫學理念,我也不敢使用。現在我參考諸位賢者的論述,將治療方法分為三種,如下:

疾病初期,幾乎都是因為感冒而傷及肺臟。《內經》說:「皮膚和毛髮是肺的外部表現。」皮膚和毛髮首先受到邪氣侵襲,邪氣從外部入侵,導致氣機上逆,不能下降,不能收斂,充塞咽喉,因此咳嗽。

天氣驟然變暖而脫衣,風邪從背部的肺俞穴入侵,臉紅唇紅,氣粗發熱,咳嗽痰鳴。或者因為汗出未乾,馬上接觸冷水,眼瞼輕微浮腫,額頭出汗,痰鳴,像這樣的情況,應該從鼻子來辨別。因風邪引起的,則鼻涕清稀,有汗,宜用參蘇飲治療;因寒邪引起的,則氣機閉塞,氣短,聲音嘶啞,無汗,宜用麻黃湯治療。

參蘇飲:治療四季冒風寒,頭痛發熱,咳嗽痰壅。

人參、茯苓、枳殼、半夏、前胡、桔梗、蘇葉、葛根、陳皮(等分),甘草(減半)。

將藥物研磨成細末,用蔥姜水送服,溫服,至微微出汗。

加味麻黃湯:治療肺部感受風寒,痰涎咳嗽。

麻黃、蘇葉、桑白皮(蜜炙,等分),甘草(減半)。

加茯苓、陳皮,名華蓋散,功效相同。研磨成細末煎服,至出汗咳嗽停止。

如果身體發熱且口渴,加知母、石膏。

百部丸:一歲以下的小兒,不能服用湯藥者,用此方代替。

百部、麻黃(各三錢),杏仁(去皮尖,四十粒)。

用少量水煮沸,再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,做成蜜丸,大小如皂角子,溫水化開服用二、三丸。

以上是初期治療方法。

凡是咳嗽,發熱後不停止,或尚未完全發散,觀察其伴隨症狀,用相應的方法治療。

咳嗽氣逆上衝,喘息有痰,這是肺咳,宜用清肺飲治療。喘息很嚴重者,可用葶藶丸瀉下。(方劑見肺脾臟章節。)

清肺飲:治療肺氣上逆咳嗽。

前胡(去蘆)、柴胡、荊芥、桑白皮(蜜炒)、炙甘草、枳殼(各三分),知母、貝母、薄荷、茯苓、桔梗、紫蘇、阿膠(炒)、杏仁(去皮,另研)、天冬(各五分)。

將藥物研磨成細末,用烏梅同煎,去渣服用。

咳嗽,喉嚨有咯咯聲,面紅發熱,心煩,或咽喉疼痛,聲音嘶啞,這是肺病兼見心症,用清寧散治療。咽喉疼痛,宜用清心湯加桔梗。(方劑見諸熱章節。)心悶驚悸,用錢氏安神丸治療。(方劑見心臟章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