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二 (14)
卷之二 (14)
1. 癇
驚自心生風自肝,凡因病後見癇癱,
急求妙手施方法,父母因循作廢殘。
癇者,其候卒然忽倒,四肢強直,目閉或翻上不轉,口噤或有咬其舌者,口中涎出,或有無涎者,面色或青或白,或作六畜聲,其狀不一,乃小兒之惡候也。一時即醒如常矣。其發也,或以旬日計,或以月計,或以年計。古人有三癇五癇之名,證治太多,又與急、慢驚同論,似無一定之說,故後學不知其所從也。雖有論者,不過依樣畫葫蘆耳。
愚不自惴,強為辨之:所謂三癇者,原其得病之因也;所謂五癇者,敘其病發之狀也。驚久成癇,癇者,慢驚風之變症也。不然,何以小兒之發搐者,皆有治法,而發癇者,至終身更無治法耶?管見如是,惟高明者擇之。
—癇之所起,由於父母之因循,醫之無遠慮也。且如初發搐時,或有不治自愈者,或有因掐法而愈者,父母喜之,見其易退,兒無他苦,恬不加意,或有頻發之時,不過請醫掐之,請巫禱之而已,不知求上智之醫以斷之,乃為終身不治之症,此父母之過也。其為醫者,當初起病之時,如風癇則發之,食癇則下之,驚癇則安之,幸其病退,以為能也,及其再發,不過仍用前法,更不思有結痰在心,以致沉疴,為終身之病,此醫之過也。
治癇之法,幼科所載,其方甚多,而無可取者也。惟錢氏五色丸、《寶鑑》琥珀壽星丸及甘遂豬膽湯和蘇丸三者,誠治癇之要藥也。今予本此三法,新立一方,屢試屢驗如神,乃名為斷癇丸。
黃連,礞石,石菖蒲,硃砂,珍珠,鐵花粉,膽星(各五分),甘遂(三分),沉香(二分),茯苓(二錢)
共末熬膏,為末,別用人參一錢,白朮三錢,煮糊為丸,芡實大。每用一丸,取獖豬心一個劈開,入藥在內,將線扎住,長流水煮熟,取出丸子研細,燈心湯調下,以豬心及汁,與兒食之,三日服一丸,又宜常服參砂膏,以通心氣。
硃砂(五錢),牙硝,雄黃(飛,二錢半),麝香(一錢),金銀箔(各十五片),真白附子,枳殼(麩,各三錢),川芎,白茯苓(各四錢),人參,黃連,遠志肉(各二錢)
前五味另研勻,後七味共末和勻,蜜丸,芡實大,每服一丸,用麥冬煎湯下。此硃砂膏加減也。
—癇之為病,乃痰迷心竅之所致也,初病之時,便宜服通竅化痰鎮心之劑。醫者慮不及此,執用平日治驚之法,父母不肯早治,淹延年久,其狀如癡、如健忘者,終不可治也。常見在火水而卒發者,後致夭傷亦多矣。
—胎癇,由兒在母腹中受驚氣得之,生來便有是病者,不可治也。
按:大無雲一小兒周歲,因長老摩頂受記,僧人唸咒,恐懼發搐,痰涎有聲,目多白睛,強項背,一時許方醒。安後見皂衣人即發,多服犀、珠、腦、麝鎮墜之藥,已四年餘,此症尚在,又添行步動作、神思如癡,診其脈沉弦而急。《針經》云:心脈洪大,癇瘈筋柔,病久氣弱,多服鎮墜寒涼之劑,復損其氣,故添動作如癡。先灸兩蹻各二壯,然後服藥,後肝脈小急。
白話文:
癇症是由於心驚導致肝風內動而引起的。許多孩子在病後出現癇症和癱瘓,家長延誤治療,導致病情加重。
癇症發作時,患者會突然倒地,四肢僵直,眼睛緊閉或上翻不能轉動,嘴巴緊閉或咬舌,口中流涎或無涎,臉色青白不定,甚至發出像動物般的聲音,症狀多樣,是小兒常見的危急症狀。但發作後通常會很快恢復正常。發作的頻率從幾天一次到幾個月甚至幾年一次不等。古籍中記載有三癇五癇之說,但證治方法繁多,與急驚、慢驚的論述也互相混淆,缺乏明確的說法,因此後世醫者難以掌握。即使有一些論述,也多是照搬前人的觀點,沒有自己的見解。
