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)

1. 治諸熱證

解表當為和其胃氣,使陽氣斂而歸內,身體自冷,宜參苓白朮散。(方見脾臟。)薑棗引,略煎服。

四順清涼飲,治小兒臟腑蘊積實熱。

當歸,大黃(酒蒸),甘草(生),赤芍(各等分)

㕮咀,水煎服。

惺惺散,治小兒虛熱解表。

人參,桔梗,白茯苓,白朮,天花粉(各一兩),細辛(二錢),炙甘草(七分),防風,川芎,南星(生,各二錢半)

每服加生薑片半,薄荷葉共藥末,慢火煎。

此方前七味本方也。

加減惺惺散,治傷風,風熱,及傷寒鼻塞發熱。

前方去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南星四味,加蒼朮、羌活、白芷、赤芍、麻黃、荊芥、當歸。

上方治表虛熱,此方治表實熱。

參苓白朮散,治胃氣,收斂浮陽,退餘熱。(方見脾臟。)

小兒有病,惟熱居多,夫熱有虛有實。實則面赤濃黃,氣粗口熱,燥渴唇腫,大小便難,掀揭露身,煩啼暴叫。虛則面色青白,恍惚神緩,口中清冷,噓氣軟弱,瀉泄,多溺,夜出虛汗,其或乍清乍溫,拂鬱悸惕,上盛下瀉,水穀不分,此冷熱不調之症。虛熱者惺惺散,實熱者四順清涼飲加柴胡,冷熱不調則敗毒散加木香、當歸。

按《全嬰論》云:小兒氣稟純陽。臟腑主熱,陰陽氣變,蒸薰於外,致身熱也。則兩眼赤痛,流淚羞明,或生翳障。心熱則口內生瘡,小便赤腫,淋瀝不通。肺熱則鼻衄不止,大腸必結。脾熱則多涎沫,口內常流。心脾熱則生重舌、木舌。胃熱則口臭。腎熱則耳聾,或出濃汁。

上所論五臟熱證,與前錢氏不同。大抵熱證俱多,不能盡也。今以上中下立方治之。頭面之熱,神芎上清丸主之;中焦之熱,涼膈散主之;下焦之熱,八正散主之。手足熱者,升陽散火湯主之;表裡俱熱者,通聖雙解散主之。

神芎上清丸,治一切熱證,清頭面,利咽膈。

大黃,黃芩(各二兩),滑石(四兩),薄荷葉,川芎(各半兩),桔梗,黃連,甘草(各二錢半)

蜜丸,芡實大,每服一丸或二丸,滾白湯化下。

東垣涼膈散,治上焦積熱,煩躁多渴,面赤,咽喉痛,口瘡。

黃芩,梔子仁,連翹,甘草(生),桔梗(各等分),薄荷(減半)

為極細末,每用淡竹葉湯入蜜少許調服,或煉蜜丸,竹葉湯下。

河間涼膈散,治中焦煩躁,狂妄啼哭,睡臥不安,便溺赤澀。

即前方無桔梗,有大黃,朴硝是也。

本方加黃連,名清心湯。

八正散,治下焦熱,二便秘結,多渴咽乾,口熱淋血。

大黃,瞿麥,木通,滑石(末),萹蓄,車前子,山梔仁,甘草梢(各等分)

㕮咀,入燈心,煎服。

升陽散火湯,治手足發熱,此胃虛也。

升麻,葛根,獨活,羌活,人參,白芍(各五分),防風(二錢半),柴胡(八分),甘草(炙、生,各三錢)

白話文:

治諸熱證

治療各種熱證,應先調和胃氣,使陽氣收斂回歸內部,身體自然會降溫。適合服用參苓白朮散(處方見脾臟部分)。用薑棗湯送服,稍微煎煮即可。

四順清涼飲,治療小兒臟腑積熱。

當歸、酒蒸大黃、生甘草、赤芍(各等分)

研磨成細末,水煎服。

惺惺散,治療小兒虛熱表證。

人參、桔梗、白茯苓、白朮、天花粉(各一兩)、細辛(二錢)、炙甘草(七分)、防風、川芎、生南星(各二錢半)

每次服用時,加入生薑片半片、薄荷葉,與藥末一起,用慢火煎煮。

此方前七味是基本藥物。

加減惺惺散,治療傷風、風熱及傷寒引起的鼻塞發熱。

在原方基礎上,去掉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南星四味,加入蒼朮、羌活、白芷、赤芍、麻黃、荊芥、當歸。

原方治療表虛熱,此方治療表實熱。

參苓白朮散,治療胃氣虛弱,收斂浮動的陽氣,退除餘熱。(處方見脾臟部分)

小兒疾病多以熱證為主,而熱證又有虛實之分。實熱表現為面紅發黃、呼吸急促、口乾舌燥、口渴唇腫、大小便困難、躁動不安、哭鬧不止;虛熱則表現為面色青白、神志恍惚、精神萎靡、口中清冷、呼吸微弱、腹瀉、尿多、夜間盜汗、時冷時熱、心煩易驚、上盛下瀉、消化不良,這是陰陽失調的症狀。虛熱用惺惺散,實熱用四順清涼飲加柴胡,陰陽失調則用敗毒散加木香、當歸。

根據《全嬰論》記載:小兒體質陽氣旺盛,臟腑容易產生熱,陰陽氣變,熱氣外洩,導致發熱。因此,會有眼睛紅痛、流淚怕光、甚至長翳障;心熱則口腔潰瘍、小便赤腫、排尿困難;肺熱則鼻出血不止,大便秘結;脾熱則唾液增多,口腔常有唾液;心脾熱則舌苔厚膩、舌體腫大;胃熱則口臭;腎熱則耳聾,或流出膿液。

以上所述五臟熱證,與錢氏(指某位醫家)的論述略有不同。總之,熱證種類繁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現以上中下三焦分別設方治療。頭面部熱證,用神芎上清丸;中焦熱證,用涼膈散;下焦熱證,用八正散;手足發熱,用升陽散火湯;表裡俱熱,用通聖雙解散。

神芎上清丸,治療一切熱證,清熱頭面,利咽喉。

大黃、黃芩(各二兩)、滑石(四兩)、薄荷葉、川芎(各半兩)、桔梗、黃連、甘草(各二錢半)

製成蜜丸,芡實大小,每次服用一丸或二丸,用滾燙的白開水送服。

東垣涼膈散,治療上焦積熱,煩躁口渴、面紅、咽喉痛、口瘡。

黃芩、梔子仁、連翹、生甘草、桔梗(各等分)、薄荷(減半)

研磨成極細粉末,每次用淡竹葉湯沖服,加少量蜂蜜調服,也可製成蜜丸,用竹葉湯送服。

河間涼膈散,治療中焦煩躁、狂妄哭鬧、睡眠不安、排便排尿困難。

即前方的處方,去掉桔梗,加入大黃、朴硝。

此方加黃連,稱為清心湯。

八正散,治療下焦熱證,大便秘結、口渴咽乾、口熱、尿血。

大黃、瞿麥、木通、滑石末、萹蓄、車前子、山梔仁、甘草梢(各等分)

研磨成細末,加入燈芯草,煎煮服用。

升陽散火湯,治療手足發熱,這是胃氣虛弱引起的。

升麻、葛根、獨活、羌活、人參、白芍(各五分)、防風(二錢半)、柴胡(八分)、炙甘草、生甘草(各三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