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二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6)

1. 驚風諸證

兒多異病狀如癇,莫作真搐一例看,

家秘幼科皆有法,非人勿示泄心傳。

—天瘹似癇:天瘹者,壯熱驚悸,眼目翻騰,手足搐掣,或哭或笑,喜怒無常,甚者爪甲皆青紫之狀,此肝病也,但不睡臥耳。宜解利風邪則愈,鉤藤散主之。

鉤藤,白茯苓(各五分),大黃(包煨,二分半),防風,硃砂,蟬蛻,羌活,獨活,青皮,甘草(各三分)

末,姜蜜調服,此瀉青丸加減也。

又方,用:

鉤藤,人參,犀角屑(各五分),炙甘草,天麻,全蠍(各二分半)

為末,薄荷湯調服。

—內瘹似癇:內瘹者,腹痛多啼,唇黑囊腫,傴僂反張,眼內有紅筋斑黑者也,此肝病也,但不昏困耳,乃受寒氣所致。先是內臟抽掣,極病狂叫,則泄瀉縮腳,腸痛而啼。內瘹一過,外證抽掣又來,內外交攻,極難調理,須分內外用藥治之。內瘹甚者,宜乳香膏主之。

乳香(五分),沉香(一錢)

為極細末,蜜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丸,用石菖蒲、鉤藤煎湯下。

又方,木香丸

沒藥,茴香,木香(炒,各等分),鉤藤(同上),全蠍,乳香(各半分)

先研乳香,另放,後研上諸藥為末,取蒜(少許,)研和勻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二丸,酒下。

按此二方,治內瘹之要藥也,內瘹甚者,宜鉤藤丸主之。

鉤藤,白茯苓(各五分),天麻,防風,硃砂(飛),蟬蛻,羌活,獨活,青皮,炙甘草(各二分半)

除硃砂另研,余為末,水煎,調硃砂末服。

按:天瘹內瘹二證,百日內小兒多有之。此二者,皆肝之病也。蓋厥陰肝經,內行於小腸,外行於背,故外感傷風,熱則為天瘹,內傷寒冷,則為內瘹。故曰:天瘹者陽也,內瘹者陰也。

病有盤腸腹痛似內瘹者,乃小腸氣痛也。亦令腹痛作啼,傴僂腰曲,干痛多啼,額上有汗,此小腸為冷氣所搏然耳。宜用和平溫氣之劑,川楝子散主之。眼內無紅筋黑斑,囊不腫者:

木香,小茴香(鹽炒、去鹽,各一錢),川楝肉(二錢,用巴豆二粒炒,去豆)

共末,酒調服。

—客忤似癇:小兒神氣怯弱,外邪客氣,獸馬異物,暴觸而忤之。其候口吐青黃白沫,水穀鮮雜,面色變異,喘急腹痛,反側瘈瘲,狀似驚癇,脈來弦急而數。視其口中懸雍,在左右若有小腫核,即以竹針刺潰,或以指甲摘破治之。當辟邪正氣,散驚安神,久延則難為力也。古方作客忤及中惡者,急作醋炭,服蘇合丸。此方治客忤、中惡之要藥也。

全按:客忤者,謂客邪之氣忤其兒之正氣也。論其所忤,不但外邪之氣與人物之氣自鼻而入,乃外因之客忤也,聞見之驚,自心而生,乃內因之客忤也。然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小兒神氣既虛,故易動耳。邪有微甚,治有輕重,幼科混同論之,所謂辨之未辨者矣。夫癇則病發而困,忤則病發而醒,此似癇而非癇也。

白話文:

驚風諸證

許多小兒疾病症狀類似驚癇,但不能一概而論。家傳幼兒科醫術各有方法,切勿外洩。

一種症狀類似驚癇的疾病,稱為「天瘹」。症狀包括:發熱、驚悸、眼珠翻動、手足抽搐、哭笑無常、喜怒不定,嚴重者指甲都呈現青紫色。這是肝臟疾病,但不會昏睡。宜解表利氣,鉤藤散主治。