我斗膽嘗試闡述一下:所謂三癇指的是發病原因,五癇指的是發病的症狀。長期驚恐會導致癇症,癇症是慢驚風的後續病變。否則,為何小兒的抽搐都有治療方法,而癇症卻可能終身無法治癒呢?這只是我的淺見,望高明者指正。
癇症的發生,往往是因為家長延誤治療,醫生治療不周全所致。例如,孩子初次抽搐時,有的會自愈,有的通過掐法也能痊癒,家長因此欣喜,見其症狀容易消退,孩子也沒有其他痛苦,便不再重視。等到發作頻繁時,也只是請醫生掐掐或請巫師作法,從未尋求高明的醫生診斷治療,最終導致終身難治的疾病,這是家長的過失。而醫生方面,在疾病初期,例如風癇則以發汗法治療,食癇則以瀉下法治療,驚癇則以安神法治療,病情一退,便以為治癒,等到病情再次發作,仍然使用之前的治療方法,從未考慮到是否心肺積痰,導致病情加重,成為終身疾病,這是醫生的過失。
治療癇症的方法,兒科書籍記載很多,但大多沒有效果。只有錢氏五色丸、《幼科寶鑑》中的琥珀壽星丸以及甘遂豬膽湯和蘇丸這三種藥方,才是治療癇症的良藥。我根據這三種方法,新創了一個方子,屢試不爽,取名為斷癇丸:
黃連、礞石、石菖蒲、硃砂、珍珠、鐵花粉、膽星(各五分),甘遂(三分),沉香(二分),茯苓(二錢)
將藥物研磨成膏,再研成細末。另取人參一錢,白朮三錢,煮成糊狀,做成芡實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丸,取一隻豬心剖開,將藥丸放入其中,用線扎緊,放入流動的清水中煮熟,取出藥丸研細,用燈心草熬制的湯藥送服,將豬心和湯汁一起給孩子食用。三日服用一丸,同時應常服參砂膏,以疏通心氣。
硃砂(五錢),牙硝,雄黃(飛,二錢半),麝香(一錢),金銀箔(各十五片),真白附子,枳殼(麩炒,各三錢),川芎,白茯苓(各四錢),人參,黃連,遠志肉(各二錢)
前五味藥物單獨研磨均勻,後七味藥物混合研磨均勻,用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一丸,用麥冬煎湯送服。這是硃砂膏的加減方。
癇症是痰迷心竅導致的。疾病初期,應服用通竅化痰、鎮靜心神的藥物。如果醫生沒有考慮到這一點,仍然使用治療驚恐症的藥物,家長又不願及時治療,延誤時間過久,患者就會出現痴呆或健忘,最終難以治癒。常見於靠近火或水時突然發作,最終導致夭折的情況也很多。
胎癇是由於孩子在母體內受到驚嚇而導致的,生下來就患有這種疾病,是無法治癒的。
案例:一個一歲大的孩子,因為長輩摩頂受戒,僧人念經,孩子受到驚嚇而抽搐,痰涎聲響,眼白多於眼黑,頸項僵硬,過了許久才清醒。後來只要見到穿黑色衣服的人就會發作,服用犀角、珍珠、龍腦、麝香等鎮靜藥物四年多了,病情仍然存在,還伴有行走動作障礙和痴呆症狀。診脈發現,脈象沉弦而急促。《針灸大成》記載:心脈洪大,癇症患者筋脈柔軟,病情久治,氣虛,服用過多鎮靜寒涼的藥物,反而損傷元氣,所以出現動作遲緩如痴呆的症狀。首先灸刺兩腳內踝各兩壯,然後再服藥,之後肝脈略微急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