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3)

1. 治諸熱證

㕮咀,水,作四劑煎服。

通聖雙解散,治表裡俱熱,又治瘡疹。

防風,川芎,桔梗,芍藥,黃芩,薄荷,當歸,荊芥,滑石,石膏,白朮,連翹,梔子,麻黃,大黃,朴硝(各等分),甘草(減半)

㕮咀,入生薑,水煎,調益元散服。或末,蜜丸,薑湯化下。有表無里去硝黃,有里無表去麻黃。

胎熱者,兒初生十日之內,便有諸熱症者,宜育嬰解毒延齡丸;目赤腫不開者,用黃連磨乳汁洗之;口瘡者,黃連、黃柏二味為末,蜜水調搽。

兒生滿月後,有傷發熱者。惡寒,病在表,宜用推摩掐法除之;惡熱,病在裡,用豬膽汁導之。勿輕汗下之。三歲以後,方與大人同論,前法主之。

夜熱者,至夜則發熱,啼哭不止,日則無事。此血熱也,心主熱,東垣安神丸主之。乳母宜服小柴胡加參黃湯。

餘熱者,三歲以後,如傷寒後,里已解,又發熱者,此虛熱也,宜凝神散主之,收斂胃氣,清涼肌表。

凝神散
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山藥(各一錢),粳米,白扁豆(炒),知母,生地,炙甘草(各五分),竹葉,地骨皮,麥冬(各二分半)

三歲兒分作四劑,薑棗引,水煎,頻頻服之。

食熱者,傷食得之,手心壯熱,暖氣吐乳,大便酸臭。輕者胃苓丸,重者保和丸,甚者枳殼大黃丸,不可猛浪,傷兒胃氣也。

煩熱者,心煩不安多啼,此心熱也,錢氏安神丸主之,恐發驚搐。虛熱者有二,皆大病之後也。如形氣未甚弱者,此胃虛也,宜參苓白朮散;若形瘦頭髮成穗,肚大足小者,此疳病也,宜集聖丸主之。(方見疳病。)

癖熱者,如瘧而不寒,如潮熱而作止無時,面黃,消癖丸主之。(方見癖病。)

誤服熱藥而發熱者,宜大豆卷散主之。用:

黑豆(水浸生芽,取出曬乾),貫眾,板藍根,炙甘草(各等分)

漿水煎服。漿水者乃粟米泔水也。

凡人喜仰臥,或合面臥者,皆心熱也,宜導赤散。

白話文:

治諸熱證

用藥材煎水,分四劑服用。

通聖雙解散,治療表裡都發熱的症狀,也治瘡疹。組成藥物:防風、川芎、桔梗、芍藥、黃芩、薄荷、當歸、荊芥、滑石、石膏、白朮、連翹、梔子、麻黃、大黃、朴硝(各等分),甘草(減半)。

將藥材加生薑水煎,搭配益元散服用;或研磨成粉末,製成蜜丸,用薑湯送服。如果只有表證而無裡證,則去除朴硝和大黃;如果只有裡證而無表證,則去除麻黃。

嬰兒出生十天內出現各種熱症,宜用育嬰解毒延齡丸;眼睛紅腫睜不開,用黃連磨成乳狀液清洗;口腔潰瘍,用黃連、黃柏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水調和塗抹。

嬰兒滿月後,因外感而發熱,若畏寒,病在表,宜用推拿按摩的方法治療;若發熱,病在裡,用豬膽汁導瀉。切勿輕易使用發汗或瀉下之法。三歲之後,治療方法則與成人相同。

夜間發熱,啼哭不止,白天則無恙,這是血熱,心火旺盛,宜用東垣安神丸治療。哺乳母親宜服用小柴胡湯加參黃。

三歲以後,若像傷寒痊癒後又發熱,這是虛熱,宜用凝神散治療,以收斂胃氣,清熱涼表。

凝神散: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山藥(各一錢),粳米、炒白扁豆、知母、生地、炙甘草(各五分),竹葉、地骨皮、麥冬(各二分半)。三歲兒童分四劑服用,用薑棗湯送服,頻頻服用。

因飲食不潔而導致發熱,手心發熱,暖氣吐奶,大便酸臭。輕者用胃苓丸,重者用保和丸,症狀嚴重者用枳殼大黃丸,但不可過於猛烈,以免損傷兒童的胃氣。

心煩不安,啼哭不止,這是心熱,宜用錢氏安神丸治療,以防驚厥抽搐。虛熱有兩種,均為大病之後。若形體氣力未衰弱,這是胃虛,宜用參苓白朮散;若形體消瘦,頭髮成束,肚子大腳小,這是疳積,宜用集聖丸治療(方劑見疳病篇)。

類似瘧疾但無寒顫,類似潮熱但發作時間不定,面色發黃,宜用消癖丸治療(方劑見癖病篇)。

誤服溫熱藥物而發熱,宜用大豆卷散治療。組成藥物:黑豆(水浸發芽後曬乾)、貫眾、板藍根、炙甘草(各等分),用米湯煎服。米湯指稻米淘米水。

凡是喜歡仰臥或側臥的人,都是心熱,宜用導赤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