鉤藤、白茯苓(各五分)、大黃(包煨,二分半)、防風、硃砂、蟬蛻、羌活、獨活、青皮、甘草(各三分),研成粉末,用薑蜜調服。這是瀉青丸的加減方。

另一方:鉤藤、人參、犀角屑(各五分)、炙甘草、天麻、全蠍(各二分半),研成粉末,用薄荷湯調服。

另一種症狀類似驚癇的疾病,稱為「內瘹」。症狀包括:腹痛啼哭、嘴唇發黑腫脹、身體蜷縮反弓、眼裡有紅筋黑斑。這是肝臟疾病,但不會昏迷,是由於受寒氣所致。起初是內臟抽搐,病情嚴重時會狂叫,接著腹瀉、縮腳、腸痛哭鬧。內瘹症狀消退後,外在抽搐症狀又出現,內外夾攻,極難治療,必須分別內外用藥治療。內瘹嚴重者,宜用乳香膏主治。

乳香(五分)、沉香(一錢),研成極細粉末,製成蜜丸,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兩丸,用石菖蒲、鉤藤煎湯送服。

另一方,木香丸:沒藥、茴香、木香(炒,各等分)、鉤藤(同上)、全蠍、乳香(各半分),先研磨乳香,另放,再研磨其餘藥物成粉末,取少量蒜泥混合均勻製成丸,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兩丸,酒送服。

以上兩個方劑是治療內瘹的主要藥方,內瘹嚴重者,宜用鉤藤丸主治。

鉤藤、白茯苓(各五分)、天麻、防風、硃砂(飛)、蟬蛻、羌活、獨活、青皮、炙甘草(各二分半),除了硃砂另外研磨,其餘研磨成粉末,水煎,調入硃砂粉末服用。

天瘹和內瘹兩種疾病,百日之內的小孩較常發生。這兩種疾病都是肝臟的疾病。因為厥陰肝經,內行於小腸,外行於背部,所以外感風寒,發熱則為天瘹;內受寒邪,則為內瘹。所以說:天瘹屬陽,內瘹屬陰。

有些疾病會出現盤腸腹痛,類似內瘹,那是小腸氣痛。也會腹痛啼哭,身體蜷縮腰彎,疼痛啼哭,額頭冒汗,這是小腸受到寒邪侵襲所致。宜用溫和溫補氣血的藥劑,川楝子散主治。如果眼裡沒有紅筋黑斑,腹部不腫脹:

木香、小茴香(鹽炒、去鹽,各一錢)、川楝肉(二錢,用巴豆二粒炒,去豆),研磨成粉末,酒送服。

另一種症狀類似驚癇的疾病,稱為「客忤」。小兒神氣虛弱,外邪入侵,或被動物、車馬驚嚇。症狀包括:吐出青黃白沫、飲食不消化、面色改變、呼吸急促腹痛、翻滾抽搐,狀似驚癇,脈象弦急數。觀察其口中的懸雍垂,若左右有腫塊,則用竹針刺破,或用指甲刮破治療。應當祛除邪氣,扶正安神,拖延時間久了就難以治療了。古代治療客忤和中惡的方劑,是用醋炭炙烤,服用蘇合丸。此方是治療客忤、中惡的主要藥方。

總而言之,客忤是指外邪之氣違逆小兒的正氣。所違逆的邪氣,不只是外邪之氣和人畜之氣從鼻孔進入,這是外因引起的客忤;受驚嚇則由心而生,這是內因引起的客忤。邪氣之所以能侵襲,是因為正氣虛弱,小兒神氣虛弱,所以容易受邪氣侵襲。邪氣輕重不同,治療方法也應有所區別,幼兒科書籍常混為一談,這是辨證不準確的表現。驚癇發病時會昏迷,客忤發病時是清醒的,所以雖然症狀類似驚癇,但並非驚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