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二 (9)
卷之二 (9)
1. 驚風總論
因潮熱,亥子丑時,不甚搐,而臥不穩,身體溫壯,目睛緊斜視,喉中有痰,大便銀褐色,乳食不消,多睡不醒。潔古云:皆因大病之後,脾胃虛損,多有此病,故宜補脾涼心。按:補脾宜異功散,涼心宜涼驚丸。皆錢氏方。
按:錢氏、潔古論日夜發搐之證治,亦有陰陽之分。寅卯辰巳午未,陽之位也。申酉戍亥子醜,陰之位也。故肝心之搐,多用涼瀉;肺脾之搐,多用溫補也。
他病傳來發搐多,或因搐後發他疴,
能將脈證分虛實,從本從標治不訛。
臍風發搐,此胎毒也。兒生一臘之內,多啼不乳,或撮唇,或牙關緊,或肚大,或臍突發搐者,此胎驚也,謂之真搐。生於內者氣喘痰鳴,手足冷者不治。(詳見臍風。)
變蒸發搐,此胎病也。因變蒸之後,或傷風,或傷乳,或吃驚,或發搐。百日之內,搐有真假,(說見前。)皆曰胎驚。真搐者頻發必死,假搐者少,宜散風化痰安神,至聖保命丹主之。百日以後,發搐口中氣熱,此肝旺病也。宜瀉青丸、竹葉湯,入砂糖少許化服,後以至聖保命丹安神。
如逢變蒸之期,必發搐者,此胎癇也。自內生者,若不急治,後成終身之病,宜安魂、鎮心、定魄,頻頻細與服之,以不發為度,秘傳三聖散主之。
白滑石(飛,兩半),甘草(二錢半和勻)作三分
—用青黛(一錢)和勻,名安魂散,早以淡竹葉湯下。
—用硃砂(飛,一錢)和勻,名鎮心散,午用燈心湯下。
—用苦梗細末和勻,名定魄散,晚用蘇葉湯下。
外感傷風發搐,其病在肝,即前傷風發搐也。治同法。如肝有風,甚則角弓反張,似天瘹,似痙痓,此有搐也,宜瀉肝散風。蓋足厥陰經之脈,隨腎脈循脊裡,上至巔頂。脊旁兩行,則足太陽膀胱脈也,故風甚,同見證也,宜加減穹合湯主之。如脊下客三指者不治。
人參,柴胡,黃芩,杏仁(去尖),麻黃(不去根、蘆,一分),甘草,川芎,葛根,升麻,羌活,當歸,防風,石膏
此瀉青、柴胡、麻黃、葛根四方加減也,共為細末,鉤藤湯調服。
傷食發搐,其病在脾,謂之食癇,即傷食發搐病也。搐甚者,如前治法。夭甚者宜用輕劑下之,去其食熱,三黃枳朮丸主之。
黃芩(二錢),黃連(酒洗),大黃(酒煨),神麯(炒),陳皮,白朮(各一錢),枳實(五分)
為末,湯浸蒸餅丸,百沸湯下。
中暑發搐,一名暑風,宜清暑、涼心、下痰、安神,卻暑湯主之。
五苓散(一兩),黃連末,甘草末(各二錢五分),硃砂(飛,一錢半)
和勻,蜜丸如芡實大,每服一丸,麥門冬煎湯下。此辰砂五苓散也。
霍亂髮搐,其病在胃,此乾霍亂也,神氣變亂,心腹絞痛,不吐不瀉,所以邪氣上下不得出,陳氏所謂氣逆而作搐,痰聚發驚是也。不急治之,必死。先用湧吐法,宜瓜蒂散,吐出積食,痰散氣順後,和其胃氣,以藿香正氣散主之。
白話文:
驚風總論
孩子發熱,亥時、子時、丑時(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)輕微抽搐,睡不安穩,身體溫熱,眼睛斜視,喉嚨有痰,大便呈銀灰色,吃奶喝水都消化不良,嗜睡不醒。潔古先生說:這都是大病之後,脾胃虛弱造成的,所以應該補脾益氣,清心降火。補脾可以用異功散,清心可以用涼驚丸,這些都是錢氏的方劑。
