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5)

1.

蓋小兒神氣尚弱,因而被驚,神思無依,又動於肝,肝主筋,故瘈瘲筋攣。立方名沉香天麻湯。經曰:恐則氣下,精怯而上焦閉,以羌活、獨活之苦溫,引氣上行,又入太陽為引,故用以為君:天麻、防風辛溫以散火,甘草、當歸辛甘溫以補氣血之不足,故養脾氣,是以為臣;附子、川烏、益智大辛溫行陽退陰,又主助胃,腎主五液,入脾為涎,以生薑、半夏燥濕化痰,沉香辛溫,體重氣清,去怯安神,故以為使。

錢氏云:一小兒吐瀉,諸醫藥下之,至虛變慢驚,手足瘈瘲而身冷。醫復與八正散,口不能食,而胃中虛,故利大小便即死。久則脾腎俱虛,常身冷而目閉,必用益黃散、四君子丸補脾,遂能飲食。又不愈,以地黃丸補腎,一月而安。引此一事,以為治癇者之法。

—灸法:按《針經》云:癲癇瘈瘲,不知所苦,兩蹻,男陽女陰。潔古云:晝發灸陽蹻中脈穴,夜發灸陰蹻照海穴,各二七壯。

—癱者,手足或攣曲強直,或軟緩無力,不能舉動,或左或右,其人目視不正,口中流涎,語言蹇澀。因受風寒之氣得之,未得發散。初病搐時,日久不醒,以致風濕之氣深入筋骨。後雖搐止,手足之病未平,如五軟五硬之狀,父母因循,不知早治,遂成廢疾。

—治癱之法,當視其在左在右。在左者為血虛,其治在肝。肝主筋,肝血虛,則筋無所養,故筋急拘攣強直,宜補腎,地黃丸主之,乃虛則補其母也。

山藥,山茱萸(酒洗、取肉),熟地(各三錢),獨活,川續斷(酒洗),茯苓,丹皮,澤瀉(各二錢)

手不利,加肉桂;足不利,加牛膝。手足俱不利,並加之,各二錢。蜜丸,空心溫酒下。此地黃丸加減法也。

在右者為痰,其治在脾。脾主四肢,手足為痰涎流注經絡,故手足緩而不能舉也。宜補脾行痰,大補丸主之。

炙黃耆,人參,白朮,白茯苓,炙甘草,當歸(酒),川芎,白芍(酒炒),半夏(泡),陳皮(各二錢),川烏(炮,三分)

酒糊丸,薑湯下。

此十全大補湯加減也。更灸曲池、三里、絕骨、肩髃各二七壯。若口眼逆向一邊者,灸頰車穴,左灸右,右灸左,即止。

白話文:

癇症,多見於幼童,因其神氣虛弱,受驚嚇後,神思恍惚,肝氣失調而致。肝主筋,故出現抽搐、肢體痙攣等症狀。治療用沉香天麻湯。經書記載,驚恐則氣虛下陷,精氣不足,上焦閉塞。方中用羌活、獨活苦溫之性引氣上行,並入太陽經以引導氣血;天麻、防風辛溫散火;甘草、當歸辛甘溫補益氣血,養脾;附子、川烏、益智大辛溫行陽退陰,並助胃氣;腎主五液,入脾為涎,生姜、半夏燥濕化痰;沉香辛溫,氣味平和,安神定驚。

錢氏記載一例:幼童吐瀉後,經多方治療已虛弱,轉而出現慢驚,手足抽搐,身體冰冷。後又服用八正散,致使胃氣更虛,不能進食,大小便失禁而亡。久病者脾腎俱虛,常覺身體冰冷,目閉合,需用益黃散、四君子丸補益脾胃,方能進食。若仍不愈,再用地黃丸補腎,一月後方能痊癒。此例說明治療癇證的方法。

灸法:針經記載,癲癇抽搐,不知痛楚,需灸兩蹻,男灸陽蹻,女灸陰蹻。潔古云:白天發病灸陽蹻中脈穴,晚上發病灸陰蹻照海穴,每次灸二七壯(十四壯)。

癱瘓,表現為手足攣縮或軟弱無力,不能活動,或偏於一側,目視不正,流涎,語言遲鈍。多因感受風寒之邪,邪氣未得發散,初病時抽搐,日久不醒,風濕之邪深入筋骨。即使抽搐停止,手足痺痛仍未痊癒,呈現五軟五硬的狀態。若父母延誤治療,則會導致終身殘疾。

治療癱瘓,需根據病變部位而定。左側癱瘓為血虛,治在肝。肝主筋,肝血虛則筋失所養,導致筋急拘攣,應補腎,用地黃丸,此為虛則補其母。

方中藥物:山藥、山茱萸(酒洗去核)、熟地(各三錢),獨活、川續斷(酒洗)、茯苓、丹皮、澤瀉(各二錢)。

手不利者加肉桂;足不利者加牛膝;手足俱不利者,二藥並加,各二錢。製成蜜丸,空腹溫酒送服。此為地黃丸加減法。

右側癱瘓為痰阻,治在脾。脾主四肢,痰涎阻滯經絡,致使手足軟弱無力,應補脾行痰,用大補丸。

方中藥物:炙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炙甘草、當歸(酒)、川芎、白芍(酒炒)、半夏(炮製)、陳皮(各二錢),川烏(炮製,三分)。

製成酒糊丸,薑湯送服。此為十全大補湯加減法。並灸曲池、三里、絕骨、肩髃各二七壯。若口眼歪斜,則灸頰車穴,左側歪斜灸右側,右側歪斜灸左側,即可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