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4)

1. 調理脾胃

萬物五行皆藉土,人身脾胃是根基,

四時調理和為貴,胃氣常存怕損虧。

《內經》曰:胃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。水穀皆入於胃,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。胃者,五臟六腑之源也。萬物借土而生。故古人以調理脾胃為醫中王道,厥有旨哉。胃主納穀,脾主消穀,皆穀氣之本也,谷多則傷胃,谷少則傷脾,全谷則昌,絕谷則亡。故人身之中,谷為寶焉。

然脾喜溫而惡寒,胃喜清而惡熱,所以調理脾胃者,節其飲食,適其寒溫,為中和之道也。苟能飲食有節,寒溫適宜,則脾胃強實,外邪不能侵,內邪無由起,何病之有哉?若飲食無節,寒暑不適,則脾胃虛弱,百病生矣。況小兒脾常不足,非大人可比。幼小無知,口腹是貪,父母嬌愛,縱其所欲,是以脾胃之病,視大人猶多也。

蓋調理脾胃,必資於藥。五氣屬天,五味屬地,味氣之中,惟甘平者,土之性也。古人立法,必四氣渾合,五味相濟,所以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,以為常也」。今幼科方中,多用丁香、豆蔻、益智仁、砂仁之例,一切辛燥者,集群成劑,溫養脾胃,耗散陽氣,熬煎陰血,甚非所宜也。蓋調理脾胃之法固難,而變通之法尤難。

熱則消於肌肉,寒則減於飲食。吾有家秘養脾丸,以和中進飲食之傷,肥兒丸以補脾胃之弱,又加黃耆調元湯,錢氏異功散、參苓白朮散,皆調理脾胃之要藥也。茲於其間,又取古方可用者,以補其未盡之法於下。

加減異功散,調理脾胃。

傷食不消,炒神麯、麥芽、山楂肉。

傷食嘔吐,加半夏、藿香、乾薑(炒);如吞酸水,再加黃連(將吳茱萸同炒,去萸)。

傷食、胸膈痞悶,加半夏、枳實、黃連(薑汁炒),去白朮。

傷食腹痛,加木香、砂仁;常覺氣逆,去人參、白朮,加半夏、枳殼、桔梗、香附。

傷食泄瀉酸臭者,加木香、黃連、澤瀉,細末,薑棗湯調服。

加味理中丸,治脾胃虛寒,不進飲食,嘔吐瀉泄,或服寒藥太過。用:

白朮(四錢),人參,白茯苓,神麯(各一錢),砂仁,乾薑(煨),麥芽(炒,各二錢),炙甘草(錢半)

煉蜜丸,薑湯嚼下。

加味平胃散,治胃脾不和,不思飲食。用:

平胃散(一兩),加人參(一錢),白茯苓(一錢半)

棗肉和丸,薑湯下。

健脾丸,養脾進食,調理胃氣,和養榮衛。即:

前胃苓丸方內,加山藥,蓮肉(各二錢),木香,砂仁(八分),白朮(錢半),當歸,麥芽(炒),神麯(炒,各一錢)

棗肉和丸,米飲下。

人參白朮膏,治脾胃虛弱,肌膚瘦怯,欲成疳症者。

人參,白朮(土炒),茯苓,山藥,蓮肉(去心,各一兩),山楂肉(七錢),當歸,麥芽(炒),澤瀉(各五錢)

白話文:

[調整脾胃功能]

萬物的運行皆依五行之理,而人體的健康基礎在於脾胃的健全。

四季的調整以平衡為珍貴,胃氣的保存是防止損耗的關鍵。

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胃是五臟六腑的源泉。食物與水分都進入胃中,五臟六腑的運作皆需仰賴胃部的能量。胃部是五臟六腑的根本。萬物皆因土地而生長。因此,古人認為調整脾胃是醫學中的至高原則,此觀念深具意義。胃部負責接收食物,脾臟負責消化食物,這兩者都是食物能量的來源,過量的食物會傷害胃,食物不足會傷害脾,充分的食物才能讓人健康,沒有食物就會死亡。因此,人體中食物是極為重要的。

然而,脾臟喜愛溫暖而厭惡寒冷,胃部喜愛清涼而厭惡過熱,因此調整脾胃的方法就是節制飲食,適應冷暖,保持中庸之道。如果能有節制的飲食,適合的冷暖環境,那麼脾胃就能強壯,外來的疾病無法侵犯,內部的疾病也無法產生,何來疾病呢?如果飲食過量,冷暖不合適,脾胃就會變得虛弱,各種疾病就會產生。特別是小孩,他們的脾臟常常不足,不能與成人相比。小孩子不懂事,只貪圖口腹之慾,父母溺愛孩子,任由他們隨意吃喝,因此脾胃的疾病,比起成人來得更多。

調整脾胃,通常需要藥物的輔助。五行屬天,五味屬地,在味道和氣息中,只有甘甜和平淡的屬性,符合土地的本質。古人立法,必定將四種氣息混合,五種味道相輔相成,這是因為要符合四季、五臟、陰陽的度量,成為常態。但現今兒童藥方中,多使用丁香、豆蔻、益智仁、砂仁等辛燥的藥材,聚集在一起形成藥劑,溫養脾胃,耗散陽氣,煎熬陰血,這樣並不適合。調整脾胃的方法固然困難,而靈活變通的方法更為困難。

過熱會消耗肌肉,過冷會減少飲食。我有一個家庭祕方"養脾丸",用以調和因飲食過量導致的傷害,"肥兒丸"用以補充脾胃的虛弱,另外加上黃耆調元湯、錢氏異功散、參苓白朮散,這些都是調整脾胃的重要藥物。在此,我選取了一些古方中可以使用的部分,以補足尚未提及的方法。

"加減異功散",用以調整脾胃。

食物不易消化,加入炒神麯、炒麥芽、山楂肉。

因食物導致嘔吐,加入半夏、藿香、炒乾薑;如果吞下酸水,再加入炒黃連(先與吳茱萸一同炒,後去除吳茱萸)。

因食物導致胸脅脹滿,加入半夏、枳實、薑汁炒黃連,去除白朮。

因食物導致腹痛,加入木香、砂仁;如果常感到氣逆,去除人參、白朮,加入半夏、枳殼、桔梗、香附。

因食物導致酸臭的腹瀉,加入木香、黃連、澤瀉,磨成細末,用薑棗湯調服。

"加味理中丸",治療脾胃虛寒,不想進食,嘔吐瀉泄,或服用寒藥過度。所需藥材如下:

白朮(4錢),人參,白茯苓,神麯(各1錢),砂仁,乾薑(煨),炒麥芽(各2錢),炙甘草(1.5錢)

煉製蜂蜜成丸,用薑湯送服。

"加味平胃散",治療胃脾不和,不想進食。所需藥材如下:

平胃散(1兩),加入人參(1錢),白茯苓(1錢半)

用棗肉搓揉成丸,用薑湯送服。

"健脾丸",滋養脾臟,促進進食,調整胃氣,和養營衛。所需藥材如下:

在前胃苓丸配方中,加入山藥,蓮肉(各2錢),木香,砂仁(8分),白朮(1.5錢),當歸,炒麥芽,炒神麯(各1錢)

用棗肉搓揉成丸,用米飲送服。

"人參白朮膏",治療脾胃虛弱,身體瘦弱,可能發展成疳疾的人。

人參,白朮(土炒),茯苓,山藥,蓮肉(去心,各1兩),山楂肉(7錢),當歸,炒麥芽,澤瀉(各5錢)

研磨成粉末,煉製蜂蜜成丸,大小如龍眼,每次服用一丸,用米飲溶解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