錢氏和潔古先生論述日夜抽搐的病症治療,也區分陰陽。寅卯辰巳午未(早上五點到下午五點)屬陽;申酉戍亥子丑(下午五點到早上三點)屬陰。所以肝、心引起的抽搐,多用寒涼瀉下的方法;肺、脾引起的抽搐,多用溫和補益的方法。
其他疾病引起的抽搐很多,或者因為抽搐之後引起其他疾病,能辨別脈症的虛實,從根本和症狀兩方面治療就不會錯。
臍風引起的抽搐,是胎毒。孩子出生後一年內,經常哭鬧不吃奶,或者嘴唇緊閉,或者牙關緊閉,或者肚子大,或者肚臍突出伴隨抽搐,這是胎驚,也就是真正的抽搐。內因引起的,會有氣喘痰鳴,手腳冰冷的症狀,這種是不治的。(詳見臍風章節)
變蒸(出疹)後引起的抽搐,這是胎病。因為變蒸之後,或者受風寒,或者傷乳,或者受驚嚇,而引起抽搐。百日之內,抽搐有真假之分(詳見前文),都稱為胎驚。真正的抽搐頻繁發作必死,假性抽搐發作較少,應該散風化痰,安神,用至聖保命丹主治。百日之後,抽搐伴隨口氣熱,這是肝火旺盛的病症,應該服用瀉青丸、竹葉湯,加少量砂糖服用,然後用至聖保命丹安神。
如果正逢變蒸的時期,必然發作抽搐,這是胎癇。內因引起的,如果不緊急治療,以後會成為終身的疾病,應該安神、鎮心、定魄,少量多次服用藥物,以不發作為度,秘傳三聖散主治。
白滑石(研磨成粉,用量為二分之一),甘草(二錢半,混合均勻)分成三份:
- 一份加青黛(一錢)混合均勻,名為安魂散,清晨用淡竹葉湯送服。
- 一份加硃砂(研磨成粉,一錢)混合均勻,名為鎮心散,中午用燈心湯送服。
- 一份加苦梗細末混合均勻,名為定魄散,晚上用蘇葉湯送服。
外感風寒引起的抽搐,病位在肝,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傷風引起抽搐,治療方法相同。如果肝風盛,嚴重時會出現角弓反張,類似於破傷風,類似痙攣,這也是一種抽搐,應該服用瀉肝散風的藥物。因為足厥陰肝經的脈絡,循著腎經,沿著脊柱上行至頭頂,脊柱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,所以風邪盛則兩者同時出現症狀,應該加減穹合湯主治。如果脊柱下陷三指寬,則不治。
人參,柴胡,黃芩,杏仁(去尖),麻黃(不去根、蘆,用量為一分),甘草,川芎,葛根,升麻,羌活,當歸,防風,石膏
這是瀉青散、柴胡湯、麻黃湯、葛根湯四個方劑加減而成,研磨成細末,用鉤藤湯調服。
傷食引起的抽搐,病位在脾,稱為食癇,也就是傷食引起的抽搐。抽搐嚴重的,用前面提到的治療方法。病情嚴重的,應該用輕瀉的藥物,去除食積和熱邪,三黃枳朮丸主治。
黃芩(二錢),黃連(酒洗),大黃(酒煨),神麴(炒),陳皮,白朮(各一錢),枳實(五分)
研磨成粉,做成湯浸蒸餅丸,用百沸湯送服。
中暑引起的抽搐,稱為暑風,應該清暑、涼心、化痰、安神,用卻暑湯主治。
五苓散(一兩),黃連末,甘草末(各二錢五分),硃砂(研磨成粉,一錢半)
混合均勻,做成蜜丸,如芡實大小,每次服用一丸,用麥門冬煎湯送服。這是辰砂五苓散。
霍亂引起的抽搐,病位在胃,這是乾霍亂,神氣紊亂,心腹絞痛,不吐不瀉,所以邪氣上下不得出,陳氏認為是氣逆而引起的抽搐,痰濁阻塞而發驚也是如此。如果不緊急治療,必然死亡。首先應該使用催吐的方法,用瓜蒂散催吐出積食,痰濁排出,氣機通暢之後,和胃氣,用藿香正氣散主治。