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)

1. 卷之三

2. 治諸熱證

陽在身中主發生,奈何拂鬱熱熬煎,

嬰孩本是純陽體,熱證推求有數般。

人身之中,溫養臟腑,流通榮衛者,陽氣也。有風寒傷之於外,則榮衛之氣不行,水穀傷之於內,則臟腑之氣不行。不行則陽氣拂鬱而熱生焉。故隨其所發,以為熱病之名也。夫傷有輕重,則熱有微盛,病有新久,則熱有虛實。此其當辨者也。(錢氏有論,詳見下文。)

按錢氏云:心熱者視其睡,口中氣溫或合面而臥及上竄,掐頭咬牙,瀉心湯主之;肝熱者手尋衣領及亂捻物,瀉青丸主之;脾熱者,其熱在肌肉,遇夜更深,怠惰嗜臥,身熱飲水,四肢不收,瀉黃散主之;肺熱者,手掐眉目,日西熱甚,喘嗽壯熱飲水,瀉白散主之,一云涼膈散;腎熱者,兩足不喜衣覆蓋,臍之下皆腎之所主,緣心下行於腎部也。宜地黃丸主之,一云東垣滋腎丸。

上按:此論五臟之熱,見前五臟歌內,家傳涼驚丸、金花丸、三黃丸,皆治五臟熱之方也。

家傳涼驚丸,退熱,解毒,鎮驚,安神。

黃連(淨),黃芩(去腐),山梔仁,黃柏(各等分),硃砂,雄黃(俱飛,減半)

研極細末,和勻,雪水煮麵糊為丸,黍米大,一歲兒十五丸,以漸加至五十丸,薄荷湯下。

此黃連解毒湯加減也。

大金花丸,治中外諸熱,寢汗咬牙,大小便不利。即前涼驚丸,去膽草、雄、砂,加九黃,雪水丸,又名既濟解毒丸。

三黃丸,治三焦積熱,小便赤澀,大便秘結。此三黃瀉心湯也。即前金花丸去梔子、黃柏是也。煉蜜為丸,如皂角子大,白湯化服。

按錢氏云:潮熱者肝熱也。時間發熱,過後即退,次日又依時發熱,此欲發驚也,地骨皮散主之。壯熱者心熱也,熱而不已,甚則發驚癇也,導赤散主之。風熱者肺熱也,身熱口中氣熱,有風症,人參生犀散主之。溫熱者脾熱也,但溫而不熱,瀉黃散主之。

上按:此論四臟潮熱者,如水之潮,不失其候也。若有寒熱則如瘧,此只以時論也。故痛屬肝。如日晡潮熱,又屬胃者,謂身常有熱,至日晡尤甚也,此是宿食,宜下之,枳殼大黃丸主之。地骨皮散治虛熱作潮及傷寒後餘熱,又名人參地骨皮散。

人參地骨皮散

知母,柴胡,炙甘草,人參,地骨皮(自採者),半夏(水泡,洗),赤茯苓(各等分)

共細末,量兒大小加減,入生薑一片,水煎服。

按:幼科引《機要》論表裡之熱,為小兒之法,似未精當。《機要》之論表裡者,乃風寒之氣邪,自表入里者也。小兒之熱乃自里而出表者也。如胎毒之熱生於命門,變蒸之熱生於臟腑,飲食之熱生於脾胃。其傷寒者僅十之一二耳,惟《直指》之論得之。

按《直指》云:小兒表裡俱熱,面黃,頰赤,唇焦,口乾,小便赤澀,大便焦黃。先以四順清涼飲為之疏利,其熱即去。既去而復熱者,里已清而表未解也,當用惺惺散,少加去節麻黃,以取微汗,則表盡除。其或表裡已解,而熱又時來,此則表裡俱虛,而氣不歸元,蕩浮於外,不可再用涼藥與之。

白話文:

治諸熱證

人體的陽氣是溫養臟腑、運行氣血的根本。外感風寒,則氣血運行受阻;內傷水穀,則臟腑功能失調。這些都會導致陽氣鬱滯,產生熱證。因此,熱病的命名,要根據其發病部位和原因來確定。熱證的輕重、虛實、新久,都需要仔細辨別。(錢氏的論述詳見下文)

錢氏認為:心熱者,睡眠不安穩,口氣溫熱,或面朝上睡覺,甚至上竄,還會掐頭咬牙,可用瀉心湯治療;肝熱者,會不停地摸衣領或亂抓東西,用瀉青丸治療;脾熱者,熱在肌肉,夜裡加重,嗜睡懶動,身熱口渴,四肢不溫,用瀉黃散治療;肺熱者,會揉搓眉目,傍晚熱更甚,並伴有咳嗽、喘息、身熱口渴,用瀉白散或涼膈散治療;腎熱者,雙腳不喜歡蓋被子,因為肚臍以下都是腎經循行的部位,熱從心下循經而下至腎,可用地黃丸或東垣滋腎丸治療。

以上關於五臟熱證的論述,在之前的五臟歌中也有提及。家傳涼驚丸、大金花丸、三黃丸,都是治療五臟熱證的方劑。

家傳涼驚丸具有退熱、解毒、鎮驚、安神的作用。

大金花丸治療內外各種熱證,症狀包括盜汗、咬牙、大小便不利。它是家傳涼驚丸去除了膽草、雄黃、硃砂,並加入九黃而成,也叫既濟解毒丸。

三黃丸治療三焦積熱、小便赤澀、大便秘結。它是三黃瀉心湯的丸劑,即大金花丸去除了梔子、黃柏。

錢氏認為:潮熱是肝熱,熱來熱往,時間規律,次日按時復發,這預示著可能要驚厥,用地骨皮散治療;壯熱是心熱,持續高熱不止,嚴重者會驚厥,用導赤散治療;風熱是肺熱,身熱口氣熱,伴有風證,用人參生犀散治療;溫熱是脾熱,只是溫熱而不發高燒,用瀉黃散治療。

以上論述了四種潮熱,如同水波一樣有規律,不至於危急。如果寒熱交替,則類似瘧疾,這只是按時間規律論述的。肝主痛,若日晡時潮熱,又屬胃熱,即平常也有熱,到日晡更甚,這是宿食導致的,需要瀉下,用枳殼大黃丸治療。地骨皮散治療虛熱型潮熱及傷寒後餘熱,也叫人參地骨皮散。

幼科引用《機要》論述表裡熱證的方法,似乎不夠精確。《機要》論述的表裡,是指風寒邪氣從表入里。而小兒的熱證,大多是從裡向表發散,例如胎毒之熱來自命門,蒸熱來自臟腑,飲食積熱來自脾胃。真正因傷寒引起的熱證只佔一小部分,《直指》的論述更為恰當。

《直指》認為:小兒表裡俱熱,會出現面黃、頰紅、嘴唇乾燥、口渴、小便赤澀、大便乾燥等症狀。先用四順清涼飲疏利,熱退之後,如果再次發熱,說明裡熱已清,但表邪未解,應使用惺惺散,少加去節麻黃,微微出汗即可。如果表裡都已解熱,但熱證又時發時止,這是表裡俱虛,元氣不足,陽氣浮於外,不能再用涼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